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经过10年的兼并战争,统一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建都咸阳,历史上称为秦朝。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朝廷设立三公九卿等封建官僚群,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当时的宁夏全境尽入大秦版图,成为秦朝36郡之一的北地郡的一部分。县一级建制可考者有乌氏、朝那、泾阳(均在今固原地区)、朐衍(在今盐池县境)、富平(今吴忠西南)。
当秦始皇正忙着完成统一大业的时候,北方的匈奴打过来了。匈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也称“胡”,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他们过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蓄养马牛骆驼等牲畜。他们吃牛羊肉,喝牛羊马奶,穿羊皮衣,住毡帐篷。匈奴人善于骑射,性格强悍。大约在周朝末期,他们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匈奴的首领叫单于。单于经常率领匈奴骑兵南下骚扰,抢掠粮食和财物。战国时期,跟匈奴邻近的燕、赵、秦三国都受过匈奴的骚扰。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阻挡匈奴人南侵,3个国家都在和匈奴交界的北边修筑了又高又厚的长城。
正当中原地区正在进行激烈的兼并统一战争的时候,匈奴趁着燕、赵衰落的机会,一步步地向南侵占过来。他们逐渐占领了黄河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扰乱汉族人民的农业生产活动,甚至把汉族人抓去充当奴隶。秦统一全国后,匈奴所占领的河套地区就像一把尖刀插在秦王朝的背上,成为秦始皇的心腹之患。统一全国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20年,为“示强威,服海内”,秦始皇下令在全国修筑驰道,然后巡视郡国。是年,秦始皇先至陇西郡(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过今兰州之东的陇中,至靖远以北,东行至北地郡,出鸡头山(今宁夏泾源县境内之六盘山),过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回咸阳。此后秦始皇虽曾3次东巡,但都是忙着封禅泰山、刻石颂扬秦的功德和派人求仙寻找不死药等,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对付匈奴的事。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帝巡视北边至上郡(今陕西米脂县西北)。受命出海求仙的燕人卢生返回,呈所录鬼神图书,并奏“亡秦者胡也”。据说卢生的本意是暗指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始皇帝误将“胡”理解为北方的胡人,即匈奴。究竟“亡秦者胡也”是“胡亥”还是“胡人”,司马迁只在《史记》中留下这么一句“谶(ch éi)语”,让后人去揣测吧。为解除匈奴的威胁,秦始皇决定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
蒙恬(?~前210年),其祖先是齐国人。祖父蒙骜自齐入秦,任职于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官至上卿,后为秦将,有战功。父蒙武,弟蒙毅,皆为名将,颇有军功。蒙恬曾学狱法,为狱官。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被拜为秦将,奉命攻齐,大破齐军,拜为内史。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蒙恬带领30万大军在北方击败了匈奴,一举收复“河南地”。河南地系秦汉时期区域性地名,即黄河河套以南地区,包括今宁夏平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释“河南地”:“今灵、夏、胜等州。”蒙恬此役,将包括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宁夏中北部、陕西榆林地区尽入秦版图,得肥沃之地约350公里,号“新秦中”。对新秦中的解释,《史记正义》引服虔云“地名,在北地(郡),广六七百里,长安北,朔方南。”因地新得,与故秦地相接,所以称新秦中。蒙恬收复河南地后,又沿河筑寨据守,设置44县城(或作34县城)。随后,秦始皇下令,将犯了罪的百姓发配到这一带屯垦戍守,还迁移3万户于此,以充实新置县域。
为了加强北地郡地区对匈奴的防务,秦在今宁夏陶乐县城西南设置军事要塞———塞外浑怀障,为浑怀都尉治所,置浑怀都尉一员;在今宁夏吴忠市西南境至青铜峡市峡口一带,设置军事要塞———神泉障,置北部都尉一员,驻富平县城。浑怀都尉和北部都尉都是驻防当地的军事长官,其级别比将军略低。另外,秦又在北地郡乌氏县境内设瓦亭关(今固原市南),在朝那县境内设萧关(约在今固原东南、三关口以北)。在关障处驻军防守,再加上修缮一番的原战国秦长城,在宁夏地区形成了秦朝北拒匈奴的巍巍屏障。蒙恬御边10余载“,威震匈奴”,使其不敢南下而牧马。秦始皇死后,为秦二世胡亥所迫,服毒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