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皇建二年(1211年)七月,西夏宫廷再次发生政变,皇室贵族齐王遵顼(xū)废黜了襄宗安全,自立为帝,是为神宗,时年49岁,是西夏开国后的第八代皇帝。八月,改元光定。当月初五日,安全死,终年42岁,在位5年,谥号敬穆皇帝,庙号襄宗,墓号康陵。
遵顼的父亲彦宗因反对任得敬擅权而被贬于凉州。任得敬败亡后,入朝任马步军太尉,病死后谥为齐忠武王。史书上说,遵顼“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纯祐时,遵顼曾参加科举考试,为进士第一,成为状元公,袭封齐王,后又升任大都督府主,统领夏军,乃“安全族子也”。遵顼夺得帝位后,不再向金国请求册封(尽管光定二年春金国曾册封遵顼为夏国王),而是依附蒙古,乘蒙古攻金的机会,攻打金国,掳掠财物,扩大领土,对金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
自西夏光定元年(1211年)攻陷邠、泾二州,进围平凉城,到光定六年(1216年),又先后攻破金国的保安军、庆阳府、巩州、庆原、延安、临洮府、定西城等。金国边境从陕西西北部到河湟地区,都受到夏军的侵扰。成吉思汗战略的第一步目的达到了,他不但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西夏攻金,每有所得皆被蒙古军掠去),取得经济上的补给,又可以利用西夏来夹攻金国。
光定六年,一支蒙古军经西夏国境进攻金国关、陕地区,西夏出兵配合蒙古,打下潼关。次年,蒙古又征调西夏兵从其攻金,西夏兵被金人打败,损失甚重。自降蒙以来,西夏虽借蒙古之势屡屡攻掠金国州县,但金人抗蒙不足,打西夏则绰绰有余,所以西夏获利不多。可是两国兵连不解,一胜一负,精锐丧失殆尽,这就为成吉思汗的吞并扩张提供了可乘之机,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另外,西夏役属蒙古之后,蒙古征发日多,征发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西夏不得不频繁应征出兵去帮助蒙古人打天下,致使西夏疲于奔命,朝野上下对这种政策产生了怀疑和不满,与蒙古的关系逐渐疏远。
夏光定七年(1217年),为了平定曾被蒙古征服的西域各部的相继反叛,成吉思汗决定亲率大军远征西域,将中原战事交给大将木华黎。这次西征,几乎集中了蒙古军全部精锐,一些属国也都奉命派军从征。西夏在接到派兵从征的通知后,朝廷内外怨声四起。蒙古使节要求西夏履行当初臣服蒙古时答应的“为汝右手”的诺言,也就是说,夏国既然答应做蒙古的帮手,就要随蒙古出征,履行承诺。遵顼尚未开言,大将阿沙敢不说“:气力既不能,何以称汗?”意思是说,成吉思汗既然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凭什么称大汗呢?西夏拒绝出兵。成吉思汗闻讯后大怒说“:怎么能听任阿沙敢不用这样的话来欺凌我啊!我现在转过头来征讨夏国,又有什么困难嘛!不过正值我要征发别人,这件事姑且放下,待我回来,再作理会。”成吉思汗并不是没有“理会”,而是派木华黎伺机攻夏。这年十二月,木华黎派兵进入西夏境内,这是蒙古军第四次征发西夏。蒙古军踏冰过河,在西夏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长驱直入,他们轻而易举地攻破贺兰山关口,打到都城附近,再次包围了中兴府。夏神宗遵顼惊慌万状,在中兴府被围20余日后,将守城之责交给太子德任,自己率精骑乘夜突围,逃奔西凉而去。蒙古军继续围攻中兴府,夏兵无力抵抗,只好遣使至蒙古军大营请降,奉表谢罪,蒙古军才撤兵解围。遵顼从西凉返回中兴府。
这次蒙古攻夏时,大部分兵力抽调西征,攻夏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警告西夏不要趁蒙古西征之机有所妄动,并胁其继续助攻金国。所以蒙古军进入夏境,一路并不攻占城池。而当时夏军主力正对金作战,后方空虚,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抵抗。此后数年中,西夏对蒙古恭顺备至,曾多次被蒙古抽调其军队攻金。金、夏之间战事不断,蒙、夏之间则出现了一段暂时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