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0000000040

第40章 人类的演进

生命在大气层

水滴中形成关于生命起源,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及科罗拉多大学的科学家于2000年6月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说,科学家在不断的试验中探究生命起源认为地球高层大气中的微小水滴具备形成复杂有机大分子的条件,生命也可能诞生于这些水滴中。

他们对大气中悬浮的微小水滴进行了研究后发现,其中近一半杂质是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是随水一起从海洋中蒸发起来的,它们在水滴周围形成一层有机物薄膜,在此期间,它们会彼此融合,并与其他悬浮微粒相结合,使水滴中的杂质越来越多,越来越杂,随着水的蒸发,水滴中有机物浓度越来越高。在强烈阳光的照耀下,这些有机物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使简单的有机分子结合变成复杂的分子。原始的RNA(核糖核酸)和蛋白质也许就是这样形成的。然后,上述大气中的水滴彼此融合变大、落回海洋,海水中的有机物可能在它周围形成另一层薄膜,与原来的薄膜共同构成双分子膜,其结构与生物细胞膜类似。这或许可以成为细胞膜起源的新解释。

人类的起源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争论着人类起源的问题。宗教中有关人类是宇宙中心的神话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直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才打破了传统理念的束缚,使人们不断地在科技领域中寻求新的答案。

而其中,最能被人们接受的人类起源的推论有以下几种:

一是人类由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

1960年,英国人类学教授爱利斯特·哈代爵士提出了一种新的说法,他认为生活在化石空白时期(距今400~800万年,这一时期的化石资料几乎是空白)的人类祖先,不是在陆地上,而是在海洋中;在人类身上至今仍留有许多“痕迹”——解剖生理学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别的陆地灵长类动物身上是没有的,而在海豹、海豚等水生哺乳动物身上却同样存在。例如所有灵长类动物体表都有浓密的毛发,惟独人类和水兽的皮肤没有这样;灵长类动物都没有皮下脂肪,而人类却有水兽那样厚厚的皮下脂肪。而且人类胎儿的胎毛,明显不同于别的灵长类动物,反倒与水兽接近。此外,人类泪腺分泌泪液,排出盐分的生理现象,在灵长类动物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哈代指出:地质史表明,400~800万年前,在非洲的东部和北部,曾经有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海水迫使生活在那儿的古猿群中的一部分下海生活,进化成为海猿。几百万年以后,海水退却,已经适应水生生活的海猿,重返陆地,它们就是人类的祖先。海猿在水生活中进化出两足直立、控制呼吸等本领,为以后的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发展语言交流等重大进化步骤创造了有利条件。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他们超越了其他猿类,进化成为地球上最高等的智慧动物。

二是人类由海洋生物进化而来。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生物学家爱彼立克·丹通教授,研究了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控制体内盐平衡的生理机制。他发现,在这一方面,人类与所有的陆生哺乳动物不同,而与水兽相似。

还有专家指出,人类的潜水本领相当出色,在古代猿人生活过的地方,人们发现一处有名的古迹——史前贝冢。贝冢是一堆堆的贝壳,这是史前古人采食贝类动物的证据。1983年,英国科学家爱尔默和戈顿在发现直立猿人的非洲坦拉、阿玛塔等地,研究了那儿的古代贝冢。他们发现这些贝冢都是生活在深海中的种类,如牡、贻贝等。很明显,这些猿人已经具有相当出色的潜水本领,这在灵长类动物中也是很少见的。人类是天生的潜水家,他们屏息潜水的时间远远超过其他陆地生物。人类在潜水时,体内会产生一种潜水反应:肌肉收缩,全身动脉血流量减少,呼吸暂时停止,心跳也会变得很缓慢。这种反应和海豹、潜鸭等水生动物潜水的反应十分相似。潜水反应并不是单纯的条件反射,而是由大脑高级中枢系统加以控制的结果。这种控制同时也有意识地控制着呼吸,对呼吸的精确控制调节是人类发展语言的基础,如果没有在海猿阶段形成控制呼吸的能力,人类是不可能有如此复杂的发声方法的。

三是人类由天外起源。

近几年来,一系列发现又重新引起了人们对生命天外来源说的关注。首先人们注意到,地球上的生命尽管种类庞杂,但它却有一个模式,具有相似的细胞结构,都由同样的核糖核酸组成遗传物质,由蛋白质构成活体。这就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如果生命果真是在地球上由无机物进化而来,为什么不会产生多种的生命模式?其次,还有人注意到,稀有金属钼在地球生命的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钼在地壳中的含量却很低,仅为0.0002%,这也使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个如此稀少的元素会对生命具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地球上的生命会不会是起源于富含钼的其他天体呢?另外,人们还不断地从天外坠落的陨石中发现有起源于星际空间的有机物,其中包括构成地球生命的全部基本要素。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在宇宙的许多地方存在着有机分子。这就使许多人深信,生命绝不仅仅存在于地球上。再者,一些人还注意到,地球上有些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其蔓延周期竟与某些彗星的回归周期吻合。这使他们有理由怀疑,会不会有些病毒来自彗星?

总之,人类的起源这一课题历年来最为人们所关注,它与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并列为三大起源之谜。

人类的诞生

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人类究竟存在了多少年呢?史学家们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考察。中国史学家们根据“北京猿人”的化石,认为人类已有50万岁了。而国外史学家们根据“爪哇猿人”的化石及坦桑尼亚“东非人”化石资料推断,人类的诞生已有300万年到500万年的历史了。

从1973年开始,在埃塞俄比亚的哈达一带330万到290万年的地层里,相继出土了大量人类化石,学者们认为,其中一部分可以作为“人类”的祖先;同时同地所出土的“露西少女”化石,其生存年代也在350万年左右;1974年,在距奥杜威峡谷40余公里的莱托里尔,出土了13块属于人的系统或人科的化石,其中一块下颌骨,用钾氩法测定为距今335万到375万年。1965年,布·帕特森在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西南的卡纳,发现一块肱骨化石,测定为400万年之前。此化石与现代人肱骨相似。1932年到1967年,国际科学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的奥莫盆地发现70个地点都有人类化石,年代最久远的在400万年前。198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们,在埃塞俄比亚的阿瓦什河谷发现了十分完整的“原始人类化石”(“露西人”),年代也在400万年之前。1984年,肯尼亚与美国的专家们在肯尼亚发现了一块500万年前的古人类颚骨化石。参加发掘的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专家D·匹尔比姆说,以往的发掘表明,东非一带三四百万年前就有人类,这次出土的颚骨,把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又向前推进了100万年。

尽管这些化石没有石器伴存,而且有的问题还处于争论阶段,但从总的情况看,通过“化石形态”与“功能鉴别分析法”判定它们已归“人属”。如果按照“先木器论”的观点,它们就是通过木器制造而转变成人的。因此,人类的年龄已经不是二三百万年,最少也是三百万年,甚至四五百万年。

综前所述,人类的年龄尽管有50万年、100万年、二三百万年、300万年、300万年到400万年(先木器论的说法)等论断,但没有一种说法是可以作为定论的。就目前情况来看,“300万年”之说属于多数,但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打制石器,也不过只有二百五六十万年。尽管“先木器论”与“先木器时代论”的说法还有争论,但随着考古学与人类学资料的不断丰富,300万年与400万年之说的根据必将日益增多,结果如何尚难预料。如果依据东非地区现有资料来说,人类的年龄已经不是二三百万年,而是300万年之前,或者更长。至于能提前多少,长多少,尚难定论。对此,史学家们将会进一步去探寻新的资料,以期能准确地判断出人类的年龄。

人类的诞生地

人类起源于何处?这是争论了多年的问题。

一百多年前,人类学家曾认为,在好几十万年前,在地质学家叫作第三纪的地球发展阶段的某个地方——如现在已沉入印度洋底的冈瓦纳古大陆,生活着一种特别高度发展的类人猿。关于人类起源的时间、地点,那时的学者是根据当时的地质科学的资料作出推测的。现已证明,冈瓦纳古大陆沉降而成海洋的时间是在七、八千万年前。在几十万年前那里早已是海洋了,当然在那里不可能有什么类人猿。

古猿是人类的祖先,哪个大洲曾经有古猿存在过呢?在几百万年前,在南极洲,最高等的动物只有鸟类——企鹅;在大洋洲,那时不存在高等的哺乳动物,当然,更谈不上灵长类中最高等的古猿了;在美洲,只有一些体态很小的最低等的猴类。以上三洲,显然不可能是人类起源的地点。

而在连成一片、面积最大的欧、亚、非三洲的广大地区,人类学家都发现过第三纪中新世及其后的猿类化石。而更晚一些年代的属于人科的化石,主要发现于非洲和亚洲。所以,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人类起源地的大范围在非洲和亚洲。

那么,人类起源的地点究竟是在非洲还是在亚洲呢?

最初,学者们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因为在十九世纪后半叶,进化论的倡导者提出人猿同祖论的时候,那些与人类最为相近的猿类如大猩猩、黑猩猩都是生活在非洲,而古猿与早期人类化石基本还没有被发现。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人们一般不会把视线投向非洲以外的地区。

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相继在亚洲各地发现了猿人化石,如十九世纪末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发现了猿人化石,二十世纪初在我国北京的周口店发现了大量的猿人化石和石器。同时,东南亚也生活着一些猿类。于是,人类的亚洲起源说风行一时。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南方古猿的化石在南非被发现。经过长期的争论,南方古猿在人科的地位得到确立。从六十年代起,不仅在南非,而且在东非发现了大批的南方古猿的化石。而这些化石,其年代多为二百、三百万年,要比“爪哇人”、“北京人”早。这样,非洲起源说站了上风。

到了七、八十年代,在爪哇、印度和我国的南方又发现了一些可能是人科早期的化石,于是,亚洲起源说又重新流行。

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最新成果表明,大约在1800万年以前,非洲和亚洲大陆有着宽阔地带相连,因此也有着许多共同的动物,可以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和亚洲广大的地区。至于更具体的地区,现在还难以确定。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现代,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界、门、亚门、纲、目、科、属、种、亚种,并据此将生物进行分类。

我们人类在自然界是处于什么位置上呢?

今天,每一个普通人都知道,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是动物中的一种。

把人与其他动物作比较,我们清楚地看到,和其他动物一样,人同样需要呼吸空气,需要饮水,需要进食,同样有生长、衰老、死亡的过程,同样通过生殖来繁衍后代。所以,人是动物。

在动物中,凡是体内有一根由一块块脊椎骨组成的脊椎的动物,为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许多类的动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以及哺乳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人,也有一条脊椎,因而人是一种脊椎动物。

在脊椎动物中,按其“纲”来分,有一种相当高级的哺乳类。人与其他的哺乳类动物一样,都是胎生,幼体都由母乳哺育,其内脏也十分相似。在人的胚胎发育期间,胎儿与其他哺乳类动物的胎儿更是相近。所以,人是哺乳动物。

哺乳类分为多个“目”,其中最高级的是灵长类动物。如猴子、猩猩、狒狒,还有人,都属于灵长类。

在灵长类中,从远古到今,就其“科”而言,我们属人科;就其“属”而言,我们属人属;就其“种”而言,我们是智人;如果再分亚种,还可以分为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

综上所述,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应为:动物界(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类(纲),灵长类(目),人科(科),人属(属),智人(种)。

从猿到人的过渡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这一科学的人类起源论的提出,是19世纪以来的事情。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根据动植物演变的大量科学资料,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1871年,他又发表《人类起源与性选择》一书,指出人类是从已经灭绝的某种古猿演化而来的,和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达尔文的这一理论为人类起源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科学基础。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古生物学、地史学、古气候学、古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所提供的大量材料,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这一人类起源论。

地史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从33亿年前开始,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物。在7000万—300万年前这一阶段,地球上先后出现了灵长类、古猿类,其中的某一类古猿向人类这一方向转化。在300万—1万年前,是原始人出现并向现代人演化的时期。人作为万物之灵,在生物进化中出现最晚,也位居最高的层次。

在现存的动物中,体质构造与人类最接近的是现代类人猿。它们的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排列方式,胚胎发育的过程都和人类相似。它们的血型也和人类相似,这是其他任何动物都不具备的。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也证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着亲缘关系。现代类人猿包括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一般认为,黑猩猩和大猩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接近。但这并不是说它们是人类的祖先,而是说它们和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这个祖先是某种早已灭绝的古猿。

北京猿人头像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经历了上千万年的时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把这一转变过程划分为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近一个多世纪的考古学,以大量的考古资料粗略地勾画出了这一转变过程。

攀树的猿群是指生活在树上的古猿,其生存年代约在3000万—1400万年前。迄今所知最早的古猿化石,是1911年和1966年在埃及法雍地区发现的原上猿和埃及猿,前者定年为3000万年,后者为2800万—2600万年前。比埃及猿更晚的古猿是森林古猿,1856年首次发现于法国圣戈当,后来在欧、亚、非三洲陆续发现同类化石,生存年代约为2300万年前。原上猿、埃及猿和森林古猿都有32颗牙齿,其排列顺序与现代类人猿和人的牙齿相似;这些古猿都是林栖动物,是成群生活在树上的猿群,它们能四足爬行,并能用“臂行”的方式攀援树枝,采摘果实,在攀援时前肢和后肢已经有了不同的用途,为手脚的分化创造了条件。

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其早期代表是腊玛古猿,生存年代约为1400万—800万年前。腊玛古猿化石最早发现于巴基斯坦北部与印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地,后来在我国云南、东非肯尼亚、土耳其、希腊和匈牙利等地也发现了同类化石。腊玛古猿的体质特征是:吻部短缩,齿弓向后张开,牙齿排列较紧密,犬齿小,颊齿齿冠宽短并有较厚釉质。这些特征比较接近于人类,表现出从猿到人过渡的趋势。

森林古猿

大约在2300万年到1800万年前,在热带雨林地区和广阔的草原上,有一种古代灵长类动物——森林古猿活跃在那里,它们是人类最早的祖先。这些地区有的现在已成为火山活动的地区。人们对森林古猿的了解,很多是依靠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化石和地质资料。非洲、亚洲和欧洲的许多地区都曾发现过森林古猿存在的遗迹和化石。

不是所有的森林古猿都是人类的祖先,它们也是现代类人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的祖先。“森林古猿”这个名词是为在那个年代中生活的所有古猿类起的。

森林古猿的模样是这样的:短壮的身体,宽扁的胸廓,前臂和腿一样长。前肢既是行走时的拐杖,也是用来悬挂在丛林间摆荡、摘取野果的器官。它们就像黑猩猩那样群体生活。

人类的祖先是一些从树上来到地面生活的古猿,主要活动在森林边缘、湖泊、草地和林地间。地面的生活使它们的体型变大,骶骨也变得厚大,骶椎数增多,髋骨变宽,内脏和其他器官也相应地变化了,从而为直立行走创造了条件。这样,前肢可以从事其他活动,手变得灵巧,从而完成了从猿到人的第一步。这些都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完成的。恩格斯把它们归入到形成人的三个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中,即“攀树的猿群”。

腊玛古猿

古人类学家来到肯尼亚的特南堡,在一片远古遗存下来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颅骨化石和敲碎的兽骨化石,以及一些边缘有破损的石块。他们对化石进行了检查,找到了一种早就发现过的古猿化石,这就是腊玛古猿的化石。腊玛古猿生活在距今约1400万年到800万年之间。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刘易斯是腊玛古猿的第一个发现者,发现是在印度的西瓦立克山区,时间是1934年。同类的化石在中国的禄丰、开远以及土耳其安那托利亚地区,匈牙利路达巴尼亚山区也有发现。化石主要是一些上、下颔骨和牙齿。

腊玛古猿的化石和当时的地层资料告诉我们,腊玛古猿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带,森林的边缘、林间的空地是它们的主要活动场所。这是一种正向着适于开阔地带生活变化的古猿。野果、嫩草等植物是它们的重要食物。同时,它们也吃一些小的动物,把石头作为工具,用它来砸开兽骨,吸吮骨髓。由于腊玛古猿的肢骨还从来没有发现过,所以人们只能根据一些有关古猿的知识来判断,推测它们身高略高于1米,体重在15至20公斤之间,能够初步用两足直立行走。

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是从猿到人过渡阶段中的似人化石。生存于距今约400万年到100万年前。1924年首先在南非南部发现。以后陆续发现的大量化石表明,南方古猿已具有现代人的某些特征,如牙齿和头骨的构造,直立行走,拇指可与其他四指对握等。其中一些进步类型开始制造工具,脑量扩大,已演化成早期猿人。因此,有人认为南方古猿应属于人科。它和人类分别属于南方古猿亚科和人亚科。

猿人

最早阶段的人类,学名为直立人。生存于约50~6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某些体质形态还接近于猿类。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知道用火熟食,取暖避害,并能保存火种。群居洞穴、河岸等地,以采集植物及狩猎为生。1891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中部第一次发现猿人化石,称为爪哇直立猿人。1965年5月在中国云南元谋发现元谋猿人,生存于170万年以前,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化石。1963~1964年在陕西蓝田发现的蓝田猿人,生存于50~60万年以前。1927年首次在北京周口店发现北京猿人,生存于40~50万年以前,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猿人化石。

古人

介于猿人和新人之间的人类。生存于10~2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尼安德特河谷附近洞穴中发现古人化石,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古人脑容量很大,已达到现代人的水平,体质特征虽较猿人进步,但仍保留一些猿的性质。制作的石器已有很大改进,能狩猎巨大野兽,用兽皮作衣服蔽体,并能人工取火,有埋葬死人的习俗。古人化石在各大陆均有发现。在中国有广东的马坝人、湖北的长阳人、山西的丁村人等。

新人

古人阶段以后的人类,包括生存于约1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直到现代人类。1868年最早在法国南部克罗马努山洞中发现新人化石,称为克罗马努人。新人虽是古人后裔,但在体质特征等方面已有明显进化,与现代人接近。已能精制石器和骨器,爱好绘画、雕刻和艺术,能修建简单房屋,男女有明确分工。新人的化石在各大洲分布极其广泛。在中国有广西的柳江人、四川的资阳人、内蒙古的河套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等。新人有时也叫做现代人,但后者一般限指公元前1万年至今,即新石器时代以后的人类。

劳动创造了人类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分析研究了从猿到人的关键在于劳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理论。

恩格斯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劳动促使猿的体质改造成为人的体质,首先是手和脚的改造。由于生存的需要,古猿被迫从树上下到地面,经常使用木棒、石块等天然工具觅取食物,防御敌人。前肢和后肢开始从事不同的活动,前肢主要从事攀摘的活动,后肢主要用于支撑行走,并逐渐形成直立行走的习惯。经过长期演化,古猿的前后肢得到了彻底分工。后肢变成了脚,前肢变成了手。由于直立行走,使手与脚的分工固定化,在漫长劳动过程中,形成中的人的手终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的完美的手。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也是劳动的产物。

劳动还促使猿的意识发展成为人的意识。直立行走与手脚分工,导致古猿的其他器官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于直立行走,使头部由向前倾变为垂直,脊柱托住了头部,为脑进一步扩大为球形创造了条件,而且扩大了视野,促进了头部器官的发展。

劳动创造了人正在形成中的人在长期的集体劳动过程中,需要互相响应和彼此交流意见,从而使他们的喉头和口腔器官逐渐得到改造,逐渐能够发出清晰的音节,便产生了最新的语言。语言的产生使思维发展起来,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了脑子和感觉器官的发展。这样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古猿的脑髓逐渐变成了人的脑髓,并日益完美,从而使猿的本能意识也逐渐发展为人的意识。随着各种器官的发展,语言和意识的出现,终于能够制造各种生产工具。因而,使人终于脱离了动物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劳动还促使猿群发展为人类社会。形成中的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不仅促使猿的体质改造为人的体质,以及终于能够制造工具并利用工具有目的支配自然,而且还加强了群体内部成员之间互相协作的作用,并使各个成员意识到加强这种协作的好处,从而强化了这个阶段的原始组织。人类社会就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原始组织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进化而来的。

综上可见,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对于把猿改造成为物体间的摩擦也可以生出火来,从而掌握了一些取火的技巧。这时,人类对火的使用更加自由了,从被自然控制的情况下解放出来。在南斯拉夫一个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一根烧焦的木棍,它的一端光滑明亮,是由摩擦造成的,这被认为是人工取火的一个证据。

制造工具

在很早以前,人类的祖先已经懂得利用简单的自然物体作为工具。他们拣取石块、木头、树枝和兽骨,用于生活。现在知道,最早懂得利用天然工具的是生活在1000万年之前的腊玛古猿,它们用石头敲碎动物的骨头、头颅,吸吮骨髓。利用天然工具是人类远祖与灵长类其他动物的共同特点,制造工具则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

至少在200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已能够制造工具,但这一本领是在一段十分漫长的时间内学会的。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随着生活范围的日趋扩大,敌害越来越多,人类的祖先逐渐懂得改造自然物体,以满足自己对工具的要求。他们先是模仿自然,然后有目的地将自然物体改变成一定的形状,从而制造出第一批工具。木头、树枝、石头、动物骨骼是他们最容易得到的,也是比较容易改造的,所以,原始的工具多以这些东西作为材料。由于石头和骨头比木质物体耐久,因此有一些石质和骨质的工具得以保存到了现在。

人类的劳动就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它导致了人类体质和文明的重要发展,在从猿到人的进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最早的经济生活方式

采集和狩猎是人类最早的一种经济生活方式。在十分遥远的年代,早期人类主要生活在石器时代的工具草原和森林的边缘地带,那里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就单纯地依靠自然界的赐予,采集野生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猎取动物,作为食物。在现代发现的许多早期人类遗址中,都相应地发现了一些古代动植物的化石,它们大部分是早期人类有意识地采集和猎取来的。

采集和狩猎这种生活方式主要盛行于旧石器时代。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能保证人类对食物的需求,使早期人类处在饥饿困苦的境地,不能够大量繁殖。在那个时期,十几岁就夭折了的人很多。

考古发掘证明,植物在早期人类的食物中占有较大比重,以后动物的比重加大,大到剑齿虎、犀牛、象,小到老鼠、蚂蚁,无一不是他们猎取的对象。在这种生活方式下,男子一般集体从事狩猎,妇女们主要从事采集。

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方式在后来逐渐分化,发展成为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

安定生活的开始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是分别从采集和狩猎发展而来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劳动实践中,逐渐发现了一些植物一岁一枯荣的特有现象,知道按期采集它的果实、根、茎充饥,熟悉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摸索到栽培的方法,从而产生了原始农业。

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的是那些肩负采集重任的妇女。她们使用石锄、石斧、蚌锄等工具进行耕作,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亚洲、非洲和美洲都分别出现了农业村落,欧洲在稍晚时也出现了农业。最古老的农作物有:美洲印第安人培植出的玉米、马铃薯、甘薯,亚洲和非洲人培植出的小麦、大麦、水稻、棉花、粟,欧洲人培植出的小麦,等等。玉米的原始作物是大刍草,约在7000年前培植成功。小麦和大麦约在距今9000年前培植成功。

早期人类在长期狩猎的劳动实践中,为了补充食物,时常有意将一些幼小野生动物带回家中饲养,逐渐发现有一些动物可以驯化成家畜,从而出现了原始畜牧业。

狗、山羊最早被驯化,其次是猪、牛、驴、马,再后是火鸡、鸡。可是,世界各地驯化野生动物为家畜的时间并不是一致的。以狗的驯化为例,美洲约在距今14000年至9000年间,伊朗约在距今11000年前,丹麦约在距今6800年左右,中国约在距今6000年前。中国是最早驯养家畜的地区之一,在距今约7000年至6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就有大量的家猪化石出土。约在距今5000至4000年前,中国驯化了野鸡。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出现,使人类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增加动植物的生产,生活有了保障,人口不断增长,开始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

从猿脑到人脑

人有一个非常发达的大脑,人的智慧都贮藏在这个神秘大脑的沟回褶皱里,会思考分析,会指挥双手劳动,它会把自己的无论多么复杂的意思都传达给舌头,让嘴巴传达给别人。多么神奇的大脑!

我们祖先的大脑原本并没有那么发达,是劳动和语言这两个推动力,才使其飞速发展起来。这是人类大脑进化的两个飞轮。

对大脑发展起主要作用的首先是劳动。

在劳动中,得以进化的,不仅有古猿身体的骨骼结构,还有它们大脑及其意识。在劳动中,手日益发展,越来越灵巧,手指的触觉日臻丰富、完善,手指的触觉细胞通过无数的神经纤维和脑联系在一起,强烈地刺激着大脑的发展。劳动,要求古猿、也要求猿人更多地开动脑筋,例如,他们要想一想怎样敲打石块才能做成一件合用的石器,怎样假设陷阱才能更好地捕获野兽,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击中野兽的要害,怎样剥制兽皮才能得到一张合意的毛皮……。这一切,都日复一日地刺激着大脑的发展。

除了劳动,在大脑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有语言。

大脑无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它又可分为许多彼此联系的区域。在大脑里,有专管语言的部位,即语言区。在语言区中,又可分为听语言区、视语言区、说语言区、书写语言区。有了这些区域,人才能够通过听、看、说、写和外界发生联系。反之,如果人的听语言区丧失功能,那么,不管他的听觉器官耳朵多么好,他对外边的声音也是充耳不闻;如果人的视觉语言区丧失功能,那么,无论他的眼睛多么明亮,也将有眼无珠,什么也看不见;如果他的说语言区丧失功能,那么,即便是他的喉咙、舌头、嘴巴完好无缺,他也依然说不成话,再着急也没有用;如果他的写语言区丧失功能,那么,不管他说得多么流畅自如,他也难以将他所想、所说的写在纸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那些听、看、说、写的器官并不能独立地发挥功能,它们要经由大脑的相应区域的指挥、指令才能工作起来。

不仅如此,大脑语言区指挥耳、眼、嘴、手发挥听、看、说、写的本领的同时,大脑的语言区本身又受到语言反作用的刺激,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大脑正是在这样的频繁复杂的刺激中日渐发达起来,经过漫长的岁月才进化为今天这样。

语言对大脑的作用为什么那么大?因为人类的语言记忆和动物的感官印象在记忆量方面差别非常大,最终导致人的大脑与动物大脑的质的差别。

动物从来没有真正的语言,它们只凭感官来了解外部的世界,而感官印象一般是短暂的,范围很小的,比较简单的,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动物不可能知道它的触觉、视觉、听觉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的事情。动物的大脑所接受的信息小,因而对大脑这一“硬件”的结构及其功能的要求也相对低得多。不太大的脑容量,对记忆、处理动物每日里所接受的有限的感官印象是足够了。

当古猿进化成了人并且有了语言之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有了语言以后,人获取信息的范围大大扩大,机会大大增多,人脑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的原材料比动物脑不知要多上多少倍。大量的信息原材料进来后,首先需要大脑里有一个庞大的记忆库。于是,在这种需求的刺激下,大脑中的颞叶增大了。

大量信息的原材料、半成品进入大脑后,还需要经过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即里”的加工工作,这就又进一步要求扩大、改造大脑这个“信息加工中心”。

语言对大脑的影响,可以从大脑中各语言区的大小比例中看出来。人因为用嘴讲话,所以大脑里与嘴相联系的大脑皮层运动区特别大。人讲话,又主要是用嘴里的舌头,所以,大脑里与舌头相联系的区域又是嘴里最大的。如果按主管五官的区域在大脑皮层里所占面积的比例来画人脸的话,那么这个在大脑皮层里的“人脸”画像会与我们实际的人脸有很大的差别,看起来将会十分古怪——“大嘴”(语言区)几乎占去半个脸,大舌头(味觉区)涨满在嘴里,眼睛(视觉区)也比较大,鼻子(嗅觉区)却小得几乎看不见。“鼻子”——大脑里嗅觉的区域很小,是因为人类自脱离了动物界之后,嗅觉一直在退化,越来越不灵敏了。

语言对大脑的影响,又可以从语言病态者的病损部位与大脑语言区的变化的关系中看得出来。如后天的盲人,其大脑中的视觉语言区变小;后天的聋子,其大脑中的听觉语言区变小。显然,他们的眼睛、耳朵坏了,不起作用了,也就必然影响其视觉语言区和听觉语言区。

语言对大脑的影响,还可以从个体的发育过程中看出来。在一个人出生后的成长过程中,其大脑的语言区也是在语言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初生的婴儿大脑里没有语言区,学会说话以后开始有了语言区,学会了绘画、识字以后,又有了视觉语言区。这说明,人的大脑发展是受了语言的直接刺激而加速发展的。

研究表明,在从猿脑到人脑的发展过程中,大脑的语言区是在一点点地扩大,由点到片,由片到大面积的片的组合。在猿类的大脑皮层上,只有一点小得几乎看不见的语言“点”。到了最早的人类——南方古猿时,其大脑中管语言的地方就由点为面,成了“片”了,因为南猿已经多多少少会讲些话了,当然,它的话说得还很艰难,只能说些单字或音节很少的词。而现代人大脑中的语言区则是鸟枪换炮了,其语言区已经有管视觉语言、听觉语言、运动语言等多个各有分工的“片”,片与片之间有弓状纤维相连,组成了强大的语言区。

劳动和语言,是人类大脑进化的强大推动力。劳动水准越高,语言水准越高,人的大脑也相应地越发达,如只会制造砾石工具的“南方古猿”的脑量只有600多毫升,学会了用火的北京猿人的脑量达到了1000多毫升,当进化到了属于现代人类的智人阶段,人的脑量已是1400毫升左右了。

发达的大脑,又反过来促进劳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高。脑容量约600毫升的南方古猿只会打制出简单的尚未专化、一石多用的石器,只会说一些简单的话;脑容量约1000毫升的北京猿人不仅会用火,而且还会制造复合石器,其语言的能力也更强了;脑容量约1400毫升的智人则由于大脑的发达而产生了绘画一类的精神产品了。

双手的演化

人的双手是在劳动中从猿的手演化而来的,这一演化过程是从猿到人的重要环节。

猿的手和下肢相配合,十分适于在茂密的丛林地带作攀援动作。它们用双手抓住树枝,摆动着身体,从一棵树荡到另一棵树,这种行动方式叫臂行。臂行使猿手的四指很长,形成弯曲的钩状,极利于攀住树枝;大拇指很短,可以配合其他四指握住物体,但不能与其他四指对握捏拢。这就使猿手难以像人手那样可以拿住各种形状的东西。猿在行走时采取半直立姿势,这也需要上肢的帮助。

当古猿从树上下到地面,逐步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时起,它们的身体结构同时也开始变化。直立行走,使猿手从辅助行走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从事与脚根本不同的许许多多事情:抓取食物,擎起木棒、石块,加工和使用原始的工具。这样,猿手变得越来越灵巧了。当制造出第一件工具时,作为运动器官的猿手就被改造成为劳动器官,成为人手了。

劳动使人手和猿手有很大的差别。人的双手十分宽大,手指较短,有很发达的拇指,拇指基部与手腕间的关节十分灵活,使它可以作出外展、内旋和弯曲的动作,与其他四指的动作十分协调,可以对握,能精确、灵敏地抓住任何细小的东西。手指上皮纹变得很细腻和紧密,感觉的可靠性更高。指骨变直,末端指节变宽,这是由于人手不仅仅是抓握树枝的运动器官,而是主要从事创造、劳动的器官。

基因突变导致人类语言产生

根据进化论的观点,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在生存斗争中不断从最简单的劳动发展到复杂的劳动,从中创造了工具,也创造了语言。但是人类如何创造语言?其第一步首先就是要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并且不同声音要能表达不同的特定的意思,同时让对方能够理解,这就是说话。人类为什么会说话?动物为什么不会说话?

德国莱比锡马普人类演化研究所的科学家斯万特·帕博及其同事的最新研究发现,20万年前,人类发生在一个基因上的两次关键性变异可能导致人类语言的产生。

研究人员发现,哺乳动物体内存在着一种名叫FOXPZ的基因,该基因的关键片断上共有715个分子,其中有2个分子,人类和黑猩猩不同,正是有这2个分子不同使得人类会说话而区别于黑猩猩。

早先的研究已经证明,基因掌握着蛋白质形成的“密码”,而蛋白质是生物体中一切运动的杠杆和传动装置。德国科学家最新的研究表明,猩猩体内FOXPZ基因中关键片断上两次两个分子变异,明显改变了相关蛋白质的形态,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大脑控制脸部、嘴巴和喉咙的运动部分能够接受更为复杂的信息,因而赋予人类祖先更高水平的控制嘴巴和喉咙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发出更丰富、更多变的声音,为语言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基因突变在进化上产生了一次飞跃,让人类会说话。

人类意识的诞生

恩格斯说:“人类的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自有了人类的意识之后,这个世界才按照人的主观愿望和指导得到改造,世界因此变得越来越美好了。

在我们的地球上,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意识,动物也具有某种低级意识。比如,它的习性是喜欢黑暗而不喜欢明亮,但是,如果在黑暗中上百次地用电来刺激它使它难受,那么,它就会改变原来的习惯,躲避黑暗而趋向光明了。

哺乳动物的意识达到了比较高级的程度,狐狸、老虎、猫都会利用地形隐蔽自己,躲避敌人的追逐,出其不意地攻击所要猎获的对象,牛可以教会它耕地、拉车,马可以教会它与人配合参加作战。有些哺乳动物甚至开始有了一些感情,如狗十分忠于主人,主人遇到攻击,它会奋勇救主;骑兵战死,他的坐骑会守在尸体旁,久久不忍离去。

但是,动物的意识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它不懂得概念,当然,也就对它所意识到的外部世界不会有“认识”。也正因为如此,动物不会进行抽象的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更不会有预见、有计划地作出决策并附诸行动。如经过人的训练的黑猩猩会按人教它的那样从缸里舀水灭火,但如果把它引到河边,同时点燃火,并要求黑猩猩灭火,它束手无策,因为它还没有这样的抽象能力,把缸里的水和河里的水看成一个东西。

人与动物不同。人类的意识不是仅仅被动地反映世界,而且具有抽象能力,能够认识世界,能动地指导自己去改造世界。

人类的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意识的产生,有赖于三个条件:其一,有非常发达的大脑;其二,有敏锐的感官;其三,有社会实践活动。

人类的大脑,是产生人类意识的物质基础。因为人类的意识是一种很高等的意识,它要求人要有一个接受来自外界诸多信息的巨大记忆库和处理这些信息的“计算机”,能胜任这一任务的,只能是人的大脑。也就是说,有了人的大脑,我们才能去“想”,去“思考”,去“决策”。

大脑虽好,但若没有渠道从外界接受信息,它有再大的能力也只能闲置,所以,人的敏锐的五官是大脑得以从外界获取“材料”的渠道。

人类的感官,在长期的劳动中,在不断地使用中,变得越来越灵,越来越完善。结果,人的眼、耳、鼻、舌、身等变得十分灵敏。如狗看东西是“黑白电影”,类人猿也只能分辨一些简单的颜色,而人的眼睛却能看到一个五色缤纷的世界。所以,钢铁工人才可能仅凭着肉眼就分辨出钢水颜色的细微的变化,纺织厂的检验工凭肉眼能分辨出数十种黑色(或其他同类颜色)布匹的差别。又如,人的手在劳动的过程中指球变得越来越发达,触觉也越来越敏锐,所以,磨坊工人仅凭手的触觉就能够知道面粉的等级。这些灵敏的感官作为人的大脑与外界的联系通道,保证了大脑能够从外界源源不断地得到信息。

有了上乘的大脑和感官,是不是就一定有人的意识呢?不一定。因为人的意识,来自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惟有在社会实践中,大脑通过感官得到并处理来自社会实践的信息,这才成为人类的意识。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则不会产生人类的意识。

惟有在人类的社会生活里,才能产生人的意识。人的知识、行为模式都是后天学习而来的,正像鲁迅先生所说:“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像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是一首好诗。”儿童通过他的感官接受来自人类社会的信息,很快,他就学会了说话,也会摹仿大人吵架,还会穿衣穿鞋,用碗吃饭,唱歌跳舞,他长大以后,进而学会劳动。这一切,也正是在大脑里形成了人类的意识的同时而表现出来的。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进程中,人类的意识也正是随着劳动、随着人类本身的进化而向前发展的。

在南方古猿的时期,当时的猿人——南方古猿在打制石器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意识到有尖有刃的石头可以刺杀动物、切割兽肉,在这一意识的引导下,才有目的地制造石器的。当然,他们的意识还十分简单、原始,因此,他们制造的石器也简单得很,只在石头上留有一、两个敲打加工过的痕迹,这样的石器,几乎和天然的石头没有什么区别。

到了“北京猿人”的时候,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在用火中,人的意识有所发展,已经懂得和把握了关于火的种种规律。这与动物是很不相同的。比如大猩猩在人生的篝火旁玩耍,但却不知道给火添柴,火熄灭了,它们就乖乖地离去。而北京猿人的意识里已经知道火可以把食物烤得很香,可以作武器,火的烟气向上升,所以他们用火烤肉,用火攻击野兽,把火生在向上的洞口下。

再往后,人类的意识一步步发展,因而概念也越来越多。人类在与野兽的搏斗中越来越会用智取,他们会制造盾牌来防护,会模仿兽声来诱捕野兽。他们分清了“刺”“砸”和“割”等概念,所以制造的石器也开始有了分工——有石矛、石斧、石刀之分。

经过千百万年艰苦劳动斗争,人类的意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能力空前地增强。

同类推荐
  • 汽车养护与急救

    汽车养护与急救

    本书站在专业汽车修理人员的角度,从车主和驾驶员朋友的实际情况出发,用通俗化的语言简要地介绍了汽车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驾驶员朋友自己能够动手或者有必要知道的一些关于汽车养护翻故障应急修理的相关知识。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汽车养护、汽车故障诊断基础、常见部件的保养及汽车运行中一些常见故障的应急处理。
  •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报告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报告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比较、31个省区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估、35个大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模式及其政策建议等。
  • 月球的新姐妹:卫星(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月球的新姐妹:卫星(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刘芳主编的《月球的新姐妹——卫星》是“征服太空之路丛书”之一。《月球的新姐妹——卫星》讲述了:人造卫星;通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内容。
  • 朱育理文集

    朱育理文集

    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所编的《朱育理文集》是朱育理同志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担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领导期间发表的讲话和文章这些讲话和文章充分体现了朱育理同志深刻认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航空工业深化改革绘制航空工业发展战略蓝图高度重视质量。
  • 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影响评估研究

    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影响评估研究

    由于特定的历史和自然原因,在保护区辖区通常保留有很多的自然村落,这些村落与保护区和谐相处,并在长期的繁衍与更替过程中,承担着不同于其他农村社区的社会、经济、生态职能。它们在得到自然界长期所赋予的物质恩惠的同时,也肩负着保护自然与家园的历史使命,它们被视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直接实施与受益者。
热门推荐
  • 致初中三年

    致初中三年

    青春时期的一群小伙伴们,心里的相法个个不同,但是相同的一点都是有颗浪荡不羁的心。一群女生的闺言蜜语,一群男生的游戏世界,互不相合却连接到了一起。
  • 败家子修仙传

    败家子修仙传

    赢乾的座右铭是:我败家我修仙,上天入地屠神仙!败家子:挥霍无度一样修仙,纨绔杀敌:一掷千金不孝发威:声色犬马啃老一族:纸醉金迷败族一怒:挥金如土祸国驾到:酒池肉林,伏尸百万看我败家子如何一路败家屠仙……
  • 巴黎之吻与星式家族

    巴黎之吻与星式家族

    “阿莱索亚菱片”全球仅有五块,分别为“金木水火土”,找齐这五块菱片,即可召出“巴黎之吻”钻戒,开启神秘之门。星式家族里的Andy和Judy在寻找菱片时,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相宜的另一半,那在这途中,又会发生那些事情呢?种种猜测与考验,正等待着她们........
  • 千金归来之罪爱

    千金归来之罪爱

    幼年亲眼目睹父母染毒惨死,她继承了父母的智慧和异能。同时也被一个自称是她“爸爸”的男人带回家,过上了富裕平静的生活。命运扭转,为报血仇,她是三好淑女,同时也一步步坐上了青龙帮第二把交椅。受特训、反帮规、接任务,执掌人生,善恶两面,毫不留情。对她穷追不舍的霸道总裁;亦正亦邪的黑帝国皇长子;穷凶极恶的四大家族!裴奕辰,大当家,冷血残暴,踏脚石,侩子手,鞭抽她,断她手,独宠她?夔宇帆,老板上司,互攻互斗的冤家,恋人,杀亲仇人,想娶她?一次商战任务掀起一段罪爱恋,三代人的豪门江湖恩怨,将牵出怎样的情爱纠葛?禁忌爱,弑亲仇,她该何去何从?(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人间锦书,雁字无回:中国历代女才子的红尘绝唱

    人间锦书,雁字无回:中国历代女才子的红尘绝唱

    女性诗人是一支傲然独立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创作队伍,为古代文学史增添了一缕妩媚的色彩。本书遴选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58位女诗人,通过其各具风格的诗词作品,诉说人生的爱恨、欢喜与悲辛,展现古代社会女性世界里不为人知的爱恨情仇与动人故事。
  • 樱修学院之三公主黑道恋

    樱修学院之三公主黑道恋

    【正文完结】(番外完结)她陌纤凉她陌纤雪她陌纤染她们身附弑母杀父之仇却又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初遇敌家,她们是何去何从?他墨子修他晨曦铭他北哲溪他们冰冷、花心、淡漠当她们遇见他们,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是疏离还是亲近?是敌人还是情人?有男女主男女配介绍……【宠文+一对一小三死的早女主活得好】内包含与正文无关的番外篇(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龙魂剑尊

    龙魂剑尊

    五年前,离火宗天才少掌门秦天,遭人暗算,一缕灵魂意外进入了一个神魔墓地之中,并且在那里修炼了足足五万年。五年后,带着一颗远古祖龙之魂和九道玄妙剑气,他又重新回来了。
  • 瞳墨传

    瞳墨传

    神州大陆上,有瞳色各异的瞳术者降世,他们掌握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力量。从那开始,大陆的格局便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救出父母,名叫叶的少年踏上了这片大陆,开始修行,也因此逐渐清楚了自己被隐瞒的身世,更挖掘出了在这片大陆尘封已久的真相.....
  • 林忠宣公全集

    林忠宣公全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心灵伴侣(智慧之旅NO.3)

    心灵伴侣(智慧之旅NO.3)

    我们的心灵需要有一个家园,这个家园可以安顿我们的灵魂。它不是豪华的高楼大厦,也许只是一片幽静的空地。总会有一些故事,自己的、别人的、甜美的、苦涩的,还会有一点点感悟、一点点思索。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每个读者心灵的伴侣,相信它会是呵护每个读者的心灵读本。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打开心灵的窗户,倾听心灵的低语,才能使我们原本平实的生活富有情趣。珍视我们的心灵,守护我们的心灵,与心灵为伴,才能使我们拥有别样的人生,不再成为孤独的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