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小板计数(PLT)
参考值:(1O0~300)×109/L。
临床意义:见血常规。
2.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又称束臂试验)
参考值:阴性(<8个瘀血点/6cm直径圆圈内)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下列情况:①血管病变:单纯性紫癜、感染性紫癜(如伤寒、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药物性紫癜、过敏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血友病、坏血病等。②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等。③其他:慢性肾炎、尿毒症、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恶病质、肝脏疾病。
3.凝血酶原时间(PT)
参考值:一步法:11~15秒
二步法:18~22秒
临床意义
①延长:见于凝血因子Ⅴ、Ⅶ、Ⅹ缺乏、纤维蛋白原减少、维生素K缺乏、血中有抗凝物质、DIC。
②缩短:见于心肌梗死、静脉炎、肺栓塞早期。
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参考值:35~45秒
临床意义
①延长:见于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症;严重的因子Ⅴ、Ⅹ、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血液中有抗凝物质。
②缩短:因子Ⅷ、Ⅴ活性增高、DIC早期、血栓性疾病、血小板增多症。
5.凝血酶时间(TT)
参考值: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内为正常临床意义:延长见于红斑狼疮、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纤维蛋白原数量减少或结构异常、纤维蛋白溶解亢进、肝素治疗时。
6.出血时间(BT)
参考值:Duke法:1~3分钟
Ivy法:0.5~7分钟
临床意义
①延长:a。小板减少(<50×109/L):特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尿毒症。c。血管异常:坏血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血友病。d。严重肝肾损害,磷中毒,氯仿中毒。e。严重胆道堵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浆中凝血因子减少或不足。f。服用抗凝血药。
②缩短:高凝血状态。
7.凝血时间(CT)
参考值:玻片法:2~5分钟
毛细管法:3~7分钟
玻璃试管法(37℃):5~8分钟
临床意义
①延长:见于血友病、严重的凝血酶原减少、纤维蛋白原减少、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溶解增强(如DIC应用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时)。
②缩短:见于DIC早期、高血糖、高脂血症。
8.凝血酶原消耗试验(PCT)
参考值:儿童>35秒;成人>20秒临床意义:缩短见于血友病、类血友病、肝脏疾病、血小板减少或缺乏、血中有抗凝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