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7000000038

第38章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发展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七大报告又强调,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可以说,东部发展的快慢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东部发展起着领跑中国经济的作用。

一、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意义

(一)东部地区具有领跑中国经济的实力

1.经济发展水平高

据统计,2001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GDP长江三角洲地区合计16981亿元,珠江三角洲地区合计8634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7.7%和8%;按人口平均计算,珠江三角洲人均GDP32253元(深圳43310元),长江三角洲22537元(上海37382元)。

2.经济增长速度快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研究部资料,2001年综合竞争力指数珠江三角洲为72.76,长江三角洲为73.36.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平均速度为16.7%,长江三角洲为12.5%。

3.工业化水平高于全国

约50%的国内生产总值均来自第二产业。据香港贸易发展局检索资料(2002),2001年三次产业比重,珠江三角洲为5.3∶149.5∶144.2,长江三角洲为6.4∶151.5∶142.1.

4.经济开发度高

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均是我国对外经济的“领头羊”。据香港贸易发展局2002年资料检索:一是对外贸易水平高,2001年珠江三角洲进出口总额达1765亿美元,占全国40%,长江三角洲1323亿美元,占全国30%;二是利用外资水平高,珠江三角洲合同利用外资11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8亿美元,占全国31.8%,长江三角洲合同利用外资15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0.7亿美元,占全国32.3%。世界500强企业已投资家数及其设立地区总部或中国总部的家数,珠江三角洲分别为250家、100家,长江三角洲分别为400家、180家。

(二)创新能力强

1.创新能力强

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知识创新能力包括研究开发的投入水平、科技产出的水平和过程管理的水平;知识流动包括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和外国直接投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包括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能力、设计能力、制造和生产能力,包括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能力、设计能力、制造和生产能力、创新产出;技术创新环境包括创新的服务水平、创新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地区市场需求条件、劳动者素质、创新基金、金融环境、创业水平;创新的经济成效包括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产品国际竞争力、居民收入水平、就业水平。这5项创新能力指标东部地区均居全国前10名。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长江三角洲的微电子、光纤通信、生物工程等居全国领先地位;珠江三角洲的电话单机占全国比重近80%,数字程控交换机、传真机、打印机产量占全国比重均超过50%,大规模半导体集成电路、激光视盘机超30%,微型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占20%左右。据香港贸易发展局资料检索,2001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珠江三角洲达3255亿元,长江三角洲4468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珠江三角洲为24.27%,长江三角洲为18.9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珠江三角洲达219.91亿美元,占全国47.35%,长江三角洲132.62亿美元,占全国28.55%。

(三)发展的关键在于长期保持强劲的发展活力

(1)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区域,今后在技术、人才、资本、创新、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等方面仍将保持国内领先水平。东部地区区域必须以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及布局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加速空间一体化进程和跨省级行政区的区域合作与整合。

(2)珠江三角洲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外资流入地区。20世纪80年代,广东省吸引外资占全国外资利用总额的一半以上。直到2002年,广东外商直接投资一直占全国首位。但最近几年,一些外资企业“北上”至长三角,2003年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第一次超过江苏省。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珠三角过去所拥有的政策优势将不复存在,未来的方向将是整合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发展,利用GEPA(香港内地更紧密的经贸安排)与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机会,将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优势和广东的制造业优势结合起来,形成面向东南亚地区、背靠华南地区的大范围区域一体化格局。2004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在内的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正式启动。

(3)长三角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势头特别明显。2003年,长江三角洲15市的GDP之和占全国GDP的17%,成为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目前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投资环境优良、创新能力突出的地区之一。未来长三角保持全国的领先水平,需要克服行政区划冲突,有序地转移传统技术与产业,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快速形成区域一体化,形成以创新为支撑、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现代制造和服务业基地。

(4)京津冀都市圈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无论是在经济总量方面,还是在区域经济合作成效方面,京津冀都市圈已落后于长三角与珠三角。京津冀都市圈与其他区域不同的是存在北京与天津两个特大型经济中心,区域合作难以依靠地方政府来推动,未来可能最先设立介于中央与省级政府间的区域管理机构的京津冀都市圈。最近正在研究连接京津冀的城际快速通道建设以及区域航空港、海港的联合开发利用。完善基础设施,可以促进要素与产品在区域范围内合理流动,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地方保护主义的基础。

二、珠江三角洲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珠江三角洲的竞争优势

1.产业优势

广东的竞争力集中表现在制造业,在制造业中,优势集中在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等机电类产业。自1990年以后,珠三角从以前单纯的香港产业转移基地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在珠江东西两岸,分别形成两大产业群: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群;西岸以广州、佛山、江门、珠海为主的电器产品产业群。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已经融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并占据一席之地。珠三角的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较高份额,其中电脑磁头、电脑机箱及半成品占40%,敷铜版、电脑驱动器占30%,电脑扫描仪、微型马达占20%,电脑键盘占16%,电脑主板占15%。世界许多重要的电脑生产厂商都在此设立生产基地,使得珠三角成为全国最大的IT产品制造基地。广东的程控交换机、手机和微型电脑产量都居全国第一位。而家电产品如电视机、空调器、电风扇、洗衣机、微波炉、电饭锅等一直在全国占据主体地位。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现代高新产品,珠江三角洲都具有加工的竞争优势,其中特别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其出口比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信息技术产品加工出口的重点地区,是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

2.环境优势

一是珠三角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前沿地区,由于毗邻香港,广东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有了最为便捷的桥梁和通道。在国际市场信息和物流运输方面,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港口码头、机场和陆路交通都有明显的优势。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广东获得了经济起飞的先发条件。二是20多年来广东还获得了制度环境的优势。中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4个经济特区,广东就占3个,其中经济总量最大、对中国改革和开放最具有示范效应的是深圳经济特区。

(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迅速

(1)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已占广东全省的80%—90%,其工业化程度在全国也是最高的,因此珠江三角洲的竞争力是广东竞争力的代表。

(2)珠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广东经济获得迅猛发展。2002年,广东省GDP达到11770亿元,占全国GDP的10.8%,居全国首位。在广东GDP的构成当中,第二产业占50.2%。广东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经超过2万亿人民币,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生产基地。广东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由1990年的418.98亿美元上升到了2002年的2211.1亿美元,占全国的36.4%,其中出口数额达到1184.7亿美元,占全国的36.4%,相当于上海的3.7倍。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近年呈快速增长趋势,2001年达到222.87亿美元,居全国首位。在利用外资方面,广东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始终是全国最大的利用外资省份。1979至2002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231亿美元,占全国的28%。

(3)在开放引资政策的带动下,广东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改变,产业升级速度加快。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到2002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8.8∶150.2∶141,其中加工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发达国家工业化中后期的特征。

(三)“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意义重大,前景看好

(1)所谓“泛珠三角”,简称“9+2”,即: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形成一个超级经济圈。据悉,泛珠三角区域,面积占全国的1/5,人口占全国的1/3.其中,9省区的GDP占全国1/3强,加上港澳的1万多亿元GDP,总量更大。

(2)“泛珠三角”前景看好。“泛珠三角”所涵盖的9省区和2个特区,均在我国华南及西南地区。在这个区域内,以广东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并成为这个区域未来协作的“龙头”。西部地区很多省份均属欠发达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东西部协调发展战略已经实施。而打造“泛珠三角”可以更好地解决东西部协调发展的问题。这个区域里,东部地区如广东、福建发展得较快,对其他省份的带动和互补作用更强,如果能更好发挥其优势,区域内各省区之间的互动将会更好。从区域外部来看,“泛珠三角”区域的优势在于紧邻东南亚,与东盟联系非常紧密,而且有香港、澳门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著名的旅游娱乐胜地,因此,“泛珠三角”完全可以更好地实现国家提出的国内、国外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它比我国其他区域具有更大的区位优势。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意义重大。推进“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既具有前瞻性,又颇具战略意义。首先,包括港澳在内的“泛珠三角”处于中国与东盟两大板块交界处,地缘优势非常突出,9省区与港澳和东盟各国有着天然的历史、文化往来,经贸关系十分密切;其次,“泛珠三角”区域涵盖香港、澳门两个单独关税区,“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签署,为内地与港澳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扩展港澳经济发展腹地;三是“泛珠三角”区域内有着香港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澳门这样的著名旅游娱乐城市,还有广东这样的制造业基地,把中西部若干省区纳入辐射腹地进行对接,有助于区域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四)“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合作基础良好

(1)泛珠三角区域涉及9个省区及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这个区域长期以来在交通运输、物资交流、能源开发、科研技术及文化教育旅游等众多领域都有紧密的合作关系。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时期以来,广东与8省区签订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超过8000个,协议金额累计达到5500亿元。

(2)以湘粤合作为例,湖南目前正在主动接受港澳经济辐射,积极加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把深圳、香港等地视为湖南第一出海口。湘粤两省在轻工业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支柱产业及其主导产品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差别,湖南在接受珠三角产业转移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区位优势。

(3)福建虽是和广东同时起步的,但目前落后于广东。广东的投资环境和产业链要比福建成熟,因此福建对接珠三角非常必要。福建处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对福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据福建省社科院院长严正表示,福建省为此确立了该省经济发展的三条“通道”:一是福建省内沿海和内地山区的协作;二是与国内各省加强合作,尤其确立了“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的战略;三是利用历史、文化优势,加强与台、港、澳和海外华人、华侨的合作,吸引海外华人资本。而且,福建、广东两省产业有很大互补性。例如福建的电子产业与广东省东莞、惠州等地的IT产业相呼应,两省可在电子产业如购置配件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对接。此外,福建的鞋业、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以与广东进行对接。

(4)广西与“泛珠三角”山水相连,随着中国加入WTO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两地之间的区域联合与合作不断加强。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良好前景和切实推进,为广西与“泛珠三角”经贸合作创造了一个崭新且更广阔的平台。由于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使得地处边陲的广西一跃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连接东盟地区的前沿阵地。截至2003年底,已累计有66个国家或地区到广西投资,共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244家。其中,东盟10国在广西共成立三资企业338家,实际利用外资总金额16.52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11.48亿美元,成为广西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地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广西与粤港澳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成为拓展与东南亚、南亚经贸关系的战略通道。

(5)江西处于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之间的区域,这三个经济圈都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带。而江西正处于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转变的重要阶段,为此,江西在2001年提出了“三个基地和一个后花园”的战略。从近年来两省合作发展态势来看,广东对江西的影响巨大:2003年,在江西投资的1000亿省外资金,广东就占了一半;江西118工业园区的5000多家企业中,70%来自粤港澳地区;江西输出的400万务工者中有半数在广东。根据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尹世洪所提出江西对接珠三角的基本思路:首先是赣南先行,以与广东邻近的赣州作为桥头堡,完全融入泛珠三角;其次,江西必须吸引珠三角大企业到江西投资,采取技术转让、产权转让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也鼓励江西企业到广东寻求发展;三是承接珠三角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搬迁至江西,把江西纳入珠三角的产业体系。换言之,江西大可成为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加工基地、劳务输出基地。此外,江西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俊秀的庐山、红色的井冈山、瓷都景德镇名扬天下,且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相比有着明显的特色优势。

(6)四川与广东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四川1300万外出务工人员中,在珠三角务工的就有600万左右,对广东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业合作方面,四川与广东在物流、商贸、重型机械、电站设备、电子设备、劳务方面都进行了广泛合作。此外,四川是个典型的内陆省份,区位优势也具有多样性:是成渝经济区的部分,同时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组成部分,也是西南经济区的组成部分,同样可以纳入泛珠三角经济区。

(7)云南参与“9+2”区域合作的优势与特色是通过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展现的。2005年7月4日,GMS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在昆明举行,六国七方共绘澜湄新航图。GMS合作13年来,合作共动员资金53亿美元,涉及交通、能源、环境、人力资源开发、贸易与投资、旅游、农业、GMS工商论坛和私营部门发展九大领域,开展各类项目119个。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全立群认为大湄公河次区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区域,而合作则成为了发展的动力,GMS模式已成为亚太合作的榜样。“9+2”合作与GMS相整合,将大有可为。温家宝总理主持GMS领导人与工商界代表对话时指出:基础建设是未来合作重点,各国领导人一致认为,交通、能源、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信息网络、人力资源开发等对区域消除贫困、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与繁荣至关重要,希望商界积极参与,这使“9+2”合作整合参与GMS合作的方向与前景大有可为。

(五)以“腹地整合”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

腹地整合是一国城市化的重要阶段。综观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国际中心城市以及围绕国际中心城市的城市群一般都拥有广阔的腹地,它们从崛起到发展必然存在对周边腹地的整合。区域格局、人口空间分布将会在整合腹地的过程中出现新的图景。对腹地的整合决定了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城市群的地位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发展机会。

泛珠三角腹地整合具有相当基础:泛珠三角腹地整合形式独特,广州在与香港分工合作中共同完成一个沿海中心城市的职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新契机;CEPA签署开始解决制度分野,为“9+2”形成提供了制度保障;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差异大,具有整合的基础;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衔接。

以腹地整合促进“9+2”合作:加快作为本区域核心的穗港城市走廊建设,促进“香港—国际”和“香港—广州(珠三角)—周边省区”的经济走廊建设;广东起好场上队和“二传手”的作用;建立区域常设性、权威性的权力机构,为腹地整合提供制度保障;整合中心城市;加强港口建设,培育港口经济,带动腹地发展;整合航空网络,架构铁路网络和高速网络,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客货运系统和物流网络;加强区域核心对周边腹地的金融服务;按市场规则促进城际间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口岸建设特别是边境国家级口岸建设,促进“9+2”参与“10+1”合作。

三、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及一体化发展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

(1)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当前中国最活跃、极具竞争力的区域。特别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加速发展,已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区域。据核算,2003年长三角城市群(世界第六城市群)GDP占全国总量的19.5%,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2003年,长三角城市群中经济增长速度最高的达18%,最低的为11.8%,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9个、2.7个百分点;2004年9月2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全国百强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评结果,全国十强县(市)长三角地区占了8席。

(2)长三角区域规划的意义。自1995年以来,西方国家形成“新区域主义”思潮,强调区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新区域主义”是在信息技术、通信网络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及新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广泛推进下产生的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理论。它在规划上探讨了基于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综合系统的内在联系,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尺度中使用全面综合的规划方法,以及区域发展管理机构的建设和运作,提高区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力。而城市理论认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城市群。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世界经济乃至政治格局。我国2003年珠江三角洲的GDP约占全国的10%,京津唐环渤海地区约占7%,而长三角约占19.5%,东部地区总计约占36%。与美、日相比,我国经济增长的制高点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远未释放,组团式发展的强力拉动有待开掘,空间整合的优化能力还需加强,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整合,扩大区域规模,注入新的动力源。具体到长三角城市群,无论从产业基础、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企业制度、资讯体系、金融及市场体系、对外开放度、市场经济体制成熟度以及政府的协调发展意识等条件而言,长三角地区都有可能率先制定和实施统筹发展的区域规划,发展成为支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长三角区域规划的战略意义及要点

(1)长三角区域规划要完全体现统筹发展的国家战略意图,长三角区域要发展成为国家新一轮财富聚集的战略平台,成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代表。

(2)长三角区域规划应当体现以下一些新的理念:一是经济活动市场化使区域经济要素配置产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发展过度,会引发一系列失衡。因此,需要通过区域规划的作用进行调节,区域规划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二是区域的开放性特点使得区域规划不能靠直接计划干预来实施,而是要通过资源共享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来发挥效应。三是区域政治生活民主化趋向使得区域规划必须充分反映区域各利益主体的权力和区域的公共利益,区域规划也将因地方立法而获得权威性。四是新发展观要求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求区域规划不再是单纯经济的、物质的建设发展规划,而需要将经济因子、社会因子、文化因子、环境因子综合协调,提升区域发展质量。五是编制长三角区域规划时,主要考虑的问题包括:从国家总体战略出发,明确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重点解决区域内各省市普遍关注而单一省市不能很好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好区域内产业布局的问题;建立促进区域发展的完整有效的政策措施。

(3)长三角区域规划的新思路:一是区域规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注重合作和协调,其指标尺度应具有弹性,追求的目标应是有效目标。二要发挥区域协调机制作用并坚持市场为基础,以互利协调为机制,发挥现有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作用及咨询研究平台如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的作用。三要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定位,长三角是当前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长三角区域规划目标应该是发展成为代表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4)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是一项国家战略。上海要将四个中心的建设与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相联系,将长三角城市群提升为世界级城市群,使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更为凸显。国际经济中心建设重在加强其在产业分工体系中的有利地位。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重在培育资本流动、汇集配置的技术条件和制度条件。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主要是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渠道,提高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国际化程度。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在合理配置、协调、利用长三角黄金海岸线资源,将北仑港、洋山港、上海港、太仓港、洋口港等东南沿海港口组成有竞争力的国际航运中心,提高我国港口在国际航运业中的地位。而世博会的筹建和举办也可以成为产业、会展、旅游、交通等方面区域协调和联动的重要战略节点。

(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态势良好

(1)区际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获突破性进展。一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开工一周年。该中心的建设是上海和浙江合作联动一体化发展的典型事例,不仅能带动上海和长三角产业拓展性调整和生产力布局合理化,并能大幅提高该地区整体凝聚力和辐射力。二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已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建成后,宁波到上海的路程将缩短120千米。三是沪崇苏越江大通道一期工程已获得国务院批准立项,马上开工建设;二期建设将于2006年开始。这些跨江大通道的建设和实施,将大大缩短江北地区(或苏中)中小城市纳入上海经济圈核心圈层的时间,对江北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等级跨越性提升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得益最大的城市除南通外,还包括泰州、靖江和启东等二、三级城市。四是江阴大桥已建成开通;世界第一大跨径斜拉桥苏通大桥已正式开工,2008年建成;润扬大桥正在建设中,嘉兴准备5年投入250亿元加快与上海基础设施对接,江苏全力提升高速公路建设,正以5路并举态势接轨上海。浙江正准备建设沪杭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湖嘉铁路连接上海浦东铁路、拓宽沪杭高速公路;绍兴正加紧筹建绍兴至嘉兴第二座跨杭州湾大桥;浙江加紧建设省内高速公路“四小时经济圈”、江苏加紧打造“四纵四横四联”高速公路网、上海加速建设“153060”工程,使沪苏浙任何两城市间交通不超过4小时,等等。

(2)工商、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一体化加速建设。一是江浙沪两省一市工商局已就市场准入、政策共享、帮助民营企业发展、开通三省市面上著名商标保护直通车等达成共识。二是江浙沪两省一市信息工程专家已就“高性能宽带信息网长三角示范应用”项目进行商讨,为长三角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铺平道路。三是江浙沪15个城市人民银行官员,已就长三角金融合作框架、金融监管跨地区合作、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联动合作一体化进行磋商。四是“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论坛”召开,已就建立区域人才共同市场、共融共通新制度框架、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认定等问题进行探讨。五是江浙沪两省一市特种设备施工企业凭本地许可证可走遍长三角,在区域内任何地方从事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都不必重新审批。

(3)政府间合作联动动作多:一是上海市政府发表了“关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政府间行动纲领”;杭州市发表了“接轨上海,错位发展”的战略取向;湖州市提出了加快“接轨上海”的具体举措;舟山市制定了“打破封闭,全面接轨”上海的三大战略;绍兴市制定了“战略北进,接轨上海”的行动计划;常州市提出了要成为上海工业后方基地的设想;南通市则提出要把南通建设成为“北上海”的战略思路。南京市的城市定位是“以江为轴,跨江发展,呼应上海,辐射周边”。2003年3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省长吕善祖率团访问上海,并签订上海和浙江合作协议。为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2003年3月30日,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省长梁保华率团访问上海,提出要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共同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二是发布了一些政府合作宣言,包括“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宣言”和“关于以筹办‘世博会’为契机,加快长江三角洲城市联动发展的意见等”。三是签订了一系列省市一体化合作项目协议,如沪、宁、杭、宁波、苏、锡六市的“长江三角洲紧缺人才培训服务中心”协议,上海和宁波“实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及“异地人才服务合作”等项目协议,以及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签署的“合作宣言”,被称为门户开放、撬动长三角实质性融合的标志性事件。

(4)区域市场经济一体化建设已取得进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市场一体化。目前,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已基本完成各自的市场体系建设。在上海,除有国家级证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联系和辐射全国市场外,其他类型市场的服务范围也已基本延伸到周边地区。

(5)长三角一体化相关体制机制建设获重要进展。“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三省市常务副省(市)长参加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高层)座谈会”制度,在构筑区域大交通、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等五大专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并就“加强合作、共进共荣”和水系治理、电子政务、企业信用信息源共享、联手构建现代物流中心、2010上海世博会和构建苏浙旅游经济圈的政府间合作进行了磋商。

(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机遇举措

(1)浙江杭州湾新一轮大开发战略。浙江拟在5年间投入1200亿,构筑交通六大工程;5年间投入3000亿元提高环境竞争力。杭州湾大桥位于上海—杭州—宁波这一经济发达地区三角地带的中心位置,建成后将成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交通枢纽。为配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宁波启动北仑新区“百亿工程”项目群计划,包括石化一期、宝新不锈钢四期、东海天然气开发陆地气体处理厂工程、北仑港四期、五期集装箱码头和十大工业园区等。慈溪和海盐将分别兴建以“工业为主,融商贸、住、旅游配套的园林化新区”新工业园和一座新城。舟山市积极配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主动融入上海—宁波—舟山组合港建设统一规划,大力引进重大港口建设项目,实现亿吨大港的跨越式发展目标。为加快杭州湾国际制造业基础建设,浙江省正加快建设4类现代物流中心。

(2)江苏沿江400千米开发战略。将400千米长江两岸建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国际制造业集聚带,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化工、钢铁和现代物流四大产业,逐步形成沪宁沿线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基础产业带、沿海经济产业带和淮北资源加工产业基地的“三带一基地”产业分布格局。2003年至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将高达2.1万亿—2.5万亿元,规模之大、投资之巨,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到2010年,沿江地区规划目标为:区域GDP总量达到1.28万亿元以上,人均GDP在5亿元左右;区域工业总产值接近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740亿元。为加快沿江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江苏出台了区域发展新目标,其中包括:加快苏南IT、新材料和重化工、新医药三个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实现产业规模8000亿元;建设南京、南通、镇江等主要港口深水泊位;在苏锡一带建设国际货运机场等。至2005年,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GDP分别达到8000亿元、2700亿和3300亿元。

(3)上海正在城市周边和外围加紧打造微电子、化学工业、汽车制造、精细钢材和现代物流装备东南西北五大产业基地。同时,加紧实施“173”计划,其中上海化工区新增100万吨乙烯及1000万吨炼油项目正在酝酿中。金山石化将在2010年形成200万吨乙烯和2000万吨原油加工生产能力,届时在杭州湾一带将有望形成400万吨乙烯和3000万吨原油的加工生产能力。

四、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

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展现活力后,环渤海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个隆起地带。环渤海经济圈,从狭义上来说指沿渤海海岸及部分沿黄海海岸分布的以北京和天津市为中心,涉及河北、辽宁和山东,由15个城市所辖地区组成的经济区域。而广义的环渤海地区则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及河北、辽宁和山东3个省。

(一)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1)海港和空港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使这一区域逐步形成了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2001年11月天津港率先成为中国北方第二个亿吨大港后,大连港货物吞吐量也超过亿吨,秦皇岛港又成为中国第一个亿吨级煤炭输出港。2002年12月20日,青岛港吞吐量突破1.2亿吨,跃升至世界集装箱大港15强。环渤海地区正在出现一个集装箱中心,年吞吐量超过300万标箱。与此同时,中国的四大集装箱码头,有三个正在这一地区加紧扩建。据不完全统计,环渤海地区专门从事集装箱运输的公司就有30多家。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亿吨大港最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海运中心。2001年1月,北京和天津机场实现了中国民航区域的机场首次联合后,2001年10月,北京与天津口岸开始直通,两市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天津港保税区建立了中国首家空港国际物流区,目前这里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国际物流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天津港保税区内的国际商品展销中心,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免税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在此地区投资最大的跨国公司摩托罗拉副总裁称之为“基础设施发达、人力资源充沛及工业配套能力强等优势,让环渤海区域成为外资青睐的核心区域和进入中国北方市场的最便捷的通道”。由于拥有中国最密集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跨国公司渐渐开始把环渤海地区作为整体投资区域。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和运营总部,把生产基地建在天津、山东等地。

(2)行政区划限制开始打破,经济区内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逐渐形成。一是北京有全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天津开发区已成长为环渤海经济活跃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山东半岛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二是环渤海区域同时是汽车工业比较发达和集中的区域,京津辽鲁汽车产业各具特色,同时,毗邻中国汽车综合性生产基地吉林,积极开展了相关配套协作。2002年6月,中国最大的微型汽车生产基地之一的天津汽车集团与一汽集团联合,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联合重组,成为带动环渤海区域及配套产业发展联合的动力。

(3)文化底蕴深厚,人力资本充足,日渐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环渤海地区是全国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信息和对外交往中心,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强、人口和劳动者教育程度高,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发达、数字化程度高,科学家和工程师密集、研究开发投入高、创新能力强,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基础具有明显优势。据北大中国区域研究中心发表的《中国地区新经济指数》,环渤海地区在全国知识经济发展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北京的知识密集度是全国知识平均水平的6.06倍,天津是2.83倍。环渤海经济圈拥有200多所院校和40多万科研人员,占了全国的1/4.这一地区是全国最大的科技信息和图书资料中心,这无疑为发展知识密集型经济和技术密集型经济提供了雄厚的智力保证。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

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相继迸发活力之后,在环渤海地区蓄势待发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比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中小企业不够发达、体制改革滞后、产业创新乏力、产业结构雷同、港口竞争无序、市场意识淡薄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

(1)传统资源依托型工业仍占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壮大。(2)国有经济比重仍大,体制创新上相对落后。(3)产品出口竞争力和外资引力相对较弱。(4)区域内产业趋同化,缺乏紧密的分工协作。

(三)加快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1.突破行政限制,城市合理分工

环渤海经济区要全面展现其经济发展的实力,必须突破行政区限制,城市之间合理分工,形成完整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公共设施体系,既与世界经济和全国市场有开放的联系,又有相当的区域特色,这是实现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思路。对于突破行政限制,首先要反对地方封锁,全面清除非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让各类企业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其次,核心区、各大城市要做合理分工,比如环渤海的三大核心区(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中,京畿圈是首都所在地,所以这个区域应该注重全国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的作用,知识经济发展潜力大、优势明显,而且应该注重地缘政治。山东半岛在石油、石化与化工、机械制造、电子、轻纺等领域有较好的产业整合机会,通过调整重组、企业搬迁和产业调整,促进传统产业优势整合。同时这个区域旅游资源丰富,需要统筹规划旅游路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辽东半岛是以重型机械、造船、化工等为主体的重型工业基地。对于这个核心区,在原油工业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发展传统产业,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益,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2.搞好区域中城市合理定位

作为全国的首都,北京应该强化商务、金融、信息、科技创新功能,疏解部分生产和服务功能。天津则要进一步发挥港口和滨海新区的作用,增强生产和制造基地功能,增强物流功能,发挥通信产业的已有优势。河北要加强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出口创汇型农业,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医药和纺织等行业。在辽中地区的沈阳要增强现代服务业意识,发展现代制造基地功能;大连要发展物流功能和国际交流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发展制造基地,加强与两大都市的产业配套。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济南要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青岛、烟台要加强物流功能和外向型制造基地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功能互补关系,现阶段特别要加强港口间的合理分工和物流发展的合理配置。

3.京津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发展环渤海湾的经济建设,把北京和天津建成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北京要继续发挥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同时建成为金融中心,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天津要进一步发挥港口和通信业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为主的私营经济。京津经济整合机制一旦理顺,环渤海地区就有了核心和龙头,就有了推进与辽中南地区和山东半岛经济整合的条件。在天津和北京的协同发展上,有关方面也已经有了思路。两市已酝酿策划京津城际铁路专线,增建两条京津高速公路,接通京津塘轻轨交通等建设方案。随着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必然加强,环渤海地区将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2003年上半年,京津地区召开京津塘科技新干线论坛,京津政府宣布了八条战略合作措施来促进京津协同发展。这八条措施是:共同构造、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增创产业新优势;共同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增创竞争新优势;共同打造一体化流通市场,增创市场新优势;共同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增创科研新优势;共同促进环境协调发展,增创生态新优势;共同加强城市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增创交通新优势;共同创新区域利益分配机制,增创财政新优势;共同建立各园区政府间合作、协调机制,增创合作新环境。

4.积极推动产业整合,建成世界制造业基地

环渤海地区不仅要进一步发展制造业,而且还要发展成为以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支撑的世界重要的制造基地之一。世界制造业正在经历欧美日韩向中国内地的转移,中国已经进入新的重工业化阶段,正在迅速成长为世界制造基地。环渤海地区,特别是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是中国与世界的结合部,近邻日本、韩国,同时又都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制造集中地区之一,建设世界制造基地,既面临重大机遇又具备优越条件。环渤海地区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从许多方面努力。比如,要加快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领先技术创新,抢占产业技术的制高点;要通过制度创新,尽快建立起机制灵活、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体制;推动区域内产业的跨省市重组,实现环渤海地区的产业整合,以此形成区域整体竞争优势。推动环渤海区域产业整合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要调整不利于跨地区重组的体制和政策,尤其是税制和金融体制,如改变按隶属关系纳税的办法,企业所得税全部改为属地征税;改变按行政区划贷款,银行存款不能异地贷款使用的原则,对不同地区注册的企业一视同仁,根据企业还贷能力发放贷款。二是在产业整合过程中,要加快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依托科技力量来加速产业的整合。三是强化政府对跨地区重组企业的支持手段,如充分利用区域联合协作贷款、允许企业发行股票上市、企业兼并破产中给予呆坏账核销及债务清偿时免息等优惠政策。四是要培育和建立跨地区产权交易市场。

5.建立环渤海地区协调发展的机制

一要建立区域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建立相关的协调和仲裁机构,制定区域内产业、城市发展战略,协调解决区域内省市协作、联合、重组等涉及各方利益的问题。二是制定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三要构建京津冀、环渤海信息网络及交通、物流网络化体系。四是完善区域内部合作机制,建立银行间异地结算体系,企业展品异地注册等。五是消除各种关卡,建立环渤海地区统一大市场。六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七要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开放型经济。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9日。

[2]《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

[3]冯年华、王飞:“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人民日报》,2000年3月17日。

[5]转引自江泽民1999年6月9日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6]胡鞍钢主编:《地区与发展:西部大开发新战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版。

[7]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西部农村与农业简况”,《中国西部农村统计资料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8]胡鞍钢:“2000年西部开发三大原则”,《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2000年第27期。

[9]胡鞍钢:“防止腐败的综合战略与重大措施”,《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2000年第41期。

[10]Joseph E。Stiglitz:“新的发展观:战略、政策和进程”,《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1999年第10期。

[11]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组:“未来20年西部开发的构想”,《财政界》2005年第3期。

[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课题组:《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经济管理》2001年第17期。

[13]武康平、郭鸿勋:“以市场化政策体系推进西部大开发”,《福建论坛》2004年第11期。

[14]江世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天府新论》2005年第1期。

[15]陈栋生:“东中西协力联动,推动西部大开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4期。

[16]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经济参考报》,2003年11月12日。

[17]陈清泰:“新形势下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综合战略”,《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6期。

[18]李品媛:“正确认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辩证关系”,《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85期。

[19]陈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思考”,《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6期。

[20]郭廷建:“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构想”,《党政干部学刊》2004年第8期。

[21]贺耀敏:“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与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8期。

[22]郭庆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8期。

[23]喻新安:“中部地区崛起的问题与对策”,《红旗文稿》2004年第12期。

[24]闵金:“中国中部地区所面临的发展危机及危机治理”,《理论导刊》2004年第8期。

同类推荐
  • 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

    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

    立足政治传播学,梳理评介西方政治传播学的发展历史、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现状、媒体与政府关系研究概况等。阐述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大众媒介的政治传播功能及其与政治的关系。分析作为政治传播形态的政治新闻、政治宣传与政治的关联。并从传播符号角度对政治修辞、政治象征、政治形象进行研究。与同类政治传播著作相较有一定的创新性。
  • 欧盟东扩视野下中东欧少数民族保护问题研究

    欧盟东扩视野下中东欧少数民族保护问题研究

    本书以欧盟东扩为背景,对欧盟东扩前后中东欧国国家在少数民族保护方面的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其进步与存在的问题看欧盟东扩对中东欧少数民族保护发挥的作用和局限性,以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 转型时期中国投资领域的政府行为研究:基于公共管理者视角

    转型时期中国投资领域的政府行为研究:基于公共管理者视角

    本书介绍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行为、投资领域政府行为及其基本框架、转型时期中国投资领域行为比较研究、1998年以来中国投资领域地方政府行为分析、规范转型时期中国投资领域政府行为的思考等内容。
  • 创先争优好做法

    创先争优好做法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甘肃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争先进、创优秀,努力提升为民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各类难题破解,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涌现出一批好典型,创造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 中共甘肃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编写的《创先争优好做法》系统总结和展示了甘肃省创先争优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 干部成长规律研究

    干部成长规律研究

    本书包括干部基本理论研究、干部成长轨迹研究、干部成长机制研究、干部成长条件研究、干部培养规律研究等共七章内容。
热门推荐
  • 苍穹神途

    苍穹神途

    末世降至,沉寂千年的神途再现……穿越至盛唐的叶凡,又将如何踏上一条拯救三界,再返现世的修行之路!
  • 末日求生进化录

    末日求生进化录

    神秘组织释放出生化病毒蔓延全球,原本身为孤儿的大三学生宁小尘,面对突然突然扭曲的世界却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不仅拥有惊人的迅速思维和肉体恢复能力,其他方面也渐渐苏醒,再对抗丧尸洪流的不断杀戮进化,终于越来越接近真相……
  • 都市超能土豪

    都市超能土豪

    在这个热闹的都市里,有一个平凡的人,他找不到工作。他突然间有了神奇的系统,变的越来越牛逼,还有了美女,生活蒸蒸日上。
  • 求人就这几手

    求人就这几手

    本书为励志类图书,从全新的角度讲述剖析人际关系学,总结提炼求人办事的方略,涉及工作、社交、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有效指导和启发读者。
  • 信鸽

    信鸽

    你说我是信鸽可我现在要告诉你信鸽不能飞了
  • 天都遗迹

    天都遗迹

    本书分为五大部分:红旗飘飘——红军与海原长征西征文献摘编;旧闻拾遗——沧桑岁月往事并不如烟的见证;风雨履痕——荣辱历劫无怨无悔的人生之路;天都访古——海原古代地理文化考述;金石览胜——海原钟铭碑刻宗教文化展示。
  • 繁生若梦

    繁生若梦

    你听说过吗?一个人,两个灵魂。一个是过往,另一个却是现实说书人口中的千古绝恋,不过是她与他的互利,罢了。一场为了皇位的利用......一场为了守护的利用……--在这尘世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无欲无求?每个人活下来,不都是对世事情物的执念?可当执念逝去时,你又该如何选择?是继续活下去,还是悄然离去?
  • 名侦探柯南之我是幻影

    名侦探柯南之我是幻影

    1个初中生穿越柯南的世界去了,现实世界的名字就叫龙天雨在柯南的世界里面,叫龙幻影
  • BOSS大人请入戏

    BOSS大人请入戏

    再见到陆隽之的时候,江离是当今娱乐圈里红的发紫的女明星,陆隽之依然是花名在外,两个人的交集引起了娱乐圈又一大娱乐事件,一个是当红女明星,一个是风流富商,自然会让人遐想出一段风花雪月的浪漫,旖旎春光。江离觉得陆隽之实在算不上什么良配,她也不想和陆隽之来一个世纪大复合,陆隽之进,她退,陆隽之退,她站着不动。多年以后,他们结婚婚宴上,陆隽之被灌了很多酒,谈起往事,有人挑衅的问他:“为什么那七年为她做了那么多却从来不出现在她面前呢?就这么有自信,不怕人拐跑。”他眼睛一眯,眼神危险的看了众人一眼,众人心中一跳,许久之后,他恍然的哦了一声,清浅的笑了笑说:“这些年没少在她身上下功夫,当然包括她身边的桃花。”众人恍然,心中直骂:“无耻。”
  • 绝世神医:逆天大小姐

    绝世神医:逆天大小姐

    她是二十四世纪神医,一支银针,活死人,肉白骨。一夕穿越,成为王府人人喊打的大小姐。没有戒灵、骄横无能,身为王府嫡脉却被未婚夫带着新欢欺上门来?本是天之骄子,岂容尔等放肆!银针在手,天下我有!绝世神医叫你知道什么是打脸,什么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天玄地宝尽在她手,绝世功法信手拈来。辱我者死,信我者永生!九色戒灵教你们做人!神医到处,魂断九霄。不曾想,却救起了一只跟屁虫。他绝色妖异,手段狠辣,却对这个偶然救他一命的小家伙,情有独钟。“我们不熟。”某神医横眉冷对。他作势脱衣,无赖道:“莫非穿了衣服就不认得了?要不我脱了衣服,你看还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