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0000000016

第16章 我们的行动

惟一的选择:持续发展

中国的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尽管80年代以来,我国在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相互关系方面做了艰苦努力,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那些存在已久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依旧面临着威胁民族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多重困境和危机!

怎么办?人口和环境的基本国情和趋势,以及中国人口和各种资源环境要素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冲突表明,为了克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逐步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只有而且必须选择一条非传统的、适合我国特殊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在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继续做出持久而艰苦的努力。这条路就是广为流行的“持续发展”的战略。

展望20世纪未来的几年,我们的形势是严峻的:

人口方面由于基数庞大,每年净增人口将达1500多万,即使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到20世纪末总人口仍将达到12.5亿,而且人口素质在短期内难以明显提高,这无疑将严重阻碍经济的迅速发展。

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方面,由于资金有限、欠账太多,改善环境质量、控制生态破坏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如果环境政策执行得好,估计需要10-20年才能控制环境污染,到二十一世纪才能开始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否则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仍将蔓延。同时,目前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毒化学品越境转移等全球环境问题也对我国提出了新的挑战。

自然资源方面,随着人口的增长及经济发展需求的增加,我国各种有限资源的供需矛盾仍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而且存在逐步恶化的趋势,特别是对于土地及淡水这些较难增加的资源而言,其负荷将继续加重。

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方针:解决温饱、达到小康、基本实现代化,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力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个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目前我国经济实力相对巨量人口的需求而言,仍然很低,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的改善。

综上所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都处于比较紧张的状况,而且它们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每一方面可以回旋的余地都很小。在这种“硬”约束、“紧”运行的状态下,若要在某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那么其他领域也将取得相应发展;反之,如果搞“单项突进”则在中国国情下注定会失败,而且在其他方面将造成巨大损失。如过去一段时间由于着眼于经济上的“赶超”目标,再加上实行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不惜牺牲一部分资源家底和环境质量去追求若干工业指标的增长,结果是工业不仅没上去,环境资源却付出沉重的代价。像这样失调的例子不胜枚举,其教训是惨痛的。

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只有比较平衡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兼顾当前与未来的总体利益,才能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这种协调就是“持续发展”的前提,就是“持续发展”的本质所在。

我们的方针

20世纪80年代伊始,为了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三大挑战:南北问题、裁军与安全、环境与发展,联合国大会成立了由当时的西德总理勃兰特、瑞典首相帕尔梅和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首的三个高级专家委员会,分别发表了“共同的危机”、“共同的安全”和“共同的未来”三个纲领性文件。文件中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为克服危机、保障安全和实现未来都必须实施持续发展战略的结论,并提出“持续发展”是21世纪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惟一途径。“持续发展”的最广泛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优先考虑当代人,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二是在生态环境可以支持的前提下满足人类眼前和将来的需要。由于“持续发展”关系到当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经济的持久增长,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繁荣,因此它立即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被各国政府和各国际组织所接受。

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长远发展前景看,建立和实施持续发展的战略是十分必要的和及时的,它要求我们否定那种人口放任、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低下、分配不公、教育滞后、闭关锁国、管理落后的发展模式,并特别要求对生态环境给以极大的关心,强调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自然资源不断更新、积累、增殖和永续利用。我们的指导思想是:1.保障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既包括吃、穿、用、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也包括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生存权利;2.迅速发展经济,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社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走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3.把近期利益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基础之间的长期平衡发展。

为了实现这些持续发展目标,我们的方针是: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2.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维护资源基础;

3.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4.不断降低物耗,力争低消耗高产出;

5.引导社会消费,建立适度消费生活体系;

6.促进市场发展和企业活力,改进宏观调控,建立效益持续提高的经济运行体系;

7.建立、健全劳务或劳动力市场,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体系;

8.促进科技开发和生产的结合;

9.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

10.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倡导ISO 14000系列标准

随着环境保护宣传的深入,许多人对“绿色食品”、“绿色标志产品”等新名词已不再陌生了。然而你听说过“绿色管理”吗?“绿色管理”的标准是什么?ISO 14000系列标准就是“绿色管理”的标准。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英文缩写。1996年、1997年该组织先后颁布了ISO 14000系列标准中的6项标准,它们分别是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ISO 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撑技术通用指南;ISO 14011: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ISO 14012: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指南;ISO 14040:生命周期评估一原则和框架。

ISO 14000系列标准的颁布,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因为以前人们只重视产品的“绿化”,现在ISO 14000系列标准的提出,表明管理也要“绿”起来。那么ISO 14000系列标准是怎么使管理“绿”起来的呢?ISO 14000系列标准要求在组织内部建立一个环境管理体系,对产品“从摇篮到坟墓”,也就是从开发设计、加工制造、使用、报废处理以及再生利用的全过程,或者对组织的活动、服务的全过程,是否符合环境要求,进行计划、监督和周期性的评估,确保在每一个环节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ISO 14000系列标准与以往的环境标准有很大的不同,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强调符合法规,它要求组织的任何行为,都要符合国家的环保法规和政策;2.它不是强制性的,企业可以自愿决定是否按照这个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3.强调预防为主,它要求通过各种管理措施把污染消灭在萌芽中;4.广泛适用于各种组织,不论工厂、商店,还是研究所、学校、机关,只要它有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愿望,就可以依照ISO 14000系列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5.它不是以水、土、气等单一环境要素为对象的,而是以整个环境管理体系为对象;6.强调持续改进,不断完善;7.依据标准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所有内容都要形成文件,有据可查。

ISO 14000系列标准使管理“绿”起来,将对控制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一个绿色世界起到巨大的作用。毫无疑问,它将大大推动环保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ISO 14000系列标准把环境管理由单纯依靠政府的强制性管理,转变为企业自愿参与的市场行为,企业从原来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开展环境管理。许多企业不仅自己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还要求为它供货的企业也要获得认证,这样就形成了链式效应,带动一批,影响一片。ISO 14000系列标准强调污染预防、全过程的环境管理和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进产品的环境性能,多开发无毒、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节约能源和原材料、低污染的绿色工艺,从而促进清洁技术的应用,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ISO 14000系列标准要求对员工进行系统的环境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每一个员工都参与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这样就能有效地推动全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

环境税

环境税是一种全新的税种,它是针对目前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而提出的。

我们知道,生态环境可以容纳或净化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同时又可以提供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物力。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生态环境是一种资源,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稀缺性日益明显,这种稀缺性就体现了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但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态环境资源往往被认为是无价的,可以随意无偿占用,结果形成了“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的奇怪现象。所以,环境税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一种生态环境补偿费,它把应由资源开发者或消费者承担的对生态环境污染或破坏后的补偿,以税收的形式进行平衡,它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谁收益谁付费”的生态环境开发利用保护原则。

在国外,很多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进行管理,其中包括征收消费税、支付信用基金、征收生态税、征收意外收益税、征收收入税等。在法国,1960年通过了一个法律,国家授权在自然区域和敏感性区域征收一种部门费,用来资助绿色区域或森林区域向公众开放。此外,法国还在1975年执行了另一种税收:向在地面或沙岸采沙石的公司收税,税款主要用于资助恢复采矿后的地表环境等项目。在德国,1989年开始征收“生态税”,有的地区还征收自然保护特别税、植树税、辅助森林保护税等。除了税收外,德国法律也利用收“费”方式来解决环境与生态问题,例如在自然资源开发、水资源利用以及有毒废物的排放和焚烧等方面收费。在美国,对废弃矿征收采矿费,每吨煤征收35美分。这种费用专门用来恢复已报废的矿区的地貌景观。在瑞典,有一套完整健全的税收管理体制,其中包括大部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税收,如能源税、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等。比利时是第一个征收“绿色税”的欧洲国家,征收绿色税后,消费者转而消费那些对环境危害较小的产品。

我国虽然目前还没有正式征收环境税,但截止到1993年,全国已有17个地方开展了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征收工作。征收的项目与矿石、土地、旅游、水、森林、草原、药用植物等资源的开发有关。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征收环境税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的经济手段。但是,它的实施还需要相应的政策来支持,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证。

绿色壁垒

大家都听说过贸易壁垒。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国为了本国的利益,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税收,以达到减少和阻止商品进口的目的。那么“绿色壁垒”是怎么回事呢?

目前,世界贸易步入了环保时代,环境保护走进了全球贸易的范畴,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在进口商品时竖起了一道“绿色壁垒”。例如,1995年1月1日起,德国全面禁止生产、进口用能产生致癌物的118种染料染色的纺织品、服装、皮革制品和鞋类。规定实行后,我国许多绢纺印染企业的产品被拒之门外。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拒绝进口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环境污染或破坏生态的商品,或对其征收高额税收,其目的是保护人类共同的环境。

将贸易和环境挂钩,原本是想通过贸易手段,使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得到切实的执行。但这样做,实际上保护了发达国家的利益,而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水平高、信息灵通,只有他们才会构筑绿色壁垒,而发展中国家资金少、技术落后,其产品要达到较高的环境标准很困难。因此,绿色壁垒往往使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受到限制,甚至使其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我国在1995年,部分产品因不符合发达国家的环境指标和法规遭遇退货或赔偿,损失了200亿元。

那么,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怎样对待绿色壁垒呢?一方面,我们应该坚持不懈,争取平等的贸易地位;另一方面,我们应提高科技水平,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和科学化管理,实施国际通用的ISO 14000环境管理标准,在企业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贯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原则,并设法通过ISO 14001环境体系认证,以获得国际市场公认的“绿色护照”。这样,我们便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主动地位。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措施

世界各国的大中城市,都到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阻止空气污染继续恶化的时候,大体上可以考虑采取下列有效措施:

(1)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限制私家车的发展,因为以人头计算,公交车的污染只有轿车的1/20.强制使用洁净燃料,如倡导性使用石油液化气,规定出租车必须使用石油液化气作为燃料,禁止柴油车辆进入市区。

(2)发展电动车及其他零排放车辆,电动车的两大优点是低噪声和无污染,在成本上也有竞争力,可以恢复和发展城市电车。

(3)制定人口出行计划:增加环行线,减少转车,开设从郊区到市中心的公共汽车高峰期线路,满足上班族需要,控制停车,对入城车收费等。

(4)发展自行车交通。骑自行车无污染、无噪声、经济实惠还可锻炼身体。调查表明,城市内一半以上的出行距离不超过3km,完全可以用自行车代步。因此,先进的城市文明不应该限制自行车的使用,至今欧洲不少发达国家的城市中仍在大量地使用自行车。

(5)铁路电气化能大大降低空气的污染。像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至今也只实现了50%的电气化,大量老式柴油机车仍在行驶。

(6)要尽力减少城市工业的有害排放,如SO2、NO2和粉尘等。必要时,要把特别有害的工业部门迁出市区。

城市空气污染监测

由于许多城市的空气污染在不断加剧,居民开始关心与他们健康息息相关的大气环境,于是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应运而生。预报是根据空气污染指数来定量地客观评价空气质量的优劣,而指数则是根据对若干种主要污染物的监测数据并参照一定的分级标准而制定的,这也是空气质量评定的“数字化”。主要污染物的选取虽然不尽相同,但SO2、NO2和颗粒含量这三项是不可或缺的,前面已讲过这三种污染物的来源和对人体的危害。环境空气监测采用自动监测系统进行连续监测,如每4分钟测得一组监测数据,然后计算出每天的平均值再加以分级公布。最优秀的为一级,这在一般城市中是罕见的,只有在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中才能遇到;二级为优秀级,指数不大于50;三级为良好级,指数不大于100,一般居民区和商业区应在此范围内,但现实情况往往超标:四级表示轻度污染,指数不大于200,人群中可出现刺激症状:五级是中度污染,指数不大于300;五级以外为重度污染,指数大于300,此时人们应留在室内,避免外出。但此种预报和天气预报一样,并非完全准确,也不一定符合于一个大城市中的某一特定区域,而且预报有时偏于乐观,所以只能作为参考。

大力发展绿化

城市人口集中,建筑密集,车水马龙,再加上有众多的工厂,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相对比较严重。而绿色植物不仅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大量氧气,还有吸毒、除尘、杀菌、减噪、防风沙、蓄水、保土、调节小气候的作用,甚至还能用来监测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植物是天然的“制氧机”,它在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据测定,15亩树林,每天可吸收1吨二氧化碳,放出0.73吨氧气。

植物是天然的“防疫员”。一些植物能分泌杀菌素,将飘浮在空气中的细菌杀死。植物是天然的“除尘器”。植物枝叶茂密,起到阻挡灰尘的作用,有些植物的叶子表面有许多绒毛,有些还能分泌黏液,绒毛或黏液能吸附空气中的飘尘。一亩树林每年吸附的灰尘可达60多吨。而城市中无绿化的区域与有绿化的区域相比,空气中的灰尘要多15倍左右。

植物是天然的“消音器”。植物的茎叶表面粗糙不平,叶子上有大量微小的气孔和绒毛,像凹凸不平的吸音器材,具有良好的消音效果,因此城市中的林阴大道往往比较宁静。

植物是天然的“空调器”。植物的蒸腾作用使之能吸热、降温,增加空气湿度。据测定,1公顷绿地的降温效果,相当于500台空调机工作20小时。

植物还是环境污染的监测器。许多树木与植物对工厂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十分敏感,在污染物量很少时就能表现出受害的症状,而此时,人还一点都感觉不到呢!

抵制吸烟

据1995年有关吸烟副作用的研究,在30多岁的人群中,吸烟者心脏病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5.3倍;在40多岁的人群中,吸烟者的心脏病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3.7倍。

据世界卫生组织计算,吸烟者平均寿命不到70岁,比预期寿命少22年。另一项研究发现,中年以后,吸烟者的面部皱纹比不吸烟者多1~2倍。吸烟还可导致肺癌等多种疾病。

据统计,在1996年一年中,香烟就大约杀死了300万人其中工业化国家200万人,发展中国家100万人。之所以工业化国家的人数高于发展中国家,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有大规模吸烟开始得较晚。近年来,受经济增长刺激,发展中国家的香烟消费逐年增加。据信,当发展中国家人口开始吸烟和疾病出现之间的过渡时期过后,每年因吸烟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000万人。

推广无铅汽油

汽车排出的尾气中含有四乙基铅等铅的化合物,这是因为汽油中添加了四乙基铅等作为抗爆剂。通常每加仑(3.79升)汽油中加入四乙基铅2~4克,汽车行驶时,其中的25%~75%随同汽油燃烧时产生的其他铅化合物一起排入大气。铅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烷基铅的毒性更大,如四乙基铅的毒性就比金属铅大100倍。铅及其化合物进入大气中,会以极细的颗粒形态向远处扩散。北极冰川的冰雪中,铅的含量200年来增加了20倍,这些铅都是从其他大陆飘散过去的。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气中的铅污染已遍及全球,而且日益严重。而在大气的铅污染中,90%以上是由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中的铅及其化合物降落到地面后,还会造成水体和土壤等的污染。

铅及其化合物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它们可以随饮水、食物进入消化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四乙基铅还可通过皮肤侵入体内。侵入体内的铅有90%~95%形成难溶性的磷酸铅,沉积于骨骼,只有少量排出体外。当体内的铅蓄积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引起铅中毒。一般人铅中毒后,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关节疼痛等病症,严重的铅中毒病人会得贫血症,这是因为铅使血液中血红蛋白合成代谢出现障碍。

1961年,在日本东京发生了一起慢性铅中毒事件。在东京市区的交通要道上,车行繁忙,每一分钟通过约50辆汽车,大量含铅废气排放到空气中,使周围居民普遍出现造血功能下降的现象,有的居民还患上了心血管、脑溢血和慢性肾炎等疾病。交通警察只好戴上防毒面具指挥交通。

事实上,汽车排出的含铅废气,已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要防止和减少汽车尾气造成的铅污染,最好的办法是使用无铅汽油。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分别从1998年6月1日和10月1日起,开始推广无铅汽油。科学家预测,所有汽车都使用无铅汽油后,大气中的铅可迅速减少80%~90%那时,城市空气将重新变得洁净清爽。

不随便焚烧枯枝落叶

深秋季节,地上满是枯枝落叶,怎样处理它们呢?人们常常将它们扫成一堆,点上一把火,烧得只留一点灰烬;家里大扫除,要销毁一些私人信件,往往也是一烧了之;要去掉废电线一端的外层包皮,也用火烧的办法。于是,烟雾弥漫,刺眼呛鼻,严重污染了周围的大气。

枯枝落叶等垃圾在焚烧时,都是不完全燃烧。它们一边烧,一边向大气排放多种有害物质,其中包含气体、液体和固体。气体中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氧化物、硫化氢、甲烷、甲醛、丙烯醛等。燃烧时产生的烟有辛辣的臭味,会使人流泪,这就是丙烯醛在起作用。液体物质主要有水滴、酸雾等。如果被焚烧的垃圾中有聚氯乙烯等含氯废塑料制品时,就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气体,它遇水蒸气生成白色的强酸性盐酸烟雾,能腐蚀皮肤和黏膜。固体微粒主要是碳黑、粉尘和烟黑。碳黑粒子吸附力很强,能吸附各种有害气体和液体;烟黑是由碳、氢、氧、硫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许多是多环芳香烃。

当温度在600~900℃且供氧不足时,有机化合物最容易生成一系列的多环芳香烃。不少多环芳香烃有致癌作用,如3,4-苯并芘就是极强的致癌物。露天焚烧1吨枯枝落叶或1吨城市垃圾,可产生310毫克的3,4-苯并芘。这些物质往往附着在烟尘微粒上,随风进入大气,再进入人的肺部,使人们患癌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如果这些飘浮在大气中的致癌物质随雨雪降到地面,还会污染水和土壤。

此外,垃圾中还常有油漆、颜料,或有彩色图案的印刷品,在燃烧时就会产生镉、铬、铅、砷等有毒重金属化合物和砷化合物,它们也附着于烟尘微粒上污染大气。

所以,不能随便焚烧枯枝落叶或其他垃圾。应将它们集中起来,作为城市垃圾,由环境保护部门统一处理。

不提倡燃放烟花爆竹

每年过春节的时候,许多人都爱燃放鞭炮,特别是少年儿童。点燃一串鞭炮,或几个式样各异的烟花炮,噼噼啪啪,五彩缤纷,真是热闹极了!用燃放烟花爆竹来庆贺新年,这在我国各地早已成为一种习俗,延续了许多年。这种习俗虽然能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却往往带来不少危害。

鞭炮的原料是火药,主要成分为硫磺、炭粉、火硝(硝酸钾)或氯酸钾。烟花炮或烟火是在火药中按一定配比另外加入镁、铝、锑等金属粉末和硝酸锶等硝酸盐制成的。燃放烟火时,不同的金属或金属离子会产生不同的颜色。鞭炮或烟火点燃后,它一边迅速燃烧、爆炸,喷射出五颜六色的火焰,一边产生大量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各种金属氧化物的粉尘,造成空气污染。其中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具有极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它们会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咳嗽,引起气管炎等疾病。

燃放鞭炮和烟花炮时,猛烈的爆炸声还是一种城市噪声,甚至成为严重的公害。尤其在除夕之夜近午夜时,街头巷尾,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整个城市硝烟弥漫,仿佛成了战场。这时,儿童、老人和心脏病人很容易受到惊吓,其他人也无法好好休息。

此外,鞭炮在制作、运输和燃放的过程中,只要稍有不慎,就会爆炸、起火,酿成火灾,造成伤亡事故。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这么多危害,因此,在我国的不少大城市里,已禁止在一定的区域内燃放烟花爆竹。

不滥烧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物品

生活中最常见的处理垃圾的方法是填埋、堆肥和焚烧。其中,焚烧固体垃圾由于可以大大减少垃圾数量、可回收热能、简便易行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但实际上,垃圾焚烧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由于焚烧垃圾的成分十分复杂,垃圾焚烧生成的污染物比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生成的污染物更多、更复杂、毒性更大。其污染物主要是焚烧产生的酸性气体(如SOx、NOx、HCl、HF等)、有机类污染物和灰渣中的重金属。

垃圾焚烧不仅污染大气,而且燃烧后灰烬的存放会对土地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即使为了符合空气排放标准,安装过滤装置来收集排放物,同样也需要处理固体废料,增加了环境的负担或危害。我们个人,在没有废气处理条件的前提下更不能轻易滥烧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物品。

经常查车辆尾气

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铅等。一氧化碳和人体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有比氧强几十倍的亲和力,亲和后生成碳氧血红蛋白,削弱血液向各组织输送氧的功能,造成感觉、反应、理解、记忆力等机能障碍,重者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氮氧化物是对人体,特别是对呼吸系统有害的气体。目前还不清楚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但是HC和NOx在大气环流中受强烈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种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20世纪50年代美国洛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45岁以上者约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者约为平时的2倍,一周中因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和心脏衰弱死亡者分别为事件前一周同类死亡人数的9.3倍、2.4倍、5.5倍和2.8倍。

北京现已有近140万辆机动车,每辆车排放的污染物浓度比东京、纽约等城市同类机动车多3~10倍。尾气超标,害人害己,如果家中有汽车,请别忘了定期检查尾气。

回收废纸

纸张可分为原生纸和再生纸。原生纸的生产原料是木材,全世界每年因生产纸张而消耗的木材量是相当惊人的。再生纸可用废纸作原料。据统计,回收1000千克废纸,可生产800千克的再生纸,节约木材4立方米,相当于保护17棵大树。一个大城市如能将一年丢弃的近万吨废纸全部回收利用,就相当于保护了数十万棵大树,这不仅节约了造纸的木材,更重要的是间接地保护了森林资源,保护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

回收废纸用作再生纸,还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建造一个以废纸为原料的纸厂,可以省去以原木为原料造纸时的原木加工处理工序,因而节约投资50%。另外用废纸造纸,水、电、煤、烧碱的消耗也大大减少,使再生纸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目前,世界各国对废纸的回收利用相当重视。如日本全国的废纸回收利用率在50%以上,德国高达83%,而美国更是废纸利用和废纸出口的大国。据悉,美国除了将废纸中的主要部分——废报纸送入造纸厂制造再生纸浆外,更开发出了两种利用价值更高的新用途——用废报纸改良土壤、用废报纸生产饲料,都取得了成功。

回收废纸,减少了城市的垃圾量,也减少了对森林的砍伐量,还降低了纸张(再生纸)的生产成本和价格,真可谓一举多得。

不盲目生产和使用一次性木筷和木杆铅笔

我国有两个令人辛酸的“世界第一”:一次性木筷和木杆铅笔的产量及出口量。

说它“辛酸”,是因为这些“第一”是以消耗大量木材和破坏森林为惨重代价的。

据说,一次性木筷的发明专利属于日本,日本国内一次性木筷的消耗量也名列世界第一,但日本自己却从来不生产这种筷子,全部从国外进口。不仅如此,筷子用后还要统一回收,再用于造纸,基本收回进口筷子的成本。中国每年向日本出口300万箱200亿双木筷,制造这些木筷要用去40亿立方米的木材。国内一次性木筷的消费也与日俱增,300多个厂家在竞相生产,所有大中小城市的饮食行业几乎都在使用一次性木筷,也没有听说有人回收这种筷子,作为造纸的原料。试想,每年我们扔掉了多少木材、多少森林呀?

我国年产木杆铅笔超过75亿支,占世界木杆铅笔总产量的75%,出口40亿支,均为世界第一。生产75亿支铅笔需要10万立方米的木材。而美国、日本已将生产纸制铅笔作为发展方向;德国和台湾地区的木杆铅笔业已减产和转产。发达国家早已把木杆铅笔工业定为夕阳工业。

难道中国的森林资源特别丰富吗?回答是否定的。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居世界第121位,平均每人只有0.5立方米的木材,而日本虽为弹丸之地,但森林覆盖率高达65%。

环境专家普遍认为,21世纪人类将面临空前的资源危机,包括水危机、土地危机、森林危机,等等。解决危机的惟一出路是节约使用资源。因此,必须对一次性木筷和木杆铅笔的生产进行限制。

少用纸尿布

纸尿布有的原料来自于树木纤维素,消耗着森林资源,制造过程中又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和水,其中一部分后来成为废水。因此,大量生产纸尿布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另外,纸尿布用后丢弃,成为固体废弃物,而且在掩埋时会产生污染问题(1/3的纸尿布带有排泄物,而且所有的纸尿布甚至一开始就含有病原体,即使加入少量氯化物消毒也无济于事)。

在美国,每个儿童在婴儿期平均使用数千条纸尿布。在都市固体废弃物中,又脏又臭的纸尿布占了一大宗。1978年,美国俄勒冈州的一项研究发现,该州的固体废弃物中,有16%~32%是纸尿布。美国每年用过的纸尿布已经多到“足以从地球到月球来回铺上七趟”。

我国传统的育儿方式惯于用布尿布,这一好习惯,应该继承发扬。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出生千余万人,都用起纸尿布来,我们的环境和资源都吃不消。因此,很多事情不是经济上能否承受的问题,而是公民的责任心问题。

保护森林

森林对于人类至关重要,主要表现在:森林提供了人和动物呼吸的氧气,吸收工业和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森林调节地表径流,涵养水源,避免水土流失;森林减低风速、吸附尘埃,吸收硫化物等保护森林环境。森林是人类绿色的家园有毒气体;城市绿化带消纳噪音,降低噪声污染;森林是地球上生命最为活跃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地区。

然而,森林正在迅速消失。如果失去森林,地球生态系统就会崩溃,人类就将无法生存。我国现有森林1.34万公顷,居世界第五位,但森林覆盖率仅为14%,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7%,居世界第一百零四位,属于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另外,我国森林质量不高,中幼龄树比重大,约占全国林场面积的71%,人工林中的中幼龄树比重高达87%;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西南、东南、东北多,西北、华北少;森林资源破坏严重,乱砍盗伐屡禁不止;森林灾害频繁,如虫害、风沙等。

美国原国务卿基辛格在参观北京天坛公园时,曾经对着公园里的柏树群大发感慨:“以美国的科技实力,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容易地复制出你们的寰丘和祈年殿。但复制这些古树,却必须用上千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古树名木是一种活着的文物,是自然遗产,还是活的基因载体。研究古树名木对了解古代气候、水文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意义。

在我国,每个省份都分布有数不胜数的古树名木。这些历尽沧桑的大树,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和象征,也是大自然顽强生命力的体现。为了保护古树名木,各地先后出台了地方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并为古树名木建立了“户籍”和档案。

节约水资源

当前,水资源不足不仅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且已威胁到人类的生活、健康甚至生命。不断加剧的水资源危机使人们终于清醒了: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再也不能无节制地浪费水资源了,而必须管好、用好这有限而又宝贵的水。

人们的日常生活、科研工作和工农业生产都要用到水,因此就要在各个环节都做到节约用水。

农业上的用水量很大,占人类生产和生活用水的70%以上。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是,往田里大量灌水。这种“漫灌”方式任水到处流淌,结果不仅有一半以上的水白白地流失,而且还可能造成土壤的盐碱化。目前我们已发展了很多新的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渗灌等。

喷灌技术采用像小喷泉似的中轴喷灌装置,来进行灌溉。它可使水的利用率达到70%。更为先进的滴灌技术,是把水管埋到植物的根部,水通过小滴头渗入土壤,直接喂到庄稼“嘴边”,这样进一步减少了水的蒸发损失,使水的利用率达到90%。许多国家都在大力推广灌溉新技术,最成功的例子是以色列。这个国家沙漠地区很大,降雨量很少,一条内河也没有,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状况促使它研制出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世界各国的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只要提高10%,节省下来的水就可满足全球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了。

工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22%,因此节水潜力很大。工业节水的主要途径是使水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技术处理,得以一水多用、循环利用。一些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水的重复利用。日本工业用水的重复率在1982年就已达到74%,而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率只有45%,全国每年有70亿立方米的工业冷却水未经循环就白白流走了。

我国的单位产品用水量与国外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华北的几个大钢厂,每生产1吨钢材需要25~56立方米的水,而美国等先进国家的钢厂,生产1吨钢耗水量一般都在5.5立方米以下。我国和先进国家在水的利用率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节水的潜力也相当大。所以,我们应该努力采用节水新技术,大大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生活用水节水潜力也不小。有人计算过,如果水龙头没有关紧,仅仅流出像火柴棒那样细的水流,一昼夜就可流失432升水。再拿抽水马桶来说,我国旧式马桶因结构不合理,80%都漏水,平均每套每年漏水110吨。我国共有这种旧式马桶2000万套,仅马桶漏水一年就漏掉176000万吨。如果采用节水设备,则可以使生活用水量大大降低。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系列节水型卫生设备,可使住宅用水量节约30%左右。

采用节水新技术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提高我们的节水意识。自古以来,人们常用“花钱如流水”来形容花钱大手大脚,这恰恰表明水在人们的头脑中是没有价值的。然而,全球水资源危机正在向我们逼近,未来许多国家可能会因水源发生战争。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意识到,水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应该自觉地珍惜水、节约水!

保护地下水

保护地下水,就是保护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地下水是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的一个重要供水水源。

地下水不同于地表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地下水在地下不声不响地流动,不直接受大气降水的影响。由于受地下周围环境的限制,它流量较小,流速较慢,水温较低。俗话说“流水不腐”。地下水的这个特点使它不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和稀释,也不利于污染物质的分解和转化。因此,地下水的自净能力差,不像地表水那样可以向周围环境迅速扩散。二是地下水潜藏在地下,不接触外界环境,不接触阳光,曝气净化和生物净化的过程难以进行。因此,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清洁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激增以及城市化的扩展,地下水的污染日益严重。地下水被污染后,反过来对工业生产造成危害,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1943年,美国的一个化学兵团租用落基山某处生产军需物资。8年后该处又转租给一个石油公司生产杀虫剂。此时,距工厂几千米之外的农场的牲畜开始出现无法诊断的疾病,庄稼大片大片地死亡,树木逐渐枯萎,村民也患上了怪病。调查发现,灌溉这些农场的水中含有多种化学试剂,其中有军工厂投产期间排入的氯化物、氯酸盐、磷酸盐、氟化物,甚至还有砷。显然,这些军工厂的排放物在渗入地下以后,经过7~8年时间的“漫游”,已扩散影响到了一个很大的范围。令人惊奇的是,地下水中还含有一种可杀死杂草的物质2,4-D,显然农作物的大片死亡与它有关。然而,在军工厂的生产流程和以后化工厂的生产中都没有生产过2,4-D。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这是由军工厂排放出的物质,在空气、水和阳光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合成的。这表明有些排放物尽管最初无害,但可能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结合而产生新的有毒物质。

有机合成化学物质造成的污染,对世界各地的地下水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地下水污染来自危险废物处置场、化粪池、地下污水管泄漏、地下油库、农业径流中携带的杀虫剂和化肥残留物、城市和高速公路的废物(如化雪用盐)、地下或露天矿场,以及受市政和工业污染物影响的地表水。

化肥中的硝酸盐已成为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源。随着化肥在发展中国家的广泛使用,这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美国,对10多万口水井的调查发现,有6%的水井硝酸盐含量超过标准,20%的水井氨态氮含量超标。1986年美国环保局宣布,这个国家79.6万个钢制地下储油罐中有1/3因结构缺陷和腐蚀而泄漏,在2000个需清理的危险废物处置场中有一半存在危险废物向地下渗漏的问题。纽约长岛约300万居民生活主要依赖地下水。但是,当地的地下水已经受到工业污染、化粪池泄漏和土地废水处理以及海洋咸水入侵的严重影响。

利用森林净化废水

一条条管道从纽约市通向郊区的林带,工厂排放的废水沿管道涌向森林,随后,几部特制的喷洒器一齐开动,霎时间,森林上空下起了倾盆“黑雨”……这不是科学电影中的镜头,而是美国科学家特纳等人正在进行的一项实验——利用森林净化废水。这项实验最终获得了成功。

特纳的实验进行了7年,证实森林不仅能净化空气,也能净化废水。将大量废水引入森林,喷洒在树木身上,非但不会抑制树木生长,而且能促使树木成材。这是因为废水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磷、钾、钙、镁等矿物质,它们是树木生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森林中有些树木因土壤贫瘠,“营养不良”而生长缓慢,一经废水浇灌,它们便恢复长势。废水中的细菌和病毒在江河中会毒化水质,毒害鱼虾,传播疾病。然而当它们随着废水进入森林,却犹如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它们被吸附于地表,土壤中有它们的天敌;许多树木能分泌大量的植物杀菌素,一旦有细菌和病毒闯入它们的领地,便会被就地歼灭;爬上枯草、树木的病原体,也逃脱不了紫外线和杀菌素的攻击。经几番“围剿”,废水中的细菌、病毒就被消灭得差不多了,这些水再从森林中流向江河湖泊或渗透到地下,就不会污染环境了。

利用废水灌溉森林,既净化了废水,废水中的养料又能被树木吸收,促进了树木的生长。用废水灌溉后,有的树木的生长速度甚至比常态下的快2~4倍。繁茂的森林在净化大气、滞留尘埃、消减噪声等方面起着更大的作用。

当然,森林所能净化的废水量不是无限的,森林面积与其净化的废水量应符合一个适当的比例。按特纳的计算,净化纽约市及其市郊工厂的废水,需要830平方千米的森林面积,即相当于纽约市本身的面积。

提倡用生物方法防治农业病虫害

农药的使用曾对农业的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广泛使用农药,会引起农药中毒,使人得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农药中毒者达100万,死亡人数约2万。广泛使用农药,还会使动物中毒,使农产品受污染。仅美国,每年因畜产品受农药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了2960万美元。全世界每年有数千万家畜因农药污染而中毒。另外,由于大量使用农药,自然生态系统中许多有益的昆虫和寄生生物被无辜杀死,而病虫害的抗药性却在增强。据调查,迄今大约有504种害虫和螨类、150多种植物病菌和273种杂草对农药产生了危险的抗药性。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也是相当严重的。农药施用后几乎不可避免地流入了江河湖泊,渗入地下,融入地下水,使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都成了受害者。

化学农药既然会产生这么多副作用,那么是否能不施化学农药,改用其他方法来防治农业病虫害呢?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研究出了用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如利用有益的昆虫和病原微生物来防治农业、林业病虫害,实现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和以菌治病害的目的。例如,利用赤眼蜂、金小蜂、瓢虫、草蛉虫等昆虫,防治各种粮食、棉花、油料作物以及林业的虫害;利用杀螟杆菌、苏云杆菌等微生物,防治玉米螟、松毛虫、稻包虫等;利用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内疗素等抗菌素,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谷子黑穗病、苹果腐烂病等。在南方水稻产区,农民们还利用放养小鸭的办法除虫。每当稻飞虱大量繁殖时,他们把成群的小鸭放到田间捕虫,除虫效果达70%~80%。采用这种方法,既除了虫,又喂养了鸭,一举两得。

相对于农药,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具有经济、简便、安全、有效、不污染环境、不危害人体健康等优点,应该大力推广。

提倡爱鸟护蛙

青蛙是捕虫能手,是农业生产的好帮手。专家们对青蛙的食性进行分析后得知,青蛙几乎只吃动物性食物。青蛙的食物中,害虫占了80%,其中包括严重危害作物的蝼蛄、天牛、蚱蜢、金龟子、蛞蝓、步行虫、水稻螟、稻纵卷叶螟等。将青蛙用于稻田除虫,有很好的效果。江西省宜丰县的农业专家们近年做了一次“养蛙治虫”的对照实验。他们在一组早稻实验田内每亩放养400~800只青蛙,不施农药;在另一组早稻试验田内喷洒2次农药。将两组稻田进行对照发现,放养青蛙的稻田早稻枯心率低,且早稻产量高出9.2%。由此可见,“青蛙治虫”是增产节约、防止农药污染的可行办法。

鸟类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十分宝贵的生物资源。它们不仅将大自然点缀得分外美丽,使自然界更有生机,并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还能产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食虫、食鼠的鸟类,它们在农林业生产上的作用更为突出。如啄木鸟是著名的“森林医生”,白脸山雀、灰喜鹊、画眉等,一年四季守卫着森林、田野、庭院。主要在夜间活动、俗称猫头鹰的类,以鼠类为食,是灭鼠能手,一个夏天可以捕食1000只田鼠。鸢、大等以动物腐肉、秽物为食,在保持环境卫生上起着良好的作用,被称为“自然界的清道夫”。

由此可见,蛙类和鸟类对我们人类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们都是人类的朋友。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爱鸟护蛙,坚决抵制滥捕乱杀蛙鸟的行为。

禁止使用DDT等杀虫剂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幅景象:鸟类大批死亡,侥幸存活下来的几只鸟儿,可怜地守着窝,它们生下的蛋却再也孵不出小鸟来;春天来了,花儿开了,却没有蜜蜂来采蜜,没有蜜蜂传播花粉,树上再也结不出像样的果实来,而此时,害虫却异常猖獗,粮食和果树都被严重地啃食;人类也处在饥饿与疾病的折磨之中。这是噩梦吗?不是。它实实在在就发生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这是DDT、六六六等杀虫剂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DDT是二氯二苯三氯乙烷的英文缩写,是奥地利学者奥脱曼·齐德勒于1872年合成的一种化学物质。1939年,瑞士化学家保尔·缪勒发现DDT具有强烈的杀虫性能,用于杀灭危害粮食、果树、蔬菜、经济作物等的害虫和传播疾病的昆虫都非常有效。于是,DDT成为一种应用范围很广的杀虫剂。由于DDT的性质相当稳定,药效能长久保持,再加上它不溶于水,喷洒后不会被雨水淋洗掉,因此使用它要比使用易失效的其他杀虫剂经济省力得多。另外,DDT容易合成,可大量地生产且价格低廉。因此,自1943年起,DDT等杀虫剂开始大量生产并广泛使用。

人们原以为害虫的问题可以从此得到彻底解决,然而不幸的是,害虫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对DDT等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反而变本加厉地危害农作物。而这时,害虫的天敌却已被大量地消灭了。这些杀虫剂在药效骤减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由于它们性质相当稳定,分解速度极慢,如要土壤中的DDT消失95%约需30年,因此它们在环境中能够长期存在。它们的扩散范围极广,可随径流进入水体,随大气飘移到世界各地,然后又随雨雪降至地面。在南极洲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已检出了这类杀虫剂,可见它们的影响范围有多大。此外,环境中的DDT等杀虫剂通过生物富集和各种食物链的作用又能进一步富集和扩散,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有极大的危害性。如DDT会破坏钙的正常代谢,使蛋壳变薄而且易碎,造成鸟蛋孵不出小鸟的后果。DDT等蓄积在人体脂肪中,也会伤害肝、肾和神经系统,造成慢性中毒。

虽然DDT等杀虫剂只大量使用了20年,然而它们对环境以及生态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却绝非几个20年可以弥补的。自20世纪60年代起,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开始禁止或限制使用DDT等杀虫剂。

不宜过多施用化肥

农民们给土壤施化肥,是为了补充营养物质,使农作物长得更好。然而,化肥的用量要恰当,施用过多,效果会适得其反。任何种类和形态的化肥,都不可能全部被植物吸收利用。化肥的利用率,氮肥为30%~60%,磷肥为3%~25%,钾肥为30%~60%。由于用量过大,或者其他自然、人为原因,每年都有大量化肥流失。当这些流失化肥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河川、湖泊等水域时,会使藻类等水生植物过度生长,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另外,长期施用某种化肥,会使土壤的结构遭到破坏,使土壤胶体分散、酸化,土地板结,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这时,农民们会发现,化肥用得越来越多,效果却越来越差了。

过量施用化肥,还会导致食品、饲料和饮用水中的有毒成分增加。例如,亚硝酸盐,其生物毒性比硝酸盐大5~10倍,亚硝酸盐与胺类结合形成的N-亚硝基化合物则是强致癌物质。曾经发生过因食品和饲料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而引起的小儿和牲畜中毒事故。化学肥料中还含有其他一些杂质,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如其中的磷矿石含镉1ppm(ppm即百万分之一)~100ppm,含铅5ppm~10ppm。

过量施用化肥还造成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的增加。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施用于农田的氮肥,有相当数量直接从土壤表面挥发成气体,进入大气。还有相当一部分以有机或无机氮形态进入土壤,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它们会从难溶态、吸附态和水溶态的氮化合物转化成氮和氮氧化物,进入大气。

因此,为了防止环境污染,防止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应对施用的化肥进行控制和管理,不宜过多地施用。

不随意开荒或围湖造田

人们开垦荒地、围湖造田,是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多种农作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然而,如果事先不对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仔细研究,而随意开荒、围湖造田,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使生态环境恶化,并引发各种灾害,再反过来影响农业生产。

云南省中部的通海县境内,有一条湖,叫杞麓湖。通海县90%以上的人住在湖滨,80%以上的农田也在湖滨。全县80%的经济收入要依赖这条湖。1956年,为了增加粮食,当地人开始在湖滨山头上开荒种粮,在湖的边缘区域围湖造田,扩大垦殖面积。1958年共围湖造田1133公顷,以后又围垦333公顷。与此同时,他们还乱砍滥伐森林,使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这样做,粮食确实增产了,但杞麓湖却在不断萎缩,到80年代,湖面已由4667公顷缩小到了1333公顷,水量由17000万立方米下降到1700万立方米。毁林开荒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每年冲刷入湖的泥沙达54000吨。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后,气候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旱灾接二连三地发生。在1983年的大旱灾中,杞麓湖枯竭,7794公顷秧田受旱,4667公顷开裂,禾苗旱死,粮食减产2650万千克。

随意开荒和围湖造田,给通海县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从1983年起,他们采取了退耕还地、植树造林等措施,逐步改善了杞麓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如今,这条湖开始复苏了。当地的农民也因进行多种经营,收入反而增加了。

杞麓湖的沧桑变化告诉我们,随意开荒或围湖造田,得不偿失。

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

河流湖泊水质下降,这和生活污水大量流入其中是分不开的,而洗涤污水则是生活污水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每年消耗含磷固体洗衣粉300万吨,含磷废水给河流湖泊带来极大的污染。

洗衣粉中含有磷类化合物,它们可与水中的钙、镁离子结合,降低水的硬度,从而提高洗涤去污效果。但是洗涤后却产生了大量的含磷废水。由于磷是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磷增多后会使水中的植物——藻类大量繁殖。藻类一多,就会消耗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导致水质恶化,鱼类大量死去。这时,水体就发生了富营养化。

我们知道,决定藻类生长的最重要的营养元素是氮和磷。那么,对氮元素进行限制,是不是能阻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呢?不能。因为,藻类能直接从空气中固定它所需要的氮元素,而且藻类死亡后,微生物会分解它们的“遗体”,得到的氮又可以被其他的藻类重新利用。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了解到,只有限制水体中的磷元素,才能防止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因此,限制使用含磷洗衣粉,就可有效地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45万吨磷酸盐排入江河湖海,许多湖泊和近海都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如太湖因含磷过多,蓝藻大量滋生;云南滇池含磷废水的排入,导致水质恶化;从1990年到1996年间,渤海发生了数十次赤潮,海里鱼类近乎绝迹。洗衣粉中的磷类化合物使我国湖泊水质急剧恶化,许多湖泊已变成了“死湖”。此外,磷类化合物会引发多种恶性肿瘤。

一些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已制定出了洗涤剂“禁磷”的法规,日本、加拿大、瑞典等国均已实现了洗涤剂的无磷化。在我国,太湖、杭州等地也从1998年开始“禁磷”,拉开了“绿色洗衣”革命的序幕。

控制“白色污染”

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质轻、防水、耐用、成本低等优点,自从问世以来,便被广泛地用于工业、农业、生活中,深受人们的欢迎。1952年,美国首先将塑料地膜应用在农作物的栽培上,获得了作物早熟、高产的显著效果。于是,塑料地膜作为农作物栽培的一项科学技术发明,很快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广,被看做是农业科技领域的一场伟大的“白色革命”。塑料包装材料也以其特有的优点著称于世,用量呈逐年增长趋势,1990~1995年年平均增长率为8.9%。

然而使用后,废旧塑料包装物的处理却是一件麻烦事。塑料包装材料是一种石油化工产品,它不易被微生物降解,因此,如果处理不当便会污染环境。塑料包装物以白色见多,所以人们把由这类物品引起的污染称为“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主要有哪些危害呢?废旧塑料袋、废旧泡沫塑料饭盒等混在土壤中,给耕作和播种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同时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废旧塑料包装物随地抛弃,容易被动物误食,使动物得病或死亡。丢在水域中的塑料包装废弃物,一旦被海鸟、鱼类等误食,这些动物便会中毒身亡。此外,如果水域中存在大量塑料袋,它们就有可能绞住疾驰中的摩托艇的螺旋桨,使摩托艇动弹不得,导致水上交通事故。

白色污染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他们纷纷采取措施进行治理。最初处理废旧塑料包装物的方法是焚烧,但焚烧时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以后采用深埋方法,但埋在地下的废旧塑料包装物长期不能自然降解。现在人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控制和治理白色污染:一是回收利用,二是减少或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三是开发并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或纸制品等,以取代那些不易降解的塑料包装物。

不乱扔或焚烧废旧干电池

有一年冬天,日本平市郊区发现十六七个脑炎患者。他们吃饭时两手颤抖,握不住筷子;走路时双脚僵硬,迈不开步子;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医生怀疑是细菌作怪,但是没发现符合病情的细菌或病毒。后来,两名重病人死亡,另一名病人投河自杀。经尸体解剖,证实不是细菌性脑炎,而是金属类物质引起的中毒。

医学工作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脑炎病人都分布在方圆40~50米的范围内,其中心是一家自行车商店。商店附近有三口饮水井。难道这与饮水井有关?

后来,研究人员又发现,这家商店还同时销售车用干电池。他们立即联想到了干电池对井水的污染。在离水井约1~5米的地方,果然挖出300多枚废电池。同时,对井水进行化验分析,发现水中所含的锰和锌,都超过饮水标准十几倍以上,病人们平日都饮用这三口井里的水。他们的临床症状,以及尸体解剖所见,都跟锰中毒的症状相同。禁用这些井水后,剩下的病人的病情都有好转。最后专家们得出结论:使居民患脑炎的元凶,就是干电池里的锰。

1985年10月,日本东京都环境科学研究所对东京市地表的汞做了一次调查,发现这里的汞含量竟高出正常值6~7倍。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垃圾处理场焚烧了混有废干电池的可燃性垃圾造成的。他们又做了以下实验:在垃圾焚烧装置的排气管上,连续测定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气体中汞的浓度。实验表明,通常情况下气体中汞的浓度为每立方米0.05~0.1毫克,但只要在焚烧炉中投入一枚钮扣式汞电池,排气中汞的浓度瞬间可达1.5毫克,提高15~30倍;如果投入一枚碱性干电池,排气中汞的浓度也会提高4~8倍。排入大气的汞可与尘埃或雨水混合,沉降于地表。这就是东京市地表汞异常高的原因。

干电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池中有汞电池(钮扣式电池)、碱电池(普通电池)、锰电池(车用电池)之分,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人体有危害的汞和锰。普通干电池是圆筒型,中间是碳棒,周围有二氧化锰、氯化铵、氯化锌等成分作为正极,锌作为负极。干电池被埋入地下,二价锰在缺氧而有一氧化碳的条件下,变成了水溶性重碳酸盐,污染水源,使饮用者锰中毒。不同类型的干电池均含汞,随便焚烧干电池,会引起汞污染。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大气中汞浓度的标准为0.015毫克/米3,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废干电池的汞还未形成公害。但如不加控制,十年百年后就会产生可怕的后果。因此,不要把废干电池与可燃性垃圾混在一起进行焚烧,而应该将它们分拣出来,作为不可燃垃圾妥善处理,更不可向周围环境和水源乱扔干电池。

垃圾的再循环

垃圾中确有许多东西可以再循环(recycling),再循环要比焚化和垃圾场堆放更为优越,因为它节约自然资源并且对环境更有利,同时它对增加就业机会和发展经济也有很多好处。固体废弃物是多种多样物品的混合物,在循环利用之前必须先将它们逐类分开。玻璃、纸张等都容易分开,但成分复杂的一些东西就不那么好分了。有些食品罐含金属箔片,还含有塑料和纸,把这些东西都一一分离,实属不易。但再循环已开始付诸实施,美国的许多州颁布律条实行再循环以减少垃圾量,让市民们把自己的垃圾分类并放在特制的箱内,置于路边等待清洁工取走。有的则没有分类,而是把混合的垃圾运到特定的地方再分类,方法包括磁选、过筛等。全美国最成功的再循环项目在华盛顿州,其固体废弃物总量降低了37%,主要是靠再循环来达到的,到1998年这个城市的目标是废弃物总量要降低60%。许多人认为再循环只不过是把一些物质从固体废弃物中分离出来罢了,其实不然,分离只是再循环的第一步。为了此项努力获得成功,还得设立再生物品市场以销售再生产品。

(1)纸张

全美国再生利用的纸不到总量的30%,余下的便运往垃圾场或干脆烧掉了,与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纸的再生利用率很低,只有其他国家的一半。部分原因是美国的纸厂太旧了,没有设备来处理废纸,到1985年还只有25%的纸厂可以处理废纸。除此而外,别国对美国废纸需求的不断增长也是一个原因。如墨西哥就从美国进口大量废纸,中国大陆和台湾、朝鲜对废纸的需求量也很大。如前所述,除非有市场,否则废纸再生工程就难以启动。有时可以通过立法来促进,如加拿大多伦多市议会就通过一条法律,凡报纸必须含有50%的再生纤维,否则将不许启用街上的销售报箱。美国的马里兰州则采用了另一种办法,对那些再生纸纤维达不到12%的报纸实行征税,每吨10美元。

(2)玻璃

玻璃是固体废弃物中的另一类成分,适宜于再利用。再利用的玻璃制品要比原装的便宜。玻璃的食品和饮料容器可先加以粉碎,然后再熔化以制成新产品,对工厂来说不需添加任何新的设备就可以完全此项任务。虽然分开的单色废碎玻璃更值钱,但混色的碎废玻璃可与沥青一起来制造沥青玻璃,这种玻璃可用来装饰地面。

(3)铝

铝的回收是最成功的,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因素,从再生铝罐制造新的铝罐要消耗能量,由于消耗的能量很大,回收铝对经济有强烈的刺激。如1988年美国约有55%的铝罐是用回收铝制造的。

(4)其他非铝金属

包括铅、金、铁、钢、银和锌。回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对一些废弃金属制品的成分一无所知。另外从一些物品中抽提金属也很困难,因为它们还含有一些非金属物质,如一个炉子就含有塑料、橡胶和玻璃等多种物质。反之,工厂中产生的废旧金属就比较容易回收,因为它们的组成成分是已知的。国家经济状况对金属的回收与否也有很大的影响,当经济强劲时,回收得也较多,所以,虽然逐年废金属的提供量基本上保持稳定,但每年的回收量却不尽相同。其中钢是一个例外,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钢几乎都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而今天以废钢铁为原料来生产钢铁的小厂越来越多,而且它们所遭遇的经济困难要比传统的大厂小,所以以废旧钢铁为原料生产钢的产量越来越大。

(5)塑料

以美国为例,在1988年,再生的塑料不足1%,但社会上要求循环利用塑料的呼声很高,所以每年有越来越多的塑料被循环再利用。虽然再生塑料的量还不算多,但对环境和经济上的好处却已十分明显。再生塑料的成本仅为一般塑料的2/3,某些废塑料每磅值6美分,而废纸每磅才1.5美分。再生塑料产业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PET塑料用来做苏打瓶,其循环利用做得最好,工业上PET的重利用率为12%,像地毯、汽车零部件、网球毛布中都含有PET。聚苯乙烯也有很大的再利用潜力,如水杯、餐具和包装材料都可以用来再生成各种产品,如帽勾、塑料花盆、泡沫防震材料及玩具等。每年生产出的这种塑料量达50亿磅,所以大规模地回收便可以大大减少填埋场中这种垃圾的数量。但塑料有许多不同类型,通常商品中包含的塑料就有46种,而且许多产品中含有多种塑料,如塑料的番茄沙司瓶便是由6层不同塑料组合而成的。为了有效地再生高质量的塑料,不同种类的塑料需要事先被分开,如果多种树脂一起再生,产生的塑料质量会降低。低质量塑料混合物常用来制造类似于木材的东西,有时称为塑材,适宜用做户外建材,如篱笆柱、公园长椅等,特别结实耐用。在德国,隔离噪声的塑料篱笆开始在高速公路上使用。

垃圾的重复使用

为使玻璃瓶能重复使用(reuse),瓶壁必须比一次性瓶子的壁厚,故整个瓶子也较重,由于重量增加,运输费用也随之增高。过去的年代,重复使用瓶子是因为当时的制瓶厂小而分散,重复使用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今天,全美国小型分散的厂子已集中起来,数目仅为原先的1/10,瓶子重了运输起来成本增高,所以便不能再回到过去重复使用玻璃瓶的时代了。虽然美国重复使用瓶子的数量下降了,然而其他国家仍保持相当的规模,如在日本,几乎所有的啤酒瓶和米酒瓶都要重复使用达20次;而在厄瓜多尔,一个瓶子要用10年以上。欧洲国家如德国和瑞士有法律以促进容器的重复使用。美国一些饮料业近来一反往常抛弃瓶子的习惯,采用塑料瓶为定户直接送牛奶,这种瓶子可以用50~100次。一些酿造业也对重复使用瓶子发生了兴趣。但总的看来,除非立法者和消费者采取行动,否则美国是不会回到重复使用旧瓶子的年代了。

废弃物的源头削减

工业在设计和制造其产品时就要注意减少废弃部分的体积和有毒害物质的含量,此种战略可称为源头削减(source reduction),它是废品处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创新和产品改革可以减少产品在被使用后所余留的废弃部分。例如,现在干电池中所含的有毒物质就比20世纪80年代时减少了许多,另一个例子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铝罐的重量减少了35%。许多工厂也在设法减少它们每天都要使用的有毒的氯化溶剂的量,此物被广泛地用于电子工业、干洗业、泡沫隔绝材料和工业清洁等。有时可以采用毒性较小的东西去替代,以达到从源头削减的目的。化学溶剂的源头削减依靠降低溶剂的挥发就可以实现,因此种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通过挥发。装设节省溶剂的装置不仅对环境有利,而且工业上也可以节约成本。

减缩产品材料(dematerialization)是很好的方法。随着技术上的改进,产品重量和体积正在逐步缩小,但要达到从源头上降减的目的,新产品必须像被它所替代的旧产品一样耐用才行。假如新的小而轻的产品使用寿命较短,废物从源头降减的目标就会落空。在美国,让消费者购买那些产生较少废弃物的产品的传销活动也开始进行,例如一家纤维柔化剂公司推出了一种可折叠的和可被生物降解的浓缩纤维柔化剂容器,如果社会上大量采用这种容器,市民垃圾量将会降低不少。

拯救海洋

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已使许多大洋生态系统岌岌可危,导致了世界范围内海洋生物量的下降。过度捕捞,污水排放及化肥、农药、石油及垃圾的不断进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愈演愈烈,再加上近年来气候的变化,正在给全球海洋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曾经以其丰富的鱼贝资源滋润过古希腊和土耳其文明的黑海,其内的生物几乎已荡然无存,80%以上的捕捞鱼类已绝迹,代之而起的是以垃圾为营养的海藻疯狂地生长,和以此为食物的北美水母的大量繁衍。疯长的海藻阻断了阳光的透入,使黑海的水生生态系崩溃。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地中海、波罗的海以及我国的渤海。

在全世界捕捞的约200种海产鱼中,资源遭到破坏的已达60%。同时捕捞者们的网中打上来的还有许多“副产品”,如海龟、海豚、鸟类、水獭等,每年约有3000万吨这类“副产品”被打捞上来,相当于总捕捞量的1/3.这对海洋生态系统是一种野蛮的破坏,人类的不良活动对曾为生命摇篮的海洋是一种犯罪,照此下去,在20世纪末,地球上的珊瑚礁将不复存在,而珊瑚礁正是海洋生物最重要的活动栖息场所。今天,拯救海洋已成为人类的当务之急。

保护野生生物

当前世界上已有超过3000个的国家公园、庇护所(refuge)、隔离森林和避难地(sanctuaries)来保护野生生物。第一个野生生物庇护所是1903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为了保护褐色鹈鹕而建立的。如今美国已有了400多个庇护所,集中在阿拉斯加。而保护野生生物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把它们关起来、养起来,而是努力去恢复那些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事实证明,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是可以被恢复的,这里有一个例子,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内的植物群落曾遭到破坏,在1934年时还是一片荒凉,但由于长期的努力和投入,今天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多种林木已经生长起来,完全改变了当年校园的面貌。

这些手段都用来拯救野生生物,并想尽一切办法来增加濒危生物的数量,因为一个种群当它的数量下降到一个临界最小值(critical minimum)时,便极大地增加了遭受灭绝的危险性。如一种疣鼻鹤,在1941年时已下降到全世界仅有15只,经过长期的努力,到20世纪90年代已增加至100只了,专家们在继续努力,期望在21世纪能将它从濒危生物名录表上除名,而变为受威胁物种。另外,已有人尝试将克隆技术用来拯救濒危物种,已取得初步成功,开辟了一条新路。对亚洲白肢野牛和白臀野牛的克隆便是一个例子,这些类似于牛的动物由于遭受过度猎杀而濒临灭绝,而克隆则是拯救它们的一种方法。克隆一般包括如下过程:先从普通母牛身上取出一个卵细胞,去掉其细胞核,然后从野牛细胞(或已死野牛的冷冻细胞)中取出遗传物质并注入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去,再用化学物质促使该卵“受精”,并形成胚胎,然后将此胚胎植入母牛体内,让我们共同来爱护动物最后生下了小白臀野牛,到此克隆便获得成功。如果把它和自然受精出生的白臀野牛交配,便可增加这一物种基因的多样性。有人想用克隆技术重现恐龙于世上,搞出一个现实中的“侏罗纪公园”来,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用石头(化石)来克隆。克隆人和宠物也是不智的,因为它将引发许多问题,而且大约1/4的克隆动物本身是有问题的。最紧迫需要克隆的物种有大熊猫、华南虎和西班牙野山羊。

发达国家最先收集世界各地的植物种子并保存起来作为植物种质资源的贮备所,被称为种子银行(seed banks)。保存种子使其具有活性并随时可以播种到土壤中去,这便需要控温控湿等人工条件,需要长时期的经济投入。种子银行对保存植物种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有一定的缺陷,如:

(1)有些植物(如土豆、兰花等),不依靠种子来进行繁殖,所以不宜保存其种子。

(2)不能无限期地保持一种种子的活力,因此必须定期进行播种、萌发、生长,以收获新的种子。如从古墓中发现的种子鲜有能发芽者。

(3)火灾及断电等意外事故可以使得保存的种子永远地失去。

(4)种子银行的最大问题是它使物种脱离了自然界的进化,因此当被重新引入到自然环境中时,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而生存下去。

所以保存种质,不用说动物,就是保存植物种质也是一件很艰难的事。

同类推荐
  • 未了的传奇:波音747的故事

    未了的传奇:波音747的故事

    乔·萨特——波音747总设计师,当之无愧的“747之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波音747从立项、研制、试飞直至交付客户的整个过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许多情节是第一次披露。747飞机的诞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乔凭借他的洞察力、正直、勇气,带领他的项目组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研制出了堪称工业界奇迹的747飞机。本书故事跌宕起伏,语言生动风趣,既可给航空业内管理者和科研人员以启迪与借鉴,也能为航空业外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
  •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安全无小事,事事抓落实。一切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责任是安全的最好屏障,安全是员工的最大福利。安全第一,警钟长鸣。唯有立足岗位,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做到防微杜渐,强化安全责任落实,才能让平安、幸福、和谐永驻身边。
  • 新时期安全教育

    新时期安全教育

    本书名为《新世纪安全教育》,重点突出在“新”字上,在编写前,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取其精华,兼收并蓄,但又不囿于传统。我们颠覆了传统的写作模式和手法,打破章节条框,让主题划分更科学,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此外我们还想尝试探索一下在有限容量内传递信息量的极限,突出信息量大这一特点,实现安全教育无盲点,打造百科全书式的安全教育。
  • 不可思议的新材料

    不可思议的新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科技的研究成果,开发出新材料。今天,我们穿的、住的、用的都可能是科技带来的创新成果。那些看似柔弱的纤维却比钢铁还硬百倍,战机只要刷上特殊的材料就能躲避雷达的探测,这就是特殊材料的魅力。
  • 豪赌三万英尺:空中客车挑战波音霸权

    豪赌三万英尺:空中客车挑战波音霸权

    本书详细地讲述了空中客车公司如何从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以及从一个被美国飞机制造商嗤之以鼻的欧洲公司一步一个脚印地超过波音公司成为世界头号民用飞机制造商的艰难发展历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公司既要面对美国制造商的强大压力,又要克服合作伙伴之间由于特殊的体制带来的种种矛盾和来自政治(包括政府)的种种压力,几乎是举步维艰,走一步摆三步。全书的戏剧性和故事性极强,空中客车公司每一次陷入绝境时令人叹息,每一次峰回路转又令人拍案叫绝,而折射出的经验与教训又使人回味无穷。本书可作为航空界管理与科研人员的参考读物。
热门推荐
  • 摸不到的颜色是彩虹

    摸不到的颜色是彩虹

    曾经有个人告诉我,彩虹的颜色最美,因为它的出现总是转瞬即逝穆逸轩,你是不是也像彩虹一样呢,你是否从未进入过我的小世界那曾经的海誓山盟抵不过你一句好聚好散。不!我要重新把你追回来!
  • 遐征之决战南城

    遐征之决战南城

    万年前,四帷之地一战,给洪川大陆带去了不可想象的灾难。然而,这一切又顺应着天意。有至强者早已预知到这一切,却不去阻止。为了某个伟大的计划,他们蛰伏等待万年。但另一个危机一直潜伏着,他们甚至没有丝毫察觉,直到一切因果汇集于南城。万年之后,他与她再次归来,又该是怎样一个结局......
  • 魔兽使徒

    魔兽使徒

    龙使者一族的秘术是呼龙笛的曲谱,魔种?什么,把手机的魔种任务交给我了?好吧,那就让你们瞧瞧……
  • 天门公子

    天门公子

    这是一个有些压抑、沉重的故事。如果你还不够成熟,请不要轻易地翻开它。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本书是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关系的论文集,书中主要体收录了:《浅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人权与社会主义法治》,《美学视阈下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管理刍议》,《浅析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解决建议》等文章。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魔法师们之龙之骨

    魔法师们之龙之骨

    《魔法师们》系列的一个部分,讲述几个刚从魔法学院毕业的魔法师们一起创办一所佣兵团之后发生的故事。
  • 感恩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感恩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典籍中的典故也是数不胜数。本书编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来,精选出数千则典故,并对每则典故的出处、故事、含义、用法进行了详解。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根据含义的异同对这些典故进行了分类,使读者用起来方便快捷、得心应手。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 求你,爱我

    求你,爱我

    何优垂眸,乖顺地躺在他的怀里,“宝宝~”男人性感的薄唇轻轻的低喃。骨节分明的手贪婪的抚摸着何优脸颊。他将头轻靠在何优的头上。缓缓地闭上眼。眉间的紧皱,却看出他的恐慌与害怕…“宝宝~别走~”
  • 末世重生之至尊

    末世重生之至尊

    处处杀机,步步刃!末世重生,匕尖所指,皆为吾土!****上面骗你的,其实女主一点也不逗逼。【如果喜欢本书,请多多收藏和投票票!数据好惨,让我静静~
  • 快穿之夏日欢情

    快穿之夏日欢情

    我叫夏欢性别女19岁我来自未来。我是职业女配。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