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位于黄河的上游,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禹分天下为九州,宁夏属于雍州,西周时期,宁夏属于朔方。降至春秋,宁夏全境仍无行政建置。当秦逐渐成为西方强国时,在秦的西北部分布着许多戎族部落,今固原地区为乌氏戎所居,盐池一带居住着朐(qú)衍戎,这两支古戎族的交错处住有义渠戎。秦穆公三十四年(公元前626年),穆公出兵灭西戎,曾征服了今宁夏大部分地区。战国时期,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秦正式设置义渠县(今固原市东南),还先后设乌氏县(今固原市南)和朐衍县(今盐池县境内)。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置北地郡,包括今宁夏部分地区。是为宁夏地区有郡县行政设置之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全国设36郡,今宁夏地区属北地郡。从此,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管是汉族统治者建立的中原王朝,还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割据北方或入主中原,宁夏都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其间,宁夏南北地区的行政建置名称随着政区沿革的变化,出现了很多辖地或大或小、使用时间或长或短的行政建置地名,如北地郡、安定郡、高平城、薄骨律城、饮汗城、高平镇、薄骨律镇、原州、灵州、平凉郡、灵武郡、镇戎军、中兴州、兴庆府等,不一而足。那么“,宁夏”这个地名出现于哪个朝代?它又有什么寓意呢?
“宁夏”这个地名开始出现于史载,是在元灭西夏之后。
元世祖忽必烈平定浑都海之乱后,开始控制了西夏地区并进行全国性的治理,地方政府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元朝实行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的行政建置,全国设11个行中书省,省下设路、府、州、县。中统二年(1261年),在今宁夏北部地区设西夏中兴等路行中书省,简称西夏行省,省治设于中兴府(今银川市兴庆区)。
至元三年(1266年)罢省,改立西夏宣慰司,又改西夏惠民局。至元八年(1271年)复立西夏中兴等路行尚书省,旋改称行中书省。十年(1273年)再罢行省。十八年(1281年),改甘州行中书省,省治设于甘州(今甘肃张掖),今宁夏地区以中兴府归隶之。二十二年(1285年),又废徙甘州行省,迁中兴府,仍名西夏行中书省。二十三年(1286年),再移治于甘州,改名甘肃行中书省,行省下设中兴府路。二十五年(1288年),改中兴府路为宁夏府路,这是“宁夏”地名正式使用之始。因为“宁夏”这个名称是在西夏灭亡之后逐渐形成的,从元初平定浑都海叛乱之后已在非官方场合和民间广为使用,其寓意就是希望西夏故地永远安宁。从此以后“,宁夏”便被用作路名、省名、卫名、府名、道名、县名和自治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