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这样说,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选择。毕业后,有的人选择报考国家公务员,有的人选择进入企业公司,有的人则选择自己当老板。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同,而这与人的性格有着必然的联系。
创业这条路,不会适合每一个人。这里不得不提到前两年电视节目《赢在中国》的火爆,它引发了无数年轻人的财富梦想。不可否认,这档节目成功地将史玉柱、马云、俞敏洪等人在商界的影响力推向了一个高峰,同时也为这些商业精英们发展了无数的年轻粉丝,一股创业潮由此逐渐走热。而商场毕竟是极其残酷的,适者才能生存。我们可以看见,无数年轻人挤破了脑袋往商场上钻,拿着东拼西凑借来的那点点钱,抓了个概念的尾巴就疯狂了。其结果都是很惨烈的,原因也很简单,很多人把创业的宗旨定位在了财富上。
就拿史玉柱来说,放弃公务员下海,这本身就是一种奔放式的赌博,而后他继续通过类似赌博的方式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事实上,这样不给自己留余地的创业方式,是很多创业者所忌讳的。从传统意义上讲,无论是创业还是做其他事情,都需要给自己留条后路,让自己进可攻、退可守。有时候,创业这东西的确很悬乎,有的人精心筹划了几年,什么都准备得天衣无缝,结果却仍然是以经营惨淡收场;有的人一副赶鸭子上架的模样,但是却做得风风火火,好不热闹。
作出选择了,就意味着同时作出了放弃,并且,你要对你作出的选择负责。而选择创业,在30多年前,几乎是一个极度陌生的选择。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市场开始展现出它足够大的魅力以及足够大的给予。无数的年轻人,通过创业,成功致富,找到了梦想。这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效应,很快就产生了跟风浪潮,财富梦想从来都不缺乏挤破脑袋的追求者。
而一旦选择了创业的道路,那么,很可能这将是一条不归路。创业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一件开天辟地的事情,需要创业者具备足够的创业智慧。在这里,是否具备发展性的、独具一格的眼光,就很重要了,这势必关系到你所选择的行业的未来前景,也关系到你的企业未来生存空间的大小。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创业要具备足够高的战略素养。像很多互联网行业的公司,几乎都在疯狂地烧钱,而且一直在烧钱,这也只是一种战略状态,用一种持续性的亏损来赌未来上市的利好。当然,这仅仅是互联网行业中的一种现象,还是有很多企业公司在战术状态中活得很好的。毕竟,每个企业的领导人,对于各自企业的阶段性期望是不同的。比如,持续烧钱赌未来的公司,阶段性的期望就是活下去;而一些生产销售型公司,阶段性的期望则是扩大市场,增加销售。
史玉柱在创业之初,主动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环境,也把刚结婚不久的妻子丢在了家里,自己则一头闯进了处处充满风险的资本市场中。而在此之前,他并没有任何在大型公司工作过的经历,更没有任何机会去学习市场经济学。可以说,史玉柱创业,和时下的草根创业有着很多的共同点,甚至也有人把史玉柱的创业形容成草莽创业。
不过,史玉柱天生就是一个市场经济中的弄潮儿,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就成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且在日后风风雨雨的商战中,他的营销与渠道的布置手法、战术与战略的运用,颇有些资本高手的架势。
再说失败,失败是商场中常有的事,很多人总把一次两次的失败看得过于沉重,甚至整天怨天尤人,因此消极下去。聪明的人总会将以往抛之脑后,而作为商人,你应该早就做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
如果不是当年那股狂热,史玉柱的人生轨迹也许不会是这样,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中间有没有失败过,史玉柱的巨人都会屹立不倒。
选择创业的智慧
创业,一度成为时尚的词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就业热潮中选择了以进为退的创业策略。自己当老板也一时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理想就业状态。而事实却无情地一次又一次用失败来告诉那些冲动的年轻人:创业,并不适合每个人。
固然,成功的原因有千千万万,而失败的原因却永远都是那么几个。所以,成功的路是拥有智慧的人们自己走出来的,而失败的路却多少有点殊途同归的味道了。选择创业,就意味着你将靠自己的双手去社会上打拼,也意味着你将失去更多选择的机会。只有继续往前冲,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也才能通过实现自我价值赚取金钱和获得知名度。你必须具备亮剑精神,必须把你处在商场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想象成是战斗的前一分前一秒。你会失眠,会苦恼,会困惑,会失误,会犯错,会上当受骗,甚至会破产。当然,在每一次倒下的时候,也会有种似乎离成功又近了一步的感触。所以,选择了创业,还需要有一颗坚忍的心,一颗可以面对失败、承受失败的心。也只有具备了这种顽强的意志,才可能在瞬息万变的商海中,不屈不挠地前进。
那么,选择创业,在当今市场经济蕴藏着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外围环境下,是需要足够的胆识的。同时,要想区别于千千万万的其他创业者,就必须立志高远,出类拔萃,标新立异,这就需要超前的意识了。
有心理学家把胆识归结于一种面对全新事件时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对社会经济环境长期的了解以及丰富的阅历之上的。但是,当年改革开放之际,很多人下海经商都是靠闯的,哪有什么社会经验可以借鉴,哪有什么市场经济学可以指导。我们的史玉柱同学也是“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在开公司之前,既没学过市场营销学,也没学过如何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更没有时下这么多明星企业家的成功经历可以借鉴。这种胆识,更多是建立在一种血性之上的,对于追求理想赤裸裸的演绎。这种胆识,是与生俱来的,而他的自信,那种对于命运的理性,对于人生选择的义无反顾,则是本身个性的一种最极端的反映。
创业者,需要具备这样非凡的胆识,能够有胆量作出人生重大的选择,能够坦荡荡地放弃人生中可能出现的与自己理想背道的机遇,能够在看似渺茫的机会面前,拼尽全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这种胆识,更像是一种贴近实际的战略智慧,很多人的精彩人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智慧而释放光彩。作为企业的领导,也应该具备这样的胆识,胆识应该是一种领袖性格。有胆识的人,遇到阻碍的时候,不会畏首畏尾;遭受挫折的时候,不会垂头丧气;需要力排众议的时候,不会瞻前顾后。毕竟,在商场上,企业家是市场经济中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承担者。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善于发现机会,喜欢冒险并勇于承担责任。正如毛泽东所写《沁园春·雪》中的那种伟人天生的骨子里的王者之气和魄力。
创业者,也应该具备这样的超前意识。我们知道,改革开放这30多年来,大部分略带传奇色彩的商业故事,直白地讲,利用的其实就是商业信息不对等的漏洞。而对商业信息、国家经济调控政策的把握,就需要超前的意识了。有人是这样评价温州人的:温州人生意做得很成功,他们的聪明、勤劳是一方面,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是第一批下海的人。他们是胆子大的中国人的代表,他们跳下去快,抢到的机会也就多。
很多时候,超前的意识,往往能让你比其他创业者优先获得更多的机会。当然,也许你会说,这有点投机主义的味道。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做生意,本身就意味着冒险和赌博;说得再直白点,本身就有投机主义的成分。很现实的问题是,你能把握信息的不对等性,这本身也是你能力的表现。
之所以把非凡的胆识、超前的意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正是因为这恰恰是无数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就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正是史玉柱能成功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并且在商场上游刃有余的原因。
正因为史玉柱具有超前的意识,让他看到了汉卡软件的市场和隐藏着的巨大利润;也正是本身具有非凡的胆识,让他凭借几千块钱,就又是开公司,又是做广告,并且成功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完美转身。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就凭手里区区的几千块,有多少人走上了打工的道路,有多少人拿着几百万最后输得一无所有。拿着几千块钱玩高科技创业,这也赊那也赊,别人想都不敢想,可史玉柱不但做了,而且还做成了。看准了市场,就不要犹豫,不要让自己错过进场的最佳时机。如果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进场,那将面临大鱼吃小鱼的恶性竞争,让自己处于多重被动之下。
商场上总是这样,永远不缺奇人,永远不缺传奇故事。而我们细细分析这些商业上的传奇人物,他们身上都有着惊人相似的地方,那便是创业过程中所具有的非凡的胆识和超前的意识。史玉柱借此成功起步,李嘉诚也不例外。
案例1·四两拨千斤——人生第一桶金
你是否愿意放弃“公务员”这个时下令无数大学生争得“头破血流”的铁饭碗?然后揣着借来的钱和一个没有名气的汉卡软件,离开结婚不久的妻子,独自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去经济市场上折腾?这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是件不敢想象的事,但是,史玉柱这么做了,他放弃了轻松而有前途的仕途,放弃了时下千万大学生挤破脑袋竞争的公务员,下了海。
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的路途上,最难的并不是遇到多大的困难,而是面临一个又一个十字路口。所以,很多人在事业迷茫的时候,其实并不是事业上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恰恰是遇到了几个不可预知的选择,人最难以面对的,便是一个又一个的选择题了。
在我们的“史大胆”先生辞职的那个年代,其实下海也是一种小流行。毕竟经济刚得到开放,体制上的漏洞比较多,只要有胆子干,机会还是不少的,也确确实实产生了一批暴发户。而当时国家的政策也逐渐开始鼓励农民搞承包,鼓励商贩开公司。那是一个全民掘金的时代。
就这样,史玉柱可以说是带着生活费来到了深圳,试图一展身手。4000元在1989年,的确算笔钱,但是要想干点事情,还真的有点难。何况,史玉柱的情况不同于冯仑和马云他们,冯仑与马云那时都几经战斗,摸索有阵工夫了,更何况在他们的身边还有能帮得上忙的朋友。我们的“史大胆”同学,在此之前,并没有自己的生意圈子,也没有几个称手的生意场上的朋友。
即便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年轻的史玉柱还是义无反顾地准备在深圳露一手了。按照史玉柱当年的情况,现在的创业者几乎撑不了几天,就得饿着肚子回老家。在我们看来,史玉柱的第一桶金,完全是一场赌博。在没有后续资金的情况下,他用加价1000元但是延期付款的方式为自己博得了一台当时很便宜的电脑;然后也用这样赌博式的方法,以电脑为抵押,在《计算机世界》上以先打广告后付款的方式,连续做了3期1/4版的广告。《计算机世界》只给了史玉柱15天的付款期限,可一直到广告见报后的第12天,他还分文未进。然而就在关键时刻,第13天出现了转机,这天他共收到3张邮局汇款单,总计15820元。
很难想象,这样拼命的赌博方式,有几个创业者能够承受。要是当年命运和他稍微开个玩笑,邮局的汇款再晚个几天,说不准,中国的商界就不会出现史玉柱这个“鬼才”了,他也势必为自己的赌博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其实,现实中并不缺史玉柱这样孤注一掷的掘金者,但是,大多都死得异常地惨烈。有的人,拿着借来的几十万,一下火车,钱就被偷了;或者没几天就被骗得精光;要不就是眼光不准,投资受损。在那个年代,一面是不断涌现的、挖到黄金的成功者,一面是家破人亡、走投无路而选择自杀的失败者。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改革开放逐步深化;也由此,中国商业传奇的大门逐渐开启,一个个商业传奇开始通过媒体进入大众的视野。
所以,史玉柱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成功除了靠智慧以外,还需要靠点运气。毕竟,任何时代,社会上都不缺少那些深谙商业真谛的人,玩四两拨千斤的人比比皆是。命运告诉我们,有的人能玩得起来,有些人却伤了自己。
史玉柱先是加钱“拿”电脑,然后是用电脑抵押打广告,这是资本运作的手法,明白人都知道这样的资本运作,对赌风险极高。当然,风险系数往往又与利润成正比。因此,运气十分好的史玉柱借着这股气势,把回款继续投入到广告中。这样大胆的做法,主要也是因为史玉柱发现,自己在没有任何渠道取得资源的情况下,仅仅通过广告,就可以轻松地获得良好的销售业绩。他尝到了广告带来的甜头,因而加大筹码继续赌下去。
当时,广告正悄悄地随着经济浪潮的涌现逐步改变自己在商业中的地位与所扮演的角色。很多人也许会问:为什么打广告会帮助史玉柱获得如此高的回报?为什么史玉柱就把握住了呢?这就是史玉柱意识超前的表现。
首先,史玉柱掘金的那个年代,软件行业还相当地神秘,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还是很新的领域,因此,其利润是非常高的。而且那个时候,史玉柱所瞄准的汉卡软件和“M 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软盘的市场需求也是非常大的。
其次,史玉柱清楚自己的产品在同领域的软件里面,并不出类拔萃。就持续开发能力而言,他那时只是一个人,而四通公司则有一群技术工程师。因此,这个差距还是必须正视的。于是,史玉柱采用拉低价格的方式来为自己获取更多的追求实惠的用户。而即使降低些价格,也仍然是暴利。
再说广告战术,史玉柱这个从没正规地学过广告营销学的人,居然能把当时人们对于高科技产品的那种渴望和膜拜的心理拿捏得如此之准,真的是个人才。当时,史玉柱在《计算机世界》上登的广告词是这样的——“M 6401,历史性的突破”。这句广告词言简意赅,妙就妙在“历史性的突破”,这句话太有杀伤力了,等于直接宣布了新的科技时代,告诉人们四通以前发行的软件落伍了。而在那个年代,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高科技产品,最不愿意接受的就是落伍了。那个时候,四通等公司也没有公关部门,也不晓得怎么把握用户的心理。毕竟,他们面对的还是刚性需求,并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竞争。而“历史性的突破”这句话的另外一层含义,也是给用户们传递这样一种信息,那就是M 6401这款产品,象征着高科技的进步,代表着更新的技术水平。
虽然,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如广告上宣传的那般,但是,在那个可选择性不大以及相关知识应用还处在空白的时代,用户觉得好,就是好。一个单位,领导不懂电脑,技术员也马马虎虎,领导要技术员采购软件,技术员指着专业杂志上的广告,这样在领导面前更有说服力,不需要他费多少口舌,领导也不愿意在技术员面前不懂装懂,于是一拍即合。买回来后,领导问技术员这款软件怎么样?技术员那个时候哪有什么可比的啊,当然说好了。领导于是便开心地对周围的领导和同事宣传说该款产品的确不错,自己的技术员切身体验过了。基本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史玉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成为一个少年得志的小富翁。
而这样的四两拨千斤,与其说是史玉柱对自己充满自信,高瞻远瞩,笔者更愿意相信那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是在手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的一种疯狂赌博。幸好,命运没有和史玉柱开玩笑。试想一下,要是这场赌博史玉柱赌输了,还会不会有后来的巨人呢?而无论结果怎么样,我们应该佩服,史玉柱到底还是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至今,仍然有很多所谓的学术家,批评商人的赌徒心理,也出版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书籍,试图影响年轻人,要他们远离赌徒心理。而事实是这样的,这群所谓的学术家、经济家,他们永远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人,他们永远只能在理想状态中游离。如果问他,既然这么懂经济、知营销,为什么自己不去开公司,他肯定会哈哈大笑,然后缓缓说道,他不喜欢商业圈子,只喜欢学术研究。其实呢,是他们没有胆子,不敢赌,怕输。因为他们也知道,商场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而作为一名商业才子,赌徒心理是必备的素质。
案例2·初出茅庐——小荷才露尖尖角
对于自己的选择,2008年10月史玉柱在接受《中国企业家》记者采访时也说过:“最重要的应该是1989年开发M 6401汉卡。当时,电脑进入中国市场不久,也可以说是中国刚刚进入IT元年的阶段,好在国际大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使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学生有机会从开发汉卡起步,很快积累第一笔创业资本。如果重新回到当初,我想不出还有其他更好的机会,应该会作同样的选择。”
赚第一桶金的方式有很多,冯仑和他的伙伴们看重的是海南的房地产机会,通过提篮子的手法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马云当初选择做黄页也是因为在国外看见了国内没有的市场,经历几次失败,这才有了阿里巴巴的原型。
牛根生去做蒙牛,有他在伊利长期积累的因素。
而史玉柱本身就是搞技术出身,他之所以能够在IT业掘到第一桶金,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通过这些,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人的成功,都是在其专业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你只有对将从事的事业有基础性的把握之后,才可能做得出彩。而中国这个处在高速发展的国家,对于那些精明的商人来讲,从来就没缺少过机会!
当然,还是那句千篇一律的话:机会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对于商业市场来讲,任何年代、任何时期的中国从来就没缺过机会,只要有心,并且言必信,行必果,终究是会有所成就的。
然而,由于中国消费层次参差不齐,也很容易让许多没有耐心和恒心的创业者赔得血本无归。所以,凡事都要知己知彼,切莫一时被巨大蛋糕迷花了眼。
那么,在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后的史玉柱,手握着几千万的资金,又是怎么花的呢?1991年4月,史玉柱带着汉卡软件和100多名员工来到珠海,注册成立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这也是史玉柱人生中一次很重要的抉择。
要是史玉柱揣着那几千万,也跟着去做房地产了,倒是可以避免科技产品市场的技术性竞争;或者去搞实业,倒也可以发展起来。那个年代,人们的购物欲望早已经在迫不及待的状态下被刺激,又有内在攀比心理和跟风传染作祟,于是,只要是开工厂的,基本都处于加班状态,经济市场一片蓬勃发展的势头。在那个怕够了物质缺乏的年代,实业的内在竞争其实并不大,因为国内的产品线还是处于十分单调的状态。
但是,软件行业倒不那么乐观。1990年,求伯君的WPS借助方正的品牌和渠道横空出世。史玉柱这时才刚刚把企业做大,其M 6402系列产品就受到了来自香港的金山电脑的强烈冲击。似乎找准这块市场的,并不乏商业才子。因此,在几番产品上的竞争之后,史玉柱采取了侧翼进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为了抵抗侵略,倾一年的财政收入来修建当时最坚固的防线——马其诺防线。然而,“聪明”的德国人并没有采取正面进攻,而是突袭比利时,翻越阿登山区,侵入法国,直插马其诺防线的背后,同时兵临巴黎城下。
当然,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由侧面进攻而取得胜利的例子不计其数,并逐渐发展成一门兵法艺术。在近现代战役中,毛泽东更是把侧翼进攻演绎得淋漓尽致。其著名的《论游击战》就是侧翼进攻思想的衍生和实践。
这个时候的史玉柱,其实已经初步展示了自己的营销天赋。这次他选择了为自己增加商业伙伴,而不是一味地陷在技术竞争的泥潭中。因为他知道,当时人们使用软件的需求,已经有些跟不上技术革命了。虽然技术上一直是追求出新的,但是,商人必须以利润为最终目标。而且,在技术竞争中,史玉柱并不占上风,近几次的交手来看,史玉柱的产品其实是处于下风的。而之所以没有失去地盘,是因为其产品在价格上占有优势。
但是从长远来看,如果对手也降低价格,那无疑会点中史玉柱的命门。所以,史玉柱选择了给自己增加商业伙伴,并且从侧翼进行了巧妙的营销,合理地避开了技术战。
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建立庞大的营销网络,史玉柱向全国各地的电脑销售商发出邀请,只要订购10块巨人汉卡,就为他们报销路费,邀他们前来珠海参加巨人汉卡的全国订货会。史玉柱以几十万元的代价,吸引了全国200多家大大小小的软件经销商。这些经销商不但订了货,还组成了巨人汉卡的营销网络。有了这样一张庞大的销售网络,史玉柱的事业如虎添翼。
这对史玉柱来说,仍然算是一次盛大的豪赌。要是那个时候的媒体能有如今一半的敏锐,那时的经济学者和专家们能有如今的犀利,肯定会站出来,而且会拍桌子大声对记者们说,史玉柱在走弯路,巨人汉卡正在衰落,这是一次明显的炒作,等等。
当然,这也算史玉柱的一次华丽转型,它标志着巨人将全力打造自己的销售系统,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因为在那个年代,软件是稀少的产品,销售范围比较窄,并不是任何公司、任何单位都买得起这样的软件,甚至不是任何单位都有电脑的。因此,史玉柱算是行业里面剑走偏锋的。在很多同行看来,建立如此庞大的销售网络没有必要,何况销售范围本身又有局限性。而且软件这东西,并不是家电一样的日常消耗品,如此庞大的销售网络,势必会出现销售计划高于实际购买的现实情况。届时,史玉柱等于是在加速自己的神话灭亡,也将无力回天。
但是,历史再一次证明,史玉柱又赌对了。1991年,巨人汉卡的销量一跃成为全国同类产品之首,公司获纯利润1000多万元。在此期间,巨人集团凭借自己建立起来的庞大的销售体系,以及在渠道方面的架设经验,趁势又开发出中文手写电脑、巨人防病毒软件等多种产品。1992年,巨人集团的资本超过1亿元,史玉柱本人也被罩上各种各样的光环,迎来了第一个事业高峰。
作好了选择就应该踏实地为自己的选择而付出,不要朝三暮四,或者一副失望的样子,那样只会影响你的工作,影响你的事业,对你的前途没有半点好处。一个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也应该坦然面对遇到的不如意。
遇到机会,不要优柔寡断;选择了机会,就不要朝令夕改。要多听别人的建议,但是也要有自己的主见。失败了,不要逃避;成功了,更要沉住气。这就是魄力。
人生最难做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因为一旦选择,就意味着你将失去一些东西,而去追寻你有可能得不到的东西。也就是说,你得为你的选择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值不值得,也不是你选择的时候就能判断出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毛泽东和朱德他们一行人在观看部队射击训练时,讨论着一些事情,这时毛泽东忽然来了兴致,要士兵给他一把手枪,也兴致勃勃地对着枪靶射击起来。才两三枪下去,旁边年轻的士兵都笑了,周恩来马上制止了士兵的笑声,而毛泽东自己反而笑了起来,对朱德和周恩来等说自己不经常拿枪,还真的打不中了。可能毛泽东的枪法本身就不是很好,可是,正是他对战局的深刻认识和巧妙的战略设计,使得红军最终能完成长征;也正是他的游击战理论,使得部队发展迅速,以农村包围城市,并最终取得了胜利。所以,作为一个领导,一定要有好的战略,要经常思考和分析战略,要在这上面花精力、下工夫。话说回来,要是毛泽东枪法好,是个神枪手,却缺乏战略意识,那么,他顶多是个优秀的射击员,是名优秀的士兵,就算在战场上杀了几百个敌人,也不能决定战役的胜负。所以,作为创业阶段的领导者,更应该像一个伟大的战略家,而不是一名身经百战的将军。正确的战略决策,永远比一场精彩的攻击战更加重要。
这个时候的史玉柱的商业智慧开始逐步展现。他在竞争对手的技术压力之下,看准了市场销售网络的机会,采取侧翼进攻,避开了技术上的正面竞争,转而进攻基层,通过网罗全国各地的经销商,迅速充实自己的销售能力,而销售能力恰恰是实现利润增长的一个重点。当然,采取侧翼进攻也是有风险的,毕竟如果只是为了宣传造势,通过手段吸引经销商的话,效果只是一次性的。一般采用这样的方式,收尾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对手找到致命点的,而且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既然把盘子做大了,内容就应该充实起来,也就是说,还应该有后续的计划,不能浪费了资源。史玉柱刚刚踏上商人的征程,便在竞争中牛刀小试了自己的营销天赋,初出茅庐便小小秀了一把自己在创业方面与生俱来的智慧,从侧翼进行突围,闯出了自己事业的又一高度。
案例3·市场上翻云覆雨——锋芒毕露
在创业阶段,企业负责人往往会因小失大,这样的例子很多。而失败了的人总会把这归结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但事实却是他们不够坦荡,没有长远的计划。要明白,一个好的决策永远要比你花心思、花时间、花精力去获得一个客户对你的企业发展更有帮助。战略转型,成了此时史玉柱团队最热衷的词汇。
史玉柱觉得,鉴于产品风险的因素,一个公司可能会有很多的产品。因为产品会过时、会被淘汰,如果公司有多个产品的话,就会像商人们常讲的,东边不亮西边亮了。这也是为了尽量降低公司的风险,毕竟,没有哪一家公司对自己的产品在用户这关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但是,话说回来,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这应该是初期创业者还处于道路迷茫期的自保策略;而处在发展期的公司,则应该以支柱产业为主,逐渐向周边产业发展。如果产品线过多,表面上看是均衡发展,而其实是缺乏核心产品,很多环节终究会出现诸多致命的问题。产品线丰富,必定会造成部分产品赚钱、部分产品亏钱的局面,而这样的局面最多只允许出现在以一个品牌为主的不同产品,或者是计划性地主推某几个产品,把其余部分产品亏本销售,以提高主推产品的品牌力的情况下。
举个简单的例子,杂草因为没有粗壮的主干,所以长不高,长不大。而木本植物,则因为有主干,所以长得高,而且不容易被风吹倒。道理显而易见。
史玉柱在感受到了销售网络的强大之后,采取战略转型,逐步开展多元化战略。1994年下半年,国外的软件大举进军中国,对汉卡的市场份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侵占了巨人集团其他软件产品的生存空间。在局势混乱的情况下,史玉柱出其不意地把目光转向保健品,斥资1.2亿元开发全新产品——脑黄金。
而保健品行业,因为有了史玉柱,显然增加了很多色彩。
根据材料,1994年秋冬,脑黄金上市之后,在江浙地区与另一保健品多灵多鱼脑精遭遇,双方在媒体上打起了广告战。多灵多投入100万元做广告,脑黄金随即投入200万元,在广告投入上压住了对手。史玉柱就是要处处压着对手打。在广告语上,史玉柱的巨人公司也瞄准多灵多鱼脑精的“五盒一疗程”,针对性地打出“四盒见效”,直接点明消费者关注的效果疗程,在效果上打出了一张好牌。在媒体投入上,脑黄金在中央电视台以形象宣传为主,区域媒体以功能诉求为主,侧重地方日报、晚报,三天一期,辅之以科普文章,加上海报、挂旗等户外宣传。那时候,脑黄金仅在华东地区每天的广告投放额就高达10万元,但其投入产出比却达到了1:8.面对这种无处不在的疯狂广告战,老百姓的眼球里一次又一次地出现脑黄金的形象,品牌意识不断地被强行植入。
在渠道上,巨人公司在全国各地建分公司,设营销部,强力出击。据材料显示,1994年11月,脑黄金全国市场启动,史玉柱把市场分为华东、华南、中南、西北、西南、华北、东北七大片区,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分公司,要求建分公司、培训考核、实现销售回款“闯三关”。史玉柱对时间的要求很严格,比如在华东市场试销期间,分公司必须建成。据传,当年有的分公司经理直接带着汇票赤膊上阵,不到一个月便建好一个分公司。史玉柱亲自主抓销售人员的培训工作,他对每一位分公司经理都灌输同一种理念:健脑观念与渠道网络经销的场面要铺开,最重要的是“回款才是硬道理”。集团总部设立营销管理部,不停地向分公司经理施压。这样的高速建设渠道,虽然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理论相违背,他们认为这样对于公司总部的管理要求十分高,而且容易出现管理混乱、回款不及时等诸多问题,但是笔者却认为,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建成全国性的渠道,这里面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非常多。这需要一种胆识,因为渠道的投入是非常大的。而且按照材料,很多分公司开始都是区域经理一个人顶着上的,表面上看是赶鸭子上架,但是,细细分析,这不是公司在赶经理,而是市场需求在赶经理上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建设渠道的同时,电视台、各大媒体上的广告、软文已经同步跟进了。而广告产生的购买需求,需要区域经理进行销售来获得满足。
在辅助营销上,各类促销铺天盖地。据材料显示,在硬广告全面开花的同时,史玉柱曾要求加大软性宣传的比重,注重收集消费案例,进行脑黄金临床检验报告、典型病例以及科普知识的宣传。为了配合宣传,《巨人报》的印数达到了100多万份,以夹报赠送和直投入户等方式广为散发。由此,《巨人报》成为当时中国企业印数最大的“内刊”。这也足以说明,当时巨人的宣传力度有多大。在那个年代,软文还不太多,老百姓也十分相信报纸上的科普性的文章。这样一来,史玉柱的脑黄金一下子成为消费者认定的好产品,成为保健品中的香饽饽。而史玉柱这样的软文方式,一度成为后起之秀的学习典范。
显然,史玉柱这一次又赌对了,保健品行业在当时也才刚刚红火起来。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为什么有些人能赚大钱,有些人永远也赚不了大钱。这与人对市场形势的把握和分析能力是有直接关系的。保健品的利润,自然是非常高的,这也是史玉柱选择保健品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功夫不负有心人。据材料显示,脑黄金第一战役从1994年10月至1995年2月,仅仅5个月,在供货不足的情况下,回款突破1.8亿元,“暴力营销”成果显著。在当时的三株、太阳神等保健品还在对农村做刷墙体广告的时候,“既有贼心又有贼胆”的史玉柱采用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狂轰滥炸式的广告策略加之渠道建设和严格管理,让一款全新的保健品在有12亿人口的中国家喻户晓。当年,史玉柱和他的脑黄金一起,成为妇孺皆知的明星。
也正是这个时候,整个中国的企业家开始重视起营销来,营销可以让同样一件商品,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天壤之别的对待。
正如当年海尔的张瑞敏的一次完美的营销,硬是把海尔从破产的边缘挽救了过来。面对76台问题冰箱,而一台冰箱相当于当时一名职工两年的工资,换你是厂长,你会怎么做?海尔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这样做的,他把所有职工都召集起来,对大家说:“我要是允许你们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要求把这些问题冰箱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且拿起锤子砸了第一锤。这场别开生面、在海尔集团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让当时在场的每一位职工都流下了眼泪。
张瑞敏巧妙地把遇到的难题,转化为革新的利器,化被动为主动,把劣势变成优势。对内,亲手砸掉昂贵的冰箱,这是刻骨铭心的警示;对外,这是海尔标志性的事件,代表着海尔严格把质量关。时至今日,这“砸”的举动还有余威,现在社会中的许多人对海尔的品牌都十分有好感。
如果张瑞敏不懂营销,或者说不屑于做营销,那么海尔就会是这样的结局:按照传统的流程,检查组进行流程检查,然后查出一系列问题,最后不了了之地就破产了。
可以这么说,史玉柱的性格是那种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最好的人。他的营销结果就是除了睡觉,消费者在其余时间,只要接触到媒体,比如电视、报纸、户外广告,就能遇到他的产品广告。这是非常强势的一种表现。
而这样的胜利,让史玉柱的自信心继续得到了膨胀,他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开始出现在镁光灯下,开始锋芒毕露。此时的史玉柱,也正在不可一世地走入一个寓言般的童话故事里。
本章启示
创业这个词,随着市场经济在政府推动下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新鲜时髦的词汇。当然,把创业一词推上神坛的,终究还是其造就的无数个财富神话。这些神话,就像精神鸦片一样刺激和麻醉着乐此不疲的如蜜蜂般的一批又一批的创业者。而真正适合中国国情和市场环境的创业者,却寥寥无几。因此,很多财富神话,在未来都将难以超越。
不可否认,我们不缺乏开天辟地的本领,我们能吃苦,有胆子。但是,唯一欠火候的是我们先天不足的创业智慧,一种适合某种环境体制并且野蛮生长的能力。恰恰是因为先天性市场经济开放得比较晚,造成了诸多创业者在这种创业基因上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感,直接导致了我们大多数创业者缺乏胆识与足够的商业意识。就本章案例分析,有以下启示:
1.充分了解自己,作好每一个选择。如果你遇到了机会,就意味着你也将同时面临选择。是选择抓住机会去放手一搏,还是安于现状,等待更好的机会出现?所以,人应该多去了解自己,通过朋友们的中肯评价,通过长辈们的中肯建议,通过回顾自己的经历,去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这样,在机会来的时候,才不至于那么优柔寡断。
2.CEO必须懂营销。俗话说:没有战术细胞的将军就是武夫。同样的道理,总经理不懂营销那就注定公司缺乏长期和短期的计划,也缺乏扭转乾坤的能力,公司内部也不会和谐到哪里去。一个好的CEO,必须懂得营销。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对外要懂得该在什么时机如何更好地宣传产品,提高公司的影响力;另外一层则是对内要懂得如何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热爱公司,热爱工作。
3.在商业场上要学会变通。懂常识的人都知道,兵家排兵布阵,都讲究选择有利的地形,使军队进可攻、退可守,方乃万全之策。同样的,这也是生意场上的真理。另外,一个企业,必须得有拳头产品,这象征着该企业的企业价值和市场影响力。李嘉诚也说过,他的多元化经营,永远是有一个到两个赚钱,才去做第三个。
4.一个好的战略胜过多得到一个客户。作为一名企业负责人,并不是任何事都要亲力亲为的。你得通过你的管理调度能力去管理公司,保障公司里每个员工高效地工作。一家公司,不是比谁更务实和刻苦,比的是效率,是质量,这才是公司的根本。
5.创业要循序渐进。有了启动资金的创业朋友们,也不要激动得找不到头脑,觉得好像压抑在自己心里的一团热血沸腾得就要爆炸了一样。在这里,笔者想告诫广大创业者,对于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建立,应该是一个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有一套长远的计划。企业处于不同的状况,该进行的品牌营销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