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75600000052

第52章 参考文献

一、历史文献及校释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3.(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释:《水经注校释》,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4.(北魏)郦道元原著、(清)汪士铎图、陈桥驿校释:《水经注图》图本,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5.(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点校:《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6.(民国)杨守敬、熊会贞合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7.(东晋)法显著、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8.(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1985年。

9.(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

10.(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光绪八年(1882)金陵书局刊本。

11.(元)陈大震:《大德南海志残本》,广州市地方志研究所印,1986年。

12.(明)王士性:《广志绎》,中华书局,1981年。

13.(明)郭棐:《粤大记》,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

14.嘉靖《广东通志》,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誊印本,1997年。

15.万历《广东通志》,见《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

16.道光《广东通志》,见《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

17.光绪《广州府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辑》,上海书店,2003年。

18.(清)樊封:《南海百咏续编》,广陵书社,2003年。

19.(清)顾炎武:《肇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0.(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21.(清)魏源:《圣武记》,中华书局,1984年。

22.(清)汪士铎:《汉志释地略》,见《二十五史补编》第1册,中华书局,1955年。

23.(清)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见《二十五史补编》第1册,中华书局,1955年。

24.(清)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见《二十五史补编》第1册,中华书局,1955年。

25.(清)仇巨川:《羊城古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26.(清)梁廷枏总纂、袁钟仁校注:《粤海关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27.林则徐全集编纂委员会:《林则徐全集》第9册《日记卷》,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

28.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

29.[日]内田吟风:《中国正史西域传译注》,京都龙谷大学文学部、河北印刷株式会社,1980年。

30.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中华书局,2005年。

31.(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

32.(清)梁廷枏:《夷氛闻记》,中华书局,1959年。

33.同治《番禺县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辑》,上海书店,2003年。

34.宣统《番禺县志续志》,见《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

35.(民国)黄任恒:《番禺河南小志》,见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编印:《海上明珠集》,1990年。

36.嘉靖《香山县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37.道光《新修香山县志》,见吴祖湘主编:《中山文献》(三),(台湾)学生书局,民国五十四年(1965)。

38.光绪《重修香山县志》,见吴祖湘主编:《中山文献》(五),(台湾)学生书局,民国五十四年(1965)。

39.(民国)《续修香山县志》(又作《香山县志续编》),见《中国地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

40.(清)陈伦炯撰、李长傅校注、陈代光整理:《〈海国闻见录〉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41.(清)王文达:《粤海关统辖口岸考》,中国图书馆藏,光绪六年(1880)刻本。

二、今人著作、译著

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地图出版社,1982—1987年。

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3.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9年。

4.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5.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6.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5年。

7.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

8.史念海:《中国古都与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

9.史念海:《河山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

10.史念海:《河山集·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

11.史念海:《河山集·三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

12.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1992年。

13.史念海:《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

14.史念海、曹尔琴、朱士光:《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15.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16.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

17.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8.于希贤:《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19.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

20.鞠继武:《中国地理学发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

21.翟忠义:《中国地理学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

22.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5、1988年。

23.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分册,科学院出版社,1982年。

24.曾昭璇:《历史地貌学浅论》,科学出版社,1985年。

25.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26.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27.张丕远主编:《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山东科学出版社,1996年。

28.文焕然、文榕生等:《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年。

29.王元林:《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

30.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

31.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

32.卢云:《汉晋文化地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33.张步天:《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34.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35.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36.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7.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8.辛德勇:《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

39.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40.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年。

41.吴宏岐:《元代农业地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年。

42.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43.严艳:《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1937—195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44.郭声波、吴宏岐主编:《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

45.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46.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47.徐卫民:《秦都城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48.吴宏岐:《西安历史地理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年。

49.李久昌:《国家、空间与社会——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三秦出版社,2007年。

50.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51.张萍:《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明清陕西区域市场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

52.陈隆文:《春秋战国货币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

53.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54.杨蕤:《西夏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55.司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

56.王颋:《西域南海史地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57.王颋:《西域南海史地考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58.陈伟明:《全方位与多功能——历史时期岭南交通地理的演变发展》,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59.许桂灵:《中国泛珠江三角区域的历史地理回归》,科学出版社,2006年。

60.陈桥驿:《水经注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

61.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三秦出版社,1995年。

62.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三秦出版社,1996年。

63.吴宏岐、王元林:《司马迁与中国地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64.张大可、俞樟华等:《司马迁一家言》,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65.金应春、丘富科:《中国地图史话》,科学出版社,1984年。

6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

67.侯仁之:《历史上的北京城》,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

68.张含英:《治河论丛》,国立编译馆,民国二十五年(1926)。

69.李仪祉原著、黄河水利委员会选辑:《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水利水电出版社,1988年。

70.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1984年。

71.林頫:《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72.李长傅等:《南洋史地与华侨华人研究——李长傅先生论文选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73.李长傅:《李长傅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74.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

75.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76.侯德仁:《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群言出版社,2006年。

77.王尔敏:《五口通商变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8.上官鸿南、朱士光主编:《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79.吴宏岐、王京阳:《史念海教授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

80.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

81.费孝通:《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群言出版社,2000年。

82.陈昌远:《中国历史地理简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83.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84.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85.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86.[英]阿兰·R。H。贝克著、阙维民译:《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商务印书馆,2008年。

87.[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

88.[美]普雷斯顿·詹姆斯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

8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

90.[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

91.[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三联书店,1959年。

92.[德]阿尔弗雷德·赫特纳著、王兰生译:《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商务印书馆,1983年。

93.[美]R。哈特向著、黎樵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商务印书馆,1963年。

94.[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

95.[俄]普列汉诺夫著、张仲实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1957年。

96.[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

97.[日]和辻哲郎著、陈力卫译:《风土》,商务印书馆,2006年。

98.于中涛、周庆华:《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与科学发展观》,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99.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0.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01.曹文柱主编:《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102.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沈阳出版社,2002年。

103.周长城等:《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04.[美]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05.[日]斯波义信著,方键、何忠礼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6.江沛、王先明主编:《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107.行龙主编:《近代山西社会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08.张家诚、朱明道、张克恭等:《气候变迁及其原因》,科学出版社,1976年。

109.施雅风主编:《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110.[美]罗伯特·克莱本著、杨震宇译:《气候·人·历史》,(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8年。

111.[美]R。A。布赖森、T。J。默里著,龚高法等译:《饥馑的气候——人类与变动着的全球气候》,科学出版社,1981年。

112.[英]H。H。Lamb著,汪奕琮、姚竞生、孙安健译:《气候的变迁和展望》,气象出版社,1987年。

113.吴松弟:《无所不在的伟力——地理环境与中国政治》,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

114.曹诗图等:《社会发展地理学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年。

115.申曙光:《灾害生态经济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116.杨怀仁主编:《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第2集,地质出版社,1985年。

117.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天气气候研究所:《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九七八年)》,科学出版社,1981年。

118.竺可桢:《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

119.文焕然等:《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研究》,重庆出版社,1995年。

120.何业恒:《中国珍稀兽类的历史变迁》,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121.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122.[日]西嶋定生:《中国经济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84年。

123.[日]妹尾达彦:《中国都市の历史的性格》,刀水书房,1988年。

124.宋晓梅:《高昌国——公元五至七世纪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移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25.[法]莫尼克·玛雅尔著、耿昇译:《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中华书局,1995年。

126.[日]长泽和俊著、钟美珠译:《丝绸之路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127.[英]马克·奥里尔·斯坦因著、殷晴等译:《沙埋和阗废墟记》,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

128.李经纬:《吐鲁番回鹘社会经济文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

129.新疆土木建筑学会编著、严大椿主编:《新疆民居》,中国建筑出版社,1995年。

130.李肖:《交河故城的形制布局》,文物出版社,2003年。

131.常青:《西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132.高永久:《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133.朱士光、吴宏岐主编:《黄河文化丛书·住行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4.陈桥驿:《水经注研究二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35.聂树人:《陕西自然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136.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证》(下册),中华书局,2004年。

137.胡阿祥:《伟哉斯名——“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8.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139.钱穆:《史记地名考》(下册),商务印书馆,2001年。

140.曾昭璇:《岭南史地与民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141.陈代光:《广州城市发展史》,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2.徐俊鸣:《岭南历史地理论集》,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1990年。

143.胡守为:《岭南古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144.[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

145.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

146.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147.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中华书局,2005年。

148.曾昭璇、黄伟峰主编:《广东自然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149.叶春生:《岭南民间文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50.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1.王日根:《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岳麓书社,2003年。

152.金国平、吴志良:《东西望洋》,澳门成人教育学会,2002年。

153.吴家诗主编:《黄埔港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

154.黄启臣:《海上丝路与广东古港》,(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6年。

155.黄增章:《民国广东商业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156.邓开颂、吴志良、陆晓敏主编:《粤澳关系史》,中国书店,1999年。

157.[美]马士著,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区宗华译,林树惠校:《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年)》,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

158.[美]亨特著、沈正邦译、章文钦校:《旧中国杂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159.[美]威廉·C。亨特著,冯树铁译,骆幼玲、章文钦校:《广州“番鬼”录——缔约前“番鬼”在广州的情形,1825—1844》,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160.[葡]徐萨斯著,黄鸿钊、李保平译:《历史上的澳门》,澳门基金会,2000年。

161.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162.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三、今人论文

1.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刍议》,载《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年第1期。

2.史念海:《班固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创建性贡献》,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3辑。

3.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载《中国科技史料》2000年第4期。

4.徐兆奎:《“禹贡学会”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载《历史地理》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5.张天麟:《张相文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贡献》,载《历史地理》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6.徐卫民:《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历史地理学透视》,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辑。

7.[美]Carl O。Sauer著、姜道章译:《历史地理学引论》,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4辑。

8.[日]菊地利夫著、辛德勇译:《历史地理学的叙述理论》,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2辑。

9.[加]寇·哈瑞斯著、唐晓峰译:《对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几点看法》,见《历史地理》第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10.方国瑜:《史记西南夷传略说》,载《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4期。

11.林荣琴:《试析〈史记·货殖列传〉与〈汉书·地理志〉中的风俗地理思想》,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12.王鑫义:《司马迁对中国古代商业地理学的贡献》,载《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

13.孙天胜、曹诗图:《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载《晋阳学刊》2000年第6期。

14.孙天胜、曹诗图、陈国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辨析》,载《人文地理》2001年第5期。

15.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6.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第3期。

17.李令福:《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3辑。

18.葛剑雄:《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

19.毛丹:《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分合特征》,载《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0.鲁西奇:《人地关系理论与历史地理研究》,载《史学理论》2001年第2期。

21.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载《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22.孟彦弘:《社会史研究刍议》,载《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2期。

23.谢文君:《社会地理学若干理论问题》,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第4期。

24.雒有仓:《关于中国社会生活史的体系问题》,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25.吴宏岐:《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26.吴宏岐、王洪瑞:《历史社会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7.王振忠:《社会史研究与历史社会地理》,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28.史建云:《对施坚雅理论的若干思考》,载《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29.任放:《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载《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30.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31.文焕然、徐俊传:《距今约8000—2500年前长江、黄河中下游气候冷暖变迁初探》,见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辑:《地理集刊》第18号,科学出版社,1987年。

32.朱士光、王元林、呼林贵:《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载《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

33.满志敏:《关于唐代气候冷暖问题的讨论》,载《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

34.吴宏岐、党安荣:《隋唐时期气候冷暖特征与气候波动》,载《第四纪研究》1998第1期。

35.蓝勇:《中国西南历史气候初步研究》,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2辑。

36.刘嘉麒等:《人类生存与环境演变》,载《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

37.陆巍、吴宝鲁:《试论第四纪晚期中国古人类三次迁移与气候变化》,载《地理学报》1997年第5期。

38.陆巍、吴宝鲁:《中原新石器文化与古气候的关系》,载《地理科学》1999年第1期。

39.于希贤:《地理环境变迁与文学思潮更迭——西周至魏晋南北朝文风演变与地理环境关系》,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4辑。

40.蒋昭侠:《关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作用的再认识》,载《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第4期。

41.王守春:《塔里木盆地三大遗址群的兴衰与环境变化关系》,载《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

42.高尚玉、王贵勇、金炯:《中国沙漠形成演变与气候变化研究》,载《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第1期。

43.王培华:《水利与中国历史特点》,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1期。

44.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瑢:《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线的推移》,见《历史地理》第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45.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见《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6.于希贤:《苍山雪与历史气候冷期变迁研究》,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辑。

47.吴宏岐:《隋唐帝王行宫的地域分布》,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2辑。

48.吴宏岐:《隋唐行宫制度与宫廷革命——兼论陈寅恪“玄武门学说”之拓展》,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9.吴宏岐:《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温暖气候及其影响》,载史念海主编:《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增刊。

50.倪根金:《试论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的影响》,载《农业考古》1988年第1 期。

51.李令福:《论华北平原二年三熟轮作制的形成时间及其作物组合》,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52.金维诺:《〈职贡图〉的时代与作者——读书札记》,载《文物》1960年第7期。

53.王炳华:《楎——兼论汉代礼制在西域》,载《西域研究》1999年第3期。

54.费省:《从〈水经注〉所载河名探讨北魏时期渭河水系的水文状况》,载《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55.赵永复:《〈水经注〉究竟记述了多少条水》,见《历史地理》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56.吴宏岐:《黄河上中游地区内河航运的兴衰与整治对策》,见张积玉、杨发民主编:《中国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57.曾昭璇、曾宪珊:《番禺及番禺城考》,见《历史地理》第1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58.曾昭璇:《番禺与番禺城古地名考释》,载《羊城今古》1992年第3期。

59.麦英豪:《广州城始建年代考》,见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文博学会:《羊城文物博物研究——广州文博四十年文选(一)》,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60.高大伟、岳升阳:《南越国宫苑遗址的文化价值研究》,见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山大学历史系、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南越国史迹研讨会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

61.吴壮达:《〈水经注〉的“水坈陵”问题——广州历史地理问题研究之一》,载《华南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第2期。

62.霍寿喜:《气候与房屋》,载《科学之友》2001年第5期。

63.王融初:《茶亭及茶亭文化》,载《茶叶通讯》2004年第4期。

64.王日根:《论明清时期福建民办社会事业的发展》,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

65.王頲:《明代香山陆海形势与澳门开埠》,见《澳门历史研究》第2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

66.吴宏岐:《清代广州至澳门的内河水道考》,见《澳门历史研究》第6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7年。

67.吴宏岐:《大黄滘地名考》,载《岭南文史》2007年第4期。

68.李平、陈代光:《李长傅先生传略》,载《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0年第2期。

69.王子今:《秦汉时期淮河冬季封冻问题》,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辑。

70.M。J。Ingram,G。Farmer,T。M。L。Wigley著,龚胜生译:《历史气候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2辑。

四、其他文献

1.观民:《交河城调查记》,载《考古》1957年第5期。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交河故城——1993、1994年度考古发掘报告》,东方出版社,1998年。

3.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番禺博物馆:《广东番禺市屏山东汉墓发掘报告》,见《考古学集刊》第14辑,文物出版社,2004年。

4.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番禺小谷围岛山文头岗东汉墓》,见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文物出版社,2005年。

5.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文物志》,广州出版社,2000年。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上册),文物出版社,1981年。

7.广东省文化厅:《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9年。

8.广州市地名委员会《广州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地名志》,香港大道文化有限公司,1989年。

9.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广州海关编志办公室:《广州海关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11.广州市芳村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芳村区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12.《广东省中山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中山市地名志》,广东科技出版社,1989年。

13.饶秉才:《广州音字典(普通话对照)》,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14.《广东省县图集》(内部用图),广东省测绘局,1992年。

15.中国第一档案馆、广州市档案局(馆)、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广州历史地图精粹》,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1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华文出版社,2000年。

1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六)·文献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8.汤开建、陈文源、叶农主编:《鸦片战争后澳门社会生活记实——近代报刊澳门资料汇编》,花城出版社,2001年。

19.中山市档案局(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山明清档案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0.金国平编译:《西方澳门史料选萃》,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21.谭棣华、曹腾騑、冼剑民:《广东碑刻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2.冼剑民、陈鸿钧:《广州碑刻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3.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史论》,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24.张坤:《英商在广州与澳门(1827—1839)》,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5.The Canton Register,Vol。1,Wednesday,December 3rd,1828,No。40.

26.The Canton Register,Vol。4,Tuesday,November 15th,1831,No。22.

27.The Canton Register,Vol。10,Tuesday,July 11th,1837,No。28.

1.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9年。

2.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3.谭其骧:《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4.于希贤:《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5.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6.郭声波、吴宏岐主编:《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

7.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刍议》,载《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年第1期。

8.史念海:《班固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创建性贡献》,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3期。

9.吴宏岐:《司马迁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2辑。

10.徐兆奎:《“禹贡学会”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载《历史地理》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1.张天麟:《张相文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贡献》,载《历史地理》1981年创刊号。

12.徐卫民:《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历史地理学透视》,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辑。

13.[美]Carl O。Sauer著、姜道章译:《历史地理学引论》,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4辑。

14.[日]菊地利夫著、辛德勇译:《历史地理学的叙述理论》,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2辑。

15.[加]寇·哈瑞斯著、唐晓峰译:《对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几点看法》,见《历史地理》第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16.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

17.鞠继武:《中国地理学发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

18.翟忠义:《中国地理学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

19.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禹贡(全文注释)》,科学出版社,1959年。

20.吴宏岐、王元林:《司马迁与中国地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21.张大可、俞樟华等:《司马迁一家言》,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22.金应春、丘富科:《中国地图史话》,科学出版社,1984年。

2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

24.侯仁之:《历史上的北京城》,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

25.方国瑜:《史记西南夷传略说》,载《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4期。

26.林荣琴:《试析〈史记·货殖列传〉与〈汉书·地理志〉中的风俗地理思想》,载《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

参考文献27.王鑫义:《司马迁对中国古代商业地理学的贡献》,载《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

28.张含英:《治河论丛》,国立编译馆,民国25年(1926年),第32页。

29.李仪祉原著、黄河水利委员会选辑:《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水利水电出版社,1988年。

30.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1984年。

31.林頫:《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32.李长傅等:《南洋史地与华侨华人研究——李长傅先生论文选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33.李长傅:《李长傅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34.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

35.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36.郭声波、吴宏岐主编:《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

37.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

38.侯德仁:《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群言出版社,2006年。

39.王尔敏:《五口通商变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0.史念海:《河山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

41.史念海:《河山集·三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

42.史念海:《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

43.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44.上官鸿南、朱士光:《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45.吴宏岐、王京阳:《史念海教授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

46.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

47.费孝通:《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群言出版社,2000年。

48.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49.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992年。

50.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51.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1988年。

52.陈昌远:《中国历史地理简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53.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54.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55.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56.[英]阿兰·R。H。贝克著,阙维民译:《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商务印书馆,2008年。

57.孙天胜、曹诗图:《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载《晋阳学刊》2000年第6期。

58.孙天胜、曹诗图、陈国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辨析》,载《人文地理》2001年第5期。

59.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第2期

60.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第3期。

61.李令福:《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3辑。

62.葛剑雄:《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载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

63.毛丹:《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分合特征》,载《浙江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64.[加]寇·哈瑞斯:《对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几点看法》,载《历史地理》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65.谢湜:《历史地理学理论的新写法——阿兰·贝克新著〈跨越地理学与历史学的鸿沟〉述评》,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4辑。

66.段伟:《简评阿兰·贝克的〈地理学与历史学——架起跨越鸿沟的桥〉》,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辑。

67.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68.周积明、宋德金:《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9.曹文柱:《中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70.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沈阳出版社,2002年。

71.周长城等:《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72.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73.[日]斯波义信著,方键、何忠礼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74.江沛、王先明:《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75.行龙:《近代山西社会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76.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载《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77.孟彦弘:《社会史研究刍议》,载《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2期。

78.谢文君:《社会地理学若干理论问题》,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第4期。

79.雒有仓:《关于中国社会生活史的体系问题》,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80.吴宏岐:《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81.吴宏岐,王洪瑞:《历史社会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82.王振忠:《社会史研究与历史社会地理》,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83.史建云:《对施坚雅理论的若干思考》,载《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84.任放:《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载《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85.张家诚、朱明道、张克恭等:《气候变迁及其原因》,科学出版社,1976年。

86.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

87.施雅风:《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88.文焕然、文榕生:《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年。

89.罗伯特·克莱本著、杨震宇译:《气候·人·历史》,(香港)今日出版社,1978年。

90.R。A。布赖森、T。J。默里著,龚高法等译:《饥馑的气候——人类与变动着的全球气候》,科学出版社,1981年。

91.H。H。Lamb著,汪奕琮、姚竞生、孙安健译:《气候的变迁和展望》,气象出版社,1987年。

92.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93.吴松弟:《无所不在的伟力——地理环境与中国政治》,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

94.曹诗图等:《社会发展地理学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年。

95.申曙光:《灾害生态经济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96.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97.文焕然、徐俊传:《距今约8000—2500年前长江、黄河中下游气候冷暖变迁初探》,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理集刊》第18号,科学出版社,1987年。

98.朱士光、王元林、呼林贵:《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载《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

99.满志敏:《关于唐代气候冷暖问题的讨论》,载《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

100.吴宏岐、党安荣:《隋唐时期气候冷暖特征与气候波动》,载《第四纪研究》1998第1期。

101.蓝勇:《中国西南历史气候初步研究》,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2辑。

102.刘嘉麒等:《人类生存与环境演变》,载《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

103.陆巍、吴宝鲁:《试论第四纪晚期中国古人类三次迁移与气候变化》,载《地理学报》1997年第5期。

104.陆巍、吴宝鲁:《中原新石器文化与古气候的关系》,载《地理科学》1999年第1期。

105.于希贤:《地理环境变迁与文学思潮更迭——西周至魏晋南北朝文风演变与地理环境关系》,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4辑。

106.蒋昭侠:《关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作用的再认识》,载《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第4期。

107.王守春:《塔里木盆地三大遗址群的兴衰与环境变化关系》,载《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

108.高尚玉、王贵勇、金炯:《中国沙漠形成演变与气候变化研究》,载《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第1期。

109.王培华:《水利与中国历史特点》,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1期。

110.杨怀仁:《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第2集,地质出版社,1985年。

111.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天气气候研究所:《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九七八年)》,科学出版社,1981年。

112.竺可桢:《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

113.文焕然等:《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研究》,重庆出版社,1995年。

114.何业恒:《中国珍稀兽类的历史变迁》,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115.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116.[日]西嶋定生:《中国经济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84年。

117.[日]妹尾达彦:《中国都市の历史的性格》,刀水书房,1988年。

118.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瑢:《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线的推移》,见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辑委员会:《历史地理》第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19.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见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辑委员会:《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20.于希贤:《苍山雪与历史气候冷期变迁研究》,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辑。

121.吴宏岐:《隋唐帝王行宫的地域分布》,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2辑。

122.吴宏岐:《隋唐行宫制度与宫廷革命——兼论陈寅恪“玄武门学说”之拓展》,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23.吴宏岐:《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温暖气候及其影响》,史念海主编:《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增刊。

124.倪根金:《试论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的影响》,载《农业考古》1988年第1 期。

125.李令福:《论华北平原二年三熟轮作制的形成时间及其作物组合》,载《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126.[日]内田吟风:《中国正史西域传译注》,京都龙谷大学文学部、河北印刷株式会社,1980年。

127.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中华书局,2005年。

128.宋晓梅:《高昌国——公元五至七世纪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移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29.[法]莫尼克·玛雅尔著、耿昇译:《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中华书局,1995年。

130.[日]长泽和俊著、钟美珠译:《丝绸之路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131.[英]马克·奥里尔·斯坦因著、殷晴等译:《沙埋和阗沙埋废墟记》,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

132.李经纬:《吐鲁番回鹘社会经济文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

133.新疆土木建筑学会编著,严大椿主编:《新疆民居》,中国建筑出版社,1995年。

134.李肖:《交河故城的形制布局》,文物出版社,2003年。

135.常青:《西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13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交河故城——1993、1994年度考古发掘报告》,东方出版社,1998年。

137.高永久:《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138.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史论》,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139.朱士光、吴宏岐主编:《黄河文化丛书·住行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40.观民:《交河城调查记》,载《考古》1957年第5期。

141.金维诺:《〈职贡图〉的时代与作者——读书札记》,载《文物》1960年第7期。

142.王炳华:《楎——兼论汉代礼制在西域》,载《西域研究》1999年第3期。143.陈桥驿:《水经注校释》,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4.陈桥驿:《〈水经注〉记载的伏流》,载所著《水经注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

145.陈桥驿:《水经注研究二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46.(北魏)郦道元原著,(清)汪士铎图、陈桥驿校释:《水经注图》图本,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147.(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点校:《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48.(民国)民国杨守敬与熊会贞合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149.章巽:《法显传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50.(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卷二《三国·印度总述》,中华书局,1985年。

151.聂树人:《陕西自然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152.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

153.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证》下册,中华书局,2004年。

154.胡阿祥:《伟哉斯名——“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55.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156.费省:《从〈水经注〉所载河名探讨北魏时期渭河水系的水文状况》,载《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157.赵永复:《〈水经注〉究竟记述了多少条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委会编:《历史地理》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58.吴宏岐:《黄河上中游地区内河航运的兴衰与整治对策》,载张积玉、杨发民主编:《中国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159.钱穆:《史记地名考》下册,商务印书馆,2001年。

160.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

161.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162.曾昭璇:《岭南史地与民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163.陈代光:《广州城市发展史》,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164.徐俊鸣:《岭南历史地理论集》,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1990年。

165.胡守为:《岭南古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166.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广州文物志》,广州出版社,2000年。

167.广州市地名委员会《广州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市地名志》,香港大道文化有限公司,1989年。

16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编:《广州汉墓》上册,文物出版社,1981年。

169.广东省文化厅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9年。

170.曾昭璇、曾宪珊:《番禺及番禺城考》,见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辑委员会编:《历史地理》第1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71.曾昭璇:《番禺与番禺城古地名考释》,载《羊城今古》1992年第3期。

172.麦英豪:《广州城始建年代考》,载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文博学会编:《羊城文物博物研究——广州文博四十年文选(一)》,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173.陈桥驿:《水经注校释》,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174.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番禺博物馆:《广东番禺市屏山东汉墓发掘报告》,载考古杂志社:《考古学集刊》第14辑,文物出版社,2004年。

175.高大伟、岳升阳:《南越国宫苑遗址的文化价值研究》,载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山大学历史系、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编:《南越国史迹研讨会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

176.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番禺小谷围岛山文头岗东汉墓》,载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文物出版社,2005年。

177.吴壮达:《〈水经注〉的“水坈陵”问题——广州历史地理问题研究之一》,载《华南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第2期。

178.谭棣华、曹腾騑、冼剑民编:《广东碑刻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79.冼剑民、陈鸿钧编:《广州碑刻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180.[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97年(商务印书馆,2005年中译本)。

181.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

182.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183.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中华书局,2005年。

184.曾昭璇、黄伟峰主编:《广东自然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185.叶春生:《岭南民间文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86.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187.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8.王日根:《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岳麓书社,2003年。

189.霍寿喜:《气候与房屋》,载《科学之友》2001年第5期。

190.王融初:《茶亭及茶亭文化》,载《茶叶通讯》2004年第4期。

191.王日根:《论明清时期福建民办社会事业的发展》,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

19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六)·文献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93.汤开建、陈文源、叶农主编:《鸦片战争后澳门社会生活记实——近代报刊澳门资料汇编》,(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

194.中山市档案局(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香山明清档案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95.金国平编译:《西方澳门史料选萃》,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196.中国第一档案馆、广州市档案局(馆)、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编著:《广州历史地图精粹》,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19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一国两制研究中心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华文出版社,2000年。

198.金国平、吴志良:《东西望洋》,澳门成人教育学会,2002年。

199.司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

200.广州市地名委员会《广州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市地名志》,香港大道文化有限公司,1989年。

201.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202.广州海关编志办公室编:《广州海关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203.吴家诗主编:《黄埔港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

204.黄启臣:《海上丝路与广东古港》,(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6年。

205.黄增章:《民国广东商业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6.[美]马士著、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区宗华译、林树惠校:《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年)》,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

207.[美]亨特著,沈正邦译,章文钦校:《旧中国杂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208.[美]威廉·C。亨特著,冯树铁译,骆幼玲、章文钦校:《广州“番鬼”录——缔约前“番鬼”在广州的情形,1825—1844》,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209.[葡]徐萨斯著、黄鸿钊、李保平译:《历史上的澳门》,澳门基金会,2000年。

210.邓开颂、吴志良、陆晓敏主编:《粤澳关系史》,中国书店,1999年。

211.张坤:《英商在广州与澳门(1827—1839)》,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12.王頲:《明代香山陆海形势与澳门开埠》,见汤开建主编:《澳门历史研究》第2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出版,2003年。

213.吴宏岐:《大黄滘地名考》,载《岭南文史》2007年第4期。

214.吴宏岐:《清代广州至澳门的内河水道考》,见《澳门历史研究》第6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出版,2007年。

同类推荐
  • 自然奇观

    自然奇观

    《自然奇观》讲述浩瀚无边的宇宙,诡异莫测的自然,神奇有趣的生物……千余个知识热点,千余幅精美图片,带领我们一起探索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
  • 数学教学的趣味题型设计

    数学教学的趣味题型设计

    《最新学校与教育系列丛书:数学教学的趣味题型设计》针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数学教学的趣味题型设计,有步骤、有梯度地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题目,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意识,《最新学校与教育系列丛书:数学教学的趣味题型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 低碳建筑:绿色城市的守望

    低碳建筑:绿色城市的守望

    旨在引导新时代的青少年一起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绿色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爱,让我们的爱更宽广,更包容,更细致吧!
  • 激光聚焦

    激光聚焦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 医疗:疾病克星

    医疗:疾病克星

    本书讲述的是药物与医疗技术发明发现背后那些鲜为人知而又令人着迷、展示伟大人性以及科学探索精神的故事。书中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轶事,以及很多当今医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信息,将其一一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它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科普作品,适合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
热门推荐
  • 刀剑神域之逆转神话

    刀剑神域之逆转神话

    一位神明坠落人间,降临到了秀信的身上。不巧的是,秀信刚刚通过NERvGear连接到SAO的世界,于是,这位神明也悲催的进入了SAO之中。求推荐票,求收藏,求点击~!!!
  • 方圆情

    方圆情

    爱情与亲情难分难舍,女主为了保护姐姐走上一条不归之路。阴谋背后却是惊人的真相,一切失去后才明白深爱的女人是如此伟大,一切还没有开始全部都已经成为回忆。
  • 重臣嫡女

    重臣嫡女

    穿越女一直自我标榜:万人迷+女主角=幸运女神。所有和穿越女作对的:赠送一套杯具。所有俊美的少年郎们:爱慕她!爱慕她!爱慕她。投湖自尽的重臣嫡女,某一天突然醒来,发现庶妹未长成,阴谋未算计,一切都还来得及。而今原住民嫡女要让穿越女知道什么叫作了就得死。目标:了尽冤仇,嫁娶作妇过上幸福日子……
  • 一刀豪侠

    一刀豪侠

    世界是什么?是强者手上的玩物!他生来就被无形之力操控,他一生都在找寻那个为什么,他必须斩断拦在他面前的所有阻碍,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一刀而已!
  • 月杀曲

    月杀曲

    杀手是不能有感情的。作为一名杀手,温月比谁都清楚这一点。但从她遇见他的第一眼起,她还是陷进去了,并且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当她如愿嫁与他时,她才惊觉,他对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言。
  • 黑道女王

    黑道女王

    情与义,这道上的规矩,一旦踏上这条注定黑暗的道路,就没有回头之日。辗转过各个城市的角落,霓虹灯闪耀中,她要带领身后信任她的兄弟站在权利的最巅峰!“如果不是时时的想起你,为什么我的伤口总是隐隐作痛。”绍青扯开衣服,小麦肤色的胸口,还有深深的弹痕。“轩姐,我是小宇,如果你还是记不起我,那么就开枪吧。”吴宇看着眼神空洞的肖明轩,心痛道。
  • 网王之樱花恋

    网王之樱花恋

    一位美丽的天才网球少女坐在窗前想着她的王子
  • 异界之魔武风云

    异界之魔武风云

    莫问,神州大陆的绝世高手,自创《问剑乾坤诀》,却不幸身死,穿越到了异大陆的一个天才身上。死而复生,而且还是重生在天才身上,本该是高兴地事情,可是莫问却很蛋疼,因为这个天才是过去式。-_-||不过,那又如何,顶着主角光环,怎能平庸?且看莫问再度崛起。一杯酒,润喉;一把剑,当琴;一曲歌,换来兄弟情意。美女兄弟,爱恨情仇,一人一剑,舞动风云!
  • 尊神异能

    尊神异能

    本来在最高点的他,在那次大战中赢得了最后胜利,但是却没有想到最后的灾难,居然是在自己的原本星球,而为了拯救他的星球,放弃一切力量和生命,和他的星球一起重生,但重生后的他,修炼却是比别人慢,就如同普通人一样,而他能否重新回到最高点?就请看尊神异能!
  • 神震山河

    神震山河

    陈玄天生的水灵根,源于家族的传承,自然走上了修真者的道路。而一滴奇异金血,让陈玄成了废人,却也造就了一个小角色踏仙的资格。这是一个万界融合的世界,繁杂而又精彩,尽请期待连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