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业余文学创作阶段,抑或后来以创作为专业,甚至可以肯定从喜欢上文学的少年时期开始,直到现在的大半生时间里,阅读成为几十年生命历程中永远都未发生厌倦情绪的生活内容。不说认识价值吧,不说对自己艺术视野的扩展和艺术手段的启示作用吧,还有一种最基本的业已形成习惯性的心理需要,任何一天如果没有阅读,似乎就有心理亏空,并由此而发生心虚乃至焦虑的生理反应。反过来说,期盼中的又是意料不到的令人惊喜的阅读,说感动震撼说启迪教诲说获益匪浅似乎都不完全到位,还有一种最基本的最普遍的功能,就是对人的心理调节和心境的扩展,对社会的某些丑恶对个人生活遭遇的龌龊,在那种美好的阅读感受里获得了不屑的自信。这大约才是阅读超越专业局限的最关键性功能,才是各个种族自古不衰的一种共同的生活内容。
2004年的国庆长假里,我有一次值得记忆也值得抒写的阅读,就是陕西省残疾人联合会和省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残疾人散文诗歌大赛获奖作品。这些作品远远超出了我的阅读期待,让我不仅惊喜而且惊诧,在残疾人这个特殊的群体里,有这样天性和资质优秀的诗人作家,创作出这样出色的诗歌和散文,令我欣喜令我深为感动的同时,也产生某种负疚,对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里的文学创作的关注,几乎是一种无意识的忽略。
我先是被“我能走路了”的一声呼喊感动得闭上眼睛。这是散文《行走的树》开篇写到的一个细节。一个腿脚有疾的孩子,直到5岁时才可以架着拐杖练习走步,她的母亲用一条红纱巾揽着她的腰予以帮扶。当她在楼道上走过较长一段路程而止步时,才发现母亲早已悄悄抽去红纱巾在楼道的那一头对她笑着,她在感到恐惧的同时也爆发出狂欢:“我能走路了!”我被这个5岁孩子的狂欢深深地震撼了。我有儿女也有孙子,我牵着他们的手学会走路。他们在甩开我的手独立行走的时候,我的愉悦是自然的,然而从未感受到这个5岁孩子第一次独立行走时发出的狂欢对我心灵的震撼。我的儿女和孙子与别的孩子一样,1岁左右学会走路是生理肌体发育的规律;而这个患有脚腿疾病的5岁孩子,第一次独立行走就有了战胜灾难人志胜天傲步天下的非同寻常的意义。而这种威震人心的鲜活的生命体验,也许只有这位生而不幸的5岁孩子才能感受得到,才能以恐惧伴着狂欢向这个世界呼喊出来。我便寄以最虔诚的祝福,这是一个有血性的孩子,5岁就显示出不甘匍匐在地的志气和血性,现在该当以更骄傲的自信向妈妈汇报:“我是一个用文字向社会发言的作家了!”
赵林祥的《亮亮·木车·小鸟》,更像一篇精彩的小说。这篇作品在开篇叙述中的一个“晃荡”的词汇就把我的心揪住了。亮亮是一个因为延误医治而落下双下肢残疾的不幸的孩子,从此便以一根布带绑在父亲或母亲的脊背上,开始了漫长而不堪期待的人生之路:“亮亮整天俯在爹精瘦的脊背上……看晃荡的天、晃荡的云彩、晃荡的日头,在风吹日晒的颠颠簸簸中睡睡醒醒。”一个绑背在大人脊背上的孩子,连独立行走拔草栽花和泥捏马跳绳弹球儿的自由也没有,而是随着大人脚步的快疾缓慢被动地活动着颠簸着,他看到的日头、云彩、土地、山原、河流、树木和大人小孩,都是晃荡的。好生动的一个晃荡!我在忍不住赞赏这个绝妙的词汇的同时,心里隐隐波动着对这个在晃荡里看世界的不幸孩子的凄婉之情。
这篇散文或者说短篇小说,最震撼我灵魂的一笔在小说的末尾。这个孩子后来渐大,在父母出山劳作的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时日里,被搁置于一辆小木车车厢里,寂寞无奈里开始与头顶大树上的鸟儿对话,学会了各种山鸟美妙的叫声。鸟儿也与他为友,在他的小车上乃至他的头上肩上手上毫无顾忌地落脚。孩子和鸟儿一齐鸣唱,一幅人与自然超乎想象的和谐天趣。商人来了,与父亲交易成功,由这个孩子凭借绝技捉鸟卖钱……最后导致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鸟儿在树枝间疯狂冲撞,撞死跌落在孩子的小木车上和周边的土地上,被孩子刚刚诱捕入竹笼的鸟儿同样疯狂冲撞,企图出笼,也企图撞死笼中……我读到此,几乎闭气。这样惨烈的情景对我的震撼不亚于地崩天裂洪水猛兽。
这篇作品提供给我们思量的内蕴丰富宏大而又十分单纯,人类关于良知的坚守和背叛。且不论父亲和儿子在这场惨烈的悲剧中各自角色的演变,单是这个逼近灵魂的命题就足以让人扪心自问了:在官场商场名利场上,是否曾经乃至依旧诱捕过诚信和良知之鸟儿?这篇作品写得含蓄、自然,故事类近寓言,却使人领受到真实,语言的简洁干净尤值得称许。
获奖的散文和诗歌,涉及到社会生活诸多领域,面对土地,面对树木和绿叶,面对过去和现时,面对自己和社会,面对城市和乡村,面对红日和黑夜,作者们都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和独有的感受,发出吟诵和抒写。让我确切感知到这些或因先天或因后祸致成残疾的弱势人群,在视野上是开阔的,在精神上是强大的,在情感上是敏锐细腻的,在关于生活的思考上是严肃的,有的已达到哲理的境界。他们与我们一样进行着思考进行着建设进行着创造,然而他们比我们要克服更多的障碍,要付出更多的汗水,要具备更大的毅力。我向他们致礼。
这些作品里有一大部分都写到亲情,父母的爱,兄嫂的爱,同学亲友的关爱等等。由于生理上的病残,需得方方面面的关照和扶助,比一般人感受亲情和关爱自然要切贴得多深刻得多,抒写这种感受已经成为一种情感和心理的需要。作家贺绪林得助于一位嫂嫂的几十年如一日的护理,早在乡里和文坛传为佳话。嫂嫂去世,那份心痛和情殇是不可不诉的。《遥寄天国的家书》,如泣如诉,感人至深,使人不仅看到一位贤惠的嫂嫂,更感到一位伟大女性博大深厚仁慈的襟怀。《岁月深处的孤灯》写一个残疾孩子对母亲的动人记忆。这篇作品没有局限在母爱和母子情感关系上,而是展开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幽深的历史文化背景,生动而深刻地解剖开一个封建宗法迷弥着的关中农村家庭关系的血肉脉络,显见其复杂和陈腐,行动的封锁和心灵的封闭。物质的匮乏和心理的压抑,后者比前者更不可忍受,这位母亲反抗了,宁可舍弃物质而要寻求心灵的自由,从残余宗法意识浓厚的父亲统治下的大瓦房反叛出来,甘愿进入一孔残破不堪的窑洞。大量的生活细节堪称精妙,让我相信作者杨晖敏感而又富于力度的观察生活的眼力。正是这些由作者直接观察直接掘获的生活细节,把一个浓厚宗法色彩的家庭里的君君臣臣父子婆媳间复杂关系,揭示得鲜活淋漓,一读便知这是从生活深层获得的真货,而不混同常见的那些伪造的生活细节或民风民俗之类。这位母亲读书的爱好和读书的情景包括读书时翻揭书页的动作,让我看到一个不甘平庸不甘无为而强烈追求精神自由的新乡村女性。中国女性追求自由争取平等的历程至少已有百年,这位母亲仍然在关中乡村的破窑里苦斗着。这样,我从这位母亲身上所感受到的,已不局限于她对残疾儿子的关爱和亲情,而是颇为丰富颇为厚重颇为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这当然是作者从一个残疾孩子的视角提供给读者的,把一个极富个性的关中女人的鲜活形象树立起来,显示出作者敏锐的眼力,强有力的筛选本领和描写叙述的扎实功力。
真是一次令我惊喜而又振奋的阅读,在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里,有一批已经显示出极富天赋才华的作者。愿他们持之以恒,不断完成艺术探索之路上的突破,多出佳作,走进当代文学的队列,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004.10.7 于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