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元前21世纪前后华夏大地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时候,宁夏地区的远古居民氏族组织内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逐渐演变为以地域关系相联系的部落组织。
从夏朝开始,所谓“正统”王朝的疆域范围大体上是现在的中原江淮地区,号为“华夏”。华夏之外,依地域方位称呼周边各民族,分别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西戎又称羌,北狄又称胡,当时的宁夏地区,属于西戎、北狄之列。这一称呼一直延续到商、周、春秋战国到秦朝。
在夏朝,今甘肃东部和宁夏南部的泾水流域一带聚居着一个姬姓的部落,它和另一个姜姓的部落世代通婚,并结成部落联盟,社会经济生活仍以蓄养牛马为主。到了夏朝末年弃(人名,即后稷,周人的始祖)时,他们逐渐完成了由游牧部落到农耕部落的转变。但由于弃及其后代长期处于华夏的西北,和华夏交往较少,又和姜姓长期通婚,所以习俗仍然与戎狄大致相同。到弃的13世孙古公亶(dǎn)父时(约在商朝中期),由于受到戎狄的侵扰,他们被迫离开了那里,举族东迁,终于在岐山之南的周原定居了下来,建立了以“周”命名的方国,并在那里建筑城郭宫室,开垦荒地,设置百官,改变戎狄习俗。后来周人逐渐形成了奴隶制国家。
周人定居周原以后,逐渐强大起来,他们除了和东面的商朝建立联系外,还不断地向西扩张,周人的历史从此进入新阶段。后来,周人在周文王、周武王的治理下,终于“牧野朝歌”,颠覆了商纣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当周人积极积蓄力量准备灭商时,周人西边的诸游牧部族则利用周人无暇西顾的大好时机,积极发展壮大自己,并不断地试图向东扩张。周武王灭商以后,西北诸戎小国对周叛服无常,朝见周天子时也不献纳贡品。周穆王十七年(约公元前940年),周以六师大军西征犬戎,俘获其五王,将犬戎驱赶到大原。后来便将迁到大原的犬戎部落称为“大原之戎”。这里所说的“大原”,就是今宁夏固原一带(六盘山地区)。关于此说的考证放在后面解释。
西周末年,国势日渐衰败,社会矛盾激化,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斗争接连不断爆发。北方以猃狁(xiǎn yǔn,即犬戎)为首的军事部族趁机南侵,其势力有时直逼王畿,威胁西周国都镐京(在今陕西西安西南)的安全。周宣王即位后,在召公、周公(周公旦的后代)等大臣的辅佐下励精图治,朝政有了明显起色,史称“宣王中兴”。为了转移矛盾,并消除诸戎小国对西周王朝的威胁,周宣王曾多次出兵攻伐“大原之戎”。《诗经·小雅·六月》写的就是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六月命大将尹吉甫率兵征伐大原之戎的事。原诗比较长,但这首诗是描写固原历史上战争场面的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首诗,不妨全文录出,并附以著名文学史专家余冠英先生的译文,以飨读者。
六月棲棲(六月出兵好紧张),戎车既饬(chì,修整兵车匆忙忙)。四牡骙骙(ku í,四匹公马肥又壮),载是常服(士兵军服车上装)。
猃狁孔炽(猃狁实在太猖狂),我是用急(我军因此备战忙)。王于出征(周王派我去征讨),以匡王国(保我邦国保我王)。
比物四骊(四匹黑马力相当),闲之维则(操练娴熟合规章)。维此六月(盛夏六月大太阳),既成我服(制成套套新军装)。我服既成(崭新军装身上穿),于三十里(日行三十里赴边疆)。王于出征(谨奉王命去征伐),以佐天子(吉甫一心辅周王)。
四牡修广(四匹公马高又壮),其大有颙(yǒng,肥头大耳气昂昂)。薄伐猃狁(兴兵讨伐那猃狁),以奏肤公(一定要把大功创)。有严有翼(将帅威严又谨慎),共武之服(个个同心来打仗)。共武之服(个个同心来打仗),以定王国(保我邦国保我王)。
猃狁匪茹(猃狁真是不自量),整居焦获(占我焦获太猖狂)。侵镐及方(侵犯镐地和朔方),至于泾阳(铁蹄一直到泾阳)。织文鸟章(鸟隼大旗高高扬),白旆(pèi)央央(旗端飘带多鲜亮)。元戎十乘(大型战车有十辆),以先启行(冲锋开道谁能挡)!
戎车既安(兵车驾得很安稳),如轾如轩(前俯后仰无损伤)。四牡既佶(jí,四匹公马真健壮),既佶且闲(马儿健壮又驯良)。薄伐猃狁(兴兵讨伐那猃狁),至于大原(深入大原敌后方)。文武吉甫(能文能武尹吉甫),万邦为宪(四方诸侯好榜样)。
吉甫燕喜(归来赴宴喜洋洋),既多受祉(周王赏赐多吉祥)。来归自镐(我从镐地班师还),我行永久(一路行军日子长)。饮御诸友(邀请众位好朋友),炰(p áo)鳖脍鲤(烹鳖脍鱼味道香)。侯谁在矣(座中嘉宾还有谁)?张仲孝友(孝友张仲坐身旁)。
这首诗是西周下层将士歌颂“宣王中兴”、尹吉甫北伐猃狁有功的诗。诗中说,猃狁的势力非常凶猛猖狂,南下占据焦获(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部),侵犯镐地(镐,地名,不是周都镐京)和朔方,一直到达泾阳,直逼王畿镐京。边事紧急,朝野震动,宣王不顾冬夏不出兵的禁忌,命大将尹吉甫率兵抗击猃狁。尹吉甫整饬兵马,冒着六月的炎热,以每天15公里的速度进军。军队以10辆大战车开路,浩浩荡荡挺进西北,一直打到猃狁的大后方———大原,大胜而归。诗中生动描绘了备战、出征、激战、凯旋的全过程,将猃狁击退并推进到大原。《汉书·匈奴传》亦载“:宣王兴师,命将征伐猃狁,诗人美大其功。“”诗人美大其功”就是指这首诗,意思是说诗人极度赞美尹吉甫的功勋。
关于“大原”“、大原之戎”,在一些典籍及《竹书纪年》、青铜器铭文中均有记载。大原究竟在什么地方?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研究《诗经》中,认为大原在今山西太原,朱熹的说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明朝嘉靖年间,进士、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的唐龙在《嘉靖固原州志》序言中却提出大原在固原州的说法。他说“:嘉靖辛卯之冬,敬奉天子之命,秉钺而至,首务考据方舆,揆叙形势,乃缩而谛视之,抚然叹曰‘;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其在斯乎!”意思是说,我奉皇帝之命,总制陕西三边军务到固原,对这里的山川形势进行一番考证后,结果发现“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原来是在这里呀!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三《大原》一文中认为“:求大原,当求泾阳之所在。”因为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泾阳应在泾水之北,也就是今甘肃平凉西,所以他确认“周人抗拒猃狁,必在泾阳、原州间”,也就是今固原北界。程俊英先生在《诗经译注·小雅·六月》中亦认为“,大原”在今甘肃固原县。余冠英、韦凤娟先生主编的《诗经与楚辞精品·小雅·六月》注云“:大原:古地名,在今甘肃平凉县。”这里的“平凉县”,依地域也是包括固原在内的。《宁夏通史·古代卷》在讲到周穆王十七年,周以六师大军西征犬戎,将犬戎赶到大原一带时,也认为“大原”在今固原,并加注说明“:一说今山西太原。周人既西征犬戎,何以向北?此说似于理不合。”
总之,大原在今固原一带的说法已被大多数学者认可。造成这一历史误会的原因是古代的“大”字通“太”字,古人只作“大”,不用“太”,“太”字多不加点,如大(太)极、大(太)初、大(太)庙、大(太)学之类,结果误认为“大原”就是“太原”,其实这里应读“大(dà)原”,不读“太原”。大原的本意正如《尚书·夏传》所说的“大而高平者”之意。由此证明,“大原”非山西太原,而是今宁夏固原一带。
这次征伐大原之戎,西周取得了胜利。但在周宣王三十三年(公元前795年)再次攻打大原之戎时遭到了失败,西周征服西戎诸国的企图也成了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