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是宁夏历史上最悠久的古城,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就在这里设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就是今天的固原城。由于这里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故在以后的2000多年间,历代王朝在这里都有建置。北魏改高平为原州,北宋又改为镇戎军,金改军为州。到了元代,固原地区的行政建置设在开城,使固原在近百年间几乎成了一座废城。可是到了明代,固原又再度风光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明洪武年间,固原地区属平凉右卫管辖。明初,平凉、固原均属明朝内地,并无多少边患。正统以后,西北边防形势渐趋紧张,经常有蒙元骑兵南下,沿清水河袭攻固原等地。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各部经固原大举入侵平凉,明王朝遂于景泰二年(1451年)七月,下令兴工重修固原城;次年闰九月,迁平凉右卫所于固原城,设守御千户所,并在开城设开城守御千户所,以加强固原地区的防御能力。成化三年(1467年),鞑靼攻破开城县,县治和千户所被迫迁往原州故地,即今固原市。次年,升千户所为固原卫。大致就在此时,将“古原州”或“故原州”转音定名为“固原”,取“固若金汤之古原”之意。此为固原得名之始。
固原卫上隶陕西都司,下辖西安州(治在今海原县西安乡)、镇戎(治在今固原市七营乡境北)、平虏(治在今同心县预旺乡)三个守御千户所。成化五年(1469年),固原兵备佥事杨勉增筑固原城。固原北边是大片的草原平川,无法阻挡鞑靼骑兵南下攻掠,为了加强固原地区的防御能力,自弘治十五年(1502年)至嘉靖十六年(1537年),在固原北边,修筑了一道新长城,即“内墙”。这道长城东起定边营饶阳堡(今陕西定边县姬塬乡辽阳),西止靖虏卫花儿岔(今属甘肃靖远县),全长318公里。嘉靖十五年,又因固原旧边墙“地势辽远,终难保障”,便在徐斌水(今宁夏同心县徐冰水)与干盐池(今属宁夏海原县)之间又修筑了一条长约150公里的边墙。
明代,延绥、宁夏、甘肃三镇衙门分别设在今陕西榆林、宁夏银川和甘肃张掖,俗称“三边”,在九边中又称“西三边”。而固原就在这三镇的中间,南倚崆峒,北视宁夏,东接榆林,西连甘肃,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关中的门户。已出版的固原地方志中曾这样来比喻固原的地理位置:“三镇者,其固原之门墙;固原者,其三边之堂奥。”堂奥者,堂的深处,喻腹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把三镇和固原比作大宅院的话,三镇就好比是固原的门和墙,固原就好比是宅院厅堂最里面的地方。
明景泰以后,鞑靼部潜居河套,“三边终无宁日”,再加之三边镇各自为战,势孤屡挫。成化九年(1473年),刑部主事张鼎上言认为:延绥、宁夏、甘肃三边镇守总兵和巡抚都御史,在抵御蒙古鞑靼、瓦剌时各镇不相统一,各自为阵,有警不相救援,致使作战多次失利。应推举一员文武兼济的大臣总制三边,统一指挥三边人马,联合作战。三镇总兵、巡抚以下官员悉听其调遣。明宪宗准奏,此任有院部大臣充任。成化十年(1474年)一月,朝廷任左都御史王越为第一任三边总制,统一指挥三镇军务。总制府设在固原,三边总制自此始。固原也由隶属于平凉府的一个小县,一跃而为西北规格最高的军事重镇,成为西北军事指挥中心,直到明末。清代学者刘献廷在《广阳杂记》卷一中是这样形容固原三边总制府的:“明三边总督,军门为天下第一,堂皇如王者。其照墙画麒麟一、凤凰三、虎九,以象一总制、三巡抚、九总兵也。”可见军门的威严和气派。三边总制不是常设之制,而是有边患乃置,边事平则罢去。自弘治十五年(1502年)起,三边总制始为定制,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总制为总督,直至明亡。陕西三边总制由不定制变为定制,足见当时西北边患对明朝中央政府的严重威胁和固原陕西三边总制军事地位的重要。
在明朝中期的历史上,王越便是个著名的三边总制(总督)。王越(1423年~1498年),字世昌,濬县(今河南浚县)人。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历官至兵部尚书。成化十年,他首任三边总制“,驻垒韦州,著守战之功,寻进威宁伯”。后致仕(辞官),总制府不久亦不了了之。弘治十年(1497年),河套形势日益严重,明朝廷又恢复固原总制府,复任王越为总制。王越两次出任三边总制期间,他殚精竭虑,精心运筹,终于逐步扭转了明军在这一带的被动应付局面,变消极防守为主动出击。弘治十一年(1498年),王越亲率劲骑分三路出贺兰山突袭鞑靼小王子,大胜而还。是年冬,王越卒于甘州。从首任总制王越始,至末任总制(总督)孙传庭止,140余年间,时设时罢,或任或缺,先后有56人出任三边总制(总督)。这些部院大臣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凡出任陕西三边总制(总督)者均身兼要职(即以左副都御史、巡抚左都御史、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侍郎兼都御史、太子太保兼左都御史等身份出任其职)且文化层次高。从固原地方志记载统计,有43位均注明是进士出身,其余十几位没有注明文化身份,估计90誠以上是进士。由此可知,明王朝对西北的重视以及固原军事地位的重要。
从史志记载得知,有不少出任陕西三边总制(总督)的大员们,在整修宁夏、固原两镇边备、防御蒙古鞑靼各部的侵扰以及对两地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确实做了不少事情,且有一定的建树,受到当地士民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