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0000000027

第27章 化学探秘还会有新元素吗

写作文描写景物的时候,往往会使用形容的词语:“青山绿水”、“黑土地”、“清新的空气”、“高楼大厦”……无论用尽了华丽和朴实的词藻,也难以说尽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的多姿多彩。先哲在观察周围世界时,领悟出一个道理:复杂的现象中包含着简单的因素,千差万别的物质,只是由几种基本元素组成的。

我国古代,认为世上的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金是金属,除了黄金,还包括铜和铁等等;木,包括花草树木,而且都是从土里长出来的……这叫“五行”。

古希腊不说五行,认为世上有4种元素:水、空气、火、土;古印度的说法有不同,认为4种元素是:地、水、火、风。

不论五行、4种元素的说法各有不同,但是,中国人、古希腊人、古印度人都认为存在着少数几种元素,复杂的世界是由元素构成的。

近代科学兴起以后,科学家也承认万物是由元素构成的,不过不是古人说的那4种或5种。比如说“水”吧,古人以为水是不可分的,近代化学家知道,水还可以分解,不是元素;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也不是元素。

于是,必须回答两个问题:什么是元素?有多少元素?

今天对元素的看法是: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氢元素就是所有氢原子的总称。说得更详细一点,是说同一种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氢的原子核内都只有一个质子,如果有两个质子,那就不是氢了。

至于地球上到底有多少元素,还会不会发现新元素,这是几代化学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思考中不断有新发现,新的发现又引起新的思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古人花了几千年的时间,到18世纪末,才有20多种元素的身份被确定下来,其中像金、银、汞、铜、铁等元素,人们频繁地使用过,原先却不知道它们就是元素。

在19世纪、20世纪这200多年中,化学家应用各种手段去搜寻元素,出现了许多发现元素的故事。

1811年,在法国化学家库尔特瓦实验室里,一只公猫闯了进来,撞倒一瓶硫酸,硫酸流出来,流到了装有海藻灰溶液的盆里。化学家正想去惩罚那只闯祸的猫,却被盆中的奇特现象吸引住了:盆里升起一缕缕紫色的烟雾。这是一种化学反应!偶然的现象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再次重复这个过程,又看到了紫色的蒸气。把紫色的蒸气收集起来,得到了一种晶体。分析后确定,这是一种新元素:碘。

在化学家寻找新元素的手段中,有化学分析,也有光谱分析。每一种元素在激发成气体状态后,通过分光镜都会产生独特的光谱。钾蒸气的光谱是两条红线、一条紫线;钠蒸气有两条靠得很近的黄线……已经知道的元素,光谱非常明确,容易辨认。如果发现从未见过的光谱,那就是一种尚未发现的新元素。1868年,天文学家分析太阳光的光谱,发现了一条明亮的黄线,就是未见过的光谱。两个月以后,科学家确认这是一种新元素,命名为氦。因为首先是从太阳中发现的,氦又称为“太阳元素”。

到了19世纪,发现的元素多了起来,化学家反倒有点迷茫。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的性质,各种元素的性质各有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应该去寻找元素性质的某种规律。

面对不断发现的新元素,化学家想到了为化学元素排排队,就像学生排队那样,从小到大地排。元素怎么分大小?曾经采用过比较原子量大小的办法,而现在采用的办法是以原子序数为准,氢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它就是1号,原子序数为1;氦原子核里有两个质子,它就是2号,原子序数为2……

19世纪后半叶,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分析了当时已发现的63种元素,发现元素之间的关系,除了可以按原子量大小排队以外,它们的化学性质还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排出了著名的元素周期表。从这张表上看,其中有好几个空位,也就是说,还有元素尚未被发现。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理论,门捷列夫发出预言,还存在着尚未发现的元素:类铝、类硼、类硅……

这真是天才的预言,门捷列夫不仅说出了还有未发现的元素,而且说出了这些新元素的性质。门捷列夫的同事——俄国科学家不仅不相信,而且大加讽刺,他们只承认已存在的物质,不承认不知道、不存在的元素,把门捷列夫的研究说成是在研究鬼怪。

那些科学家把尚不知道的元素说成“鬼怪”以后,却不得不承认1875年发现的新元素“镓”正是“类铝”;1879年发现的“钪”正是“类硼”;1886年发现的“锗”正是“类硅”。

寻找新元素的研究仍在不断地进行着,到了20世纪的40年代,已经找到了第92号元素铀。铀处在元素周期表的最后一个位置,周期表中除了4个空位以外,其他元素从1号到92号都找到了。自然界只有92种元素。

没想到,新发现不断出现。在1937年到1945年之间,原来周期表上的4个空位都已填满,表上的92种元素全部到位。可是,在1940年,科学家在迴旋加速器中用中子轰击铀原子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第93号元素“镎”。

“镎”是海王星的意思。因为“铀”是天王星的意思,天王星以外是海王星,照这样推下去,海王星以外,还应该有一颗冥王星,果然又发现了第94号元素钚。

化学元素到底有多少?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答案。年代远的不说,年代近一些的答案是92个,也就是填满周期表。好了,现在已经超出了周期表,数目在不断变化:

50年代出现了100号、101号元素;

60年代出现了103号、104号元素;

70年代出现了106号、107号元素……

什么时候新的元素出现了不再一一列举,只说一个最新消息:1999年出现了118号元素。

也许在20世纪结束时可以回答:化学元素有118个。可是,到了21世纪这个答案会变吗?

肯定会有变化。于是,不必去追问化学元素到底有多少,而是把问题转化一下,变成化学元素是无限多吗。

有一种答案说,不是无限多,数目是有限的,也许到170号就会终止,也许在210号终止,也许在170~210之间。

等着瞧吧。

为什么水泥制成的混凝土很坚硬

水泥是一种十分常用的建筑材料。粉末状的水泥加入适量的水和石子、砂子混合后,就会结成坚硬的混凝土。

水泥为什么会变硬呢?

普通的水泥是硅酸钙等物质的混合物,是用石灰或白垩土(碳酸钙)同黏土(铝、硅和氧的化合物)送入高温窑中加热烧制而成的。粉状的水泥和水相混后,在开始的一个小时内,水泥颗粒被一薄层具有半渗透性的胶质膜所包裹。这一层胶质膜是由硅酸钙与水化合而成,这个化合过程叫做水合作用。普通水泥在接触水4个小时之后才能达到初步硬化。这时,外部的水会通过半渗透性胶质膜渗入其内部,水泥颗粒会继续发生部分溶解,随着其浓度、渗透压、体积的变大,胶膜发生破裂,并又形成新的胶膜,如此反复进行,水泥颗粒外会形成一种空心管状的纤维。大量的像“刺”一样的空心管状纤维向外伸展。随着纤维的变长,这些空心管状的“刺”逐渐联结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将各颗粒胶联起来的“交织网”。正是这种纤维组成的立体网,增加了水泥的强度。

普通水泥在最初的数日或数周内慢慢硬化,如适当补充水分,其强度在数月或数年的漫长时期内,依然能继续增长。水泥与水的反应非常慢,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点,科学家曾将已硬化了的水泥磨碎,并将它再与水混合,发现它会产生第二次硬化。水泥中的细微裂缝有时会自行弥合,就是因为裂缝使水泥的颗粒打开,而当水渗入后,这些水泥颗粒表面又会生成新的刺状纤维,于是把裂开的部分又联结了起来。

用塑料袋装食品有毒吗

糖果、饼干、蜜饯、水果等各式各样的食品,常常被装在塑料袋里。透过一层晶莹透明的薄膜,食品不但看上去色彩诱人,而且隔绝细菌,保持清洁。它能使需要一定水分的食品不干燥,需要干燥的食品不返潮。用塑料袋包装食品的另一个好处是,食品不会粘得到处都是,也不易碎裂,携带十分方便。

但是,也许会有人对你说,塑料袋装食品,好是好,就怕有毒。这是真的吗?

通常情况下,专门用来装食品的塑料袋是没有毒的,因为那是用聚乙烯或尼龙制成的。制造聚乙烯时不掺杂其他物质,这样制得的聚乙烯密度低,质地柔软,对于阳光、空气、水分和化学试剂,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所以无需外加可能有毒的稳定剂和增塑剂。因此,用这种聚乙烯制成的薄膜来做食品袋,是安全无毒的。但是,聚乙烯薄膜也还有一定的透气性,如果用它来包装香料或有气味的东西,一部分香气或气味会逃逸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用更为结实的尼龙薄膜就比较理想了。

用其他塑料制成的薄膜塑料袋是否有毒,要作具体分析。比方说聚氯乙烯,它里面的增塑剂和一部分残存的氯乙烯,都是有毒的;聚苯乙烯中的一部分苯乙烯分子,能够在油脂中溶解,也是对人体有害的;以甲醛为基本材料合成的塑料,在与水和其他含水液体、油脂等接触时,尤其是在超过常温的情况下,甲醛会溶解进食品中去,这是一种对健康很有害的化合物。

所以,除了标明是食品塑料袋,或者完全肯定所用的塑料袋是单纯的聚乙烯或尼龙制成的,尽量不要用其他塑料袋来盛放食品,尤其是不能用装过农药或化工原料的塑料袋来装食品。

为什么可以用钢来切削钢

在工厂里,要对坚硬的钢料进行切削加工,使用的工具常常也是钢制的刀具。有趣的是,钢制的刀具往往能“削钢如泥”,不一会儿,就把钢料加工成所需要的零件了。

表面上看来,两个都是钢,可为什么用钢做的刀具能够切削钢料呢?

原来,各种钢是有差别的。做刀具的钢,只要比被加工的钢料硬度高,就能进行切削。一般做工具用的钢,含碳量比较高(大约是0.6%~1.4%),而且经过了热处理,使它变得更硬而不易磨损。但是在切削速度很高的情况下,往往会因摩擦产生高温,而高碳钢在高温下就不够硬了。因此,用于高速切削的刀具,必须用高速钢(俗称锋钢)来做。高速钢是一种合金工具钢,它主要含有铁、钨、铬、钒等元素,即使是在高温下(600℃以下)仍然十分坚硬。但是在更高的温度下(大于600℃),高速钢的硬度也显著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采用硬质合金了。通常用的硬质合金是由钴、钨、铬和碳等元素组成的,它已经不是钢了,因为其中含铁量很少,而且铁被看作是无用的杂质。

除了加入合金元素外,改变钢铁性能的另一重要手段是热处理。这就是把钢铁加热到一定的温度,然后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以不同的降温速度进行冷却,例如,钢在水中或油中就冷却得快,在空气中或炉子中就冷却得慢。冷却快可使钢铁变硬,强度高;冷却慢可使钢铁变软,强度低,但塑性和韧性好。因此,根据不同的要求,对钢铁可以采取不同的热处理方法,如淬火、回火、正火、退火等。例如工具钢须经淬火才能获得很高的硬度,而被切削加工的钢铁常常先经退火或正火,才比较容易切削。对于许多特种用途的钢材,还有许多特殊的热处理方法。

煤能变成汽油吗

大家知道,汽油是从石油中提炼得到的一种重要燃料。除此之外,石油还是生产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及醇等基本化工产品的原料。

地球上的石油资源并不丰富,相比而言,煤的储量较为丰富,可采年限达几百年,尤其在我国,煤已成为工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能源。然而,我国煤炭的84%是直接用于燃烧的。直接燃烧煤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能源的利用率低;二是煤含有多种有用的化合物,如能综合利用可成倍提高经济效益,而仅用于燃烧则颇为可惜;三是严重污染环境。能不能想办法避免产生这些问题呢?

煤和石油都是化石燃料,都是以碳和氢为主的化合物,从这一点来看,它俩是一对“黑色兄弟”。煤与石油的最大区别是氢含量不同,石油中氢的含量为11%~14%,煤只含5%~8%。尽管如此,煤还是有可能变成汽油的。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化学家们就已在实验中尝试将煤变成汽油的各种方法了。

直接加氢法,通常是先把煤磨成细粉状,再与溶剂混合,通入氢气,然后在高压条件下加热到380~460℃,使煤和氢反应,得到“人造石油”及其他低分子产物。将“人造石油”作蒸馏分离,就可得到相应的汽油、柴油等燃料。气化合成法则是指将煤先制成煤气,在煤气中补充一些氢气,把一氧化碳和氢的质量比控制在1:2,使它们在铁、钴或镍作为催化剂和200℃等条件下发生合成反应,得到的产物中,汽油含量可达到83%,另外还含有柴油等物质。由于把煤制成煤气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所以上述气化合成汽油的生产工艺相对也较容易办到。另外,还可先把一氧化碳和氢合成为甲醇,然后再由甲醇转化成汽油。这一方法在生产上显得更为简便而有效。如使用性能较好的分子筛催化剂,可使甲醇99%转化为汽油,而且转化过程中消耗能量很小,由此制得的汽油成本仅比合成甲醇略高一些。

由于在把煤变成汽油的过程中,能除去对人体及环境有害的杂质,而且煤又比石油更便于运输和使用,所以许多国家都已经筹建了较大规模的煤液化工厂。同时,科学家仍在继续研究把煤变成汽油的更新、更好的方法,使储量丰富的煤能部分替代石油,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为什么在陶瓷器皿上可以烧出美丽的色彩

我们每餐用的饭碗和碟子,表面有一层光滑的玻璃质,叫做釉。在光滑的瓷釉上,常常绘有美丽的图画,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原来,在釉中加进各种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烧熔后就显出不同的色彩,称为釉彩。

瓷器上的图画,常常有红色、绿色、紫色、黄色、黑色等等妍丽的色彩,就是巧妙地使用某种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的釉彩绘制成的。釉彩是几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创造。利用各种釉彩,可以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瓷器。中国的瓷器是驰誉世界的,现在英语中“瓷器”一词,就和“中国”一词相同,都是“CHINA”。

在瓷釉彩上产生瑰丽颜色的原料很多,例如氧化钴可产生蓝色;氧化铬生成绿色;三氧化二铁可产生棕色;二氧化锰生成黑色;氧化亚铜生成红色;氧化锡生成白色;氧化锑生成黄色;金和金的化合物产生金红色;银化合物生成黄色;镍的化合物产生紫色等等。用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互相合作,还可以产生出种种奇异悦目的色彩来。

制作一件瓷器,先得用瓷土制成坯,放进窑中煅烧,制成素烧瓷。素烧瓷有很多极小的小孔,是会渗水的。在素烧瓷上,浸上一层釉料,釉料烧熔后会覆在素烧瓷上,就成了雪白光洁的瓷器。如果在雪白的釉上,用釉彩绘上花卉、人物等图案,经煅烧熔化,一个有美丽图画的瓷器就诞生了。

看不见的指纹是怎样被发现的

指纹,就是手指正面末端隆起的汗腺开口连结成的纹理。每人、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不同,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例外。因此,指纹可用来作为识别人的标记。指纹显示是一种重要的侦察手段,也是一种有趣的表面化学反应技术。

今天,我们已经能使用多种高科技的手段,让看不见的指纹印奇迹般地露出“庐山真面目”。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做一个指纹显影的小实验:用大拇指或食指在一张光洁的白纸上按一下,看上去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另取一个小玻璃管,放入两粒米粒大小的碘,把玻璃管置于小火上慢慢加热,当碘受热渐渐变成蒸气升到玻璃管口时,将白纸上按过手印的地方对准玻璃管口的上方,让碘蒸气缓缓飘过留下指纹的纸面,一会儿功夫,白纸上就清晰地显示出你的指纹了。

为什么碘蒸气能显示出“看不见”的指纹呢?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手指上总有少量的油脂等分泌物,它们是由人的皮肤表面腺体分泌的。一般人一昼夜可以从皮肤中分泌出约15~40克油脂。有的人属于多脂型皮肤,分泌出的油脂量每昼夜可达45克。当你用手指接触白纸时,这些油脂就粘到了纸上,只是由于量很少,所以看不出什么痕迹。

油脂与水是不相混合的,它们之间的亲和力很小。但是,碘与油脂却是“好朋友”,它们的分子结构有相似之处,因此碘能溶解在油脂中。因为碘的颜色很深,即使溶解了微量的碘的蒸气,也能使手指留在纸上的油脂分泌物染上明显的颜色,在白纸上显示棕色的指纹印迹。

如果刚用肥皂洗过手,手指表面的分泌物还来不及形成一层油脂时,即使用十个手指按过的纸面,碘蒸气也不能显印出指纹。不过当你用手在脸上或头发上擦几下,让它沾上一些油脂,再做实验,那么在纸上就又能得到很清晰的指纹了。不信,你可以试试。

变异说明什么

中学课本上说,在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是我们的祖先。近年来,随着对基因的深入研究,有的分子遗传学家却出来说,我们现代人的祖先在非洲。于是,人类起源于什么地方,谁是中国人的远祖就成了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争论十分激烈。

人类的起源,大致可以说,先是从猿人进化而来,然后进化为直立人,最后成为智人,智人的中晚期才是现代人。最近的争论集中在现代人阶段,也就是3.5万年到10万年前,我们的远祖是谁。我国的古人类学家坚持认为北京人是我们的祖先,然而,1987年,美国的分子生物学家坎恩等人却提出一种理论,认为,现代人的祖先都起源于20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女性,也就是“夏娃”,形成了“夏娃假说”。

夏娃假说的根据来自对人的DNA进行的研究,大家都知道,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正是根据这些信息,自主复制,保证准确地产生下一代,并且代代相传。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讲的就是遗传。但是,遗传学家也注意到,一粒种子结成的豆并不是完全相同,多少有些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研究遗传学的两大主题。

在人群中,也同样存在着遗传和变异这两种生物特征,有的变异是可能保存下来,并记录在DNA之中。这样,DNA记录的遗传信息中,不仅有遗传的基因,也包含了变异的基因。

在遗传信息中,研究变异的多和少,就得到一些重要的推论。我们想像得出,一个人群的遗传信息中,相同的DNA很多,而变异非常少,就说明他们的血缘关系亲密。

同时,由于变异不是经常发生的,隔一个时期才会发生,才可能保存在遗传信息中,因此,就可能把通过检测变异基因的多少,作为鉴别一个人群的历史的尺度。如果一个人群的变异少,说明它的历史短;如果一个种群变异多,就反映这个人群的历史比较长。

创立夏娃学说的学者们,分析了从世界各地148位妇女身上提取的DNA,对其中的遗传信息进行比较,发现非洲人的变异最多,并且推测出非洲现代人的历史大约为20万年,而亚洲、欧洲的现代人的历史最多只有13万年。根据这个结果,他们作了一个判断,现代人的始祖在非洲,夏娃就是现代人的始祖。夏娃的后代大约在13万年前逐渐走出非洲,有一支走向欧洲,有一支走向亚洲。

按照这个学说,我们中国人也是这位“非洲夏娃”的后代了。中国遗传学家金力接着对中国人的基因进行研究,于1999年发表论文,说根据对28个人类群体的DNA进行分析,发现有部分非洲人大约在6万年前,从亚洲东南部进入中国,先到华南,然后进入北方,发展成今天的现代中国人。

然而,这个学说并没有得到我国古人类学家的支持,古人类学家仍然认为,中国人的祖先不是外来的非洲人,仍然是中学课本中的“北京人”,这有化石为证,有硬证据。而且,后来又在我国的本土发现了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的化石。

金力教授却说,那是远古的证据,可是这些化石中恰恰缺乏5万到10万年之间的化石。那时,全球出现了冰期,北京人的后代可能已经灭绝,后来就由从非洲来的现代人替代了,还是分子生物学提供的证据准确。

古人类学家争论说,冰期到来的时候,原住中国的人类没有绝灭,特别是在我国东部、南部没有形成大冰盖,在那儿猩猩、大象、犀牛都生活得很好,人类也能生存下来。

古人类学家还说,金力教授依据分子生物学对DNA进行检测,是一种间接的方法,其中包含着推测的成分。人类的DNA有30亿个碱基对,目前,检测的碱基对非常少,只不过是几十、几百个,不会非常准。所以,不同的实验室检测到的结果并不相同,有的人算出来是10万年以前,有的人算出来却是80万年以前。差距太大,不知道哪一个对。

古人类学家还提出一个问题,目前用分子遗传学的方法来判断人类的祖先,可靠吗?因为现在是利用DNA中变异的多少来作出推论的,可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不知道的因素。比如说,出现种族灭绝,会造成基因丢失,外来人种和当地居民杂交,又会发生基因增加。

对遗传基因的研究,虽然提供了一个研究人类祖先的新方法,可是留下的疑点也不少,还有一些不知道的因素。这种方法,可能提供许多新情况,也可能带出一些新的“不知道”。

我国科学家最近又提供一个新情况,说在非洲男性的基因中有一个突变位点M168G,是一部分非洲人特有的遗传标记,大约7.9万年前产生于非洲。金力教授对我国1万个男性进行检测,结果都发现了这个M168G的突变位点,说明了中国现代人的确起源于非洲。

要反驳这个证据,最好的办法是找到没有M168G突变位点的人,哪怕是找到一个也好。

万一,万一,1万个以外,只要有一个人没有这个突变位点,就能证明他的祖先不在非洲。有没有呢?不知道。

纳米火车派什么用场

儿童喜欢看卡通片,爱读童话、神话书少年开始爱上科幻小说。他们也知道,故事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无论是中国的孙悟空、马良,还是外国的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只存在于人们的想像之中,只是一个幻想。

少年儿童怀有一颗好奇的心,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充满兴趣,对幻想也同样抱有热情,想像力十分丰富。在想像中,展示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反映了对知识的追求。

好奇,不是少年儿童的“专利”,科学家也是怀有好奇心,富于想像的人。纳米技术刚刚兴起,就有科学家想到会出现小到不能再小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将成为装配工、运输工,按照设计的图纸,制造出各种机器,包括汽车和火箭。

福格尔原来是物理学家,现在改行从事生物工程研究,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未来的纳米机器人一定需要运输工具,就着手进行研究,要制造一部纳米火车,希望纳米火车能在甲点和乙点之间往返运送货物。

在华盛顿大学,福格尔正在把自己的想像变为现实。由于纳米火车特别微小,轨道不再是铁轨,而是塑料之王特氟隆,也就是贴在不粘锅表面的那种塑料。特氟隆耐腐蚀,特滑溜。在轨道上跑的货车,是一段段细微的管道,它只有头发直径的1/1000粗,简称“微管”。

微管是蛋白质,来自奶牛的大脑。牛脑的神经细胞中纵横交错地分布着管道,把管道切成一段段的微管,放在特氟隆组成的轨道里,它就成了装载货物的货车。

正像轨道不是铁轨那样,驱动纳米火车的也不是钢铁造的火车头,而是奶牛大脑中的驱动蛋白。驱动蛋白是一种细长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分子,一端是两个肥大的“头”,另一端是两条粗壮的“腿”,能够顺着管道“走动”。走动的时候,一条腿附着在微管上,另一条腿就跨了出去,每步的距离是8纳米。

真是一个富于想像的实验,纳米火车离开了火,不用燃料作动力,而是用蛋白质来驱动,真想得出。这反映出在纳米技术中,生物化学能发挥它的作用,福格尔有位同事是研究生物化学的,正在研究奶牛大脑里的细胞是怎样运输各种化学物质的。不论动物或植物的细胞内都有一个运输网络,运来有用的化学物质,又把废物送走。奶牛大脑的神经细胞相当长,运输任务很重,完成运输任务的正是驱动蛋白。

用纳米世界的眼光来衡量,驱动蛋白的力量不算小,足以把一根结实的微管折成两段。于是,福格尔选中了驱动蛋白来当做纳米火车的动力。实验证明,这个类似幻想的想法是正确的,把奶牛大脑中的驱动蛋白取出来,涂在滑道上,它已经能够驮着货车(一小段微道),漫无目的地四处乱动。

四处乱动的驱动蛋白已经显示了它的力量,下一步的工作就是限制它的乱动,把它的作用限制在轨道中,成为一节节货车。轨道建在光滑的特氟隆表面,在光滑表面划出一道凹槽,迫使驱动蛋白只能在凹槽里朝一个方向运动。

用一束X光或电子束是可以刻出凹槽的,但是,X光也好,电子束也好,刻出来的凹槽都太宽,有100纳米。后来,找到了一种新技术,用原子力显微镜改装成“笔”,划出的凹槽可以细到30纳米,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制造出纳米火车的轨道。因此,纳米火车不是靠轮子在两条轨道上滚动,而是生命物质——驱动蛋白在凹槽内运动。

纳米火车比细菌还小,无法供人参观,实验人员也只能通过显微镜去观察,为了看得更清楚,微管上涂了荧光涂料。后来看到,把驱动蛋白铺到作为轨道的凹槽上的时候,竟高出了一大截,原来凹槽深度只有25纳米,容不下胖胖的驱动蛋白,货车就可能脱离轨道,向旁边驶去。研究后得出结论,应该控制驱动蛋白的浓度,浓度不高不低的时候,驱动蛋白就乖乖地沿着轨道运动。

有了轨道,有了会运动的驱动蛋白,有当做货车的微管,纳米火车似乎可以开动了。到这时还要交待一下,纳米火车的能源是什么。当然不是煤和石油,而是在动物体内的现成能源:三磷酸腺苷(ATP)。初步设定,纳米火车的速度是每秒1微米,只要减少ATP的供应,车速就会慢下来。

最后的问题,也是一个尚未有明确答案的问题,纳米火车用来运送什么货物呢?作为试验,首先将在货车上装载生物素分子,这是一种可以从蛋黄中找到的维生素,也可以是别的抗生物素蛋白,总之这是些容易看得见的光点,而且不同货物呈现不同的彩色,这就容易观察出这些火车是否会相互碰撞,到底拉着货物能走多远。

这时,更需要想一想,纳米火车的用处在哪里,用这种微小的火车运什么货呀?

福格尔本人说,纳米火车只是实现幻想的中间步骤,在最近20年内能用纳米火车做什么,只能靠猜测。问题又回到本文开头所说的,需要发挥想像力。

这里,列出两个可能的前景,供读者去想像。

纳米火车运送的货物中,也许会有碳纳米管。未来的计算机芯片会采用碳纳米管来做导线,用碳纳米管组装的芯片只有现在硅芯片的1/1000大。目前,如何用碳纳米管来组装的方案还没有拿出来。发明纳米火车的科学家已经为这个方案准备好了运输工具,极富想像力地说:“如果在组装芯片时,需要运送碳纳米管的话,瞧,我已经作了准备,把世界上最小的火车,纳米火车拿去用吧。”

纳米火车也许是为未来的机器人准备的,这是一群一群比细菌还小的机器人,他们利用原子、分子或化学物质去组装微型电动机、螺旋桨,制造各种微型机器。机器人当中,有装配工,也有运输工,因此,用纳米火车来运送组件是必要的。

……

看过纳米火车的报道,真是大开眼界,没想到在纳米尺寸内居然能有火车,居然想出用奶牛大脑里的驱动蛋白来作动力能源。这个报道,把我们的眼光引入微观世界,看到了可能出现的机器。不过,正如发明纳米火车的福格尔所说,在最近20年内能用纳米火车做什么呢?

不知道。发明者本人尚且说不清,纳米尺寸的机器和机器人尚不知道是什么样,尚不知道有什么用,正在等待开发。

气味从哪儿来

你在自己的房间里看书,闻到一股炒菜的香味,你马上知道,妈妈正在做好吃的菜。香味怎么从厨房传到你的鼻子里来呢?

化学告诉我们,香味来自一些气味分子,尽管气味分子在空气中扩散,我们的鼻子仍然能够感觉到,这是人的化学感觉,舌头能品尝味道也是化学感觉。而眼睛、耳朵、手对外界的感觉来自光、声音和触觉,那是物理感觉。

人能闻气味,是生来就有的功能。婴儿出生以后,很快就能凭着气味识别自己的母亲,说明从那一时刻起,人就通过鼻子——嗅觉器官去采集外界送来的化学信息,并向人脑报告。

别小看我们的鼻子,它是一个精细的气体传感器。它有细微的嗅纤维,不断自发地晃动,感受气体分子是否到来,随后就把气味信息传给嗅细胞,最后由嗅细胞向大脑报告,在大脑中形成气味的感觉,判断是香还是臭。

人的鼻子里,嗅细胞多达500万个,都非常敏感,只要接收到8个气味分子,就会发出“气味来了”的信号,气味分子积累到40个的时候,就可以辨别出是什么气味了。

人也分泌气味分子,最容易闻到的是汗臭。脚汗只占汗水的0.9%,不到1%,但是,一脚踏在地上,每一个脚印至少留下200亿个气味分子。因此,罪犯逃跑的时候,留下了脚印,也留下了气味分子,这就可以带着警犬去追踪,即使狡猾的罪犯中途换鞋,也逃不过警犬敏锐的嗅觉,只要有一个气味分子吸附到嗅细胞上,警犬也会发出信号。狗的嗅觉感知能力超过人的100倍。

人对气味的感知能力也有差别,竟有人是嗅盲,即使不感冒,他也闻不到气味。

人最爱闻的气味是香味,能散发香味的物质叫香料。香料的来源很广,有从动物体内取来的,包括从抹香鲸身上取来的龙涎香,从麝鹿身上取来的麝香,从灵猫身上取来的灵猫香,从海狸身上取来的海狸香。

从动物身上获取香料已成为过去的历史,为了得到1克麝香,必须猎取3头雄麝,文明的进步不允许人们滥杀野生动物。其实,人们早已从植物中去寻找香料,带有香味的花草很多,诸如香茅草、薄荷、茉莉花、玫瑰花等等。从植物中提取香油也不容易,1千克鲜薄荷只含1克薄荷香油,3000朵玫瑰花也只能提取出1克玫瑰香油。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人们用人工方法合成了数千种香精,仿制出各种香味,用来制造香水、香皂,为牙膏和洗头膏增添香味。有的香料放出的香味酷似香蕉、橘柑、苹果、菠萝,于是,就掺在糖果和饮料之中,香蕉糖、橘子糖和一些饮料,并不是用水果做的,只不过具有一点水果香味而已。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的是食品中的气味,除了臭豆腐的臭味,鱼虾中的鱼腥味以外,大多是香味。烤面包、烤肉串会发出诱人的香味;炒菜既有肉香,也有蔬菜的菜香;水果的香味各不相同,苹果的香与菠萝的香完全不同,绿茶与红茶的香味也不同。

绿茶具有来自绿叶的清香,在加工过程中又增加了新的芳香物质。分析某种乌龙茶,香味组分有19种之多,而红茶由于经过发酵,组分更为复杂,已鉴定出的化合物有38种,其中有茉莉花香、玫瑰花香、冬青油香等等。

长期以来,人们对气味化学怀有浓厚的兴趣,不断地研究为什么不同物质产生的气味各不相同,嗅觉器官是怎么接收和鉴别这些气味的。研究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为了丰富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仿造一些香精,还可以研究出模仿人类和动物嗅觉器官的电子鼻或是别的什么“鼻”。

研究气味化学,涉及气味与分子结构的关系,遗憾的是还有许多问题还没有弄清,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去建立完整的理论。在这里,把已经提出来的看法罗列出来。

有人认为,气味物质所产生的气味各不相同,是由气味物质的分子结构所决定的。有气味的物质,都含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这些原子团称为形成气味的基团,又叫发香集团。发香的原子稍多一些,而含氮、硫的有机物就有强烈的臭味。发香集团有醇类、羧基化合物、酯类等等。

醇类有多种香味,庚醇有葡萄香气,辛醇有蔷薇香味,有的有百合花香气,有的含有麻醉性的气味。

看起来,这种理论着重分析了气味物质的组分。产生气味的原子团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气味。

可是,气味分子的组成、结构与香气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目前,还不能解释单一的香料具有哪一种香气,也无法确定香气的强度、质量和特性。现在,还没有一个精确的测定标准,往往只能靠主观评定,准确性就打了折扣。

于是,另有一种看法认为,气味来自分子的形状和大小。有位科学家收集了20多种与樟脑气味相同的化合物,发现尽管分子结构及其中的原子团都不相同,但是,气味相同,这些化合物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物质分子在空间都有一定的形状,形状也是多种多样,有球形、盘形、风筝形、棒形、楔形等。

气味分子有形状和大小的差别,这就可以推论人和动物的嗅觉也有对应的受体,樟脑气味分子大致呈球形,受体分子必定是个碗形,碗正好盛下一个球,人就闻到了樟脑味。从研究结果看,麝香气味分子是盘形,花香分子是风筝形,薄荷分子是楔形,乙醚的气味分子是棒形。嗅觉器官的受体分子也有相应的形状,就像模型与模具,相互吻合就闻到了气味。

这种理论还认为,所有的气味都是由7种原气味组成的。这7种原气味是:樟脑味、麝香味、花香味、薄荷气味、乙醚气味、辣味和腐烂味。这种说法,类似对色彩的分析,虽然电视的色彩看上去五颜六色,其实都是由红、绿、蓝3种原色组成的。这种说法,虽然找出了7种原气味,可是,辣味分子、腐烂气味分子却与分子的形状和大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也不能说得那么圆满。

科学家还从其他角度研究气味分子的电性、分子量的大小、光谱范围,希望能找出统一的、完整的理论,来解释决定气味本质的因素。

为什么金属陶瓷能耐高温

时代的飞跃,生产的发展,越来越迫切地需要高速度。汽车赛过了马车,火车又赛过了汽车;飞机赛过了火车,火箭又赛过了飞机。

燃油发动机转动着汽车的轮子,转动着火车的铁轮,也推动着飞机前进;喷气式飞机更快,最大飞行速度是声音速度的3倍多;而宇宙火箭的速度更是惊人……

高速与高温紧紧相连:喷气时,燃料燃烧的温度极高。从火箭喷气口喷出的那白炽耀眼的气体,达到了5000℃,简直是火的旋风。要知道,太阳表面的温度也不过是6000℃左右!

在高速飞行的火箭上,高能燃料燃烧,需要特殊的喷气设备。谁能耐得住5000℃的考验呢?木头不行,塑料不行,玻璃不行,金属也不行。用陶瓷行不行呢?陶瓷虽然比金属要好一些,但是太脆了。

人们把一些金属细粉掺到黏土里,烧成了“混血儿”——金属陶瓷。金属陶瓷具有金属与陶瓷的某些优点,使它像金属那样韧而不脆,像陶瓷那样能耐高温、高硬度和抗氧化性能等。加了20%金属钴的金属陶瓷,能够胜任宇宙火箭喷火口的高温考验。

现代的宇宙火箭,大都是分级的,叫做“多级火箭”:当金属陶瓷中的金属挥发光了时,火箭燃料也就烧得差不多了,整段火箭就离开了载体。载体中的另一级火箭又开始喷气了,继续推着人造卫星向前挺进。

金属陶瓷还可以用来切削金属,犹如快刀削番薯似的;金属陶瓷用在原子能反应堆里,可以抵抗强大的敌人——液态金属钠的侵蚀。所以金属陶瓷虽然只有短短的30多年历史,但已经成了一种极为重要的尖端科学材料。

同类推荐
  • 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汇编

    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汇编

    本书是四川省环保系统进行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后的成果汇编。全书就四川省污染源普查的经过和结论进行了详细的报告,包括总报告(国家发令、地方筹组、全面铺开、详细经过、主要结论,等等)、技术报告、各类污染源普查分报告(放射性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废气废水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工业危废医废,等等),全方位立体地如实反映了四川全省各地区各行业各类污染源的存在现状,对四川省的污染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为以后科学合理地进行污染治理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有利于全省乃至于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科学开展。
  • 向太空进军(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向太空进军(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向太空进军》是“征服太空之路丛书”之一,从人类早期的探索太空的活动开始介绍,一直到如今的探索活动,期间有关的发明发现也一并介绍,另外,还适当地介绍了一些有趣的太空话题,如一些前端构想和探索传奇等。
  • 我跟师傅学工程管理

    我跟师傅学工程管理

    全书共分4章,旨在让工人了解装修的重要行业知识,为工人们提升自己,独立接恰装修项目提供知识储备。第一章,工程预算报价,介绍工程预算的基本方法;第二章,合同的拟定,介绍怎样拟定合同,并详细讲解工程中的甲乙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第三章,施工现场流程管理,主要涉及装修工程中的成本、进度、质量和安全管理;第四章,装修中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是国家对装修行业的强制性法律法规,如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人身安全问题、合同纠纷问题等。并附录一套家装施工合同,以供参考。
  • 杭州西湖治理史研究

    杭州西湖治理史研究

    本书是浙江省社科联2008重点课题“西湖治理史及其生态学评价”成果的一部分,围绕着西湖治理这一中心,重点阐述了历次对西湖治理的具体经过,及其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并对每次治理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的评述。
  • 载人航天器的故事(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载人航天器的故事(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载人航天器是绕地球轨道或外层空间按受控飞行路线运行的载人的飞行器。载人航天器家族中有三个成员: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人类就是乘坐它们飞出地球,摘星揽月的。刘芳主编的《载人航天器的故事》是“征服太空之路丛书”之一。《载人航天器的故事》内容涉及太空世界的各个侧面,文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热门推荐
  • The Little Man

    The Little M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秦时明月之乱世人生

    秦时明月之乱世人生

    七国归一,天下霸唱,这却只是一个开端;墨家机关城,儒家小圣贤庄,骊山阴阳家,这是一个牵动诸子百家的最大阴谋;盖聂,端木蓉,卫庄,少司命,白凤,雪女,这是诉说儿女情长的年代。袁洛川说:“有我的秦时那注定是我一个人的秦时,那将会是一段神话!”
  • 仙珠易

    仙珠易

    拜入仙门的苏云得到了一件神奇的灵珠,在灵珠的照射下,炼器炼废了,不要紧,残渣可以回复到未炼前的状态,炼丹炼废了,不要紧,药渣可以被逆转成灵草,……苏云:我不仅炼丹师天才,我炼器也是天才,还有……
  • 剑道人

    剑道人

    他有一把刀,但是他不称为之刀,而是剑,斩断一切的剑。他一心向道,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道。
  • 左手巴菲特 右手彼得·林奇

    左手巴菲特 右手彼得·林奇

    本书凝聚了投资大师最精练的实战投资技巧,为您的投资之旅带来一套最权威、最实用的投资理论和操作方法。
  • 菩萨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

    菩萨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睿智话自达(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睿智话自达(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这些作品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博大深沉,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通过阅读本书,引导读者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去品味原文的主旨、情境、意蕴,在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广阔的想像空间。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领略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和人生品位。
  • 亚特兰蒂斯降临

    亚特兰蒂斯降临

    当传说变成现实;当理想变成恐怖;当愿望变成无奈;一切都才开始。不是吗?那从天而降的巨大轮环只是提前引发生命的本质——当不再适合存在的时候,只有毁灭一途!“生命,生命,生命···”“只有足够强大,才能被选中。”“也许,是时候···发起挑战了。”“···”这,就是它存在的目的;那么,你呢?
  • 彼岸花开蝶舞倾城

    彼岸花开蝶舞倾城

    爱一个人不一定会拥有,若是拥有一个人,就要好好去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