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开始步入一个新阶段。随着唐帝国政治和军事上的强大,周边一些少数民族纷纷内附。这些内附的少数民族,大都在宁夏建立临时或长久的居住点,与汉民族一起开发宁夏地区。其中“昭武九姓”人就曾长期在宁夏地区活动和居住过。
大约在秦汉时,有一支名为康居的部族居住在今祁连山北昭武城(在今甘肃临泽县境),后被匈奴所破,便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到今中亚地区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后子孙繁衍,分王九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总称昭武九姓。计有康国、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火寻、戊地、史国等,其居民称为粟特人。唐高宗永徽年间(650年~655年),诸国要求内附,以抗大食(今阿拉伯),唐以其地分置都督府或州,进行管理,隶属唐安西都护府。粟特人以善于经商而闻名于世,东西方的相互交往,大都是通过粟特人进行的。可以说,粟特人是国际贸易的转运者,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者。作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宁夏地区,当然也有粟特人的活动。粟特人进入宁夏地区,大约在北魏时期。唐代影响最大的昭武九姓移民聚落当首推六胡州。六胡州是唐代于灵州境内安置归附的北方少数民族所置各州的总称,计有鲁、丽、含、塞、依、契6州。开元初(713年)又更名为东皋兰、燕然、燕山、鸡田、鸡鹿、烛龙6州。六胡州最先是为安置突厥人而设置的,但以后其居民成分发生了变化,主要是粟特人。另外,当时宁夏南部的原州也有粟特人聚居。根据文献记载和古文化遗址的发掘,昭武九姓粟特人在宁夏地区的活动情况大体如下。
康国人,其故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兰池州(在今灵武境内)人康待宾举行起义,自称“叶护”,攻陷六胡州。康待宾就是康国人。康待宾起义失败后,其部下康愿子(也是康国人)重新起事,自称“可汗”。灵州的康国人康日知的祖父康植,曾率部助唐平叛,俘康待宾,被唐玄宗召见,授左武卫大将军,封天山县男。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从吐蕃手中夺取原州等三州和石门等七关的泾原节度使康季荣也似为康国人。
安国人,其故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西进灵州后,曾派安国人安永寿送信安慰铁勒首领,当时安永寿任右领军中郎将。六胡州之一的鲁州刺史安思慕也是安国人。开元年间康待宾起义时,有一首领叫安慕容,他也是安国人。固原南郊曾出土一块“安娘墓志”,据墓志载,安娘为安国人后裔。
何国人,其故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西北方。盐池县苏步井乡窖子梁上发现一处何国人的家族墓地。据其中一块墓志载,其先祖为大夏月氏人,何姓。祖父为何乙末,父亲为何盘阤(zhì),本人可能为六胡州之一的鲁州都尉,死后葬于鲁州如鲁县。唐朝魏博镇将何进滔为灵武人,系何国人后裔。唐朝大将何文哲,其先祖原为何国人,世居灵武。开元年间康待宾起义队伍中的何黑奴,亦为何国人。
史国人,其故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南方。史国人约在北朝时期就来到原州,隋唐时期一直在本地为官,与康国人、何国人通婚。1982年在固原地区发掘出土的史道德墓,墓主人史道德为初唐人。据墓志载,其先祖为“建康飞桥”人。建康,就是前凉张骏所置的建康郡,其地即今甘肃高台县。因远祖为官徙居原州平高县(西魏末将高平县更名为平高县,即今固原市),已是几代人了,应该算是“老原州”了。祖上历代为官,到了史道德一代,家势可能已经衰落,只任了个兰池正监,也就是牧马官,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卒于原州平高县招远里私第。后考古工作者又在此地发掘出土了史索严墓、史铁棒墓、史诃耽墓等,从墓志看,是家族墓群,都是史国人。另外,唐宪宗元和年间灵州大将史敬奉也可能是史国人。
石国人,其故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康待宾起义队伍中有一个叫石神奴的人,为石国人。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的部将石演芬“本西域胡人”,是石国人。盐州裨校石璟亦为石国人,其五代孙为后晋皇帝石敬瑭。另外,昭武九姓之一的米国人也可能在宁夏活动过,虽未见有出土资料证实,但宋人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正》卷二十四米氏条记载,米氏以陇西和平高为其望族。有研究者据此认为,陇西和平高居住过米姓胡人。
诚然,载入史册的和现在发掘的宁夏昭武九姓人墓葬,仅仅只是当年昭武族人中的显贵者,但由此可知,唐代宁夏的粟特人还是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