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红军在解放盐池的同时,主力汇集于预旺县以南地区,先后解放了预旺县王家团庄、同心城和预旺县治下马关,预旺县除韦州以外,全部被红军解放,并先后在预旺县和固原县东北部建立了预旺、固北两个县级工农民主政府。西征红军占领的宁夏南部地区,回族人口众多,根据中共中央“帮助回族和蒙古族人民建立独立政府”的方针,中共陕甘宁省委决定将预旺县的一部分和海原县东部地区合并,建立我国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
1936年8月初,中共陕甘宁省委书记李富春专程到同心城指导回族自治政府的筹备工作,并组织筹备委员会,成员有李富春、王首道、程子华、唐天际、王伯栋、黄镇、杨奇清、马青年。筹委会认真分析了西北的形势,研究了回民自治和抗日救国等问题,起草了回民自治政府的决议等文件,拟订了召开豫海县回民自治代表大会的会议议程。筹委会首先在下马关、预旺堡、同心城等地建立起基层政权组织。同时发动回民群众,组织“回民联合会”、“回民解放会”等群众组织,还把在汉民地区打土豪得到的胜利果实分配给回民地区,先后向回民群众发放粮食6批、羊5万多只和耕畜千头左右,并废除了回民的税赋和劳役。回民群众感谢共产党和红军的好政策,喜气洋洋,歌声不断:
“胡琴拉起来,唱一个苏维埃,苏区的天下人人爱,看见么,人民好自在。一切压迫都打倒,生活才能过痛快。”
“政权和苏区,代表中国人,打倒汉奸卖国贼,驱逐狗日本。”
开明绅士和宗教人士也与红军建立起良好的关系。随着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广大回族人民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回民自治政府建立的条件逐步成熟。10月初,筹委会给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和各团体、红军各部发出《召集豫海回民自治代表大会通电》。经党中央批准,筹委会决定于10月20日在同心城清真大寺召开豫海回民自治代表大会,成立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
1936年10月20日清早,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同心城。青年男子像过节一样,穿上整洁的衣服,第一次大胆地走上街头;老汉们修整了发须,拄上拐棍也来“跟会”;一向不能随便出门见外人的回族妇女,也搭上盖头来参加回民解放的盛会。本来不太宽敞的同心街上,人山人海,川流不息,整个同心城一片欢腾!
上午,同心清真大寺上空飘扬着印有镰刀斧头的党旗和各色彩旗。参加大会的正式代表180多人,加上部队和群众的代表共300余人。代表以回民为主体,还有汉、蒙各族。其中有工人、农民、商人、自由职业者;有80多岁的老阿訇,有十几岁的放羊娃,还有回、汉妇女代表二三十人。中共陕甘宁省委书记李富春,红军部队负责人徐海东、程子华、王首道、杨奇清和马青年等到会祝贺。会议开了3天,通过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条例》《减租减息条例》《土地条例》等有关决议案;选举产生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领导人。雇农出身的原预旺区苏维埃主席马和福(回)当选为主席,李存德(回)为副主席。自治政府下设军事、文化、土地、财政、保卫和没收委员会等部门。大会正式启用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印”。印章为圆形,印的上端为汉文,下端为阿拉伯文,中间刻有五角星和镰刀斧头组成的党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回族自治政权诞生了。
为庆祝自治政府的成立和代表大会的召开,红十五军团宣传部“火星剧社”还演了两天戏。戏剧内容丰富,联系现实,有揭露日本侵华罪行的《五常抽血工厂》,有揭露马鸿逵抓兵、抽税的,有表现回汉人民团结起来反对蒋、马反动派的。那几天正好逢到一个集日,同心城更是人山人海,一派节日的欢乐景象。
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管辖8个巩固区、4个游击区。8个巩固区是:同心城、王家团庄、高崖、马家河湾、窑山、下马关、李旺堡和预旺堡;4个游击区是:喊叫水、韦州、惠安堡和关桥堡。面积约为820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3万多人。县自治政府成立的同时,中共陕甘宁省委从中央党校抽调党员干部组成中共豫海县委,书记贺恩宽,组织部长韩效忠,宣传部长陈德政,少共书记韩民栋。自治政府在同心城驻了一个多月后,移驻同心城南的王家团庄。这里是原属甘肃省管辖的海原县和宁夏省管辖的预旺县交界的地方,又靠近西征前线,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支前工作。
10月25日,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发表布告,号召各区捐粮捐款,支援红军,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同时发表了由主席马和福签署的《告北圈子四周围同胞书》,号召在中华民族的紧急关头,不畏一切艰苦,誓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斗争。《告同胞书》说:“不要怀疑和害怕人民红军,历史上没有见过这样文明的军队,到我同心城一带,不但帮助人民取消苛捐杂税,使人民得到解放,特别遵守我族的风俗习惯与尊重我们的宗教。我们为求整个民族解放,只有同红军联合起来,团结起来,组织回民解放会,为自己的独立解放而奋斗。”
在豫海县自治政府和中共豫海县委的领导下,各区、乡都先后建立了回民解放会,其任务是协助政府宣传红军抗日救国主张,反对苛捐杂税与派草派粮拔壮丁等,组织回民自己的游击队,武装保卫自己。为保卫新生的自治政权,县上成立了由40多名回民基本群众组成的回民游击大队,主席马和福兼任大队长;8个巩固区也成立了以回民为骨干的游击队。他们在镇压敌对分子,打土豪,帮助红军警戒放哨、抬担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还组建了一支“抗日救国江湖游击队”,总指挥是窑山的一个名叫马玉龙的煤矿工人,政委是红十五军团地方工作部部长王伯栋。江湖游击队的队员一部分是当地贫苦的回汉群众,一部分是哥老会的成员。主要任务是争取哥老会,改变哥老会对红军的敌对情绪,协助红军扰乱和牵制敌人。自治政府还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劣绅,筹粮筹款,支援红军、支援前线。自治政府的大部分成员都是当地回民骨干,他们了解回族群众的基本要求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因此自治政府的工作得到回汉群众的积极拥护和支持。人们解除了政治束缚和经济压迫,心情舒畅,人心稳定,很多回民青年参加了回民独立师,这里成为西征红军的重要基地。11月12日,西方野战军与红二、四方面军主力齐集豫海县境,在同心城西门外召开万人军民联欢大会。朱德、张国焘、彭德怀、贺龙、关向应、肖克及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主席马和福参加了大会,朱德等领导同志讲了话。豫海县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回汉团结局面,对四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马鸿逵统治的吴忠、灵武地区的回汉群众,不断投奔苏区,有的参加红军,有的到苏区经商。
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成立,是回族下层群众第一次组成自己的政权,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回族群众中涌现出了一批革命者,政府主席马和福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马和福出生于甘肃河州锁南坝一个贫苦的回族农民家庭,幼年时随祖父逃荒至西吉县沙沟,以后又到吴忠、锁家岔和预旺堡一带扛长工。有时做皮工,有时做石工,也曾当过泥水工和榨油工。后来定居预旺堡,给清真寺打杂。1936年6月,红军西征来到预旺堡一带,红军干部、战士给他讲革命的道理,讲共产党的民族政策。马和福在与红军的接触中,阶级觉悟不断提高,他把红军当作最亲的人,主动帮助红军发动群众,斗争土豪,购粮购草。他夜以继日地为群众办事,为红军工作,在群众中得到好评,受到党和红军的信任。在预旺堡建立基层政权时,他当选为预旺区苏维埃主席;在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时,他又被选为自治县政府主席,并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马和福在任职期间,不辞劳苦,不避艰险,走庄串户,发动群众,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民族宗教政策,动员群众参战,筹粮筹草,协助镇压反动分子,无私无畏,赤胆忠心,为革命做了很多工作。
1936年10月28日,因形势的变化,西征红军撤离同心城,11月中旬撤出预旺堡、下马关一带,准备向陕甘宁根据地转移。临出发前,总部政治部派人通知马和福,指示他利用宗教和帮会,秘密发动组织回民打游击。马青年随部队撤离前,又派人通知马和福,要他靠近边区,提高警惕。红军撤离豫海地区后,国民党和马鸿逵组织“还乡团”,大搞“清共”、“清红”,搜捕自治政府干部人员。马和福根据红军的指示,带领20余名战士坚持游击战争。苏区党组织曾多次派人与他们联系,但因敌人封锁甚严,未能实现。1937年2月底,马和福在回预旺途中,在锁家岔一个亲戚家里,由于坏人告密,被当地民团头子锁有智逮捕,解押到国民党宁夏省党部。马鸿逵亲自审讯,马和福坚贞不屈。该年4月,被押回同心城准备杀害。在被敌人处死前,他坦然说:“为民族的解放,虽死无悔!我要换‘吾素里’。”(洗澡,即伊斯兰教中的“大净”)马和福“大净”之后,穿好衣服,昂首挺胸走向刑场。1937年4月3日,在同心城西门外英勇就义,时年44岁。
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活动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但是它在回民解放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实践,他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结合起来,把回族的解放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立斗争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了阶级斗争与民族问题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