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前有条野马河,河不大,平时清流浅溪,像个温顺缠绵的多情女。可一到雨季发起洪水来,它就立时变成了暴烈的野马,狂涛疯涌,连上千斤的石头也会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这不,刚刚发过的一场山洪把新修不久的土桥又给冲得无影无踪了。
正是忙着往出运山货的时节,除了外出打工,山里人抓活钱主要靠这一季子,没有桥过河可太不方便了,于是村长召集大伙花了几天工又搭了一座土桥。新桥搭上没三天,一场大雨之后又没了影踪。这下村里也没心思组织再搭桥了,因为正是雨季,搭也白搭,村里再次有人提出集资修座水泥桥。可是嚷嚷了几天,还是叫不齐套,没人愿意摊那一大笔钱,这事也就搁下了。但是集要赶河要过,没办法大家只得试水深绕水浅,去镇子赶集办事总要耽误很多工夫费上不少事,而最要命的还是容易出事。
这天杨老汉和儿子趟河去镇上卖药材,刚走不远猛听水响轰鸣,转头却见上游二三米高的水头已经野马恶龙般汹涌而下。要不是爷儿俩刚下水,那天可就凶吉难料了,不过几十斤药材当时都丢到水里了,这事想起来还后怕。
那天过后,儿子倒是没咋样,可杨老汉却一直闷闷不乐。老伴猜他是心疼损失的药材,儿子还当他是给吓坏了,一家人拐弯抹角开导起老爷子来。说了半天,杨老汉就是抽着烟闷头不语。可是当儿子要上山刨药时,杨老汉却突然开口唤住了儿子说:“从今儿开始,除了忙地里的活计外,家里能动的都跟我修桥去!”
“修桥?”老爷子一句话把一家人都闹愣了。大伙七嘴八舌地问修什么桥,拿什么修桥,谁指派的……本来话就不多的杨老汉脸一沉不欢喜起来:“你们甭管那么多,听我分派就是了!”说着话又叫老伴把家里的存折拿出来。然后杨老汉把存折上边的一万块全支了出来,然后就真的赶着全家去修桥了。
这一下家里人全都不干了,说这是大伙的事,凭啥咱出这个头,在村里论日子咱家算下等户,按户分摊咱认,可咋也轮不到自家去修桥啊!可不管说什么,杨老汉也不争辩,只管给一家人派活计。说要是家里人不愿干,他就雇人干,到时卖骡子卖马的谁也不行心疼的。杨老汉是一条道跑到黑的主,别人知道家里人更知道,他要不就不说,说了就要干,九头牛难拉回。没辙一家人只得揣着一肚子怨气听他指派。
杨老汉也是半拉子手艺人,泥瓦活木活铁活全都通点路,加上他要修的是座吊桥,河不很宽工程也不很复杂,所以说修还真就修了起来。村里人见杨老汉一家主动修桥,都很感动,边夸老杨家行善积德边主动来帮忙。那杨老汉偏就和别人两路脾气,任谁插手他都不许,连村长的帐他都不买。大伙就猜,这杨老汉是想出名呢,谁帮忙都不用,好落着桥是他一家修起来的,兴许他还要在桥上刻上他杨宝才的大名呢!
一家人干了二十天,一座吊桥终于修好了,这一天听说桥能过人了,大伙都要来走走试试,村长还让村里文书来给杨老汉写条新闻报上去,意思是别把人家的好事给埋没了。杨家人先还满肚子抱怨,可一见大家见了他们一家那些感激的笑脸敬佩的眼神,那怨气一下子就散去了一大半,心里倒是添了几多自豪和骄傲。
可谁都没料到,杨老汉这桥竟然不是白修而是要收钱的——除了七十岁以上老人七岁以下孩子外,其他人不分男女老少每次过桥一律一元,杨老汉把告示都贴在了两头桥墩上。大家一看全都变了脸色,连家里人也尴尬起来,老伴说乡里乡亲住着,咋能这样抹脸呢,你要收钱还不如不修这个桥,你收了乡亲的钱,往后咱多没脸见人啊。结果自然是别人说什么都是白说,杨老汉在桥头一夫当关,就他那脾气,皇上二大爷来了不交费怕是也过不了桥。
对杨老汉的做法大伙当然很看不惯,大伙都说不走他的桥,让他一分收不到。可话虽这么说,走桥毕竟方便多了,特别是年轻人,也不在乎一两块钱,当天就给杨老汉开了张。过了一阵之后,大家都习惯了从桥上过往,很少有人再绕远费力又冒险地去趟水过河了。而且大家也习惯了过桥掏钱了。很不习惯的是村干部,他们过河也不免费,这叫他们觉得很没面子,就把这事告到了乡里,说杨老汉私设路卡乱收费。乡里派人来解决,软里带硬硬里带软地和杨老汉商量半天,杨老汉还是开头那句话:“桥是我自家投资建起来的,凭什么不能收费?国家修路不是还设收费站吗,”到末了乡干部不但没能给村干部找回面子,反倒给杨老汉贡献了几块过桥费——还是没发票可报销的。
经过这件事之后,再没人跟杨家计较了。而家人们尴尬了一阵后,见老爷子每天揣着不少票子回来,一家人也都喜笑颜开了,儿子还夸老爷子脑筋活敢投资有经济头脑。
转眼一年过去,算算过桥费挣了也该有两万了,儿子就打算买台农用车,老爷子守桥儿子搞小运输,一条龙创业。儿子买车杨老汉支持,但叫他自己弄钱去,过桥费谁也别想抠出一分。儿子又有了怨气,娘背后开导:“别跟他顶牛,你爹又不准备说小老婆,挣的钱还不都是给你攒着!”儿子想想也是,就自己张罗钱去了。
转眼又是几年过去,有一天村里传出一条消息,说杨老汉又要修桥了,消息没传几天,杨家从水利部门请来的修桥队就已进了村。大家都叹服,说这杨老汉真有眼光,这水泥桥一修上,过一辆车少说要收个五块六块,那这桥就成了老杨家的小银行了,大伙都后悔自家怎么就没有这个头脑。
桥修好了,大伙又去看热闹,一阵鞭炮响过,乡亲们又在桥头两边看到了杨老汉贴出的告示。告示上把他这些年过桥费收了多少,修水泥桥花了多少都列了个明明白白。算算修桥费后的余额差八百三不到一万,杨老汉说这座桥算是大家凑钱的修起来的,现在他要还给大家,但他的投资还是要一分不少地收回来,所以还再要再收够八百三。
那一刻大家很感动也很惭愧,其实要是大伙齐心协力肯出点血,这座桥早就修起来了!那还用杨老汉自己受着委屈守了好几年的吊桥呢!
那一天大伙没事就到桥上走,有人来来回回走了十几趟,所以杨老汉的投资没到太阳落山就都收齐了。
从那天开始,村里人有了一座属于大家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