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是性格软弱、忍气吞声之举。面对人生道路的坎坷和险阻,忍,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它有助于人们在攀登理想境界的征途中,消除情感世界的潜在危机。
8.1 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三国时的诸葛亮辅佐刘备,立志要收复中原。他六出祁山,攻打魏国。但是魏国大都督司马懿总是避其锋芒,等待时机,以逸待劳。诸葛亮用尽了各种手段来羞辱司马懿,司马懿却总是置之不理。时常是他的部下都难以忍受了,他却依然装作两耳不闻,令诸葛亮无可奈何,每次都是无功而返,最后还让诸葛亮累死在第六次北伐的途中。后来,唐朝的大诗人杜甫也为他惋惜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司马懿能够忍,所以在国家大计上,没有被一代儒将诸葛亮打败。
在生活中,遇事要冷静,能忍得一时之气,方能成大事。
韩信在投奔刘邦之前非常潦倒,常常是寄人篱下,甚至乞讨为生。有一天他身佩长剑来到一个集市,突然有一群无赖青年拦阻了他的去路。其中一人对韩信说:“我看你长得人高马大,还佩带长剑,好像是个英雄好汉,其实你只是一个胆小鬼而已。”众人听了哈哈大笑。那人更加来劲儿了,缠住韩信不让他走,还坚持说:“你相信不相信我说的话?不相信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杀了谁。如果你胆小不想和我比武又不想死,就从我裤裆下爬过去。”韩信注视着那人,心想,我要杀了他,简直易如反掌。但是杀这样一个无赖不但不能证明我的才能,反而有损我的清白。而且一旦杀了他,他的同伙肯定要缠住我不放,万一再被官府抓起来,那么这一辈子就完了。我不能和他一般见识,和他斗这口气。想到这里,他就伏下身从那人裤裆下爬过去了。
这就是历史上关于韩信受“胯下之辱”的传说。
对一般人来说,忍耐是一种美德;对成功者来说,忍耐却是必须具备的品格。
汉朝贾谊,才冠古今,深受国君赏识,但他的治国方略,却受到众多旧臣的反对,很难付诸实现。他当时没有忍一时,更不要说宽一分,而是不等条件成熟,更不顾客观条件和其他人的反应,便实施他的方略,结果被贬出京。他终日郁郁寡欢,三十几岁便去世了,留下了报国无门身先死的千古遗恨。
在生活中,做人懂得忍一时,不一定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但至少能避免害处。美国总统林肯就有这样的体会。林肯上学时不大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这一道理,甚至早年因出言尖刻不懂忍让,差点儿与人决斗。而随着他的阅历逐渐丰富,他也日趋成熟。在非原则问题上他总是避免和人发生冲突。他曾说:“宁可给一条狗让路,也比和它争吵而被它咬一口好。被它咬了一口,即使把狗杀掉,也无济于事。”其实,生活就是这样,能忍则忍,该让则让。
有人说“忍一时的结果是牺牲小利益,获取大利益”。其实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宋代苏轼如是说:“刘邦之所以胜,项羽之所以败,在忍与不忍之间。项羽不能忍,不懂得退一步,是以百战百胜而轻其锋;高祖让之,是以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想当初,项羽如果懂得忍让之道,也可能就不会有其一败涂地的下场。
俗话说:“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这里的饶人也就是忍让的意思。很显然,这种忍让并不是被迫的,而是有意识地忍一时,让一分,以让自己获得机会,争取更大的发展。如若不懂忍让,我们就会因为意外的摩擦而付出更多。两者比较一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才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忍让也要有度,超过度是迁就,就变成了懦弱,那也是不足取的。
8.2 宽容别人也是善待自己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生活中,我们不要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动干戈以至于伤了和气,必要的退让是化解怨愤的催化剂,是调节人际关系的良药。
一位绅士过独木桥,刚走几步便遇到一个孕妇。绅士很礼貌地转过身回到桥头让孕妇过了桥。孕妇一过桥,绅士又走上了桥。走到桥中央又遇到了一位挑柴的樵夫,绅士二话没说回到桥头让樵夫过了桥。绅士再也不贸然上桥,于是等独木桥上的人过尽后,才匆匆上了桥。眼看就到桥头了。迎面来了一位推独轮车的农夫。绅士这次不甘心回头,摘下帽子,向农夫致敬:“亲爱的农夫先生,你看我就要到桥头了,能不能让我先过去。”农夫不干,把眼一瞪,说:“你没看我推车赶集吗?”话不投机,两人争执起来。这时河面上浮来一叶小舟,舟上坐着一个胖和尚。和尚刚到桥下,两人不约而同请和尚为他们评理。和尚双手合十,看了看农夫。问他:“你真的很急吗?”农夫答道:“我真的很急,晚了便赶不上集了。”和尚说:“你既然急着去赶集,为什么不尽快给绅士让路呢?你只要退那么几步,绅士便过去了。绅士一过,你不就可以早点儿过桥了吗?”
农夫一言不发。和尚又笑着问绅士:“你为什么要农夫给你让路呢,就是因为你快到桥头了吗?”
绅士争辩道:“在此之前我已给许多人让了路。如果继续让农夫的话,我便过不了桥了。”
“那你现在是不是就过去了呢?”和尚反问道,“你既然已经给那么多人让了路,再让农夫一次,即使过不了桥,起码保持了你的风度,何乐而不为呢?”绅士满脸涨得通红。
在人生的独木桥上,如果彼此都不肯退一步,那么谁都会过不去,甚至有可能掉到河里。学会让一步做人,宽一分处世,你会发现,天地是无限的宽广。
清康雍乾时期的三朝元老张廷玉的亲属因为盖房子抢地皮的事情,与隔壁叶家发生了冲突。张老夫人便写信要儿子出面干预。张廷玉从京城往老家安徽桐城寄了一封信,信中只有一首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老夫人看后,主动退让了三尺。叶家一看,人家风度如此之高,也羞愧不已,同样退了三尺。这就是有名的桐城一景——“六尺巷”的来历。
在平时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退让,不要斤斤计较,不要小肚鸡肠,不要凡事都要争高低,要知道这是很不明智的。这样争来的也是一时的小利,失去的将是长久的大利。
8.3 宽容不等于软弱
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拥有宽阔的胸怀就是宽容,但宽容不是无原则地宽大无边,而是建立在自信、助人和有益于社会基础上的适度宽大。宽容并不等于软弱。
对于绝大多数可以教育好的人,宜采取宽恕和约束相结合的方法;而对那些蛮横无理和屡教不改的人,则应决不手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才是最合理的宽容心态。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天晚上在禅院里散步。他看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便知有人违反寺里的规定,翻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在原来放椅子的位置蹲下来。过了一会儿,果然有个小和尚翻墙而过。在黑暗中他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
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曹操的曾祖父曹节素以仁厚著称乡里。
一次,邻居家的猪跑丢了,而邻居的猪与曹节家里的猪长得非常相像。邻居找到曹家,非常肯定地说那猪是他家的。曹节也不与他争,就把猪给了邻居。后来邻居家的猪找到了,知道搞错了,就把曹节家的猪送了回来,连连道歉,曹节也只笑笑,并不责怪邻居。
宽容往往折射出待人处世的经验,待人的艺术,良好的涵养。它是人生难得的佳境,是一种需要操练、需要修行才能达到的境界,对人对己都可成为一种无须投资便能获得的“精神补品”。学会宽容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乃至事业成功都是必要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颗宽容的爱心。学会宽容,需要自己汲取多方面的“营养”,需要自己时常把视线集中在完善自身的精神结构和心理素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