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0000000064

第64章 认识工业

工业革命前的社会

概况公元1750年左右,全球总人口约有9亿,其中欧洲有1.4亿,英国有770万。那时候,英国各民族主要生活在农村,以农为生。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在欧洲很多地区一直持续到20世纪,在其他不发达国家,现在仍然如此。那时,100人中有90几个人靠农业生产或加工为生。

那时的世界,空气清新,森林密布,河湖纵横,水清天明。原野上,分布着或孤立或连片的农庄,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牧群在草原上时隐时现,间或点缀着一两座热闹的城市,国王与达官们在那里控制着整个国家。那时没有污染,也没有令人头疼的环境问题,整个世界一派田园风光。但生活在其间的劳动人民几乎没有兴致欣赏美妙不过的风景。他们被沉重的体力劳动所折磨;为粮食歉收、饥肠辘辘而痛苦;被瘟疫和各种病痛折磨;被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痛苦所折磨。

那时,农村生产方式十分落后。农民们按照祖祖辈辈几世纪传下来的习惯,用古老的木制工具精耕细作。铁器比现在贵重得多,使用得很少。在欧洲,人们还不知道种植马铃薯,用犁耕种的土地远比今日少。那时还有大批的荒地、大沼泽、草原及森林,公共牧场还未被分为单块的田地,铁丝围栏也还未发明。

广大的农村人口几乎都是文盲,高等教育还只是个别阶层的特权。传统力量以及对上尊敬的习惯还未打破。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从属关系被认为是天定的。每一个人满足于自己狭小的生活圈子,承袭着父辈的衣钵,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离开家乡。社会地位很少由个人的成就而大多由他的出生决定。

乡间只有几条修造得很简陋的道路,所以步行、骑马或乘马车旅行都十分困难。商人、士兵、船夫、车夫、走街串巷的工艺匠人和学生,只是人口中的极少的一部分,他们偶而才有机会到远方去。

所有城市的房屋都还有乡村的烙印。小城镇不少,但中等以上城市只有几座。在欧洲,真正称得上是大城市的只有伦敦和巴黎,柏林和维也纳比较逊色。中国的北京、南京、杭州已是当时世界闻名的大城市。那时,没有街灯,虽然已有店铺招牌,但没有广告牌的招贴柱,也没有店铺的大橱窗。

如同农民一样,手工业者和商人的个人家计和营生是不分的,两者是合二为一的。只有一小部分拥有土地的上层贵族和一些大商贾是富庶的。

家庭作坊及传统手工业

在那时的城镇中有很多农业市民,他们在畜牧及蔬菜园艺上起着重要作用,而在世界各地的农村中,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早已成了传统。在山谷里,特别是在土地贫瘠的地区,农业收入只能勉强糊口,农民必须从事一些副业,以谋生计。这样就出现了一些家庭工业,如毛、麻、棉、丝的纺织,还有榨油、制豆腐和竹编、柳编等。在有些地区,家庭工业获得了飞快的发展,特别在欧洲,形成了一些分散的小企业,但不是现代意义的机械化生产企业。家舍就是作坊。有的大家庭就经营着这种企业,妇女纺纱,男子织布。织出的布除满足自己的需要外,还供销售。这种纺织的所有生产工序,包括漂白、织布都是由手工完成的。这样生产出来的货物通过一个兜售客商与较大的购销行业相联系。这些客商多是当地邻近城市的逐步改做商人或订货商的亲戚或熟人。这些订货商有的已经能够提供原料,取走成品,自负盈亏,在欧洲甚至出境销售。后来,不少订货商成了欧洲纺织厂的厂主,成为第一代的企业家。

除了纺织业生产外,还有其他分散的传统家庭工业。这些家庭工业直到今天还通过一个订货人或商人按照十分苛刻的条件为广大销售网服务,例如瑞士的钟表、木器、玻璃器皿、玩具、装饰器以及其他物品的制作业。某种产品各个加工阶段的工作在这里也是分配给不同的辅助人员以及能工巧匠来完成的,但整体制作过程始终是在小型家庭企业的范围内进行的。

但是,家庭工业与原来的手工业相比,其作用大大逊色。手工业在西方的几乎所有国家的绝大部分城市中,从好几个世纪以来就组成了行会或同业公会。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主要在北欧、东欧和东南欧,手工业者从来没有失去其农民特征。

严格对外实行闭关的行会大多享有古老的特权,拒不接纳外来人。它只接纳向父亲学会行会手艺的儿子,至多接纳年老或已故师傅的女婿加入行会。帮工和学徒的数目也有严格限制。这样,行会就能阻止不愿见到的竞争的发生,并且嫉妒地监视另一行会的行东是否把不属于他的生意抢走。手工业的传统摈弃一切不属现有行会的活动。一个不享有特权的行会以外的“佣工”,被认为是不光彩的。只有加入行会的行东才有权在城市内进行行业活动。

这种古老的特权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限制条文,最后使整个行会体系僵化,妨碍新企业的创建。年富力强的手工业者就这样被堵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行会严格规定的古老习惯一度给手工业以威望和力量,但后来却僵化成为空洞的礼法。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已不能指望于行会了。

最初的动力

天然的能源除了人力以外,只有畜力,用来牵引车辆或用作拉驮、负重、骑驰。此外,还有风力和水力。水力是一项最重要的能源。水转动河边的水轮,作为粮坊、鞣革坊、锻坊、磨坊、锯坊以及纸坊的动力。所有这些企业不论行业如何,都是以手工业为基础的简陋的小企业。在那个能源贫乏的时代,还谈不上有连续工序的企业,因为有时会没有风,河流在冬季时常冰冻,干旱季节又会枯涸。这些情况当时还无法控制,水轮会因此而停转,工业化生产无法进行,生产力水平很低。

燃料只有森林里的木材,而且日渐稀少。在大沼泽周围,有时会找到泥煤,用来生火。只有地下不深的地方的煤炭,才偶尔被掘出来做燃料。远距离的车辆运输是用人力或牲畜进行的,由于运输成本高,本身就无法维持。

因此,在边远地区的那些冶炼作坊和锻铁炉都是些最小型的冶炼企业,木炭主要靠林区的烧炭工人提供。

不断进步的制造业

在工业化前的时代,家庭加工业以及手工业都是加工劳动的组织形式。人们从用自己的工具在自己的房屋里劳动,过渡到工厂体制的一个重要阶段——制造业。虽然数量很少,不能过高估计其意义,但当时它却是新生事物。

制造业起初还只是分散的现象。工人们主要还是手工操作或只用最简单的辅助工具操作。然而在这里很多同行业作坊被合并成一个大企业,这样做可能是为了更好地监督工作,节省运输费用,同时也可能是为了加强分工,使部分工作分为不同的简单单项操作,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在手工业企业中,行东和师傅所制作的产品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道工序都是由个人单独完成的。在制造业中,每一个工人只完成生产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制造业工人,其中包括妇女和小孩,不像家庭加工业的劳力那样在自己的住房内劳动,而是在严格的劳动纪律下,在大车间内劳动。在很多地方常迫使劳改所、养老院以及监狱的人员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投入到制造业中去。织袜,特别是纺纱是他们干的最常见的活。

那个时代的人,对统一规格的货物的需求量增加很快。一方面是由于日益活跃的商业交往有利于生产,出口能给国家带来钱财;另一方面,是因为17世纪和18世纪初,军队正过渡到统一的武装和服装。因此,不仅为了满足宫廷和上层贵族对奢侈品的特殊生产要求,而且为了军队摆脱对外国的依赖,满足军队对军服以及武器装备的增长需要,君侯对新的大企业都要给予鼓励和优惠。

对这种制造业的新的经营形式起决定作用的是在组织和经商方面出现的一批人员,他们通过经商积累了较大的资本,在事先获得特权和垄断后,开始了追求最大利润的生产。

在君主专制及重商主义政策的时代,国家对每一个行业的活动都制定规章,进行干预。除了宫廷及军队供应的需要,还有财政上的收益,使君侯及其顾问鼓励或支持这些新企业。方法是通过国家订货、减轻税款,或通过奖励、贷款及保护关税的手段来实施。

国家这种奖励企业以推动制造业发展的精神,以法国路易十四及其大臣科贝尔执行最有力。在法国,诞生了维系国家财产的一些经济企业,如巴黎的地毯和壁毯针织厂,布雷斯特、地伦和罗什福尔的军舰厂。其他一些由国家创建的制造业只是获得国家的鼓励,作为“皇家工厂”有权在其产品上标明陛下纹章。但这些企业的财产属企业家所有。最后还有第三种优惠的制造企业,它们并不具有“皇家工厂”的称号。

工业革命前的准备

在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发生了重大变革,特别是天文学和力学的伟大成就为新的自然科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所有这一切科学上的突破,很快就和技术发明融合在一起,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曲。

16世纪、17世纪科学上的重大进步,其意义还远不止于此。它对神学的冲击所造成的后果,对产业的兴起更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包括经济结构在内的新社会结构的产生,必然引起旧社会的阵痛。中世纪末期,在社会大变革的前夜,宗教与科学展开了激烈斗争。只有科学胜利了,才会解放人们的思想,才会有大量的发明、大量的技术应用、大量的新事物,才会产生一个新时代。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把科学与技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以至于除了少数领域外,纯粹的科学与纯粹的技术反而使人感到陌生。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仅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科学与技术之间一直存在一条鸿沟。当希腊文化风靡世界时,学者们常把技术才能看做是神的赐予而放弃了,他们所研究的是纯粹的科学。古罗马人注重现实,他们用精湛的技术构造巨型建筑,以此来表现他们的力量,但并没有给后人留下值得称道的科学。这种分裂是伴随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而形成的,没有这次分工,这两种劳动就不可能造成有形的分裂。当体力劳动受到鄙视时,技术发明、应用科学通向理论科学的道路便堵塞了,并被贬为“雕虫小技”而不能入流。当脑力劳动受到鄙视时,科学也就衰落了。尽管如此,人类的勤劳还是艰难地弥合着这种社会造成的分裂。真正动员起人类的智慧来填平这道鸿沟的是培根。

培根认为,当时的学术传统由于和实践失去接触,所以是很贫乏的。同时,工匠的传统也因为许多东西没有被记载下来而减弱了科学上的力量。

1620年,他发表了《新工具论》,从认识论的角度阐明了实验科学的意义。他认为感觉是靠得住的,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科学应该是实验的科学,是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他第一个完备地制定了认识的归纳法。他指出,在认识过程中必须从因果关系、从分析个别事物和观察出发,任何可靠的理论都必须用大量的事实作根据。

在培根思想的影响下,17世纪上半叶,工匠传统与学者传统在英国逐渐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在1660年达到了高潮。

这个时期,英国科学家研究的范围扩大了。他们把欧洲大陆上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广泛应用于工艺过程,无数的技术发明相继出现,科学已经日益进入生产领域,英国就要起飞了。

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们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人类的创造性强烈地焕发出来。同时,由于培根哲学的兴起,科学与技术开始对话,人类从农业社会中走出来的技术条件日趋成熟。但仅有这些还不够,一种新型的社会生产结构的出现还必须伴随着社会制度的改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便是工业兴起的首要的社会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随着其原始积累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不仅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国外市场,而且直接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从而也加速了大工业在欧洲的出现。

15世纪末与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打开了西方的眼界,扩大了它的市场,从此也开始了近代史上的殖民征服。这伙殖民主义者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金银财富。葡萄牙在1493~1600年间从非洲抢掠了27600公斤黄金。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则用印第安人的尸骨换取巨大的财富。从1521年到1544年,西班牙平均每年从南美洲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1545~1560年,平均每年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公斤。从16世纪到19世纪,西班牙从中美洲、南美洲掠走的黄金达250万公斤、白银达1亿公斤。

16世纪的英国,更是一个典型的海盗国家。他们在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广阔的海域里,肆无忌惮地劫掠葡萄牙人的商船和西班牙的“白银舰队”。在1578~1580年的几年时间内,这些海盗就获得了价值40万英镑的白银和5箱黄金(每箱0.45米长),以及大量的珠宝。伊丽莎白女王也从中获利。在她统治的时代,英国海盗带回国的赃物就达1200万英镑。

通过掠夺式的海外贸易,商业资本获得了惊人的利润。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1600年成立时的股金为6873英镑,1617年增加到1620040英镑,到了1708年竟达到了316.3万英镑,并且同时还从印度勒索了600多亿的货物。在1757~1812年间,东印度公司仅从印度榨取的利润收入就高达1亿英镑以上。在整个18世纪,英国的对外贸易额增长了6倍,成为当时世界上头号贸易大国。

殖民主义者通过各种方式的海外掠夺,使大量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在16世纪的近百年内,欧洲的黄金量由550吨猛增到1192吨,白银从7000吨增加到21400吨。如此巨大的财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大工业的兴起提供了雄厚的资金。

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不仅需要大量的货币积累,而且需要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并且这些劳动力还必须是脱离了封建关系的羁绊、有人身自由但同时又没有任何生产资料的无产者。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也是这样一批劳动者出现的过程。它是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在英国持续了几个世纪。1700~1760年间,国会通过了208项圈地法令,圈占土地31万英亩。1761~1801年又通过了2000个法令,圈占土地达138万英亩。17世纪末,英国全部耕地的1/2还掌握在农民自己手里,1685年有还自耕农16~18万户。到18世纪末,自耕农几乎不存在了。1750年后农村中完全破产和半破产的农民已达300万人。

这些被一下抛出正常生活轨道的人无法立即适应新的环境,社会上充满了乞丐和流浪者。英国资产阶级利用立法将这批无家可归的劳动者赶到现代工场中去,迫使他们习惯于工场生产所需的纪律。于是,近代工人阶级诞生了。

圈地运动不仅为工业资本创造出一大批雇佣劳动者,同时还开发了资本的国内市场。从前,封建社会的小农的生活消费品是在自己家庭范围内生产出来的,现在,由于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这些生活消费品只能通过市场去购买。过去劳动者在家庭中生产纱、麻布、粗毛织品等,现在这些东西都成了工场手工业的产品,成为商品。国内市场逐渐扩大了。但仅有这一点还不够,资本的发展还需要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地理大发现最直接的后果是大西洋航线的开辟。这条航线引起了一次重大的商业变革,使商业具有了新的规模、新的产品、新的习惯,并带来了巨额的商业利润和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过去的东西方贸易主要是欧洲人到东方搜集奇珍异宝,现在则是欧洲资本以其等价交换的方式开始取代超经济的强制,工业兴起的条件更加成熟。

工业发展需要资金、技术,需要各种政治条件和广大的市场,同时还需要完善的生产组织。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且已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几易其貌了。生产组织的这种带有变革性的发展是机器大工业兴起前在组织上的准备。

工场手工业出现是这一准备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它把许多从事不同工作的工匠集中到一个工场中来,扩大了生产规模。这些工人听命于一个资本家的指挥,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被分解成一系列的工序。过去,一个工人要从事多种多样的操作工序,现在这些工序被不同的人分担了。每个工人只从事生产过程中一种特定的简单的工作。这样,工人们就不需要像过去那样掌握整个产品生产的全部技能了。这种分工有助于工人提高技艺,同时也使工人成为附属于手工工场的零件,劳动生产率大大地提高了。

由于细致的分工,每个工人只操作一两件工具,这就使工人有更多的精力来改进工具,从而发明了大量的专门工具、凿具和锤具等。例如单在旧伯明翰就发明出500多种不同的锤,每种锤只适合于一个特殊的生产过程。

工场手工业使生产规模扩大了,那么,怎样才能使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紧紧地连在一起呢?怎样才能使不同岗位的工人配合得恰到好处呢?这就需要严密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一位西班牙旅行家皮罗·秦弗尔曾描述过当时威尼斯兵工厂的生产状况:“一进大门,在海道的两侧各有一条大路,军工厂就把厂房设在两侧的大路上。厂房的窗户都开着。一艘武装舰船由驳船拖着沿海道进来,人们从窗口向它递送物品……当舰船到达陆地尽头时,所需要的人员连同补充的桨手都上船了,该船也被完全装备起来了。他们用这种方法在3点到9点之间6小时内装备了十艘全副武装的舰船。”在这里,工人们分门别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每个人都是整个生产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条用工人的双手组成的流水作业线。只要轰鸣的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大工业生产便可以进行了。

世界工业的摇篮——纺织业

18世纪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无论是社会经济条件还是科学技术方面都已做好了工业革命的准备,只要有星星之火便可以燃起工业革命的熊熊烈火。这最初的火花是从纺织业迸发出来的。

几世纪以来,英国一直以其毛织品闻名于世。英伦三岛的气候及其高产的种羊为羊毛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除了棉麻加工外,羊毛纺织品的生产长期以来一直非常繁荣。加工企业都位于河流两旁,羊毛和毛绒的洗涤以及原料的进一步处理,都依赖水轮的驱动。

当时,人们还不能把短棉花纤维纺织成不断的棉条,因此,把它搀入些亚麻,加工成粗斜纹布。纯棉纺织品那时只有印度人知道如何生产。

印度的纯棉织品由商业公司收购后,运到英国。英国的羊毛制造商把这种海外的竞争看做是对其生存的威胁,并设法于1700年禁止印度棉织品输入英国。因此,英国人把发明适当的加工机器作为目标,并为此而坚持奋斗,直到目标达到为止。

1733年,当时还不到30岁的钟表匠约翰·凯首先发明了提高手工织布生产能力的“飞梭”。自此以后,用手抛掷的织梭可以自动来回工作。这一新装置使织布速度提高了一倍,织出的布匹面幅长于织工伸开的手臂。在飞梭发明以前,织工得用一只手投掷织梭,用另一只手把它接住。

飞梭发明以后,一个织工所需的纱,需要十几个纺工全力工作才能供应得上。这样就引起了纺纱工的生产能力与织工对纱日益增长的需要之间的矛盾。这只有通过改进纺纱工序才能解决,于是进行了很多种试验以提高纺纱工生产能力。

1751年,伦敦皇家学会悬赏50英镑给予“发明一部最好的,能同时纺6根棉线、亚麻线或黄麻线,只需一人照管的机器”。直到13年以后,即1764年,才有了第一个应征者:詹姆斯·哈格里沃斯。他出示了一种机器,它有8个锭子。哈格里沃斯是一个文盲,夏天当木工、冬天当织工。他为其发明起了个名字,称为“詹尼纺纱机”,詹尼是他女儿的名字(也有说是他妻子的名字)。这台机器还得用手工操作,只能纺纱,生产一种易绕的纬线。尽管如此,毕竟意味着这一问题的解决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不久,理查德·阿克赖特于1769年制造了一种新的纺纱机“机架”,用水轮驱动,经过初步试验阶段后于1771年投产,并成批制造。阿克赖特和哈格里沃斯一样,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他以前是个理发师,挨家兜售一种染发剂,是一位具有扎实的经商本领和企业家素质的“好动脑筋的人”。这种机器通过一根纱轴和滚筒,把纱精纺,从而大大改进了绕线工作。由于纱线有较强的拉力,故适合织成线带。英国从此也能生产纯棉织物了。1774年撤销了在这之前一直实施的生产纯棉织物的禁令。

阿克赖特的企业是用贷款在诺丁汉附近的克罗姆福特建立的,它当时已被认为是一家工厂了,纺纱由手工操作转向机纺就随着这家企业的创建而开始了。其粗细均匀的纱线以“水线”之名而闻名遐迩。1771年,阿克赖特制成第一台机器。之后就即刻从事机器的批量制造,1775年继续有所改进。后来,他把专利使用权转让给别的企业家,成为棉纺织业工业化的先驱者。

3年后,技术员塞缪尔·克伦普敦又有新的革新,他改进了哈格里沃斯和阿克赖特的纺机。他把20到50枚纺锤安排在一部进出移动的车上,把两种结构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他把它称为“骡子”,形象地指出它是混种交配的产物。

这样,到18世纪80年代初,纺机的结构已达到成熟的阶段。其基本原理成为好几代人的准则,改进的只是驱动的形式。不久,在一些企业中蒸汽机替代了水轮机。对此我们将另加阐述。在这方面,阿克赖特也是创始人。1785年和1790年在他的纺纱厂内安装了两台蒸汽机。同年有8家纺织企业跟着做了。1800年,在棉纺厂已有84台蒸汽机,那是半个世纪以后的事。阿克赖特是第一个大工厂主,他的工厂发展成为纺纱厂中的领导企业。

一台精纺机当时比一台脚踏纺车的产量高出30倍以上。手纺女工当时即使竭尽最大努力,也不可能与这些占优势的新纺机进行竞争。没有几年功夫,手工作坊也都使用了这些新机器,变成了工厂。不管是诸如捣毁机器的恐怖行动,还是火烧厂房,对发明者进行威胁,都无法挽救家庭纺纱业的命运。机纺棉纱的产量不断上升,棉纱不是交给家庭织工,就是出口。在国内市场,在居民的各个阶层中,棉纺织品迅速与毛麻织品并驾齐驱。但国外市场对厂主则具有更大的意义。1792年,在欧洲大陆的展览会上价廉的英国机织棉纱首次占有重要的地位。英国控制了许多海外国家的棉织品市场,而且没有竞争敌手,这些国家构成了英国棉织品出口的市场。

过去是棉纱太少,不能满足由于发明飞梭而增长的对棉花的需要。现在正好相反。由于棉纱的供应量增大,织工的步子常常跟不上来。1783年又有了棉花印花机。印花棉布、薄的印花布、斜纹细布、白坯棉布都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这样,1790年以后,手工织布在几十年内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时期。

1785年虽然已发明了机械织机,但在其构成对手工织机的严重威胁之前,还经历了一段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获得机械织机专利权的是一个乡村神甫埃德蒙·卡特烈特。他脱去黑袍成为一名工厂主,但他缺乏经商本领。他的织布厂有20几台织机,但如其他新事物一样,还不够成熟,他的企业在几年以后歇业了。直到1804年,卡特烈特才改进了织机,提高了功效,从而能在与手工织机的对抗中生存下来。

纺织机排挤了纺车,这只是把妇女的家庭副业搞垮了。但动力织布机把分散在小作坊中的手工织工排挤掉,其意义却深远得多。因为这样,在整个英国就为男工创造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1806年,曼彻斯特建立了第一家大型织布厂,机械织布机是蒸汽机驱动的。1818年已经有了15家机织布厂,1833年英国纺织厂有8.5万台机械织布机。同时,在农村及小城镇还有几十万手工织布工人为了糊口,靠劳动工资谋生。不久,机械织布机占领毛织业。由夏普和罗伯茨(1822年和1825年)对卡特烈特织布机的改进,引起了新的投资浪潮。以很多人贫困为代价所获得的机器,在与落后的生产形式之间的不断斗争中取胜,到19世纪中叶以后在英国彻底占据了统治地位。1850年有22.4万台机械织布机。但5年后还有5万名手织工人。

在18世纪90年代,有34万人在新的机械纺纱厂工作。其中男工15万人,女工9万人,童工10万人。棉纱生产集中在迅速涌现出的一些工厂里,首先是在兰开夏郡、诺丁汉郡,特别是在海港利物浦的后方地带以及在曼彻斯特附近、苏格兰的西部地区和港口格拉斯哥附近发展起来。这些地区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工业地区,棉纺业也成了最早的工厂产业。

英国对原棉的需要飞速增长。在纺织机普遍采用后没有几年,原棉的供应就很紧张。纺织品的重要原料棉花,加工起来很费功夫,那些白色的棉桃得去掉脱籽。在东印度群岛和美洲的种植场,缺乏足够的黑人奴隶劳动力。一个女工脱籽一磅棉花得花上整整一天。美国人伊莱·惠特尼制造成功一种用手工操作的脱籽机,每天可清理50磅棉花。这种棉籽机,被称为轧棉机。在惠特尼为他的发明申请专利权以前,在短时期内轧棉机就已经成为种植场主普遍拥有的财物。美国南方各州的棉花产量,已经从1791年的19万包达到1803年的4100万包。这是一次真正巨大的飞跃!

在英国,进口原棉要收进口关税,因为国家要保护本国的羊毛生产和加工业。但棉纺织厂厂主们的影响使得在1789年终于废除了对棉花的进口关税。

棉纺工业的飞速发展对毛麻制造业以及纺织业中的其他行业和漂染业引起触动。这些行业也进行了技术革新:梳理机、梳毛机、切布机、织袜机等所有的发明和发展,大部分在18世纪的最后30年中迅速次第出现,大大促进了当时最重要的一个工业部门,即纺织业的生产发展。

第一批机械纺织工场用水轮驱动,厂房简陋,设备粗糙。其中有些厂房过去是仓库和堆栈。建厂初期投资额都比较低,但情况迅速改变。惹人喜爱的水纱畅销,给厂主带来了巨大利润。水纱由英国运至海外销售,所得利润大部分投资于扩充企业和新建厂房。棉纺工业的建立因此并不那么依赖于资本市场,主要通过企业利润自行提供资金。

出口的繁荣昌盛以及随着每次技术改进提高生产力,使棉纺业的规模飞速扩大。每个厂都有好几百人在工作。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兰开夏郡的纺织业中心出现了6至8层高的厂房,以及红砖砌的辅助用房。这些都是一个新时代开始兴旺发达的最初见证。

英国的兴趣在于输出棉纱和棉织品,而不是输出纺机,以免带来新的竞争。虽然禁止输出纺机,但却无济于事,英国无法保持垄断。尽管以处罚相威胁,但工业间谍事件、走私机器零件以及外国的有关人员设法把英国的专业人才弄出国,仍有增无减。因此从19世纪30年代起,美国、法国以及瑞士等国的竞争开始在市场上出现,并迫使英国在价格上做出让步。1842年纺织机械的出口禁令终于被废除。

成本被迫降低,需要企业不断改进技术。联系到这一点,必须提到18世纪30年代初引进的理查德·罗伯茨的自动走锭精纺机。在一台纺机上可自动卷线,装上400至600锭子,以后甚至增加到1000锭子。这是纺织技术上的一项最有意义的发明。但由于劳动力过剩和厂主利润的下降,妨碍了在纺纱业中普遍使用这一昂贵的革新措施。纺纱业仍愿用它们古老的设备从事生产。

到1851年,英国以其1800万锭子占了世界棉纺织业产量的一半,顽强地保持其领先地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有世界贸易渠道都告中断,新的棉纺织业在一些欧洲大国建立起来为止。

矿业和冶金业的变革

英国传统的小型炼铁业,以原始的方法用简陋的“高炉”冶炼矿砂。但18世纪初,这已不能满足对生铁日益增长的需要。炼铁需要焦炭,而焦炭日益稀缺,而且昂贵。居民需要燃料,造船业和其他行业需用木材,森林被砍光。这导致伦敦1700年左右人口已有50多万的城市以及其他一些需依靠水路供应木材的城市,长久以来被迫改为烧煤。

1753年,英国冶铁厂做了这样的尝试:在一座抽去空气的炭窖或圆炉中把烟煤加热、烘烤,最后使之可用于高炉,如先前木材烧成木炭那样。这样就发明了烧制焦炭的过程。木材,确切地说是木,在冶炼厂被焦煤所代替。焦煤在高炉中所产生的热度比木高。这样,由于煤的供应充足,就为大大增加生铁的产量创造了前提。向新的焦煤生产方法过渡,并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转化过程。1789年炼铁厂的1/4的产量还是用老式的木炭高炉完成的。只是拿破仑战争中期,巨大的军火需要才导致最后转用焦煤生产方法。

煤和铁的结合构成开创工业化道路的支柱之一。它是新时代的曙光。但当时的人们并未意识到钢铁生产将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发展。

煤的开采在传统的矿业企业中常受到技术缺陷之苦。虽然挖掘的坑道并不深,但当人们不断往下采掘时,矿井的排水始终是一个难题。当时提斗抽水以及简单的木制水泵还不足以使采掘不受干扰。由于被地下水淹没,造成矿坑时时停产。

尽管有这些逆境,但在1700年左右,在大不列颠,每年已能开采200万吨烟煤。这一数字与以后年代的开采量相比,显得很小,但却表明,18世纪初英格兰和苏格兰已有1万名以上的工人在矿上日夜工作,而这发生在工业革命开始前的几十年里。应当说明,长期以来煤还是用手工挖掘、手工运送的,因此每个人的平均产量不可能很高。但矿业毕竟是第一批较大的企业部门之一。

对煤日益增长的需要,促使那些有钱的大商人,投资购买新的矿山设备。因为由于煤炭消费的进一步增长,他们估计会从这些投资中获得相应的利润。

那些勘察出其领地有煤矿的土地主,对这种就在眼前的利益也很感兴趣。在欧洲大陆开矿受领主的矿权限制,而英国则不同,地主可以对其地产自由处理。由于个人无法筹足开矿所需的资金,因此资本公司逐步建立。英国东印度商业公司就是一个先例。这些股份公司把新的矿山企业的领导权交给一个由股东选出的委员会,由他们来监督矿山的开采和经营。

由于进水,矿坑开采不时中断,不仅引起矿工,而且引起投资者以及矿主的忧虑。因此从18世纪初起,不断提出为矿山制造新的水泵系统。这个问题直到瓦特的蒸汽机诞生后,才得以很好的解决。

蒸汽机在矿山及炼钢厂的首次使用是钢铁工业的一个发展。但对钢铁工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煤和矿砂产量能够持续上升。在所有的国家,上一个世纪的传统矿业——金银铜的开采量居领先地位。但现在是煤的意义日见重要。早在17世纪,它在英国已经获得无可争辩的重要地位。

煤的需要以不停的势头增长。开采出来的煤大部分用于家庭,家庭用煤的需要量在不断增加。1842年,壁炉消耗了大不列颠煤开采量的2/3,当时年产约3000万吨。另外一部分煤则作为新的瓦特式蒸汽机锅炉的燃料。剩下的部分是炼铁厂高炉消耗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的出口意义日益重大。出口从1828年的25万吨上升到1845年的2100万吨。随着汽轮航运的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煤运往英国在世界各地的港口。

在矿山,蒸汽机原来只作抽水用,不久也用于坑道的抽风(通风)。早在1783年,一改过去一直用提斗从矿坑运煤的办法,第一次借助蒸汽机来运行。到了18世纪90年代,运煤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从此运输塔就成为矿区的一项显示其特征的标志。人们看到高高耸立的矿山运输塔就知道脚下是一片矿区。

在以后的数十年中,虽然矿业领域未有引起轰动的发明,但煤炭工业作为工业原料以及不可缺少的新兴能源,日显重要,而传统的水轮及人口的增长,早在汽轮和铁路交通发展带来新的工业化阶段以前,就使得矿工的人数以及煤的采用量年年上升。到19世纪中叶,英国的煤产量已上升到年产5000万吨。当时在矿上约有20万工人在劳动。工业化在大大向前推进,但高潮还未到来。

与煤的开采相适应,铁厂的产量也在增长。蒸汽机制造厂、纺织机械厂、炼铁厂以及很多其他生产部门,都要用铁。冶金厂因此成为一个较大的行业单位。

由于把煤转为焦炭的方法数十年以后才为大多数冶金厂所采用,所以最初还不能说到那时为止很有限的生产能力有什么增长。第一批高炉生铁的日产量没有超过4吨。几年以后,即1740年在谢菲尔德由本杰明·亨茨曼首次生产出了坩埚钢。这是一种由于加入其他物质而较为纯质的钢材,其质量在英国从未达到过。为了满足较高的要求,英国在此以前一直输入瑞典或德国的钢材,这些钢材是用高质量的矿砂冶炼的。在18世纪的上半叶,瑞典是欧洲最重要的产矿砂国家,因为在那儿不仅有高质量的矿砂,而且木炭可以无限量地使用。

即使在亨茨曼扩充了他的设备、其他冶炼厂也援用了他的生产方法后,坩埚钢的产量仍只是缓慢地上升,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直到1766年,炼钢才有新的方法。亨利·科特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搅炼法。通过“鼓风”在搅炼炉或火焰炉中炼一种可煅的钢。这一方法,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才由更为合理的炼钢方法所替代。这种方法是:在高炉中把矿砂用焦炭熔炼成很脆的生铁,这种生铁在搅炼炉中变成一种粘稠的材料,用一长钢钩不断搅拌,并吹入很热的空气,加入硅、锰、碳,最后把形成的矿渣清除掉,这样就获得一种可锻的焊接钢。

蒸汽机从1776年起首次给冶金厂以刺激,促使其发展。由于煤炭可任意使用,高炉的容量也随之增大,生铁的产量也随之提高。在炉内用蒸汽机鼓风可比过去用水轮驱动获得更高的温度,可以更快更好地炼出铁来。几年以后,英国已能出口钢材制品。

蒸汽机在冶金厂首先用于高炉鼓风之后,没过几年(1782年起)在炽热的铁块造型过程中,就被用作轧制的动力。轧钢技术就此开始,它在几十年内对生产钢板、型钢以及钢轨(后者自1820年起)有着前所未有的意义。锻制钢板不再需要太古时代(青铜器、铁器时代)以来的那种费力的手工操作了。现在替代那古老的手工操作的是轧钢机、锻压机以及拉丝机。它在18世纪进入19世纪时,经历了发展的早期阶段。

在18世纪末的最后10年,直到1803年,很多高炉平地而起。1803年这一年之所以具有意义是因为从这一年起,矿山首次将蒸汽机用于运输,就是说,出现了第一批机车。随后,在拿破仑战争时代,战争的需要带来了生产的进一步增长。1801年英国已生产了25万吨生铁。威尔士的一座铁厂这一年雇佣了2000人,生产了1万吨钢。

那时最重要的军火工厂是位于爱丁堡与斯特林的卡伦铁厂。该厂创建于1760年,以其生产的短型军舰用炮而闻名。这种炮被用来装备英国海军。制铁业从这里开始在苏格兰西部发展起来。谢菲尔德是英国几世纪以来刀具锻制业的基地,诞生之初它只是一座简陋的铸钢工厂,但现今已初步繁荣。1786年,这里的刀具刃具厂安装了第一台蒸汽机。小型制铁工厂制造家用器皿及工具还只在较小的车间进行,但钢铁加工业的重点已转到较大的企业。

在拿破仑时代以后的和平岁月中,铁的意义日益重要。即使在以后的几十年内,其他国家已开始了工业化,但英国对钢铁的需要却增长得更快。最重要的销路是美国市场。比利时、德国和瑞士在其工业的早期以及建设初期都是用英国钢铁制品装备起来的。在英国,钢铁也开辟了新的使用范围。除了制造机器,生产军火和工具、耕犁以及其他农业器械、制造锅炉和盛器以外,建筑业中的铁桥和其他钢铁结构也日益具有重要意义。

1755年,约翰·威尔金森(第一位汽缸钻制厂厂主)会同另一个工业家约翰·威尔金森建制了第一座铁制拱桥。与老一辈的海员“木材上浮,铁则下沉”的说法相反,就是这位约翰·威尔金森于1787年建造了第一艘铁船。这是一艘由铁板铆建的轻艇,长22米。这艘在伦敦泰晤士河上航行的铁船,象征着造船业新时代即将来临。但是,上述的一些例子还只是个别现象,是为同时代人所惊叹的信号,是发展的前驱。它们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起到划时代的意义,农业还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工业还只是在幼年时期。

19世纪20年代,发明了热风鼓风,这是高炉煤气的经济利用,促使高炉提高了功效。但在19世纪中叶以前,还谈不上钢铁大量廉价的生产。

工业化的新动力——蒸汽机

法国人德尼·帕潘1680年后曾在伦敦随物理学家罗伯特·义耳从事科学工作。在其研究蒸汽压力时,首次设计制造了一台简单的蒸汽机。他的想法由其他实践家进一步探讨,10年后,终于制成了矿坑排水用的蒸汽机水泵。萨弗里1698年搞的一种吸入压力水泵“矿工之友”以及托马斯·纽科门1712年搞的火力机械都是蒸汽机时代最重要的先驱机械。

而瓦特的蒸汽机和阿克赖特的纺纱机的同时问世,共同开拓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工业化从此不停地向前推进。到拿破仑时代的末期,它只限于局部地区,从此以后,即以波涛汹涌的规模,在19世纪席卷欧洲和北美,到20世纪则在经济、社会,即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内改变了整个世界。

苏格兰人詹姆斯·瓦特,禀赋高超,孜孜好学,熟悉他那个时代的科学问题。他以独特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干好他的工作。后来瓦特成了格拉斯哥大学的机械师,年轻时代就开始研究当时科学家和实践家都在探索的问题:怎样恰到好处地用水蒸汽做功。1763年他接受了把纽科门的“火机”模型转化为实物任务。从1712年起,英国大多数煤矿已装上蒸汽驱动的水泵。这种水泵的吸水功效很差,却消耗大量燃料,工作起来很不经济。直到1769年才约有100多台多半照纽科门的系统制造的咝咝作响的庞然大物。从这一数字中可轻易地看出问题的紧迫性以及煤矿经常遇到水患的困扰。但实际上这种笨重的机器真正可以使用的还不到半数以上。

瓦特深入地研究机器的样机后,认清了功率很低的原因。于是在1765年建成的样机中,装入了一个冷凝器,那是一个与汽缸隔开的空室,蒸汽在此冷凝。用这个方法可以在燃料较少的消耗下,获得大得多的功率。由于加装了冷凝设备,最终发明了一种可付诸实用的蒸汽机。此后,瓦特与矿主兼冶炼厂厂主约翰·罗巴克博士签订了一项使用机器的契约。罗巴克看到了这一发明的价值,但由于不断建立新厂,资金周转有困难。罗巴克的债权人主要是伯明翰的一个厂主马修·博尔登。伯明翰是一个冶金加工业传统悠久的城市。博尔登在机器行业颇有声望,受过高等教育,精明能干。1774年,他把企业从城市迁往邻近的地区索霍,他在那儿的企业拥有水轮机。他在罗致瓦特之前,已雇佣了好几百人。

博尔登有兴趣将其冶炼厂中的锻压设备、砂轮以及磨光机都配上蒸汽驱动。他从破产的罗巴克财团中获得了瓦特的冷凝器专利。瓦特本人的技术才能,博尔登是了解的。瓦特随即成了企业的合伙股东。此后,瓦特开始了数年如一日顽强地对其发明进行改进。这中间时常伴随着失望与沮丧。

为了钻空能够承受蒸汽压力的铁质汽缸,博尔登和瓦特罗致了享有盛誉的铸造专家约翰·威尔金森。他了解炮筒的浇铸。为了完成这个浇铸任务,他于1775年制作了第一台镗床。他的条件是:第一台瓦特式蒸汽机必须交给他,装好后将用来驱动炉风箱。1776年工程结束。这台机器比过去的机器耗煤少得多,有关人员对此十分满意。成功消息迅速传开,订货单随之纷纷飘来。

那时所有的机器都是单件生产的,费工不少,正如定制服装那样,是拼制而成的。除了简单的锻工、钳工工具外,很少有加工机器。现在订货多了,已可安排系列生产,车间的设备也需得到补充。

第一批机器主要交给康沃尔的矿山使用。在瓦特式蒸汽机投产使用后,矿井开采的深度马上就增加了36米,这样就有更多可以开采的矿层。煤炭和矿石的开采深度不断提高,瓦特获得了推崇,并得到其他新的设计专利。到1780年共制造了40台蒸汽机。

到那时为止,博尔登与瓦特合伙的工厂的产品是往复直线运动的低压蒸汽机。博尔登头脑敏捷,他看到,如果能成功地将机器的运动改为旋转运动,就有机会谋取巨大利润。瓦特又完成了这项设计任务。从此以后,纺纱业(当时英国的最大工业部门)也可装备上效率高的蒸汽机了。1785年第一批新设计的机器交付使用,从此1万只纱锭通过传动能同时运转。这无疑是给纺织业插上了翅膀。伦敦的一家酿酒厂以及博尔登在伦敦创建的一家大型蒸汽磨面厂是第一批蒸汽机的订户。西印度群岛的一家糖厂和美国的一家锯木厂订了货。一个没有边际的市场几乎在一夜之间开辟出来。

瓦特的专利于1800年失效以后,无数生产的蒸汽机的机器制造厂纷纷建立起来。新的行业不断涌现,这为蒸汽机的制造提供了销售机会,因为蒸汽机为工作机提供动力。新兴工业的发展更是风起云涌,乃至人们称英国开始了一个“机械狂”的时代。1821年,英国已经有1500台蒸汽机在投入使用。

工厂由于不再用水力驱动,已经可以在任何地点修建了。在厂商的信笺上加盖“蒸汽企业”字样,甚至还印上烟囱在滚滚冒烟的厂房图形,这已成为那时一种享有盛誉的标志。工业时代已经开始了。

机械制造业

在工业革命前几百年以来为人熟知的机器,如织机、碾机、耕田用的农具绝大部分都是木制的。只是在生产武器及军需品时,人们才在工场内积累了金属加工的经验。在这里,加工工作超出了手工钳工的范围。在这些还是分散的工场内,人们根据生产的要求,发展了改进的工具和简单的工作母机,已能够加工铸件、锻棒和手柄。金属加工的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机器是一种长型的简单车床。这种车床仿照木工车床,是17世纪英国制造的。

由于需要还很少,人们被迫从事辛苦的手工劳动,生产单件产品。之后很久,也还只是生产小批的系列产品。由于机械纺机以及蒸汽机的发明,在18世纪的最后20年,对机器的需要量才迅速增加。工业不仅为需要生产,也为本身生产。因此,在英国中部地区,由于有煤及铁厂、炼焦及轧钢厂做基础,工厂到处出现,向工业提供标准机器。

第一批纺机厂附属于其他一些工厂,在获得阿克赖特的专利后,自行独立地制造这种精纺机器,并能进行修理。一些纺织企业不久就完全放弃了本行,光搞铸造和机器制造。这样,先在英国,以后在其他国家,第一批纺织机械厂陆续出现。在机器工业的发展中,棉花主宰一切。机器制造业由于制造蒸汽机并为无数其他行业生产机器和装备,因而可以服务于大规模生产。当机器本身品种增多,可以大规模投产并使用时,它的效益便可成倍地增长。

1775年约翰·威尔金森为第一台蒸汽机制造了第一台汽缸镗床,从而开始了机器制造业的一系列发明和发展。这之后,机器制造业发展得越来越快。这时,一向用木材制作的那些机器零件,现在也用铸铁来替代了。

1787年,机器和车轴滑动轴承获得了专利。10年以后亨利·莫兹利(1771~1831)以其螺丝车床做出了典范贡献。这种车床装有固定的导轨,切削工具装有机械传动装置,以加工夹紧的工件。这种称为“英国车床”的产品在拿破仑战争后已在不少国家中使用,其基本原理已与今日的车床结构相同。这种新式车床出现后,就有可能生产任何数量、任何形状的完全相同的机器零件。莫兹利是一位机制业的先驱者以及成绩斐然的工厂主,他发展了齿轮的铣削以及攻丝技术。

他的早期合作者约瑟夫·惠特沃思(1803~1887)于1831年发明了一种车削螺丝的三板牙架。几年后这种板牙架发展成为螺丝车床。这是工业进一步取得进步的不可缺少的前提。他的工厂也是第一次生产空心铸件的厂家。詹姆斯·内史密斯(1808~1890年)于1830年制造出蒸汽锤,这在制造技术上是首创的。他的快速刨床在机制业和木材加工业中迅速得到应用。

在工厂中,体力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笨重的体力劳动已由机械代替。随着机器应用,新的行业也不断涌现。用机械生产方式进行生产,除了生产生产资料外,还逐步生产消费品,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今天。

现代工业的诞生

经过18世纪的产业变革,人类社会焕发出极大的生产力,产品一下子丰富了起来。欧洲的每个角落都响着蒸汽机的吼声,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人的追求与需要远未得到满足,工业革命的步伐也没有能够停止下来。如果说第一次产业变革是从棉织业开始,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以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确立为完成的话,那只是完成了工业进步的第一次飞跃。接下来的就是第二次工业变革,它是从钢铁及钢铁制造业的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以产业的结构巨大变化为告终。在这期间,不仅传统的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且兴起了电气、化工、汽车、石油等一系列生产部门。这又是一次真正的巨大变化,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超过了第一次变革的成果。这就是工业化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第一次产业大变革使英、法两国最先从农业社会中脱颖而出。他们凭借着廉价的纺织品横行天下,称霸世界。英国被光荣地誉为“世界工厂”。第二次产业变革则在20世纪初最先在美、德两国开始,使他们一跃而起,以新兴的钢铁、石油、电气、化工、航空等工业震撼了世界。后来者居上,美、德两国的工业经过这次变革之后便远远地走在了英、法两国的前面。

然而这一关系到许多国家兴衰、存亡的大革命却给人以渐进的感觉,尽管它所经历的时间比第一次变革还短,释放的能量还大。这主要是由于第一次产业变革开创了大机器工业,从而使工场手工业成了遥远的过去。人类好像第一次有了工业,并且在第一次产业变革的进程中,资本取得了统治。而第二次产业变革则是在大机器工业内部进行的。这种大工业内部部门间的兴衰对社会结构的冲击是表现为渐进的,它没有使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过这个渐进的冲击也足以使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以垄断为特征的阶段。但是,如果我们不是把产业结构仅仅理解为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而是同时把它看做一种生产力的话,那么第二次产业变革的冲击就不是渐进的,而是带有突变性的革命。

作为突变,第一次产业变革打断了农业社会的进程,建立了传统的工厂制度。第二次产业变革则打断了传统的工厂制度进程,奠定了现代工业生产制度。第二次变革中兴起的许多产业部门是植根于第一次变革的,但它们在第一次变革中不过是刚刚破土而出的萌芽,如钢铁、煤炭、机械加工等行业还没有完全摆脱原始的生产状态,与第二次变革后的大工业生产不可同日而语。在第二次变革中,这些老行业的新发展又导致了石油、电气、化工、汽车、航空等新部门的出现,从而使整个工业面貌焕然一新。

电气化时代

蒸汽机把农业与工业划开了,而把近代工业与现代工业划开的则是电。电的应用使工业和社会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879年,即发电机发明后的10年,维尔纳·西门子在柏林工商博览会上展出了一条小型电车轨道,附3节车厢,每节可载客6人,由一台3马力的小型电力机车牵引,在4个月内它运送了8万参观者。1880年在巴黎也展出了这种有轨电车,但只是作为游乐之用。尽管如此,它们却是第一条真正载客的电车轨道。1881年5月1日,柏林第一条电车线路交付使用,从利希特费尔德车站驶往军官总校,时速为15公里。同时巴黎也出现第一条电车轨道,电线架在空中,不久电车就取代了当时使用的马车。从这时起几十年内电车在城市近距离交通中一直起着重要的大众化的运输工具作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很多大城市中它才由公共汽车取代。

1882年奥斯卡·冯·米勒(1833~1934)架设了一条从米斯巴赫到慕尼黑的2000伏电线(57公里),并在水晶宫的一次电力展览会上让这条电线接连的一台水泵转动,将水灌到一个小型水库中去。这样提出了一个远距离输电问题,但问题并未最后得到解决。由于当时普遍使用的是直流电,而直流电在较远距离的输送中损耗不小,所以直流电只适合在有限的供电范围内使用。使用交流电,损耗可大大减低。因此,人们想到在发电的地点安装一台变压器,用高压将电力输送到任何远距离地点,在用电地区重新把电压降低到当地电网的使用电压。变压器首先是在1882~1885年间由布达佩斯的匈牙利工程师代里·布洛赫伊和齐派尔诺弗斯基研制成功的。法国人马塞尔·迪普雷也独创了变压器这一设备。

1890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建立了第一座水力发电站。利用从中获得的经验,不久在尼亚加拉瀑布所在地建立了大得多的发电站,其第一期工程于1895年4月1日投产发电。而用水路或铁路供应煤炭的热电站主要是供应较大城市市政建设用电。

水电站和热电站由于架设了高压线,很快就连在一起。由水电站供电的区域在枯水季节也能获得电能,这样就出现了把所有电站都连接在一起的电力网。一个电厂偶然停电时,也能保证继续向用户供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中部大型戈尔帕——乔尔纳维茨电厂投产供电。它用负载可达10万伏的电缆向柏林供电。1929年,第一条20万伏的电线交付使用。1957年,40万伏的连接科隆和斯图加特的电线架设成功。从这些数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能源经济的扩展,同时也可窥见在国家整个经济中工业化日益增长的程度。

当发电技术在技术上解决了能源生产问题,电力供应问题通过电力网又得到解决之后,电力工业开始着手处理大范围内日益增长的能源使用问题。蒸汽机通过传动把能量传给连接的工作母机的机轮,因而只有较大的工厂设备才能经济地使用蒸汽机。蒸汽机的数目开始逐渐减少,而由电动机所取代。工作母机可单独得到供电,机器使用时,才会消耗能源,因而电动机要比蒸汽机经济得多。由于电能较易输送,因此很多加工工业可在大工业集中的、同时远离煤源水源的地方建立,因为通过电厂的电力网实际上到处都可得到电力供应。

小企业也有可能使用上电动机。电力工业不仅有利于工业,也有利于商业及手工业。使用电动工具和电动机械,可在小单位和极小的单位中使工作简化,并便于机械化。这场于19世纪末开始的发展为几乎所有的车间、直到很小的个体企业带来了一场深刻转变,使得它们在其专业领域内重新获得竞争能力。一个新的工业化浪潮方兴未艾。

电动机不仅是工业部门的一个动力机械,而且也给运输事业以新的激励。除了已提到的电车外(1879~1881年起),1880年出现了第一架电动吊车,1887年首次出现电动矿用机车。1899年,伦敦的第一条电动地下铁道交付使用。1900年7月19日,巴黎地下铁道开始载客。1902年,柏林建成第一条高架和地下铁道。1908年,在矿井中使用第一台电动运输机。1912年,瑞士第一列电力牵引火车开始行驶。其间在一些西欧铁路的电气化工程已经把蒸汽机车几乎完全排挤掉了。在纺织工业部门,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电力纺织机已全部取代了蒸汽机。

维尔纳·西门子以及格奥尔格·哈尔斯克于1847年创办了“电报机制作所”,它因为发展了电工技术而成为电气工业的领先工业。另外,通用电气公司成为一个较年轻的竞争者,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在德国电气工业的企业中今日仍居第二位。埃米尔·拉特瑙(1838~1915)在国外旅行的时候,已看到正在发展的电工技术,他敏锐地洞察到其未来的意义。拉特瑙于1881年从爱迪生处获得在各国使用其专利的许可。他1883年创立了专注于实用电力学的德国爱迪生公司,这家公司在柏林建造了第一座电厂,在弗里德利希大街的分厂于1884年投产。德国爱迪生公司于1887年改名为德国通用电器公司。

从多方面来看,对电的需要的日益增加是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水平高的国家也有较高的电气化水平。因此,电气工业改变和丰富着我们时代的生活方式,这是任何一个别的经济部门所不及的。电的利用不仅发展了新的工业,而且几乎对所有其他工业部门都起着改造作用。

新兴工业的命脉——石油

19世纪中叶以来,铁路修建以及各行各业生产的日益机械化,引起了对机器和车辆润滑油脂的需要的日益增长。除此之外,由于工作时间普遍延长,工厂和车间对照明的方式也有了更加强烈的要求。当时灯用燃料是动物油和1859年,美国人爱德温·L·德雷克在宾夕法尼竖起了世界上第一座石油钻井木塔植物油,主要是菜油和鲸油。在美国、俄国和罗马尼亚,也在小范围内使用石油产品。石油注入油池,以原始的方式提炼。就需要而论,产量非常有限。

19世纪50年代,在北美掀起了一个勘探较大石油油田的热潮,特别是在那些有油从地下冒出来的地方。

石油开采以及时常钻不到石油的浪费需要耗费巨额资金,这就只能由公司来提供资本了。个别油田不久就会枯竭,这并非少见,因此炼油厂多半并不建在油田附近。这样运输石油也需巨大的投资。基于这些理由,石油工业从早期起就以大企业的形式发展起来。

开始,石油装在橡木桶里用马车装运。当1863年在油田建设了第一条铁路线后,石油就装在货车上。直到1871年才使用油槽车皮。费城的一个化学家介绍了一种方法,这能比过去更好地蒸馏原油。产品刚开始只作润滑油脂使用,偶尔用作灯油。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工业,其最重要的产品——石油很快有了销路。动物油灯绝迹了,煤油灯取而代之。石油贸易成为一项赚钱的买卖。

在美国发现较大的油田,还是1859年之后,比一些欧洲国家晚,但炼油首先在美国成为一种大工业。在这方面,约翰·D·洛克菲勒(1839~1937年)做出了重要贡献。他19岁时已独自谋生,很早就挣钱了。他和发明了一种新的炼油方法的工人塞缪尔·安德鲁斯一起于1862年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建了一座炼油厂。这种工厂那时已在很多地方出现。在连续赢利5年之后,他把其企业和另外4个炼油厂合并。1870年,合并后的企业称为俄亥俄州标准石油公司,拥有资本100万美元。这家公司的目的是把美国的石油提炼和石油产品的经营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早在1872年,这家公司就和它的竞争对手签订了一项企业联合合同,以后几年又有更多的炼油厂参加,最后到1882年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托拉斯,所有受害于洛克菲勒价格政策的竞争企业,都被他一一收购。

世界上第一条输油管道是罗伯特·诺贝尔和路德维希·诺贝尔于1897~1906年在俄国铺设的。这两人是设立诺贝尔奖金的瑞典工业家阿尔弗莱德·诺贝尔的兄弟。他们参加了巴库石油工业的建设,领导了那里的工作。诺贝尔兄弟俩铺设的900公里长的油管今天还联系着里海旁的巴库与黑海旁的海港城市巴统。

尽管油管线路很长,但欧洲国家还是着眼于油轮。今日油轮运输已占世界运输业一个很大的比重。不仅对油轮而言,而且对整个航运以及内河船运而言,石油作为动力能源都具有决定性意义。这可举例说明:一艘8000吨从德国去日本往返的轮船,煤仓容量为650吨,中途须装煤8次,费时很久。如同样吨位的船改烧柴油,来回旅程只需700吨燃料,中途不需另行加油。从中可以看出,为什么一个时期以来,全世界所有船只全都使用内燃机。现今油轮占世界船只总吨位的比重依然很大。这类船只中很大一部分,包括最新的巨型油轮,都掌握在石油公司的手中。

直到1910年左右,石油用途主要是照明,而不是动力能源。1913年,美国根据威廉·伯顿提出的石油热裂变理论,把每吨石油提炼成汽油的产量翻了一倍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汽车和航空事业,向石油提出了新任务。从那时起,石油工业开始飞速发展。

化学工业的崛起

在18世纪末,机械工场发展成大企业,纺织工业作为所有工业之母促使漂白、洗涤以及染色材料的需要量急剧增加。当时建立的首批硫酸工厂使用1763年于伯翰发展的铅室法。纺织工业需要稀酸来加工纺织纤维,因此首批化工厂只是纺织工业的辅助行业。此外,硫酸不久在冶金工业用作矿砂的分离剂,之后又被炸药工业以及肥料工业所需要。对纺织工业很有意义的是:当时硫酸还是生产纯碱的初级产物。纯碱与硫酸同是工业化学品中最重要的产品,对织物的漂、染、印都不可缺少。就是在今天,硫酸也是除了煤、石油、岩盐和石灰外整个化学工业最重要的基础原料之一。

纯碱在欧洲几百年来都是从某些植物中提取的。由于生产玻璃和肥皂不可缺少纯碱,它的需要量在不断增长,这促使法国科学院用奖金去激发人们进行实验。化学家尼古拉·勒布朗(1742~1806年)发明了一种生产方法,用此方法几十年内满足了世界对纯碱及其副产品氯及盐酸的大部分需要。1791年在奥尔良公爵的财政支援下,第一家制碱工厂投产了,但在法兰西大革命风暴中被没收歇业。但勒布朗法不久又被重新采用。第一帝国时期,在巴黎附近的圣德民以及在圣康坦创立了第一批大型碱厂。但这位陷入极端贫困的发明家,不久却在贫民窟内悲惨地自杀了。

工业上努力前进的英国于1814年在其纺织工业中采用了勒布朗法,建造了很多碱厂。这些工厂几乎都向欧洲市场提供产品,从而加强了英国在经济上的领先地位。纯碱——“白色金子”,首先大量用于棉纺织品的漂洗。此外,人们还用纯碱来软化蒸汽机的锅炉用水。造纸以及化学工业的各个部门都需要碱。最后,在家庭中,碱也被用做漂白及清洁剂。法国虽然是第一个发展化学工业的国家,除了硫酸和制碱厂以外,还有其他化学分支行业,但它却不能保持其领先地位。在19世纪中叶,这领先地位让给了英国。拿破仑一世在1810年10月的皇帝诏书中,就对30种化学方法颁布了行业政策,阻碍了工业的发展。

在德国,也如同在法国、英国那样,1820年出现了一些硫酸厂,1843年兴建了第一家制碱厂。但它的发展受到了食盐专卖、关税壁垒、运费高昂以及资金不足的阻碍。而外国的大企业,在一个统一的经济地区内市场不受阻碍,通过相应扩大销售量,得以降低价格。德国生产厂商因此居于劣势。

化学工业在日益广阔的特殊领域中,由于有效地结合新的发现与经验而逐步从纺织工业的一种附属辅助工业,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规模很大的工业部门,从而促进了技术与工业的进步,赢得了巨额利润,给企业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扩充设备的资金。大学的研究所由于国家预算拨款有限,没有像化学工业的大型企业那样有充足的资金可以利用。

正如电气工业那样,化学工业也是从实验室的科学试验开始发展的。19世纪化学工业只是由于利用了机械工程的进步,利用了冶金工业、机械、制造业和陶瓷玻璃工业的产品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化学工业是科学研究的结果与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各种工业技术进步成果互相结合的产物。

在有可能大规模炼钢以后,焦炭的需要量大大增加。有臭味的煤油是炼焦厂和煤气厂的副产品。对它做了化学分析后,发现它是一种有价值的原料。在进行研究之后,很快就出现一个有利可图的生产行业:焦油染料工业。它开始于年轻的英国化学家威廉·亨利·珀金(1837~1907年)的一项发明。他于1856年首次合成生产了一种苯胺染料,紫红色的苯胺紫。但英国的纺织印染工业起初对此兴趣不大,因为大不列颠能从它的殖民地获得任何数量而价格又合理的天然植物染料。1884年以前,德国不占有殖民地。但从海外输入靛蓝以及染色木本植物,每年得耗费数百万英镑。因此,德国对生产苯胺染料有较大的兴趣。

英国和德国染料工业的先驱者是李比希的一个学生廉·霍夫曼(1812~1892年)。他在1862年举行世界博览会时,已在伦敦化学学院当了17年教授。珀金是他在那里的一个学生。霍夫曼对英国年轻的焦油染料工业的成就印象很深,看到了这一前途无量的工业部门的发展可能性。1864年他返回德国。最初在波恩,后来在柏林大学他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成为德国染料工业的伟大先驱者和泰斗。

19世纪中叶以后不久,德国的焦油染料工业有了一些企业,开始时规模很小,现在则居于领导地位。这些工厂度过开始成长阶段中的困难,在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发展成为有影响的企业,今日已成为德国最大的企业之一。

它们之中最古老的,要数过去的弗里德里希——拜耳公司染料厂。该厂于1850年在埃尔伯菲尔德建立。1891年它已发展为一家举世闻名的厂家。后来,它在勒弗库森建立了一座新厂。勒弗库森今日是一座拥有10万人的工业城市,城市的中心是拜耳工厂。由于工厂不断发展,这一城市直到1930年才算真正建成,它是由4个乡合并成立的。企业的首脑在20世纪初期大多是化学家。

从1861年起在曼海姆创建的焦油染料厂,于1865年发展成为巴登苯胺和苏打工厂。创办人弗里德里希·恩格尔霍恩于1848年在曼海姆创办了一座煤气厂,之后转归曼海姆市所有。他的兴趣从照明煤气转向煤气副产品煤焦油的利用。当时在工业界已谈到煤焦油多方面利用的可能性,因此一开始就很重视对煤焦油的研究,从而促进了竞争。李比希在慕尼黑的继任者阿道夫·冯·欠耶尔于1880年对最重要的一种天然染料靛蓝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这为人工生产靛蓝打下了基础。在20世纪末前后,巴登苯胺和苏打工厂首先生产出合成靛蓝。当时该厂已有6000名职工,该厂生产的多种染料中最著名的是茜素、曙红和阴丹士林。

在19世纪最后1/4时间内,以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的焦油染料工业空前繁荣。已没必要进口昂贵的植物染料,天然染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远远失去了意义。此外,德国的焦油染料成为一项重要的出口项目。1877年,世界合成染料的产量中德国占一半。在世界普遍的工业化过程中,对德国染料工业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当时居于领先地位的德国染料工业带来了严重影响。1913年,德国的产量占世界产量的80%。战争使德国不能再向很多国家提供产品,并促使这些国家建立起它们自己的工业,没收德国厂商在敌对国的子公司的财产以及德国专利。由于炸药与焦油染料的生产设备和原料是同样的,美国在战争期间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炸药工业,在战后,这些工厂转而生产染料。1914年以前,美国的染料是由德国供给的。美国化学染料公司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以后又与世界最大的企业杜邦化学康采恩合并。

在英国,一战后也创立了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它把大的英国化工厂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康采恩。康采恩避免了国内企业的相互竞争,促进了通力合作,查清了生产规模,形成了名牌产品。这样大大降低了成本,形成国际竞争能力。染料的使用范围当然不只是纺织品,皮革、油漆、皮毛、造纸、印刷、粉刷以及贴面装饰都使用染料。

早在焦油染料工厂建厂之初,工厂生产就不片面地集中于染料一项。除了硫酸和苏打之外,还经常生产无数其他品种的化学产品。除了大量生产的染料和肥料外,还生产中间化学产品和制剂。除了大企业外,各国还有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它们主要是对中间产品继续进行化学加工。

由于很多化学工厂是从药铺或从大的药房发展起来的,不难看出,制药业这一特殊行业主要是从这些药厂或药房发展而成的。它在德国20世纪的下半叶获得繁荣昌盛,在有名的医生和药物学家的紧密合作下,生产药物和疫苗。赫希斯特染料厂从1833年起也从事药物研究,大量生产合成药剂。药物引进市场并被介绍后,其产品品种日益扩大,例如匹拉米董、结核菌素、奴佛卡因、胰岛素等。特别是病理学家保罗·埃尔利希(1854~1915年)的发现被证明成绩特别巨大。埃尔利希是化学疗法的创始人以及“六六六”的发明者。在埃尔伯费尔德及勒弗库森的拜耳染料厂也创建了制药部门。阿司匹林与佛罗那在工业上的意义并不逊于赫希斯特的药制品。制成这一种或那一种药品,需要进行长年累月、耗资很大的准备工作以及临床试验,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并带来利润。今天,德国制药工业共有大、中、小企业600多家。

重工业

我们常见的机器、建筑材料、煤炭、石油、汽车、飞机等都属于重工业产品。这样看来,重工业就是指为人们生产生产资料的各工业部门或产品用于提供生产消费需要的工业。重工业产品有的为工业生产本身服务(煤炭、石油、电力、重型机械、机床等);也有的为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服务(拖拉机、化肥、汽车、船舶、飞机等);还有的为军事国防服务(枪支、弹药等)。重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基础原料工业和制造工业,由于重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装备、燃料动力、原材料,是扩大消费资料生产的手段,因此,重工业是整个工业中的重要部门。我国的重工业发展迅速,先后出现了影响范围较大,生产能力强的重工业基地,如: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国外重工业占有国民经济比重大的象俄罗斯、美国、德国等国家。用现代化装备各部门,形成了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

轻工业

轻工业是和重工业相对而言的。轻工业产品除少部分是生产资料以外(如:工业用布、纸张、盐等),大部分主要是生活资料,包括人们的吃、穿、用、衣、食、住、行等,如服装、食品、箱包、纸张、日用化工品、玻璃、陶瓷等。因此,轻工业是生产消费资料的各工业部门总称。轻工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消费品的需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轻工业有许多优点;轻工业一般建设时间短、投资少、资金周转快、盈利较大;轻工产品出口用汇少,换汇多;轻工业可容纳较多劳动力,有利于安排劳动就业,轻工业还可支援农业,不光满足农村对轻工业产品的需要,沟通城乡物资交流,最重要的是通过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增加农业和农民收入。所以,轻工业的发展可以促使重工业发展。轻工业可分为以工业半成品为原料的工业(造纸、制盐等部门)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纺织、皮革、食品等部门)类型。我国轻工业基地是靠近沿海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为全国提供丰富多样的消费品,同时,轻工产品又大量出口为国家换回大量外汇,并且解决了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乡镇的经济发展。

工业现代化

是指在工业生产中,广泛推广科学技术,同时要求工人掌握科学技术、提高工人素质,在此基础上使生产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和化学化,目的是在工业生产中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同时能使工人摆脱消耗大量体力的局面,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我国目前的工业正逐步走向工业现代化。美国的工业现代化已趋向完整的体系。工业现代化发达的国家,还有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

工业生产机械化

指在生产过程中,个别工序(过程)或全部工序(过程)采用机器或机器体系来代替工人手工劳动的表现方式。如:装卸货物在历史上一直是人力肩拉背扛的方式,而现在实现了机械化以后,用升降机、吊车、搬运车机器系列代替了人力,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故生产机械化是工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现代生产技术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今,全世界已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机械化,使机械用于每一道生产工序中,不同程度地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劳动负担,也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效益。

工业生产自动化

指工业生产的一切操纵过程不再是人工操作,而是由机器自动完成,是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工业现代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按其发展过程及程度可分自动化与全自动化。前者基本上在工业中普及,并且在最危险和最难操作的工序上利用电脑控制机器人去自动完成该工作,这也是人类生产自动化的一个突破,而后者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出现全盘由电脑控制的自动工厂或无人管理工厂,这时,工厂生产,管理工作都由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我国工业局部自动化目前在大型工厂中已普遍使用,而全盘自动化生产在全球还未出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无人管理工厂或自动工厂。

工业生产电气化

我们常见的镀锌、镀银、镀金等工艺品,都是由生产电气化来完成的,还有工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化学化所需动力也都离不开电力,可以说电气化是工业生产的动力和工艺上(如电焊、电解、电镀等)大量采用电力的表现,离开了电气化,机械化、自动化和化学化也就无从谈起,所以电力是工业现代化最基本的必须条件。因为电力具有大量生产、无限制集中与分散、能远距离输送,使各种能量互换的特点,故在工业生产中被大量采用。

工业生产化学化

指在工业生产中采用化学的生产方法,如煤的地下气化、电解铝、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染料、塑料等。它是工业现代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生产意义在于为工业生产提供新的工艺方法,扩大工业生产的可能性;可以加速生产过程,使生产过程净化;可以充分全面地利用原料,扩大工业的原料来源;提高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等。因此,工业生产化学化,使工业技术基础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对最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超高输电

是指在输电线路中采用超高压输电,输电电压在330万伏以上称为超高压。采用超高压输电技术可以实现长距离输电。我国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个水电站的电力,就是通过330万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和220万伏高压输电路与陕西、青海的电力网连成一片的。目前,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超高压远距离输电,并向特高压输电迈进。因为输送电能要比运输燃料经济得多,采用提高输电电压的办法,既可减少电压降落,提高电能质量,又可减少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提高经济效益。

超级油轮

油轮是指载运石油的轮船。油轮越大,运输的成本越低,载重5万吨的轮船比1万吨的运输成本降低一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运油量的增加,世界上油轮的载重量不断加大。随后,由于运距的增加,造船工业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油轮向大型化发展,出现了超级油轮。一般把25万吨级以上的油轮,称为超级油轮,近年,由于石油消费量下降,以及一些主要石油进口国越来越多地从近处取得石油,使得油轮的载运率下跌。

流水生产线

流水线是一条很长的钢链,它像坦克的履带一样,钢链的首尾两端相连,用传送带装置使传送带在装配车间缓慢移动。每一种机器都是事先设计好的,什么时候在什么部位固定哪一个零件;每个工人守在什么地方,拿什么工具操作等,工人不必来回走路,只需在某一地方干自己的工作,流水带慢悠悠向前,带着所需装配的机体在不同位置上被工作装配,直到完成产品的生产制作,这种“一边走,一边装配”的传动装置的生产过程,就像流水似的,因此被称为流水作业。这种流水作业,只需每个工人只做一件事,减轻了工人生产产品从头到尾由一个人来作的负担,而且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现今,流水生产线已广泛使用,出现了汽车装配、拖拉机装配、自行车装配、电视机装配、冰箱、空调、钟表、皮鞋、饮料等生产流动线。我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外引进了先进流水生产线,生产出了大量的优质、价廉的国产汽车、电视机等,并在国际市场上占领了一席之地。

数控机床

利用机床生产加工复杂且精确率较高的零件是工人最头疼的事,一个零件的加工将耗去工人大量的时间,加工——检测——加工——检测,一旦稍有疏忽,加工出的零件就成了数控机床的出现为生产的自动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次品甚至是废品。而现在科学家们研制了数控机床,解决了工人的一大难题。数控机床是不用工人操作机器,只要根据图纸的要求,把加工的步骤和次序以及采用什么样的刀具,每移动多少距离、工件旋转速度等,用数字和文字代号的方式,在黑色纸带上打好不同排列的小孔——机器语言,然后将纸带传入光电读带机,机床就会按要求自动加工出所需的零件。数控机床只需更换黑纸带(即穿孔带)就能加工新的零件,这对中、小规模批量生产的自动化是非常便利的,同时也提高了生产率和加工精度。

电泳涂漆

在生活当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麻烦事:旧车的漆已脱落得斑斑点点,为了使旧车焕然一新,把以前的旧漆磨掉,再涂上好看的油漆。问题又来了:用刷子刷漆,速度慢,工时长,劳动强度大,漆膜也不够均匀,影响了美观,这该怎么办?人们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研制了新的涂漆方法——电泳涂漆。电泳涂漆,只需做个相当大的涂槽,将所需涂漆物体浸在一种在水中能够溶解的水溶性涂料中,通电后,涂料电离而生成带电离子,带电离子在电场影响下发生定向运动,向正极方向移动。两分钟后,在作正极的工件物体上就沉积着均匀的涂料,表面经水冲洗除去气泡,再经烘干后就成了一层均匀、美观、平整、光亮的电泳漆膜。现在五颜六色的汽车、冰箱、空调等,都是电泳涂漆的功劳。电泳涂漆,不仅无污染、安全,而且使涂漆自动化,连续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了漆膜的质量,美化了产品,美化了环境。

电力网

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变电所和不同等级的电压输电线路,用以变换电压和分配、输送。电力网可将几个地区不同类型电站(厂)相互联结并列供电,也可将集中的电能按用户要求分散到各地,以充分发挥各类电站(厂)的优点,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备用容量,达到经济合理、安全可靠供电的目的,我国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个水电站的电力通过超高压输电线路和陕西、青海连成一片,成为一个较大的电力网。我国拥有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西北和西南电网。其中西北、西南、华中电力网主要是水电提供,东北和华北电力网主要以火电为主。华东由于缺乏常规能源,建立了核电站,即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而且秦山核电站一期工程已完工正式发电,并入了华东电网,为华东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稳定的动力来源。

临海型工业布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能够大幅度地减少运费、降低成本。一些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便利用便利、廉价的海运从国外运进石油、煤铁矿石等原料,制成工业产品再输往海外,这就为临海地区建立大型工业联合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日本濑户内海福山、意大利在南部海港塔兰托建立的年产1000万吨钢的大型钢铁厂,其布局就是临海型的。我国的上海宝山钢铁基地的布局也属“临海型”,它充分利用上海港万吨海轮可常年通航的优势,居水陆交通枢纽地位,腹地广大,人口众多,及工业部门齐全,为了满足上海周围工业对钢铁的需求,布局了钢铁厂,宝山钢铁厂的铁矿石来源主要是通过海运,从澳大利亚进口来的。

临空型工业布局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一些小型、轻量的电子元件主要靠飞机运输,空运被认为是尖端技术产品工厂传送带的延伸。新兴工业中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等工业,对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消耗都很少,这类工业和布局越来越取决于知识和技术。另外洁净优美的环境、现代化的高速交通运输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如美国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有以电子工业研究和制造著名的“硅谷”,(由于半导体、集成电路工业用的原料是硅,所以称“硅谷”)日本九州岛大建工厂,成为著名的“硅岛”,都是一个知识密集和环境新型的工业区,这种格局被称为“临空型”的工业布局。目前,我国工业布局正趋向于“临空型”的工业布局。

集装箱

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造船技术的提高,出现了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由于把大小不等、难装卸、易损坏的货物集中装在一种特制的、能反复使用的货箱里,这种集零为整的集装箱运输,便于机械化装卸,在铁路、公路、水路联运时,箱子里的货物可以不用倒装。这样一来使运输向立体化发展,水、陆、空联运,成为运输史上极重要的一次革命。集装箱具有缩短装卸时间;提高船舶周转率,节省包装费用;降低运输费用,避免破损与盗失;便于各运输部门间联运等优点。集装运输也存在投资增高,载量降低(占重量集装箱汽车运输和体积)、管理复杂、集装箱维修费用大、挂港少等缺点。比较起来,从经济效益上看它的优点远远超过缺点。发展集装箱运输是世界的潮流。目前,世界各国已有集装箱港200多个,拥有600多个泊位,年吞吐量3亿多吨,占世界杂货运输总量的35%左右。据1982年统计,世界10大集装箱港口是:①鹿特丹,年装卸215.8万标准箱;②纽约,年装卸190.9万标准箱;③香港,年装卸166万标准箱;④神户,年装卸150.4万标准箱;⑤新加坡,年装卸117.4万标准箱;⑥高雄,年装卸117.3万标准箱;⑦汉堡,年装卸88.9万标准箱;⑧圣胡安(波多黎各)年装卸87.3万标准箱;⑨安特卫普,年装卸84.6万标准箱;⑩横滨,年装卸84.3万标准箱。我国在70年代后期,也开办了集装箱运输业务。在上海、大连、青岛、广州、黄埔等港口建有集装箱专用码头。铁路、汽车、内河航运等部门也参加了联运。

劳动密集型工业

又称“劳力密集型工业”。工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和一定技术的劳动力。一般来说,劳力资源丰富文化科学发达,是发展现代工业的有利条件。因此,占用劳动力多,耗用技术装备、原材料投资少,技术要求不高,要用大量手工操作的工业,如纺织、服装制造、家具、玩具、陶瓷、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等装配,这就是劳动密集型工业。该工业具有投资省、设备较简单、技术要求不高、资金周转快、回收投资和盈利也快、能容纳大量劳动力等特点。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是在日本得到迅速发展,以后又转向新加坡、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省和香港地区,近年,又转向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中国沿海开放地区,如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等地,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了新兴工业,这些新兴工业就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

知识密集型工业

又称“高度加工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是随着微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以后,某些劳动密集型工业改用电脑控制。发达国家可在国内进行生产和装配,综合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因此,知识密集型工业多属于需用大量科研与技术开发的时间和费用、能生产高级、精密、尖端工业产品的工业部门,如电子计算机工业、飞机和宇航工业、精密仪表工业、化学工业等,其分布则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该工业具有技术先进,科技人员比重大,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最新成果,设备较复杂,投资大,要求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科学知识,能容纳的劳动力和耗费的原料较少,污染较少等特点。我国的北京在海淀区利用附近的高等院校和技术人才,开办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典型的电子工业区;上海科技量集中的嘉定地区也建立了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中心。

工业基地和工业区

工业地域类型之一,指存在于一定地域的、大量生产某种或某几种工业产品,能全部或部分地满足全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并能在物力、财力、生产技术力量和生产建设经验方面支援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集中地。它一般是在具有较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建设条件、较强的技术力量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并经较长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的。工业基地按其性质划分,有专业化工业基地和综合性工业基地两种类型。前者指以某一部门为主的工业基地,如山西为我国煤炭工业基地,鞍山为我国钢铁工业基地,内蒙古的白云鄂博为稀土工业基地,甘肃白银、金昌为有色金属基地。后者指各工业部门均有一定比例的工业基地,如德国的鲁尔重工业区,我国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等大型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工业区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工业分布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本区范围内的一些工业部门,一般联系紧密,内部结构比较协调,并有一定的共同利用市政工程设施的基础。在工业区内,主要包括生产厂房,仓库运输设施,动力设施,生活福利,管理设施以及空间绿地等。工业区按性质可分为综合性工业区和专业性工业区两种。我国在上海浦东新建立的新技术产业开发工业区,主要依靠上海的科技力量基础雄厚,发展了以技术为专业的工业区;汕头特区的龙湖出口工业区,深圳蛇口工业区,珠海特区内的以建材工业为主的厦湾工业区等专业性工业区。厦门特区则是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以电子、仪表、轻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五金机械、家具工艺为主,是综合性较强的工业区。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在国外亦叫加工出口区,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个面积不大,交通方便的地区,在那里提供免惠待遇和便利的条件,吸引外国投资,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利用当地的劳动力和原料,或进口原料,比较集中地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加工出口区对发展中国家引进新技术,发展加工工业、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发展经济起着一定作用。而发达国家的企业、商人和跨国公司等,也把加工出口区当作输出资本、降低成本、享受优惠、获取更高利润的场所。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海南省的海南岛,设立了经济特区,这几个经济特区利用特区优势,依托内地,面向海外,以产品加工、贸易、科技成果、资金和其他资源为纽带,外引内联,使内地——特区——国际三点联成一线,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赢得竞争优势。

采掘工业

是以自然界的物质资源作为劳动对象、直接向大自然索取产品的工业部门,一般包括采矿业、伐木业、捕捞业等,为加工工业提供原材料。采矿业是采掘工业中的重要部门,它包括所有有用矿物的选矿开采,然后为加工工业提供原料、燃料和建筑材料等产品。伐木业是在合理砍伐林木为轻工业和重工业里的某一部门提供木材、燃料和建筑材料。捕捞业不仅指近海、远海捕捞,还包括淡水湖,河水等水体的捕捞,它与人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可改善人们的生活饮食,提高消费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采掘工业将不断增加新部门,如采集阳光资源的太阳能工业,直接从空气中制氧和氢的工业等。

加工工业

指对采掘工业产品与农副产品进行加工,或对加工工业产品进行深加工的工业部门。除采掘工业为加工工业提供原料、燃料和建筑材料以外,其余的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是加工工业。如冶金、机械、化工、建材、造纸、纺织、食品、花卉、玩具等。我国加工工业历史悠久,古时利用矿产品加工成的工具、武器,利用棉、毛、麻、丝加工制成的产品远销国外,近几十年,我国相继发展了新兴产品的加工工业,一些产品出口给国家带来了丰富的外汇。同时,加工工业遍及全国各地,成为工业中最基础、最普遍、广泛采用的工业部门。

制造工业

一般可与加工工业通用。制造业是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分类中常用的一级分类,作为衡量一国工业水平的主要依据。制造业包括所有农、矿产品的加工及再加工工业,是工业的主体,在工业中,除矿业、电力等工业外,都属制造业。如将棉、麻加工制成纱和布,将畜产品的乳、肉等加工成罐头食品,将钢铁加工制成机器等。在我国,制造业是属于重工业中的一大部门,通过制造业可以掌握重工业内部原材料生产与进一步加工的比例关系。

动力工业

利用矿物燃料能、自然界的水能、风能以及原子能、化学能等能量转变为原动力的工业部门。是为实现工业生产电气化打下基础的工业部门。没有动力工业为工业生产提供电能,工业生产电气化、自动化、机械化将无法实现。动力工业形式多样,包括火电站、水电站、原子能电站、风能电站、地热电站、潮汐能电站、太阳能电站等。如:冰岛国的动力工业较为单调,主要依靠地热电站为工业、农业、居民生活、交通等提供动力,成为该国的最重要动力来源。

燃料工业

指开采能生产热量、动力的可燃性物质,并对它们进行初步加工的工业部门。主要包括有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的开采业和炼焦、炼油、煤气化以及其他燃料加工等的初步加工工业,一般可分为煤炭工业,石油工业。

煤炭工业

燃料工业之一。煤炭工业为电力、冶金、化工等部门提供原料和燃料,也为铁路、航运等交通运输部门及居民生活提供燃料的工业部门。从开采煤炭到洗选原煤都属于这一部门所管制。包括煤田勘探、矿山建设、煤炭采选、矿山机械以及炸药等生产单位。它的布局受资源分布、储量、埋藏地质条件和地区自然、经济条件所影响。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很大,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河北一带,以及安徽和江苏两省北部,新疆、贵州、云南、黑龙江等省、区也不少,而江南沿海各省煤炭资源较少。目前,国家有重点地先后建设了内蒙古的霍林河、伊敏、元宝山、准格尔等大型露天煤矿及山西的大同、平朔、内蒙古边境的神府、东胜、辽宁的铁法、黑龙江的双鸭山、山东的兖州、安徽的淮南等煤矿。我国的三大煤炭储量的1/4,是中国规划,建设中的特大型煤炭基地;内蒙古煤炭基地,鄂尔多斯煤炭资源探明储量1496亿吨,约占有全国煤炭总储量的1/7,准葛尔煤田是建国以来煤炭工业史上投资最大的项目,东胜煤田是中国优质精煤的主要产区。

石油工业

燃料工业之一。从勘探、开采到加工石油一系列过程是由石油部门所完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各种燃料油和润滑油,包括天然石油和油页岩的勘探、开采、炼制、储运等生产单位。在石油开采、炼制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油田气、石油废气和多种有机化工原料,是发展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同时,炼制出的初级油(石脑油、重油)也是很好的有机化工原料。我国现在探明的石油,大陆上主要在东北、华北和西北,有已开采的大庆、胜利、辽河、华北、中原、克拉玛依、玉门等油田。目前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的油气资源前景可观,塔里木盆地北部和中部已勘探出储量丰富的大油田,这里将建设成为我国西部新的石油基地。除了大陆油田以外,在我国近海内,有渤海、黄海南部,东海、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等大型油田。

电力工业

指生产、输送和分配电能的部门。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动力供应者。由于生产电能的燃料种类的不同,形成不同形式的发电站。如火力发电站、水力发电站、潮汐发电站、地热电站、太阳能电站、原子能电站等。现在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国家,普遍重视水电的开发利用。有些发展中国家也大力开发水电,以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在水能资源丰富的黄河上游、长江干支流和红水河流域加快水电开发,重点是建设四川二滩、广西岩滩、湖北隔河岩、湖南五强溪、青海李家峡等水电站,开始黄河小浪底(河南孟津附近)水利工程建设,揭开了跨世纪宏伟的三峡工程建设的序幕。规划中的三峡水电站,将是世界上发电量最大的水电站。另外,因地制宜在大型煤矿附近建火电站,把煤炭转换成电能输出,如大同煤矿附近的电站,可供北京、天津等城市的需要,也减轻了铁路运输的压力,还有在开滦煤矿附近建立的陡河发电厂等。

黑色冶金工业

指铁(有时也包括锰、铬、钛和钒)和铁合金的生产,包括对铁矿石的开采与处理、炼铁、炼钢与轧钢成材的部门。黑色金属是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铁矿是钢铁工业的基础原料,可制成生铁、铁合金、熟铁和各种钢材。锰能增加钢铁的硬度、延展性、韧性、抗磨能力。铬与其他金属制成贵重合金,应用于船舰、飞机、装甲车、汽车、桥梁和机械制造。钛具有轻、坚硬、耐高温、耐超低温、耐腐蚀等性能。钒能增加钢的强度和韧性,它们是国防工业、航天工业的重要原料。我国在钢铁工业方面,在沿海地区,建了鞍安(山)本(溪)、京津唐、上海钢铁基地,还在内地新建和扩建了包头、太原、武汉、重庆、攀枝花等大型钢铁基地,至于中小型钢铁厂,现在除了西藏以外,各省(区)都有一至几个基点。

有色冶金工业

除黑色金属以外的所有金属的生产,包括对有色金属矿的开采、选矿、冶炼以及加工成材的工业部门。按其生产性质可分为:①重金属的生产,如铜、铅、锌、镍等;②轻金属的生产,如铝、镁、钛;③贵金属的生产,如钨、铜、银、铀、钍、铍、锢、锗和稀土金属等。由于有色金属各个具有独特性能,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已广泛使用,是工业生产中很重要的一个部门。我国有色金属分布很不均衡,四川攀枝花铁矿中,含有10种有色金属钒、钛、镍等,甘肃金昌市的金川镍矿,内蒙古的白云鄂博稀土矿,湖北大冶、江西德兴、安徽铜陵的铜矿,江西大余的钨矿、湖南锡矿山的锑矿,云南个旧的锡矿,湖南水口山的铅锌矿。为了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某一地区的资源优势,建设了区域矿产基地。如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建立有色金属基地,在内蒙古建立稀土工业基地等。

激光工业

激光和一般的发光不同,是一种单色性很强,亮度极高,能量高度集中并朝着单一方向发射的光。所以在工业上可以用于高熔点材料的打孔,焊接和切割。现在,多种多样的激光器所产生的各种激光,已有多种用途。如作为医用工具,用于眼外科手术、小血管的切割封闭直至大脑、脊椎肿瘤的摘除;可用于长距离通信系统;用于精密测量、测距离以及军事、科学研究等许多方面。

原子核电站

原子核电站是利用放射性元素(如铀的原子核在裂变时,瞬间释放出巨大的核能转变成电能的电站。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造的。这些燃料释放出的能量很大,1千克的核燃料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2500吨煤放出的热量。有人担心核电站像原子弹一样会发生爆炸、污染。其实这根本没必要。科学家利用水等作慢化剂,使核燃料的裂变缓慢进行,就不会爆炸,只能产生源源不断的能量发电。同时,给核燃料芯块穿上特别的“外衣”,就是在芯块外表刷上三四层特殊的涂料,还设制三道屏障,千方百计阻挡放射性物质外溢,一般不会发生放射性污染。核电所需燃料少,发电成本低且供应范围广,目前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多座核电站,发电能力超过3亿千瓦,在世界能源总量中约占6%。核能发电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核能发电量占本国总发电量比重最大的是法国(72.7%),我国也在浙江省海盐县兴建了秦山核电站(30万千瓦),在广东兴建了大亚湾核电站(180万千瓦),其中秦山核电站已于1991年12月15日正式并网发电,这标志着中国核电时代的开始。

机械工业

机械工业素有“工业心脏”之称,是制造国民经济各部门需要的各种机器设备,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的工业部门,包括工业设备、农业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其他部门的机械设备以及人民所需的金属制品。机械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标志着自力更生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能力。目前,我国已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机械制造体系,具备了研制生产重大、精密产品和成套装备的主要部门的能力,建成了一批新的制造基地,改建、扩建了沿海原有老工业基地,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辽中和辽南地区,以及京津唐地区综合性的机械工业基地,还有石家庄、济南、福州、广州等机械工业较集中的城市,并且,内地机械工业也已建立了初步的基础,并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机械工业基地和城市,如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四川机械工业基地,陕西省以关中和汉中为中心的机械工业集中地区。

电子工业

指生产电子器件,电子设备及为电子设备专用的元件和材料的工业部门,如电子管、集成电路等电子器件,电视、广播、通讯、电子计算机、激光、雷达、仪器仪表、遥测遥控等电子设备。它是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二战以来,电子工业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战略产业,中国电子工业经过40年的开发和建设,从小到大、从修理到制造、从仿制到自行设计,现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门类。近几年,我国电子工业进入大发展时期,国家把电子工业列为国民经济战略产业,要求以计算机、通讯和微电子为重点,加速发展电子工业。如北京电子管厂、华北无线电器材厂、北京有线电厂、宝鸡长岭机械厂、陕西显像管厂、无锡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广州电子计算机厂等几十个大中型厂家,将使我国的广播、电视工业、计算机工业和集成电路工业的装备水平、生产能力、自给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有机化学工业

是以煤、石油、天然气、农林产品含碳化合物为简单的基础原料,生产各种基本有机原料,化工以及合成化工产品的化工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裂解、分离、合成等工艺流程,有机合成工业可分为基本有机合成和轻有机合成两大类。基本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工的基础,其产品为进一步形成各种化工产品提供原料,三烯(乙烯、丙烯、丁烯)、三苯(苯、甲苯、二甲苯)、乙炔是基本有机合成工业中最重要的产品。轻有机合成工业也称高分子化工,即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塑料),合成纤维三大合成。我国多以煤、焦炭为起始原料,制取电石,再进一步制造有机合成产品,重点建设了吉林、太原、兰州等煤化工中心。随着石油工业的崛起,有机化工的原料构成也相应有较大的变化,建立了上海、北京、辽阳、吉林、兰州、南京、太原等综合性的有机化学工业。

石油化学工业

是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各种化工产品的工业生产部门。其产品以基本化工原料,中间体或单体,一直到最终产品,几乎包括所有的有机化工部门(如合成橡胶、聚丙烯、塑料合成氨、丙铜等)和一些重要无机产品(各种燃料油、润滑油、石蜡等)。石油化工原料来源广泛且稳定,不仅可用原油为原料,也可用石脑油、重油、液态烃、气态炔等作原料,同时,其生产新技术、新流程发展较快,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化学工业部门之一。我国自1965年发现石油,开发出油田之后,才开始了最简单的石油化学工业,为人民生活提供了少量的有机产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我国又进一步开发、研制出较为复杂的、重要的有机产品和无机产品,建立了兰州石油化工、北京燕山石油化学总公司、新疆境内的石油化工、青海格尔木石油化工、辽阳石油化纤工业基地、天津石油化工等基地,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纺织工业

指对纺织原料(棉、毛、丝、麻、化学纤维)或其制品进行加工的工业部门,包括纺纱、织布、印染以及复制品生产等,是轻工业中的重要部门之一,与人民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我国的纺织业发展迅速,现在除西藏以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了现代化的棉纺织工业企业和棉纺织加工中心。目前上海仍是我国最大的棉纺生产基地;江苏省的棉纺织品生产也十分发达,主要中心有无锡、南通、常州、苏州、南京、扬州、镇江、盐城和徐州;湖北省的棉纺织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三位,主要中心有武汉、沙市、黄石、宜昌等;山东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省,主要中心是青岛、济南;河南省是新兴的棉纺织基地,主要中心有郑州、洛阳、新乡、开封等;河北省是我国六大棉纺织品产地和调出地之一,主要中心有石家庄、邯郸、保定、邢台、唐山等。为了平衡重工业地区男职工多,女职工少的社会状况,在鞍山、包头等地布置了一些棉纺织厂。

中国是世界上生产丝绸最早的国家,素有“东方丝国”之称,因此,丝纺织业起步较早。它包括桑蚕丝和柞蚕丝纺织,以桑蚕丝纺织为主,其分布基本上与养蚕业的分布一致。桑蚕丝纺织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等桑蚕产地,其中,上海是全国最大的丝纺织工业中心;苏州、杭州和湖州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绸市”,四川的“蜀锦巴缎”自古有名,主要中心有南充、成都、重庆;珠江三角洲上的广州、顺德、佛山、中山、东芜等是我国南方重要丝绸中心;柞蚕丝是我国的物产,辽宁省是全国最大的柞蚕丝绸中心,主要加工中心有丹东、凤城,其次是山东省的青岛、烟台。

我国的毛纺工业发展很快,目前,已形成了一个包括精纺、粗纺、绒线、毛毯、驼绒、长毛绒、羊毛衫、工业用呢、工业用毡、人造毛皮等十大类产品和毛纺工业体系,改建、扩建了原有毛纺中心上海、北京、天津、无锡等地,新建了新疆乌鲁木齐、内蒙古海拉尔、呼和浩特、青海的西宁、甘肃的兰州、天水、宁夏的银川、西藏的拉萨、林芝和云南的曲靖等毛纺工业中心。

食品工业

指对畜牧业、农业和水产业等食用产品进行加工制造的工业部门,包括碾米、磨粉、食用油脂、糕点、制盐、制糖、烟草、酿酒、饮料、肉类、鱼类及其他水产、蛋类、乳类的加工和罐头食品制造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食品工业的不断提高,将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我国近几年大力提倡丰富人民的“菜篮子”,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此全国各地都相应地因地制宜建立了多种多样的食品工业。我国制糖工业的糖料构成既有甘蔗糖又有甜菜糖,以甘蔗糖为主。甘蔗制糖业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江西、台湾等七省区,广东是我国产糖量最多的省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四省区是我国甜菜制糖的主要产区,其中,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甜菜糖基地。随着甜菜种植区的扩大,山西、甘肃等地也发展了甜菜制糖工业。

我国的盐业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沿海地区的海盐,西北和内蒙古等地的湖盐,西南、中南等地的井盐。海盐是我国盐业生产的主体,分布在沿海的北方盐区和南方盐区。北方盐区有我国四大海盐生产中心;河北的长芦盐场、辽东盐场,山东的胶东盐场,苏北盐场,南方盐区有较大的台湾布袋盐场,海南的莺歌海盐场等。四川是我国井盐生产的重要基地,以自贡、五通桥和盐源为中心,湖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山西省和内蒙古,内蒙古的吉兰泰盐场是我国最大的湖盐场。其他湖盐生产中心还有:山西运城的解池,青海的茶卡和察尔汗,内蒙古的雅布赖、新疆的七角井、精河、达坂城等。

森林工业

指从事林木采伐、运输、成材和药材供应以及木材的机械加工和化学加工的工业部门。森林是森林工业的主要对象。森林工业是建筑、桥梁、车船、家具、工艺雕刻、中草药制剂等不可缺少的工业部门。国际上芬兰、挪威、瑞典、加拿大等国是森林工业较发达的国家。我国森林工业基础薄弱,建国后才有所发展。由于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和西南的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两个地区,而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的华北、中原地区以及西北干旱区,林地面积有限,森林覆盖率低,致使森林工业的分布较偏僻,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解决、满足人们对森林工业制成品的需求。东北区是森林工业最集中的地区。目前,为了解决森林分布不平衡及少林缺材的矛盾,在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冀西、豫东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太行山绿化和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既开展丰富多样的森林工业,又可防风固沙、美化环境,使森林工业由传统的、封闭的工业转向注重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现代化的工业。

造纸工业

指主要利用植物纤维或其他有关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加工过程(根据产品性质加入适量的胶料、填料和色料)制成各种纸的工业部门。包括纸浆和造纸。目前,纸的品种已在1000多种以上,如白纸、彩纸、宣纸、蜡纸、新闻纸、包装纸(盒、箱)、胶片、像纸等种类,是轻工业重要部门之一,与人民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工业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基本适应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东北区是我国造纸工业最集中的地区,它拥有丰富的木材和芦苇资源,是全国新闻纸的主要基地,其中佳木斯造纸厂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造纸厂;华东区是我国纸张生产量最大的基地,其造纸原料有竹子、木材、蔗渣、废棉、麦秸、稻草、芦苇等,上海是我国最大的造纸工业中心,也是全国高级文化用纸的主产地;华北的天津是重要的造纸中心;中南地区造纸工业发展速度快,广州纸厂是造新闻纸的工业中心;西南地区以禾草、木材、龙须草为原料,建立了较大的宜宾造纸中心;西北地区造纸工业基础差,除西安、宝鸡、咸阳外,其余均为小型造纸企业。

家电工业

指生产家庭和集体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电器用具和用品的工业部门,范围很广,门类也多。按其用途可分:(1)空调器具;(2)冷冻器具;(3)清洁卫生器具;(4)整容器具;(5)厨房器具;(6)取暖器具;(7)家用电子产品;(8)照明器具。家用电器具有使用方便、省时省力、清洁卫生、改善环境、丰富生活等特点,因此,近年来作为耐用消费品的家用电器,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世界上家用电器工业发达的国家有日本、美国、德国等国,而我国家电工业的发展是从改革开放后,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引进科学管理和先进的流水生产线,才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所需的产品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我国相继投资建起了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流水生产的大型家电部门企业,如:深圳、广州、重庆、上海、北京、西安、合肥等家电生产厂家。

国防工业

也称“军事工业”,是为国防建设服务,并直接为部队提供武器装备的工业部门。主要生产武器装备、国防交通补给工具、侦察工具、军事通讯联络和指挥系统等,有时也包括为部队提供后勤物资设备和企业部门。国防工业是国家安全和平的强大支柱。俄罗斯的国防工业较发达,在工业所占比重也较大。美国一直是拥有相当强大的国防工业的国家。我国的国防工业起步晚,基础差,在各方面都比不上美俄等国家。现今,随着重工业的发展和工业现代化的出现,国防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研制出一批具有高性能、远距离、使用方便、安全性强和覆盖面广的新式武器装备,某些武器已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同类推荐
  • 向宇宙进发

    向宇宙进发

    《向宇宙进发:载人航天新探索》从人类航天事业发展50年,尤其是近10年的发展出发,回顾了航天发展的过去,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人类认识宇宙、探索宇宙的发展路线。从能源的发展和利用、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望了人类载人航天发展的路线。
  • 汽车养护与急救

    汽车养护与急救

    本书站在专业汽车修理人员的角度,从车主和驾驶员朋友的实际情况出发,用通俗化的语言简要地介绍了汽车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驾驶员朋友自己能够动手或者有必要知道的一些关于汽车养护翻故障应急修理的相关知识。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汽车养护、汽车故障诊断基础、常见部件的保养及汽车运行中一些常见故障的应急处理。
  • 大国水情:中国水问题报告

    大国水情:中国水问题报告

    《大国水情:中国水问题报告》,披露了中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解读中国水问题存在的内在根源,剖析了世界上水资源管理的先进经验,为中国解决水问题、水危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 未了的传奇:波音747的故事

    未了的传奇:波音747的故事

    乔·萨特——波音747总设计师,当之无愧的“747之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波音747从立项、研制、试飞直至交付客户的整个过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许多情节是第一次披露。747飞机的诞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乔凭借他的洞察力、正直、勇气,带领他的项目组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研制出了堪称工业界奇迹的747飞机。本书故事跌宕起伏,语言生动风趣,既可给航空业内管理者和科研人员以启迪与借鉴,也能为航空业外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
  • 危机与防范(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危机与防范(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本书对自然灾害危机、人身安全危机、财产安全危机、心理危机、公共卫生安全危机等方面,阐述了常见生存危机的防范与应对方法。本书旨在通过强化生存意识、提高生存技能、强调珍爱生命,从生存教育的角度,突出生存能力的培养,拓展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热门推荐
  • 傲娇千金:腹黑对对碰

    傲娇千金:腹黑对对碰

    她,集万千宠于一身的赵氏千金,父母和哥哥的心头肉,掌上明珠。从前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邻家小哥哥的离开,让这场意外悄然发生,一场失忆,她忘记所有小时候的记忆。十年之后,她(他)们是注定的错过,还是命定的相遇......
  • tfboys樱花的梦

    tfboys樱花的梦

    他们和她们都有这一个樱花的梦,就这样,相遇,邂逅,分离,他们跨过了这个世纪,在樱花雨中,牵着手,看着那抹温暖的斜阳
  • 花都仙途

    花都仙途

    修仙少年闯入花都世界各色美纷至沓来成就一段霸气仙途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佛家修道之霸者无敌:冥佛

    佛家修道之霸者无敌:冥佛

    (算不得简介,只是感慨罢了——说明了就失去了紧张、焦急、不安、愤怒、不解、神秘了.....)无法逃离的现实,珍爱的人们已尽化为星光——被妖魔夺去了最为宝贵的东西——被最为信赖的人们出卖离弃——佛道?鬼法?魔鬼?茫茫人海,故人何在??悠悠天地,谁知我心??无事东风,摇摇欲坠——命运左右不了我,诅咒是影响不了我——自古英雄出少年,我心如醉深似海。一入江湖身不己,痴心不改死不休。
  • STORIES

    STORI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FROZEN DEEP

    THE FROZEN DEEP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一克摄魂毒药

    一克摄魂毒药

    总有一天,你会遇见那个人,陪你看每一次日出,会在过马路的时候牵着你的手,会在下雨的时候为你撑伞,会在你伤心的时候安慰你,把你所有缺点当可爱来包容,把你宠得无法无天,一直陪你到人生落幕。在"总有一天"到来之前,你该做的是过好"每一天",努力经营一个最好的自己,只为一个最美丽的遇见。这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客官们慢慢体会进入。
  • 邪帝狂宠,萌妃要逆天

    邪帝狂宠,萌妃要逆天

    他,对所有人都疏离冷漠,却唯一愿为她设置一个又一个的圈套,只为让她成为自己的人。她,腹黑无良,绝美无双,自以为自己绝顶聪明,却不料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落入他的圈套。终于,她受不了了,指着背后某个无耻抱着她的人,“你就不能离我远一点?”他深邃的双眸对上了她的眼睛,看的她一阵出神。妖孽啊!”她心里大呼不平!他得逞地轻笑,冰薄的嘴唇轻启“我们之间还有空隙,这还不够远吗?还有……”霸道的话从他口中吐出“还有,本王不允许……”某女脸落几条黑线……
  • 两个小受的故事

    两个小受的故事

    主要讲述的就是我和旭,在高中时期的同志爱恋故事,我是属于外攻内受的,他是属于内攻外受的。我们俩的生活故事肯定能给你们带来不一样的火花,请大家尽情的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