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没有核心技术”,每每听到这样的评价,企业管理家都会无比地心痛与惭愧,强大的责任感驱使着他们不断努力。
目前我国有数不清的 DVD机制造商,制造全球5 0%的 DVD机,并且产品大量出口国际市场,但没有一家 DVD机制造商掌握该产品的核心技术产权,比如解码芯片、机芯和光学头等,因此它们要向拥有国际 DVD技术产权专利的公司支付专利费,这些公司包括日本的夏普、日立、松下、东芝、JVC、索尼、三菱,韩国的三星、LG ,美国的先锋、时代华纳,荷兰的飞利浦,法国的汤姆森等公司。每出口一台 DVD产品,要交纳各类专利费用超过2 0美元,而且常常会遭遇欧美市场的反倾销诉讼。
同 DVD制造企业相同,在中国的几大“幼稚”产业中,貌似强大、实则弱小的还有很多,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如信息产业在中国发展较晚,但是近几年的发展却十分惊人,光是信息终端的手机行业,中国的产量就占到世界的五成,国产品牌也有相当的产量。还有就是汽车产业,中国的卡车产量世界第一,轿车产量也较大。对这些行业如果不仔细分析的话,就不会理解其中的核心技术之痛。数码电子、电器、通信器材等行业的主板芯片以及汽车制造行业的发动机、变速箱、电子元件等很多核心部件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所谓的产量只是代工或者拼装出的数量,这些数量对民族产业发展毫无质量可言。
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只是为短期利益所驱动,盲目地跟随市场动向,不注重品牌建设……的一些生产厂家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过要做大,它们只是在不断地重复着模仿、模仿、再模仿。仿制、低价,成为企业暴富的两件核心武器。由于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持,因此当出现新的替代技术、市场竞争恶化时,低价将很难支撑市场,很多企业将会因此而被淘汰出局。
MP3——我国企业高科技技术之痛
“抱歉,您手里这款 MP3的生产厂家已经倒闭了,所以无法为您更换。”在北京中关村电子市场,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国产 MP3厂家大面积倒闭的消息被证实,集中在深圳、广州和东莞的中小 MP3厂家已有数百家倒闭。在各个数字产品柜台摆得铺天盖地的 MP3 ,品种明显减少,而品牌则明显集中,除了三星、现代、苹果之类的进口品牌,国产 MP3主要集中在爱国者、联想等相对比较知名的品牌上。而从前很多价格低得令人咋舌的小品牌都消失不见了,MP3从前“一元一兆”的“盛况”不复存在。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 MP3刚进入中国市场时,低端产品的售价也在千元以上,利润是成本1 0倍以上。由于生产MP 3的技术含量并不高,一些稍微懂些线路知识的人用最简单的工具拆开成品的MP 3了解一些内部结构,招几个人、买几杆焊枪,就敢自己生产,以至于出现了不少手工焊接生产的作坊。这些厂子并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都是市面上什么产品卖得好,他们买回来“研究研究”,出一批“看上去相似”的产品,以低廉的价格抢市场争利润。自韩国的世韩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推出全球第一台MP 3之后,中国国内大量制造型中小企业蜂拥而上,把价格拉低了接近一半,以至于韩国品牌最后彻底退出了低端市场。
低端产品主要拼的就是成本价格。随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竞争加剧,一台 MP3的利润从原来的几百元直线下降至几十元。你卖300元,我就卖200元。一些一直努力控制产品返修率准备打自己品牌的国产 MP3厂家发现,它们不得不面对某些廉价 MP3的销售价格甚至比它们成本还低的状况。而为了抢占市场以及不让自己亏本,它们也只好使用低价甚至“垃圾”的芯片调低成本。而返修率一高,这些小厂的售后就明显跟不上,只好倒闭了事。
可以说 MP3技术含量并不高,但构成 MP3的关键元器件——解码芯片、存储芯片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其价格是稳定的,而且由于汤姆逊和德国 Fraunhofer拥有 MP3技术的 20个专利系列,只要是和 MP3应用沾边的,就可以收取相应的专利费用,无疑大大提高了国内厂商的成本。
数百家 MP3生产厂家集中倒闭之前,1 2 8兆 MP3产品的售价已经降到了百元左右。价格的剧烈竞争、同质化产品的泛滥、大品牌的强势打压,以及产品质量无法保障的问题,导致了倒闭风潮。如今,市场上几乎清一色的外国品牌。苹果、三星等高端产品的售价最低的也在 500元以上,国产品牌几乎集体退市,成就了以前在中国经营不畅的这些“洋”品牌。控制不了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我们将永远走在别人后面,更别提超越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即使一时领先,却终归还是失败。这就是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之痛”。
面对这次倒闭风潮,我们需要应对的不止是拿着劣质 MP3投诉无门的消费者,更是国内一些生产厂家“吃现成饭”的思维。否则,今天发生在 MP3市场里的一切,明天又会在 MP4、音乐手机,甚至更新的数码产品身上。
核心技术缺失已成为中国企业不能承受之痛。为了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来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已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联合启动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三部门将在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增加引导性经费投入、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技术创新的良好机制等方面提供强力支撑,引导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增强战略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重点领域的集成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