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为加强对周边地区的控制,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从睿宗景云元年(710年)至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在北方设置10个节度使,其中9个在西北地区。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十二月,朔方行军大总管改为朔方节度使,驻节灵州。所谓节度使,因“带使持节”(即带钦使衔、持节仗)、节度(统管)重兵,故名。朔方节度使始设时,辖单于大都护府和夏、盐、绥、银、丰、胜6州及丰安军(治今中宁县石空镇附近)、定远军(治今平罗县姚伏镇附近)、三受降城,约为当今宁夏中北部、陕西北部及内蒙古河套地区。开元十年四月,以大臣张说为首任朔方节度使巡边。
张说(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武则天时举为贤良方正,授太子校书郎。一生经历中宗、睿宗、玄宗数朝,宦途浮沉,迁谪反复,曾三居相位,三秉大政,官至右丞相兼中书令,封燕国公。掌文学之任30年,朝廷文诰,多出其手,尤长于碑志。据说,张说这次出任朔方节度使是另有原因的。神龙元年(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死了,唐中宗李显复辟,恢复唐国号,立韦氏为皇后。谁知韦后也学起武则天来了,唐朝政局又开始动荡不安了。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韦后和自己的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了唐中宗,召集韦氏子弟及其亲信,拥兵5万守护京城,准备登基称帝。但她没有想到被她陷害的李隆基早就料到她的阴谋。为了保住李唐江山,李隆基在长安的羽林军中结交了一批猛将勇士,等待时机。唐中宗被害后,李隆基立即发动羽林军攻入宫中,杀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清洗了韦氏党羽,由其父李旦继承了帝位,是为唐睿宗。延和元年(712年),睿宗将皇位让给了李隆基,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玄宗。玄宗为了防止后院起火,他装得很友爱自己的诸王兄弟,但严禁诸王与群臣交结。群臣中有与诸王交往的,有的被贬于外地,有的被流放,有的甚至被活活打死。担任左丞相的张说不知是为了何事,曾秘密到岐王李范(玄宗胞弟)的私宅,被人告发,结果被贬出朝,到灵州任朔方节度使去了。
张说为人刚直,曾触仵武则天被流放,又因与宰相姚崇不和,被放外任。他对突厥等少数民族主张以抚慰为主,特别是对内附的少数民族降户更是反对将其无辜杀戮。他在任朔方节度使以前,曾任并州(今山西太原)长史、天兵军(驻并州)节度大使。开元八年(720年)六月,朔方大总管王晙设宴诱杀了突厥、铁勒降户首领勺磨等人后,引起留驻于大同一带的拔曳固、同罗诸降户的极度不安,一时人心惶惶。这年秋天,张说亲带20骑持节前往这些部落去抚慰,并留宿于降户帐中。当时在并州的副使李宪认为“虏情难信”,急忙派人驰书前往制止。张说复书说“:我的肉不是黄羊肉,不消担心别人吃;我的血不是野马血,不必担心别人刺(突厥人吃黄羊肉,刺饮野马血),大丈夫见危受命,现在正是我为国捐躯的时候了。”拔曳固和同罗降户见张说如此坦诚,也就安下心来。
另外,在康待宾举旗叛唐后,张说奉命率大军从并州前去镇压,大破起义军,协助康待宾的党项人降唐。这时有人认为“党项阴谋助胡,请并诛之”。张说却说:“王者之师,当伐叛柔服,岂可杀已降之人!”他奏请朝廷将胜州的银城、连谷分出来,另置麟州(即今神木),专门用来安置党项余众。
开元十年(722年)闰四月,张说赴灵州任朔方节度使,巡行五城。八月,康待宾余党康愿子再次举事,张说和王晙发兵追讨,镇压了这次起义。并上奏朝廷将河曲原六胡州少数民族余部5万多户迁于内地。
这年九月,张说又上奏朝廷,称边境已安定,请求沿边戍兵由60万减至40万,使之回家务农。唐玄宗有疑虑,认为不能减。张说上奏说“:臣久在疆场,具知其情,戍兵多供将帅役使及自卫而已,若御敌制胜,则不需多拥戍卒以妨农务。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全家百口保其无虞。”玄宗乃许。裁军20余万,确实大省军赋。后来张说又建议招募壮士充诸卫兵。唐初实行府兵制,兵农不分;改为募兵,则为职业兵。史称“兵农之分”,自张说始。不久,张说被调回京城。开元十八年(730年)卒,终年64岁。张说一生事迹,俱见正史,新、旧《唐书》有传,宁夏古地方志也有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