登陆注册
6181500000004

第4章 调神调神

第一节养性全德

养性,就是道德修养。主要指理想、道德情操、性格等方面的修养。

自古以来,养生家把道德作为立身之本,养生之大事。凡是有作为、有建树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种人,往往会健康长寿。孔子最先在《孔子》雍也中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在《呻吟语》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千金要方》也说:“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所作,此养生之大径也。”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二者并行不悖,体自健而寿命自可延长。”

一、仁者寿

仁者何以能长寿?《孔子家语》卷一说:“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已取也。夫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而量力,兵共杀之,此三者,死于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明·王文禄也认为:“存仁完心也,志定而气从;集义顺心也,气生而志固。致中和也,勿妄助也,疾安由作?”

可见,仁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在道德上有高度的修养,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心理安定,意志不乱,气机调和,血液流畅,脏腑阴阳平衡协调,寿命自可延长。

自古德高长寿者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读书数万卷,写诗万余首。面对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他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写书”的远大志向,反对投降卖国,反映了陆游的豁达胸怀与乐观情绪,他坚持锻炼养生,活到85岁。

四川有位113岁的老中医罗明山,生于清同治年间,现虽年逾百岁,步履稳健,精神饱满。他有高尚的医德,一生经历曲折,但心胸开阔,不患得患失,处世乐观,对贫苦者,乐于解囊相助,自己生活俭朴,粗茶淡饭,加上他自己能坚持养生锻炼,所以享有高寿。

有人统计,古今寿星中,有德者居多。当今我国百岁老人中,大都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助人为乐,仁慈厚道,宽以待人,自己都是生活俭朴者。

二、培养高尚的道德观

道德属于情感范畴。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正义准则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一种高级情感。如爱国主义情感,对公益义务情感,对群体责任情感,集体荣誉情感等。

道德意识有其成长过程。所以,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在婴儿出生以前,中医提出所谓“胎教”。这与围产期医学中的有关内容在精神实质上颇为一致。胎教,主张孕妇在怀孕期间的精神和心理状态的调摄。如《巢氏病源》说:“妊娠三月名胎始,当此之时,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完仪,因感而变,欲子端正庄严,常口谈正言,身行正事……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贤能,宜看诗书,是谓外象而内感者也。”这种通过谈正言,行正事,佩白玉,读诗书等方法,加强孕妇的品质修养,培养其高尚的情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从中医角度讲,人类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乃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而精神情志的变化,可以影响到内脏的功能。在妊娠期间,由于胎儿在胞宫内依赖母体精气的滋养,与母体的气血精神息息相关。因此,孕妇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也势必影响到胎儿。特别是在妊娠前期,胎儿各器官及神经系统正值形成过程,要特别注意精神的调摄。所以,胎教是婴儿早期教育的始端。巴甫洛夫也曾经说过:“婴儿出生三天后再进行教育,就已经迟了三天。”这是对胎教的充分肯定。

儿童是性格形成的阶段。道德意识受到父母、老师教育的影响。这时,他们的道德意识多是对单一的好或坏的理解,内在联系不密切,亦易受性格中的倾向性影响。父母、教师对孩子不能百般溺爱,不迁就,不放任,但不能滥施惩罚。过多的惩罚会使孩子手足无措,对周围世界产生不信任感,造成胆怯、孤僻等消极的心理品质。所以,惩罚的效果,远不如奖励来得大。说教对儿童的影响是微小的,榜样却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做父母的都热心于教育自己的子女,无时无刻不在劝说孩子要勤奋学习,而他们自己呢,却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大好光阴。这种家长“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十有八九是要化为泡影的。原因很简单,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作为孩子的父母要态度公正、明确,是非要分明,以身作则,在行动上作为孩子的典范,逐渐培养其爱劳动、爱集体、爱祖国,不怕困难,意志坚强等优良的道德品质。

少年是道德意识成长阶段。由于接触社会广泛,知道了人间的交往,知识面有多向发展,社会意识明显发展,已突出其个性化,能用整体联系的原理和准则判断是非。生理上处于急剧变化的发育阶段。性觉晓正在这个时期开始。这个时期,父母、老师对他们更应谆谆善诱、说服教育,而不是命令主义的方式,从积极方面启发他们的兴趣和要求,并使之正确地获得满足,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参加集体生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更从参加实际活动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使他们成为忠诚、坚强、活泼、勇敢、全面发展的少年。同时,性教育也要从这个时期开始,要端正对性方面的某些错误幻想和观点。

青年期,是人生观奠定的阶段。社会化过程趋向稳定完善,功利需求增长,内省能力加强了对自身的理解,判断的自主性增强,对充满利害的社会生活有深入了解,能爱其所爱,自尊、内省、理智催动他们明确起来,应该维护什么样的社会准则,并产生动力促使反实现,而以社会生活现时的状况如何,产生满足与否的体验。这样初步建立了道德观念。它的成熟要到壮年期才能确定。

人到老年,他们的道德观虽已比较固定,但由于客观条件的改变也会随着改变。老年人由于退休,他们退出社会的竞争,充当社会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就有可能从局外的角度品评社会,反省人生。从主观条件讲,不再进行社会功利交换,逆返回作为有自主个性的个人,有还个人本来面目的可能性,使曾一度遭遮掩的良知再现,或能从自责中而有良心出现。所以,有些老人到晚年的道德观向良好的方面转变。本来原为道德高尚的人,而更能保持晚节。一些老人群体,能更多地反映出慈祥的倾向。

综上可见,要实现健康长寿,首先要培养一个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的大家庭里,要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为国家、集体多作贡献。养成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保养精神最重要的课题。

三、家和者寿

千百年来,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个人休养生息的场所,与每个人的生命过程紧密相连。

中华民族有牢固的家庭观念和家庭结构。家庭和睦,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风尚。明·朱元璋尊老敬老,被历史传为佳话。朱元璋在洪武19年,曾下“诏天下养老之政”。规定凡年满80岁以上的老人,可月给米5斗、肉5斤,免除一切徭役。现在全社会提倡敬老爱幼蔚然成风,为老年人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按目前情况,一般家庭有这4种类型。一是,直系家庭,即中老年人同自己的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的主体结构,是连成一体的两个代际家庭。这是占比例最多的一种类型;二是,以中老年人为核心,由中老年人和他们的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三是,独居家庭;四是,隔代家庭。直系家庭,在历次经济变动中,均呈现较平衡发展而且稳定。它能充分发挥家庭的各种职能。对中老年人讲,是最安全可靠的生活集体,对下一代来讲,它是服务于事业所必需的可靠后方。这种家庭,一般讲大都关系亲密、和睦,晚辈孝敬,婆媳融洽,长辈全力管好家务,子女工作无后顾之忧。但是,直系家庭往往存在着代际矛盾,突出的是婆媳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虽有物质利益、道德修养方面的原因,但复杂的代沟及心理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实现家庭和睦,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养成晚辈尊重长辈的好风尚

要作到家庭和睦,主要问题是要子孙孝敬长辈。子女要充分理解长辈的心理变化,年老的人退出社会的竞争,有一种失落感,最怕周围的人轻视他们,把他们置于社会或家庭的次要地位。所以,晚辈要从精神上、生活上给予照顾,尊敬和孝顺长辈,帮助做好心理保健工作,使他们感到莫大的安慰,这实际是给老人在心理上的强心针,激发老年人的心理活动,促进他们的生活情趣,为社会和家庭发挥余热。

老年人要爱护晚辈。老年人从退出工作或社会竞争后,在体力允许的前提下,要使自己常有正当的事可做,如看书、家务、社会服务等,使心思无邪僻之念。思想空虚,无所事事,实为养生之大忌。《笔畴》说:“人心一懒,则百骸俱怠。”难怪有些老人,在工作岗位上,一天忙忙碌碌,身体很好,一旦工作退下来,毛病也跟着来了。老年人退休在家,可以分担一些家庭的事务,如购物、买菜、整理家庭卫生,等等,支持年轻人更好地工作和学习。这样家庭老少关系融洽、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精神愉快,一定会使老人健康长寿。龚廷贤在《鲁府禁方》中讲过:“敬礼孔训……儿孙孝养可以延年”,“父要严莫过,女要慈莫逆,子要孝莫慢……妻要贤莫妒,兄要友莫傲,弟要恭莫慢,内要和莫谤,家要富莫分。”这样家庭和睦,共处一室,就会家和人寿。明·海宁人章钏,性素至孝,品行端重,又有学问,当地人推荐他做官,他以母需照顾为由,辞官在家侍奉老母,其母活到99岁,章钏也寿至102岁。时人称为“人瑞”而传为佳话。宋·瑞安人林石,以教书为业,一生孝敬父母。他90余岁父亲才死,其母活到119岁。

(二)夫妻和睦

家庭和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夫妻和睦。老年夫妇的感情,是在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人生旅途,历尽坎坷,同舟共济中过来的,到了老年,最能互知冷暖,互相理解,相依为命,更能体现感情的崇高价值和永恒的力量。

夫妻要从心理上和行动上注意调适。提倡做到“夫妻八互”。

互敬互爱。夫妻双方要相互尊重,相敬如宾。对有不同意见,要耐心说服、以理服人。

互信互勉。要相互信赖,忠诚相待,要相互勉励,共同努力。

互谅互让。夫妻间的兴趣、爱好、习惯、修养、性格等都存在差异,处理这些矛盾的准则是互相谅解;在争执中,要主动让步,把方便让给对方。

互帮互慰。夫妻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要互相帮助,互相安慰,给予各方面的鼓励,共同克服困难。身体不适,要互相照顾。

有人做过调查,在50位90岁以上老人中,夫妻同居20年以上者占68%;同居50年以上者占41%;同居60年以上者,占26%。匈牙利的约翰罗文和约翰沙拉夫妇,丈夫172岁,妻子164岁,他们共同度过了147个春秋。说明和谐稳定的夫妻生活,是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节清静养神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养生延命录》说:“静者寿,躁者夭。”《遵生八笺》又说:“心静可以固元气,万病不生,百岁可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主要都是强调了精神极欲静。要做到静。首先,要控制“欲”。《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就是要人们控制私欲,不作非分的妄想。古人告诉人们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做到“寡欲”。少欲则精神思想集中,思想集中则精神内守,神守不失常则心安,心安则形有所主,形有所主则身体各脏腑活动自趋正常。

《内经》提出“恬淡虚无”的精神调养。意思就是要保持知足常乐,安静而无杂念的心理。其具体要求是“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也就是要做到生活俭朴,思想纯正,少私寡欲,不追求吃穿,随乡入俗,不论地位高低,一视同仁,无所妄求,安于淡泊。对于“少思寡欲”,要有正确的理解。少思寡欲,不是叫人们成天不开动脑筋,生活懒散,整天无所事事。相反,而是要求人们不去胡思乱想,这就是所谓“正思虑以养神”的道理。思想意识活动过程要有节奏,情绪感情要有所节制,绝对得不出虚无主义的结论来,因为人的思维和情欲,是大脑皮层对外界客观事物存在的反映。所以,正确的养生并不排斥正常的思维和情欲,而是不主张纵欲,应该要有节制。《荀子》正名篇说:“欲者,情之所应也,欲不可去,求可节也。”说明情欲不可无,但可以节制,情欲虽有其先天遗传的因素(即禀赋),但它总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大脑皮层有调节各种刺激反应的特性,它是能在后天获得性的影响下,发生适应性的变异的。人生要在追求进取时,保持超然淡泊的态度,在得失取舍之时,保持宁静安泰的心境。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不为名利所惑,不心怀顾虑,也不盲目乐观。而把脑筋用于正当方面的思考,这样就心境坦然,精神舒畅,心气调和,形体健康,七情无所扰,脏腑活动协调,生机自然稳固蓬勃。《素问》生气通天篇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可见“节欲”,既可健身,又可防止“七情”致病,有增强腠理肌表,抗御外邪的功能。

要从积极意义上理解“淡泊”、“清静”的内涵。这里以三国时诸葛亮的一句名言来说明,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养生方法。说明心源淡泊宁静,方能深思远虑,分晓是非。这是一种超脱,又保持清静的积极进取的养生观点。唐·孙思邈,他身甘居淡泊,不为名利,隋文帝曾召他去做国子博士,唐代宗、唐高宗都先后召他进京,给他高官厚禄,他都一一谢绝,却专心致力于医学研究,立志解除老百姓的病痛,他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待如至亲,不分富贵贫贱,亲朋好友,一视同仁,无论昼夜寒暑,路途远近,有求诊者,必亲自往,一心赴救。他不贪财,不炫耀自己,不攻击他医。正由于他修养好、医德高尚,又善于养生,所以,寿至101岁。有人考证,说他实际活了141岁。清代的《老老恒言》虽然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但这种静养,并非要使心无所用,如“槁木”、“死灰”,方能称得上养生之道。这种观点,就把“清静无为”的养静之道,赋予了有为的静,由动而静的积极意义。《老老恒言》提出:“学不因老而废。”“心不可无所用……唯专则虽有不劳,志定神凝故也。”说明专心致志学习,思想高度集中,达到“志定神凝”,收到“气功”入静意守的效果。古人有养生诗句:“病亦不迎医,书卷养性命。”心神专一地学习,亦可以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但是,要做到也不容易,必须在思想上要真正认识到它的意义。由于人是生活在社会上,存在决定意识,因此,要在这个声色犬马,充满诱惑的社会上,摒除精神上的干扰。《养生论》认为:“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名利”、“厚味”等欲念,要放到“伤德”、“害性”的理性高度上去认识,然后,才能彻底放弃它。

清·高邮人谢启祚,90多岁仍刻苦攻读,95岁还参加科举考试,乾隆皇帝任命他为翰林检讨,编修国史,102岁尚在人间。在当今,知识分子勤奋学习,专心事业,是一条长寿的借鉴。由于他们一心扑在事业上,精神有所寄托,他们对不利环境能泰然处之。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决心要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的时候,这时就会被工作吸引住,就不会感到疲劳。当要下决心去完成某项工作,那就容易完成它。热爱劳动成了人们的美德,劳动的愉快,可以创造良好的精神情绪,使之成为人们精神健康的源泉。人处于社会生活之中,工作和生活都不会一帆风顺,遇事心烦意乱时,《寿世保元》告诉我们要“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应该像《寿老传真》中说的那样“触事之心,未能不动,但须如谷应声,即应即止;如镜照物,物来则照,物去不留”。凡事既过,要面对现实,心向未来,及时抛开扰人清静的思绪。正如《畜德录》所说:“调治要诀,只一静字,事过心清凉,则心不为繁事所累,自得清静。”

相反,闲散和懒惰,被迫无趣地劳动和工作,会使情绪低落,这就成了健康的有害因素。所以,正确的养生观点,是不要不分情况地吝惜自己,不要只讲舒服,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以免使自己变得更加体弱。

第三节畅神志,以情制情

养生重视人的情志活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认为七情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又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内经》认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强调要“和喜怒”,是“智者之养生”。中医认为,五志为心所使,情志活动,心是主宰一切的,因此,要求“善养此心”,则志意和,精神定,侮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脏俱宁,邪亦安从奈我何哉。

为达到神志舒畅,通过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影响自己情绪的事物,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或改变周围的环境,避免同不良刺激因素接触,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以情制情的养生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管子》内业说:“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说:“诗书悦心,山楼逸兴,可以延年。”《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所以,琴、棋、书、画等,均可培养人们的情趣。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爱好,会感到生活单调,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影响情绪,甚至损害健康。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特别是培养从事一些较轻的体力劳动,不但可以达到全身活动的目的,而且可以接触阳光和新鲜空气。此外,还应培养更多的室内活动的兴趣,如阅读、养花、听音乐、奏乐曲、练书法、学绘画、参加文体活动等。这样,可以使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精神饱满,通过这些活动,陶冶情操,寄托情思,以达到养生健身的功效。

一、音乐

战国时的公孙尼,在《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明·张仲景在《类经附翼》中解释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这就是说,音乐首先感受于人心,而心是主宰神与志,一曲欢乐的乐曲,使人振奋精神,激发情趣;一曲优雅的乐谱,让人畅志舒怀,安定情绪。音乐对于人的心理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所以,养生要重视音乐的作用。中医认为:“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在《素问》中记述了“宫、商、角、徵、羽”五种不同的音谐,并进一步同五脏相配合。就是“脾在音为宫,肺在音为商,肝在音为角,心在音为徵,肾在音为羽”。《医方类聚》说:“脾好音乐,丝竹之闻,脾即磨矣。”经观察证实,音乐确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吸收功能。从中医脏腑学说讲,心属火,脾属土,音乐感受于心,根据五行生克,火能生土,故心受之能对脾胃产生影响。《晋书》律历上指出:“是以闻其宫声,使其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施;闻其羽声,使其恭俭而好礼。”说明音乐不但影响感情变化,而且也产生情志的变化。

人生活在大自然,人类最先接受的娱乐内容,必然也是大自然的湖光山色,风涛倾耳,瀑布欢腾,潺潺流水,虎啸猿啼,空山鸟语,蝉鸣蛙噪等优美的天然乐章;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身心必然与大自然乐章相协调,闻听天然音乐之美,就能使人们的心境自然而然地处在良好的状态之中。音乐不仅改善外部环境的美好氛围,更能调节人们的内心世界。所以,音乐对情志不畅,精神郁闷的人,是一剂很好的良药,使人随曲进入“全神息虑”的意境,使人心神平和,有利于身心的健康。

近代神经生理学证明,音乐确能直接影响大脑皮层边缘叶和脑干的网状结构,从而,影响人的精神活动以及植物神经功能。一定乐曲的旋律、速度、音调等,可产生镇静、安定、兴奋、调节情绪及降血压等作用。瑞典的医学证明,对老年人播放旋律优美的乐曲,能推迟大脑的衰老,唤回失去的记忆。因此,养生方法之一,是培养对音乐的爱好,多听使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的音乐,不仅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增进健康。

二、琴

是文房四艺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雅趣。抚琴养生,早在唐代已有之。《千金要方》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乐记》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借琴抒发情怀,指应于弦,籍琴以成曲,心动而手应,畅心情而动肢体.形神统一,故可以内养其心而外动其形。

琴瑟之乐,可以防病健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当他怀才不遇,心情郁闷不畅时,就是通过琴来排遣愁绪的。他说:“吾尝有忧郁之疾,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孙道滋,受宫音数行,久而久之,不知疾之在体也。”他还在《秋声赋》中说到:“百忧感于心,万事劳于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将有得焉,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变其忧思,感人之际,亦有致者。”

优美的琴声,可以调节情绪,转移精神压力,陶冶情操,舒畅情志,赋予人们无比的欢乐。操琴时,手指灵活的运动,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养心健脑。所以,在闲暇之时,雅兴所致,抚琴弄弦,其乐无穷。可见,这是养生的妙药,愿人们常伴琴声,坦然自安,寓趣于抚琴之中。

三、棋

棋类是一种很好的娱乐活动。《象奕》中盛赞棋类为“小艺无难精,上智有未解,君看橘中戏,妙不出局外”的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

弈棋,是一种最佳的智力开发和训练方法。它之所以能促进智力开发,根据“头者,精明之府”,“脑为髓之海”的理论,髓海的充盈与肾精有关。《医砭》说:“智于五行配水属肾。”弈棋可促使思维智能的不断运用,对健康和延缓衰老是有益的。

弈棋时,精神集中,头脑冷静,思考周密,可以排除一切杂念,犹如修炼气功,心神专一,意守棋局,谋定而动,心气平静,谈笑风生。善弈棋者,莫不深知“乐在棋中”,达到解除郁闷,调节精神之功效。故有“善弈者长寿”之说。

人在工作之余,孤闷无聊之时,对弈几局,能消除忧思烦恼和疲劳,松弛紧张的情绪,有益心健身之功效。

但是弈棋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能耗神过度

弈棋趣浓,“弈而忘返”,强其精力,心神内耗,过度疲劳,有害健康,一般以“三打二胜”,1~2小时即可。然后,各自收兵,安养生息。

(二)注意弈棋的姿势

应保持自然的坐位,避免蹲下或低头姿势。否则,时间长了会引起疲劳和不适。

(三)不要计较输赢

弈棋对阵,横车跃马,背水布阵,杀上几盘,总有胜负。要置输赢于度外,赢者自欢,输者亦然。“对弈从来乐趣多,胜亦高兴败亦喜”,寓趣于两军对阵之中。

四、书画

《寿世保元》有“诗书悦心”,可以延年之说。我国书法,被认为是一种高超的传统艺术。它之所以成为艺术,主要是由于汉字起源于象形,象形文字是对事物描摹,或者有画的意味,故有书画同源之说。书法可以引起人们多种多样的联想:世界上,所以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的艺术之一,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有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欣赏书法,令人心旷情怡。所以,练习书法的确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练书法,习绘画,必须意力并用,心神集中,杂念尽消,心正气和,神意安稳,荣辱皆忘。“先默静思”以净化心灵,实际就如同修炼气功前的入静阶段。然后,运气于指、腕、臂、腰,以调节全身之力于笔端,“下笔点画波撇曲直,皆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有如“蜻蜓点水”,或似“蛟龙戏海”而妙笔生辉。所以,有人形容书法、绘画,犹如一种在纸上进行的气功和太极拳。因为作书绘画,同样要求凝神贯气,调节呼吸,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虚实相间。使全身肌肉、筋骨活动,达到舒筋活络作用。另外,书画是心神精细的表现,任何心猿意马,心慌意乱的神情都不可取。所以,“书画之道,先要养心”。“心主血脉”,“心主神明”。书画中运气挥毫,促使其端坐姿势以调身,由浅呼吸、胸式呼吸,而改为深呼吸和腹式呼吸,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心得血养,自然神静志爽。说明书画活动具有调气养神、怡情悦志的作用。当提笔临池疾书之时,心中繁乱之事全消,大脑得到了休息,消除了工作和生活造成的精神上的紧张。“宽怀只有数行字,绘画也致寿百龄”。书画确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自古至今,书画家长寿的不胜枚举。梁武帝,唐·柳公权、欧阳询,明清时期的文徵明、梁同书以及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均是80~90岁的高寿。更有当代名闻遐迩的书画家苏局仙已年逾百岁,刘海粟90有过,仍耳聪目明,腰挺背直,思路清晰,步履稳健。可见,作书、绘画,确实是人们修身养性的理想活动。

五、舞蹈

运用舞蹈来养生和康复疾病,在我国早有文字记载。《吕氏春秋》古乐篇说:“筋骨缩琴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晋·葛洪《抱朴子》说:“知音悦耳,冶姿娱心。”说明音乐、舞蹈,可以使人情志怡然,心境舒畅。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中说:“歌咏所以养性情,舞所以养血脉。”也认为歌舞对身体和精神都能起到保健作用。

舞蹈,是一种高尚的文娱活动。跳舞可以调节人的精神状态,并给人以美的享受。舞姿翩翩,扭动腰身,对全身的肌肉、肌腱、关节等,都是很好的活动。由于全身活动,促进了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中医的观点讲,舞蹈可舒筋活络,怡神畅志。舞蹈还具有将运动揉于音乐,音乐调配运动的综合活力,使紧张情绪得以松弛、缓解,使形体和内心情感达到节奏上的协调。它的动作轻柔婉转,生动活泼,是难以用情意可以表达,也是其他体育活动所不能代替的。

近年,“迪斯科”舞在我国各地兴起。它起源于非洲,是黑人的一种民间舞蹈。其舞姿热烈粗犷、无拘无束,音乐节奏感强烈,是一种自娱性强的健身舞蹈。这种舞蹈有两腿的伸屈跳动,双臂的各种平衡,腰胯的踢提扭摆以及全身各关节的扭动等,使全身肌肉的弛张力,关节的灵活性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迪斯科”节奏明快、强烈,能调动和激发人的精神和体力,使人进入一个兴奋、欣快、轻松的精神境界,消除工作和生活带来的沉闷、紧张情绪和工作疲劳,起到运动健身的作用。

六、垂钓

据《列子》汤问记载:“詹河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钓,荆条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汨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而念;投纶沉钓,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道出了此中的乐趣和功效。相传“姜太公稳坐钓鱼台”的趣谈。姜子牙年逾古稀,才华未得施展,后听说周文王礼贤下士,便有意到渭水之滨垂钓养志,期待文王寻访。他钓鱼不用诱饵而且用直钩,终于在82岁时,被文王拜为丞相。子牙辅佐周室安邦治国,励精图治,建立西周,至97岁时,还精力充沛而大展宏图。东汉·严子陵不愿为官,隐居垂钓于富春江畔,人们把其垂钓之处称为“子陵滩”,至今仍留有遗迹。唐·储广义写道:“垂钓绿春湾,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描写出了溪旁垂钓,欣赏自然美景的情趣。

垂钓可以调心神,遣情志。钓鱼活动一般都选择在远离交通拥挤,人声嘈杂的市郊,或环境幽雅,人迹稀少的江河湖泊之滨,绿树成阴,山清水秀之处,草木葱茏,碧波荡漾。可以呼吸沁人肺腑的清新空气,沐浴柔和的阳光,饱览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这种调遣情怀,垂钓养志,起到调整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篇说:“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说明垂钓饱尝大自然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提高机体的正气,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起到健身的作用。

垂钓,可以养性。钓鱼环境安静,全神贯注。垂钓者,手不离竿,眼不离漂,这种观漂聚精,细察涟漪,专心致志,心平气静,修身养性,就像气功修炼时的入静状态,排除一切杂念。工作的烦恼,家庭琐碎之事,均抛之脑后。当钓到活蹦乱跳的大鱼,其喜悦之心情难以言状。所以,钓鱼既无严肃之态,又有活泼之举,内无思虑之患,外无形疲之忧,心神专一,动静结合,实为养性之妙法。

垂钓抒情。宋·柳宗元曾作“江雪”以抒发自己的情怀。诗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陈君礼在“钓鱼乐”中写道:“垂钓湖畔心悠然,嫩柳丝丝挂我肩,鸟语声声悦我耳,春风微微拂我脸,湖光水影收眼底,愁情杂念抛天边。鱼竿拉成弯弓形,上钓鲫鱼活鲜鲜。村人笑笑问我言,为舍一钓就半天?钓来锦绣不老春,钓来幸福益寿年!”可见,垂钓乃集健身、养性、抒情于一体,有利于怡情养性,延年益寿。

七、种花养鸟

清代养生家曹慈山说:“院中植花木数十本,不求名种异卉,四时不绝便佳……现其生意,词其开落,悦目赏心,无过于是。”花以其颜色、馨音、风采赢得人们的喜爱。在庭院或室内种植花卉,可使人感到生气盎然,赏心悦目。赏花可以陶冶性情,或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皆有花,花开花落任欣赏”。春天冰雪消融,春花吐蕾,柳丝吐芽,给人带来活泼的生机和希望;夏天莲花绽开,出污泥而不染;秋风送爽,菊花盛开,傲霜吐艳;寒冬蜡梅吐香,迎冰斗雪,显一身傲骨。同时,也会使人们感到一年四季时间的迅速流逝,人生要珍惜时间,如何在有生之年,为人类多作贡献。养花除了辛勤的劳动,看到亲手培育的花卉争奇斗艳,千姿百态,能使自己感到一种劳动后的收获,精神上的满足。通过养花,还可以增加许多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盆景,它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融合。观赏精美的盆景,犹如亲临其境,使人产生诗情画意的联想,给人以生命的感染力。唐·白居易诗句:“泉声粼粼声似琴,闲眠静听洗尘心;莫轻两片青苔石,一夜潺潺值千金。”可见,制作、观赏盆景,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它不像瞬时即逝的音乐,也不同于一成不变的诗画,盆景会随着四时春夏秋冬的不同而异彩纷呈。通过盆景的制作,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使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在室内摆上几盆盆景,可以增强美的气氛和勃勃生机。

饲养笼鸟,也是人们所喜爱的有益活动。特别是老人,清晨,手提鸟笼,到公园林间,山石溪旁,聆听清脆的鸟语,观赏鸟的姿态和羽毛的艳丽,能唤起老年人的童心,给晚年增添乐趣。

由此看来,种花养鸟可以调节精神,美化环境。古代文人墨客有“梅妻鹤子”之说,可见它可以帮助我们转移思想,解脱苦闷和不平,是人们养生修性的益友,特别对中老年人,可以增加晚年的生活内容和晚年生活的信心。

八、风筝

放风筝,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木鸢”。唐代以后,逐渐出现“纸鸢”,五代时的李邺以玩纸鸢著称,他别出心裁地在纸鸢上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声如筝,风筝即由此得名。

冬去春来,残雪消融,大地回春,芳原绿野,惠风和畅,万里晴空,看红蝶白鹤,远鹰近燕,凌空比翼,上下翱翔的风筝,这是令人陶醉的画图,真是乐在其中矣。

放风筝,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户外活动,人们可以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和享受早春的欢乐,风筝升空,长线牵手,人随风筝而动,或徐步,或小跑,有弛有张,动静相间,周身得到活动,促进了呼吸和血液循环。由于放风筝,人们要不时地翘首极目,观看碧空中翱翔的风筝,这样可调节眼肌,减轻视力疲劳。

所以,放风筝能怡情、清目、娱人、养性、练形。一家大小于早春到旷野踏青放风筝,更能唤发中老年人的童心,乐趣无穷!

九、山溪逸游

利用自然因素,如到森林、大山、泉水、名川等旅游,由于人与自然一体,自然因素会对人体产生有利的影响,这是传统养生学的重要内容。

我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游遍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全国17个省,对他的身心健康有很好的作用。晋·王羲之,曾一度弃官游名山,以钓鱼打猎作为冶情、除烦恼的一项养生术。苏东坡好登山,庐山、罗浮山、惠山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认为登山除锻炼身体外,还能养性。他说:“俯仰山林之下,可以养生冶性。”山溪逸游,不管是登山极望,还是江湖泛舟;不论是名山大川,还是观赏名胜古迹,都能享受大自然的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会使人精神振奋。

登山,山居。这是自古以来一直很重视的养生方法。利用高山的气候、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而达到养生目的。《内经》曾讲到:“一州之内,有山居者,为居积阴之所,盛夏冰雪,其气寒,腠理闭,难伤于邪,其人寿……”很多长寿老人,就是居住在山地的。我国隋唐以来,寺院多建山区名胜之所,故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说,而僧侣享有高寿者众。据《历代名人碑传总表》载,唐代慧昭和尚享年290岁,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宋·洪迈《夷坚志》甲志记载两件深山养生康复的生动案例。舒州桐城县何翁者,以货豪于乡,嗜酒及色,年五旬得风疾,手足奇右不能举,医者劝何翁:“君公从死中得生,宜永断房屋。”翁言大悟,才归,即于山巅结草庵屏处,却妻妾不得见,悉以家事付诸人,如是二年勇健如三十许人,徒步入城,日行百二十里。医者见之曰:“君果能用吾言,如持之不懈,虽未至神仙,必为有道之士。”另一例,湖州武康山谷中有二叟,一人姓杨,一人姓徐,皆八九十岁,状貌伟硕,苍须白发,步履如飞。结庐于山之绝顶,占上下岩,居相去可百步,叠石为垣,缭绕半谷。此二例,实是山居养生的具体写照。

山居养生,使人回归到大自然,人体的阴阳气血应天地自然之道。高山气寒,人体阳气内收而耗散少。高山之上,俯瞰大地,使人胸襟开阔、豁达。山间幽静恬谧的环境,使人心神安定,气血和畅,林木茂盛,万物以荣,生机勃勃,生趣倍增。高山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呼吸天然精气,以养元气而强身壮体,高山居住,有一定的活动量。所以,山居养生,形与神俱得所养,少病而长寿,实良法也。

此外,利用自然条件养生的,尚有“石室养生”,就是居住天然的洞穴。居住岩洞,幽静清雅,易于气功入静。如“少林内功”菩提达摩则曾在岩洞中“面墙十年”修炼而成。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方术养生引《抱朴子》记载有:“城阳郄俭,少时行猎,堕穴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俯或仰。俭素亦闻龟能导引,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这一偶然模仿龟作导引吐纳,便产生了以后的“岩洞导引法”。由此可见,岩洞是很好的导引修炼场所。

森林也是很好的养生之地。《百子全书》刘子韬光记载:“托性于山林,寄性于物外。” 《千金翼方》退居有“山林深处,固是佳境”。《寿世保元》延年良笺,更明确提到“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可见森林对人体形神均会产生良好的影响。森林的绿色,给人以优美和宁静,使人消除疲劳,心绪平静。新鲜的空气,平稳宜人的气候,鸟语、松涛、雨声、流水声等,使人静而不寂,倍增生趣。这些都对养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山溪逸游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选择最好的时节:我国人民在春秋季节,有“踏青”、“秋游”的习俗。春秋两季,自然环境好,气候宜人,温差小,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2.要量力而行:要根据自己的体力,来选择路线、时间、地点,要劳逸适度。

3.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感染胃肠道疾病。要自备一些清洁饮料、水果、食品,随身携带消毒巾和消毒药物。

4.自备一些必要的药物:晕车药、清凉油、仁丹、板蓝根、止痛活血膏药、抗菌消炎药等。

5.注意旅途安全:旅途、登山、划船等,都要了解路径,集中思想,结伴而行,相互帮助。

总之,在旅游中重视安全与卫生。通过旅游,一定会达到充实精神生活,长知识,健身躯的预期目的。

十、广交朋友

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又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人能群,彼不能也。”这里说的“人能群”,是指人类具有社会交往,离不开社会群体。像陶渊明那样的田园诗人,也是离不开社会交往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就是读书人之间的交往。

人生活在社会上,要广交朋友。“朋”是以类相聚谓之,“友”是以情相交谓之。在朋友之间可互通心曲,互补互助。知心朋友是非常难得的。“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在社会上生活,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互相爱护。遇到问题,与知心朋友谈心。“牢骚太盛防肠断”,要把工作中遇到的不快,生活中产生的烦恼,孤独时的沉闷等,通过同知心朋友的交流,排除精神上的困扰;在业余,也可与同行朋友或兴趣相投的朋友交流业务,切磋技艺,增进知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老年朋友在社交中,也要注意与青年人的交往。“忘年之友”使老年人从青年人那里吸取青春活力和开拓精神;年轻人,常常可以从年长者那里吸取经验。两者可以取长补短,有益于心身健康。

第四节节制感情,寄托精神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7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生理反应。如果这些情志活动过于剧烈,超过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就会导致体内脏腑气血功能的紊乱而患病。《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都说明七情太过对气血、脏腑的损害。战国时,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持续、剧烈的情志刺激,还可导致积聚肿块。《灵枢》百病始生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所谓“积聚”,包括了现在的肿瘤。国外有人调查了癌症患者,结果发现有2/3的患者,在发病之前,曾受到过精神上的打击。证实情志因素确是导致癌瘤发生的一个原因。现代医学认为,恐惧、愤怒、忧郁、压抑等不良心理因素,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以及下丘脑、脑下垂体的功能活动的改变,再经过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途径,引起整个机体及其功能的改变,使人体内部的稳态平衡失调,从而使人体生病。

一、调节情绪

《唐史》记载:“孙思邈93岁时,视听不衰,神采甚莪,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他在调养情绪方面,提出“十二少”,“十二多”,即少思、少忿、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喜则望错昏乱、多笑则脏伤、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欲则志昏、多好则神迷不理、多愁则心摄、多怒则百呼不定、多乐则意溢、多恶则憔悴无欢。无多无少者,得几于道矣。明·胡文焕在调养情绪方面提出:“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

调节情绪,使不良情绪转化为正常情绪,使心神保持平衡,具体有以下几种办法:

(一)神志相胜

就是用一种情志来抑制另一种情志。即《内经》所说的“喜胜忧”,“思胜恐”,“悲胜怒”,“怒胜思”,“恐胜喜”之理。在《儒门事亲》中记载“喜胜悲”的事例:“息城司候,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如复杯,大痛不住,药皆无功……乃求于戴人。戴人至,适巫者在其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玩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两日,心下结块皆散。戴人曰:《内经》言,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又云喜胜悲,《内经》自有此法治之。”此例说明,人们遇悲伤事,要用高兴的事来排解。(二)情绪反治

以一种与不良情绪相反的情绪来纠正不良情绪。这种方法与情志相胜近似,但不完全按照《内经》所说的原则。人的情绪,经常表现出对立的性质。如欢乐与悲伤、积极与消极、紧张与松弛、兴奋与抑制等相对立的情况。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运用情绪的两极性来调节情绪,起到平衡的作用。

《儒林外史》曾记载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以极度抑制来纠正过度兴奋的例子: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进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范进看了一遍又一遍,自己把双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跌倒,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水灌了过去,他爬将起来,又拍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接着,就往门外跑,喊道:中了!中了!范进丈人胡屠户凶神似地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一个巴掌打将过去。……范进被打晕在地,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捶背,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

(三)语言调节

语言文字对情绪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清·林则徐在墙上挂着“制怒”的条幅。有的在自己案头写有“冷静”、“镇定”之类的警语,以无声的语言自我提醒、自我暗示,能起很好的作用。《列子》曾讲到季梁生心病,儿子不明白老父的心事,请了三位医生给老父诊治。

第一、第二位医生,均没有认清病由,只有第三位医生认定是得的心病。吃药没用,要靠自己排解,季梁的病因此而不药自愈。

(四)环境调节

环境对情绪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所以在情绪压抑时,到外边走走,散散心,转移自己的视听,对调节情绪会有良好的效果。

(五)自我鼓励

用生活中的哲理或至理名言来安慰自己,鼓励同痛苦、逆境作斗争。《道藏》将摄保令篇对体质虚弱者,提出鼓励自己的做法:“其补之法,还舒脚手而卧息,想项上有酥团,融流注心,周遍四肢;又热身卧酥乳池中,心以得沐,久为,令人皮肤光泽。”想象鼓励自己,可以战胜不良情绪或疾病。在痛苦和逆境面前要鼓励自己,能使自己从痛苦和逆境中重新振作起来。

二、解脱逆境情绪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在人的一生中,既有一帆风顺时的欢乐,也有遭受挫折时的痛苦。“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欢笑与眼泪几乎同人们形影不离。

当人们遇到挫折、失败,或生活上遇到不测、意外等种种逆境时,均会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在逆境中悲哀有四种情况。

第一种,是悲恸,放声大哭,泪如泉涌,痛不欲生;第二种,是悲切,不大哭,只是悲悲切切,哭哭啼啼,泪水涟涟;第三种,是悲郁,不轻易流泪,整天愁眉苦脸,满腹郁怒,悲观消极;第四种,是悲忿,欲哭无泪,悲中含怒。中医认为“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进而,可以累及其他脏腑,出现各种功能紊乱的证状。悲哀,是一种消极情绪。《灵枢》本神说:“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过度悲哀,每使内脏精气衰竭。《颐养诠要》说:“神者伸也,人神好伸而恶郁,郁则伤神,为害非浅。”抑郁不解则心神不爽,气血失畅,久之,则诸郁随起,百病丛生。《丹溪治法心要》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所以,悲哀抑郁的心情一旦发生,就要及时舒散、排解。

解脱逆境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一)要养成有志向、坚毅的性格和乐观的情绪

对人生旅途中所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要想得开,并要善于在逆境崛起、奋发。我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因为李陵败降匈奴一事辩解,被汉武帝投入天牢,并施以宫刑(阉割生殖器)。受此奇耻大辱,可谓逆境之最。但他克制自己情绪,把个人安危、痛苦置之度外,发愤写作,用了12年时间,在困境中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在逆境中立志发奋,作出了巨大成就而被后人所称颂!要学会在逆境中从容应变,积极进取,对付挫折,扭转不利的局面,从而,在根本上及时排解郁虑和悲哀,自己主动把握生命长河中的命运。

要使自己心胸开朗。《健身三字经》说:“心胸宽,人快活,心胸窄,忧愁多。”所以,要心胸开阔,扩大眼界,提高自己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

(二)宣泄感情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急者缓之。”对于悲郁,不宜结于胸中,要及时缓解它。其最好的办法在于宣泄。前面讲到悲哀有四种。前两种人,遇事不哭,泪水涟涟,都可以及时发泄悲郁的情感;而后两种人,满腹悲郁,或欲哭无泪,悲中含怒。这两种类型的人,在遇到悲哀时,要学会不要抑制自己的伤感,要及时将其倾吐和发泄,对稳定心理大有好处。在《儒门事亲》火形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张子和治一妇人,得知病人欲哭而不能,即鼓励其痛哭,因少阳相火,凌灼肺金,金受屈制,无所投苦,肺主悲,但欲痛哭而后快也,终使病人气调而愈。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在悲伤时,不哭是有害的。有人认为,男人的溃疡病比女人多。其原因之一,是由于男子遇事强制不哭造成的。还有人发现,哭泣时,眼泪可以把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排泄出去,悲痛时的眼泪与伤风感冒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是不同的。所以,哭可以缓解在应激状态下的紧张程度,使人的呼吸、心跳从急促状态进入平稳状态。

所以,人在悲郁之时,可至无人处痛哭一声;也可以向亲朋好友叙诉衷肠,得以使悲郁之情向外泄发而舒展,使气调而复原;也可以从别人的安慰中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正确对待不良情绪。但哭泣过久也要伤身。《养生延命录》说:“勿久泣神悲戚。”

(三)疾病往往给人带来悲观

特别对于慢性病,由于疾病久治不愈,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出现情志不舒,悲观失望,性情暴躁,或精神萎靡不振,被疾病所吓倒。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疾病之故。对一个人来讲,既然得了病,这就是客观存在,要心地坦然地面对现实,不要紧张,也不要心急,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和乐观主义精神,要有坚强的意志,去同疾病作斗争。

对一些慢性病来讲,有了积极的心理因素,可以调动人体的内在潜力,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采用食疗、体疗、气功等综合措施,这样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四)以乐忘悲

在悲郁之时,要主动寻找欢乐来调节心理,驱散悲郁情绪。遇有悲痛之事,多参加一些有兴趣的社会活动或娱乐活动,全神贯注地去做,这样可以摆脱悲痛的缠绕;或设法到各地旅游,或走亲访友,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摆脱孤独悲哀的心情。

三、制怒

怒,是人的意愿或活动遭到挫折时所产生的—种情绪紧张。荀子说:“怒是由荣辱而生的不快之感。”《淮南子》说:“人性有侵则怒。”怒是一种消极情绪。《素问》举痛论说:“怒者气逆,甚则呕血及飨泄。”《灵枢》本神说:“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怒最易伤人心神,无论少怒,愠怒,大怒,都有损健康。《三元延寿参赞书》说:“少怒则形佚,悁悁忿恨则损寿。”中医还有“暴怒伤阳”,“怒伤肝”之说。发怒时,肝气上逆而头昏;肝气横逆而胁肋闷痛;肝气犯脾,出现不想吃饭、胃痛等。现代医学认为,人在愤怒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加快。中枢神经功能失调,出现头昏、失眠等;继而内分泌失调,引起多种疾病。所以,怒对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

制怒的方法。制怒首先要做到“忍”和“忘”二字。《古今医统》杂著类记载“和气汤”专治一切怒气。书中说:“先是一个忍字,后用一个忘安,右二味和匀,用不语唾咽下。此方,先之以忍,可免一朝之忿也;继之以忘,可无终身之憾也。”《畜德录》说:“耐以制吾之忿。”许多人在自己案头置“制怒”二字,作为养生之训。具体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一)当您要发怒时,要提醒自己控制情绪

首先,要使自己冷静下来。如有一事之违就勃然大怒,这是没有涵养的表现。冷静下来,分析事情的缘由,有时可能是由于自己的认识偏差造成,责任不在对方。这样,一场误会就可避免。

(二)学会容忍

《遵生八笺》说:“容则能恕人,忍则能耐事,一毫之咈,即勃然大怒,一事之违,即愤然而发,是无涵养之力,薄福之人也。”所以,要学会容忍让步。这样,既有利于解决问题,又会赢得别人的爱戴。

(三)制怒

凡事遇到看不惯,容易引起恼怒时,可以尽量回避它。

(四)发泄

若怒气实难扼制时,可以借一定的方式予以发泄,如到僻静处大吼一声,摔打石头,等等。

(五)转怒气为发愤图强

历史上有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为发愤之所作。就是把愤怒转移到事业上,立志作出成就的典型例子。

第五节恬愉乐观,知足常乐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阐明了要保持心情愉快,知足常乐。要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以开朗豪放的情怀处理世事,从而,保持心情和顺畅快。这也是养生之一理。

一、恬愉乐观

明·石天基将保持恬愉乐观的养生术,概括为6个“常存”:

1.常存安静心:就是安静不妄想之义。不贪求,不患得患失,保持心神安畅。石天基说:“嗜欲若少,则心自安静。”

2.常存善良心:心地善良,助人为乐,一言一行,都要有利于人。人生事,我息事。处处与人为善,问心无愧,心里自然安坦!

3.常存正觉心:知邪与正,明是与非,正邪不两立,是非勿混淆。保持觉悟,维护正气,心明眼亮,自然排除烦恼纷扰。石天基说:“学人唯具觉心,诸幻自退。譬如, 日色当空,昏暗自明。得此妙法,不独病愈,而且长寿。”

4.常存喜欢心:随遇而安,随意而适。不做过头事,不伤和气心。如白居易说:“随富随贫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要笑口常开,所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5.常存和悦心:人以和为贵。对人态度和蔼,谦虚谨慎,胸怀开阔,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不耿耿于怀,以和悦之心待人,人乐己亦乐。

6.常存安乐心:凡人一生少有不遭逆境者。遇逆境要善于排解。阎非台的养生延寿妙语:“进一步想,有此而少彼,缺东而少西,时刻过去不得;退一步想,只吃这碗饭,只穿这件衣,俯仰宽然有余。”上一句,是说不知足的苦境;下一句,是知足的乐趣。此即“退一步想自然宽”、“知足常乐”。每遇不如意事,即将更甚者比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心境就会坦然,生活有无限乐处了。

二、知足常乐

“知足者常乐”一语,出自《论语》。彭祖说:“名利败身,圣人所以去之。”圣人深知追名逐利,必然伤德败身,故能自觉去之。《蓄德录》云:“遇财货则思争夺,遇功名则思排挤,遇势炎则思趋附,遇睚眦则思报复,遇患难则思逃避。”这种都是不顾他人,谋求个人利益的欲望,私欲熏心,贪得无厌,则多劳心伤神,于健康有害。要节私欲,首先要正其心。《蓄德录》说:“凡欲身之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使心不乱求,心不狂思,不贪嗜欲,不着迷惑,则心无病矣。”《遵生八笺》卷之一说:“无欲则所行自简,又觉胸中宽平快乐。”可见,无欲就会知足,知足就会常乐。少私心,少忧患,行善事,注重养德,就能保持开朗乐观的精神。

“知足”可使自己内心处于平衡的状态。内心能知足,则对周围什么样的诱惑,都不为所动,可以保持精神上的节制和坦荡,即所谓“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知足,不过度思虑,不想入非非,能保持形神的统一;知足,能安贫乐道,更爱吾业,不与他人攀比,安心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对待事业永无“知足”可言,对于物质追求,应该“知足”。只有这样,才能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情绪上的稳定,保持精神上的“常乐”,何愁颐养天年。

三、自乐之道

凡人平生之性,各有好嗜之事,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安排有益的活动,也是最大的乐趣。

静坐之乐:工作之余静坐片刻,万虑俱灭,逍遥恬适。如一潭泥水,终日搅拌,终日混浊,静置一时,则定然澄清矣。

读书之乐:学问日深,道理日新。读书乃天下第一乐事,书使愚者因之而贤,昧者因之而明。孔子读书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矣。

赏月之乐:李白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当月明风清之时,对月当歌,望月吟诗,宛若置身仙境,其乐无穷。

观画之乐:观画人置身画中,自然景色,如亲临其境。人物观其神态,花鸟虫鱼观其生态,寓心画中,自有一种乐趣。

狂歌之乐:登高临溪,纵情歌唱、赋诗,心胸豁然开朗,一切烦恼尽付东流。

山水之乐: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漫步楼台亭阁,发思古人之幽情;看干峰竞秀,万壑藏云,顿生清新之感。鱼乐人亦乐,水清人心清,天宽地宽人心宽。

琴弦之乐:拨琴弄弦,慰人心思,寄人情怀。孔子在齐闻韶(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可见琴弦鼓乐,感人至深。

其他,还有赏花之乐,听鸟之乐,舞蹈之乐等。

清代有名画家高桐轩,有十条养生经验,谓之“十乐”。

耕耘之乐:耕耘虽劳肢体,然颇健身心,伏案一日,把锄半日,既享田家之乐,又健壮人身;既不忘耕耘之劳,又有秋收丰食之望,何乐而不为。

把帚之乐:把帚扫地,窗明几净,躬身、举手之劳,则尘垢顿去,精神一快,乐趣即寓其中。

教子之乐:幸生陋巷,周邻皆无科名之望,吾教子诗文书画,各徇其意,唯禁学子举业,倘子弟朴实长厚,能以艺立功,自食其力,令吾无忧于后,岂不快乐。

知足之乐:吾生为卑工画匠,远不若贵为卿相,富贵盈百万之禄食;然较吾困苦者何止千百,以此退想,公卿不足为贵,而安贫乐道,更爱吾业,岂不一乐。

安居之乐:吾所居,里人多忠厚淳朴之力作以食庄稼汉,言行实诚,和睦为习,居此仁厚乡里,不闻吏之呵斥厉声,亦一大乐。

畅谈之乐:田间把锄,劳而歇于地头,与野老田夫纵谈天下世外事,或测天气晴雨,或卜年景丰歉,坦胸畅谈,其乐陶陶。

漫步之乐:饮不可过量,饭不可过饱。酒饭用量过多,未免令人昏沉,作画亦然,时久则疲,宜起身散步于庭中,或漫游于柳岸花畦,心神焕然爽朗,襟怀为之一畅。

沐浴之乐:冬月严寒不宜频浴,余三季皆当常浴,暖水温和,反复淋洗,遍身轻爽,活动经脉,有健身心,真乃一乐事也。

高卧之乐:每至炎暑伏天,白天不宜作课,竹枕蒲席,北高卧,熏风吹来,五内生凉,合目养神,养精蓄锐正此时,亦劳者之一乐也。

曝背之乐:冬日天气晴和,每至日中,或坐场上,或倚北墙,取日晒之,如披狐裘,通身温暖,畏寒缩冷之感顿消,既活人筋血,又强人皮骨,其乐不可不知。

画家高桐轩的“十乐”之道,不仅注意养身,而且也要养性;既有脑力劳动,又有体力劳动;起居做到有规律、有条理,手脚勤快以及漫步、沐浴、高卧、曝背,饮不过量,食不过饱等。从现在来看,均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中国古代百岁老人擅长和爱好琴棋书画者为数不少。据有关资料记载,汉·窦公,终日操琴,心境恬愉,而赢得180岁高寿。明·冷谦,擅长音律,享年150岁。明·潮州女诗人郭贞顺,喜欢吟诗作赋,活到125岁。进士出身的林春泽,精于礼经,善于诗文,著有《人瑞翁集》,诗歌使他心声康乐,活到104岁。江阴何澄,善于画梧竹、蒲石,也年及百岁。当今百岁棋王谢侠逊,从下棋中获得无限乐趣,赢得高寿,他的经验就是“吟诗下棋,心境恬淡”。

可见,一个人兴趣广泛,善于疏导自己的心情,精神有所寄托,对生活充满信心,有利健康长寿。

四、宽以为乐

俗话说:“遇事不恼,长生不老。”在生活中,要做到心宽、气宽、趣宽。要笑口常开,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有容德乃大,多怨则伤心;宽容总有益,任意总生灾;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胸怀宽广,心绪坦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为人至诚,豁达乐观。

五、书中求乐

从书中吸取智慧,修养道德,开阔思路,丰富知识,是一种难得的高雅乐趣。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能的人,是养生的重要内容。孔子首先提出“智者寿”之说。并进一步阐明其理:“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

同类推荐
  • 新编家庭常见病防治与配餐宜忌

    新编家庭常见病防治与配餐宜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营养、健康问题。药补不如食补,一日三餐不仅仅只是为了充饥果腹,“怎样才能吃得可口?怎样才能吃出健康?”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 你不可不知的体育健身100问

    你不可不知的体育健身100问

    目前,慢性病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因,在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已分别达到85.3%和79.5%。来自卫生部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约有3亿人超重、肥胖,不乏30多岁就出现“啤酒肚”等。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等都是造成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此外,我国亚健康人数也约占到全国人口70名。到老年时再来补“锻炼课”,倒不如趁年轻时多运动。“运动不会使人丧命,潜在的病才会使人死亡。”
  • 你不可不知的排毒解毒100招

    你不可不知的排毒解毒100招

    排毒解毒的方法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方法有很多,本书从饮食、运动、心理、按摩等方面列举了许多排毒解毒的妙招,对一些时尚的排毒解毒方法也做了详细的解读,并对酒精中毒这一日益普遍的社会现象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毒方法,可供读者在浏览时学习使用。祝每一位读者开卷有益,越活越健康,越活越美丽!
  • 新编家庭医生诊治大全(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

    新编家庭医生诊治大全(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

    本书包括十个部分:表现症状、精神系统、就医问题、药物常识、家庭处治、面对紧急状况、中伤病者的搬运、急救物品、生活与工作中、运动受伤。
  • 新妇科千金方

    新妇科千金方

    血:经、带、孕、产、哺乳,如花女人全靠血来养。23个护理方,难言之隐自己调:黄连祛口臭,冰片祛狐臭,云南白药治恶露。冬瓜和薏苡仁粥治盆腔炎,双黄连粉剂疗阴道炎。鹿茸核桃膏解决性冷淡,蛇床子让性爱不再疼痛。家常食物、寻常药物,难言之隐从此不需言。24个美容方,出水芙蓉家里养:桃仁润唇,桃花瘦腰,寻常花草有特效。珍珠洁齿,山药减肥,漂亮的成本很廉价。黄瓜祛眼袋,藕片祛斑,美容就是手边事。
热门推荐
  • 遇秋

    遇秋

    这是他们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我无法对他们的事情做出任何评价,也无法做出任何感想,我在他们的故事里扮演着一个小丑,一个幕后工作者。我的身份?哦,我或许是他们的朋友,也或许是他们感情的阻碍者。为什么?也许是因为我和他有着一样的感觉吧…我爱他,只是因为他是他。我想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名字?他们叫方严和邱朔我?我的名字不重要,因为在这故事里我并非什么好人。
  • 魁灵录

    魁灵录

    一座由梦想和鲜血所铸建的奇迹之城,一群以守护希望而存在的狂徒,先辈们用英雄的鲜血铸就了城池,从混乱中创建了和平,希望的光辉是众人的信仰,当黑雾遮住了曙光之时,手持圣剑的少年会单手撑起天空。新人上路,求关照
  • 校园至尊:无良少年

    校园至尊:无良少年

    这本书已经删除了!!!!!!!!!!!!
  • 浮生覆笙

    浮生覆笙

    最后一次任务,陌念笙遭背叛,子弹正中胸膛,然而在生命流逝的最后一刻,一道天雷将她裹起,电光之后,一缕残烟飘然而出,直冲云霄....天赐荣耀?她会自己争取,万人宠爱?不不不,她不需要。他冷酷绝情,唯独爱她,爱到无法自拔......
  • 新蔚蓝星缘

    新蔚蓝星缘

    他是国内最火爆的明星组合‘SKULL’的队长江梓浩,她是一个看似很普通的小女孩慕梓琪。曾经的他们是如此的相爱,但为了朋友,她与他分了手,当他知道真相后,她却已经离开了。终于找到了她,却没想到,她竟然是。。。那个人。。。
  • 六指农女

    六指农女

    一觉醒来,小业主苏柳穿越了!“来都来了,就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吧”,苏柳握紧拳头!然而,事实是:苏柳,女,贫困户苏家长女,天生六指,不详之名远播海外。内有包子娘,外有贱二房,上有极品爷奶,下有白莲花庶妹。苏柳轻抚着被破布条包裹的手指:唉,六指上位,难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潮州旅游导航

    潮州旅游导航

    本书介绍了潮州市的城市概貌、文物胜迹、自然景观、历史掌故,包括潮州民间节庆礼俗、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及以下主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口述与景点轶闻传说等内容。
  • 上官复兴录

    上官复兴录

    上官家族是华夏南方的一个古老部族,源于隋唐,兴于近现代,二十年前不知什么原因,家族没落,上官文博作为家族第二十二代上官浩云之子,一路乘风破浪,把整个华夏和家族带至世界巅峰,一路走来,美女,权利斗争,种陷阱纷至沓来,上官文博将怎样面对,请读友敬请关注!
  • 荒仙录

    荒仙录

    一场探险活动,却让他意外的躲过了一场劫难,经历万载,一个天才被打压的世界,一个无人知晓的盘古之命,一切从这里开始……
  • 战猫传奇

    战猫传奇

    魔族,这个似乎不可战胜的种族,却不依不饶的追杀。人类,这个似乎主宰世界的生物,却无以反抗。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家园,徘徊于人魔之间,面对着种种险境,挣扎在鲜为人知的世界。魔族出笼之际,伟诺,只是一个高中学生,被素不相识的青妍强灌了一种液体后,与魔族奋战。群魔的围杀,末世的尘埃,求生之路,反攻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