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囊性增生病是最常见的乳腺疾病,约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以乳房出现肿块和胀痛为主症,每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表现相应的加重或减轻,一般在月经来临前加重,它是一种既非炎症,亦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其发生可能与内分泌失平衡,雌激素过多及黄体素缺乏有关,通常为双侧性病变。中医认为由冲任不和、肝郁气滞、血瘀痰凝等多种因素诱发,可发生于青春期以后的任何年龄妇女,以中年妇女最常见。大体上可分为生理性的,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病和囊性乳腺增生病两大类,属于中医学的“乳癖”范围。
乳腺囊性增生病是属于乳腺增生病的后期阶段,乃是乳腺组织病理性增生,病理改变除了有小叶增生外,主要是多数中小乳管扩张形成囊状为特点。本病的少数患者可以见到乳管上皮由增生而后间变为癌,所以本病也称为癌前期病变。其癌变率多在10%~20%左右,故对本病患者应给予足够重视,以及早发现和防治乳癌。本病的自然病程各异,但多于绝经期后症状缓解。
症状
1.乳房肿块 为最主要的临床症状,常发生于双侧乳房,也有少数为一侧发病者,多为单个肿块,也可以多发,一般无触痛,肿块活动,推之可移动,形状不一,如片块肿块呈厚薄不等的片块状、圆盘状或长圆形,有韧性,边界清;结节状肿块呈扁平或串珠状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质地中等;弥漫型肿块呈颗粒状,分布超过乳房3个象限以上者;混合型肿块呈结节、片状等混合存在者。肿块在月经来潮前和情绪忧闷时,变大、变硬、疼痛加重,但和月经情绪的关系比生理性的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病要小。
2.乳房疼痛 本病的乳房疼痛多不显著,与月经周期关系不甚密切,偶尔有同生理性的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病一样的疼痛,表现多样,有隐痛、钝痛、刺痛、牵拉痛等,并可向肩背部放射。
3.乳头溢液 本病5%~15%的患者有溢液,多为澄清的草黄色或棕色浆液和血性溢液。
治疗本病的治疗方法国内大多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国外多用激素制剂、维生素类等,必要时手术治疗。
1.西药 ①激素类药物。目前常用的有:(1)三苯氧胺,可争夺雌激素受体。一般用量为10mg,每日2~3次,口服,可起到一定的止痛散结作用。副作用有闭经,阴道出血,潮热,恶心及压抑感等。(2)溴隐停,是一种泌乳激素分泌的抑制剂,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治疗剂量为每日0.25~5mg,乳头溢液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副作用有恶心、呕吐、眩晕、直立性低血压等。②维生素类药物。是采用维生素类保肝药物,通过改善肝功能,加强对过剩雌激素的灭活作用,以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1)维生素E10mg,每日3次,口服,连续用3个月。(2)维生素B120mg,每日3次,口服。(3)维生素B620mg,每日3次,口服。
2.中药 可分肝郁气滞型:冲任失调型、痰瘀凝结型等辨证治疗。
3.中成药 ①小金片4片,每日2次,口服。②乳核散结片4片,每日3次,口服。③天冬素片1片,每日3次,口服。④百消丹6克,每日3次,口服。⑤逍遥丸6克,每日3次,口服。⑥乳安片4片,每日3次,口服。⑦鹿角粉3克,每日2次,口服。
4.外治法 如用妇乳康外敷,或以生白附子或鲜蟾蜍皮外敷,或以制香附饼和青皮散局部外敷。
5.手术治疗 对经长时间的中西医药治疗而症状不能缓解,肿块反而继续增大或变硬,或伴有乳头血性溢液,或有明显的乳癌家族史,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生活饮食调养
1.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抑郁、烦躁、焦虑。
2.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香燥油腻食品,应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
3.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毒素内侵。
4.积极治疗妇科疾患,尽量避免人工流产。
5.保持充足的睡眠。
6.适当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避免伤风感冒。
7.本病系慢性病,病程长,易反复,应坚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如发现不良现象,应及时找专科医生检查,防止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