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调查,同学们的零用钱绝大多数来自父母,所占比例达到90%,而且他们认为向父母要钱是天经地义的。每月可供其支配的钱数额也较大,用在零食娱乐请客送礼方面的较多,由此形成了一股极尽享受、盲目攀比之风,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消费观念直接影响到孩子。因此,笔者以为,引导中学生合理消费,要从父母这一“源头”抓起。
“故事解读”
理财能力是当代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理财能力越发显得重要和突出。中学生处在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时期,是否具备初步的理财能力,对他们以后走上社会的独立生存和发展、对国家的经济建设,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如果在步入社会时尚不具备初步的理财能力,一切还得从头学起,这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穷人的孩子,由于过早体会到人世间的艰辛,对勤俭节约的重要性有切身的感受,因而较容易“早当家”,并形成较强的理财能力。
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大多数孩子不太在意理财知识的学习,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财商教育,认为孩子也花不了多少钱。
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并不具备独立固定的经济收入,不具备也不可能自发形成成熟的金钱和经济方面的意识,但却有着极为强烈的购物要求和消费欲望,一旦从外部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引导,就会导致消费上的盲目、任性、攀比、浪费等不良行为,因而也难以养成熟练的理财技能。因此笔者认为,造成中学生理财能力低下的真正原因不在中学生自身,而恰恰在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理财教育的欠缺。
那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父母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思想影响。
许多家长始终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会有光明的前途。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加上经历过艰苦生活的家长们特有的“补偿”心理,往往容易造成迁就、娇惯、溺爱孩子,结果却忽略了对孩子早期理财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孩子用钱上,常常是“心太软”,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特别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父母更容易忽视孩子的理财能力培养。
第二,父母要改变理财教育的时机上的认识误区。
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理财是大人的事,孩子还不适宜涉足这种事情,或者认为理财的事情孩子长大以后自己也能学会。更多的人认为,青少年时期应该是“一片净土”,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是学知识、长身体,其他的都应慢慢来。这些错误的认识往往造成错过对中学生进行理财教育的关键期,使中学生得不到及时、科学、系统、有效的教育引导,理财能力又怎能得到提高?
第三,某些社会因素的负面影响亦不可小看。
某些媒体对社会生活中一些富人纸醉金迷生活的片面描绘和报道,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泛滥,校园外不良环境(如一些歌舞厅、游戏机厅)的存在等,往往对中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腐蚀作用。不少中学生养成了爱花钱、乱花钱的不良习惯,这绝不是偶然的。
第四,父母要有“再富不能富孩子”的认识。
让孩子从小懂得金钱来之不易的道理,养成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鼓励孩子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帮助孩子学会消费,努力做到消费的适度与合理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品德、健康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因此,帮助中学生抵制不良消费观念及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从家长这一“源头”抓起。社会由无数的“家长”组成,抓好了家长就能改变社会风气;抓好了家长,学校的教育工作就轻而易举;抓好了家长,学生从小就能生活在一个有合理、适度消费观念的家庭中。如果将这一科学的消费观通过每个家庭代代相传下去,不因社会的高度发达而改变,那么“朴素”之风就真正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