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西征红军连克宁夏东南各县、镇并取得辉煌战果的时候,1936年8月16日,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和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马海德)从陕北瓦窑堡来到西方野战军总部驻地———预旺县预旺堡(今属同心县),对红军和苏区进行采访活动。
埃德加·斯诺(1905年~1972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坎萨斯城,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他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了毕生所从事的新闻工作,在坎萨斯城的《星报》和纽约的《太阳报》初露头角。以后他在开往外洋的货船上当了海员,游历中美洲,最后到了夏威夷,仍然为美国的一些报纸供稿。1928年,在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他来到了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以后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信员。1930年以后,他为采集新闻,遍访中国主要城市和东三省、内蒙古、台湾以及日本、朝鲜、荷属东印度。他徒步经过中国云南省西部,到达缅甸和印度,访问了甘地和印度其他革命领袖。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斯诺正在上海,目睹了1932年的淞沪战争和1933年的热河战争。在这以后,他在北平燕京大学担任新闻系教授两年,同时学习了中国语文。在这一时期,他认识了美国著名的进步新闻记者史沫特莱,还和鲁迅、宋庆龄以及一些中共地下党员有所接触。他编译了一部英文的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活的中国》。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当斯诺得知红军完成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便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决心冲破重重障碍和危险,到西北去了解这支伟大的革命力量,探求中国发展的前途。在宋庆龄和中共白区地下党的秘密安排下,斯诺与海德姆经西安到达陕北。他们首先到了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即志丹县),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斯诺和毛泽东等领导人进行了多次的谈话,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目标、政策和策略,以及个人的身世经历,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斯诺以一个正直的新闻记者的眼光敏锐地看到中国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人民身上。因此他决定深入到红军前线去认识这支不可战胜的军队的将领和士兵,探求中国革命发展的力量源泉。
8月16日,斯诺和海德姆到达西方野战军总部驻地———预旺堡。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后改名为《西行漫记》)中是这样记述他们到达预旺堡行程的:“在甘肃和宁夏的山间和平原上骑马和步行了两个星期以后,我终于来到预旺堡,那是宁夏南部一个很大的有城墙的市镇,那时候是红军一方面军和司令员彭德怀的司令部所在地”。“预旺堡是位于宁夏东南部的一个古老的回民城池,现在成了一方面军司令部的驻地,我在这里找到了该军的参谋部和司令员彭德怀。”斯诺和海德姆受到了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的热烈欢迎。他们住在司令部的院子里。
8月19日,西征红一军团四师师长李天佑、政委黄克诚、政治部主任舒同,在得知斯诺和海德姆到达预旺堡的消息后,便从师部驻地毛居井写信给斯诺、海德姆,对他们到苏区来参观表示热烈欢迎,并特派抗日战线科科长卢仁灿专程送去两匹黑色骏马供其乘用。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美国同志:
我们全体听到你们来到苏维埃区域的消息,非常高兴,热烈地希望你们能来我们驻地参观,可是因时间关系不允许了,兹特派卢仁灿同志前来欢迎,借此表示我们热烈兴奋的情绪。
我们现处在经济极落后的区域,找不到什么好的东西送给你们,兹送上乘马两匹以作永久纪念,这是不久以前在胜利的战斗中缴到马鸿宾部的。
这封用毛笔工整书写的,由李天佑、黄克诚、舒同签署的信,斯诺一直珍藏到1972年逝世。为了表达斯诺对红军的怀念,斯诺夫人洛伊斯·惠勒后来将这封信的影印件赠给我国前驻瑞士大使陈志方先生。现存中国革命博物馆。
据卢仁灿回忆说“:我看着斯诺和海德姆高兴地骑上我们送的战马绕场跑了几圈。看着他们矫健的骑姿,大伙都啧啧地称赞说‘:嘿!他们还真有本事!’”
8月22日,西方野战军总指挥部和红一、红十五军团指挥员,在预旺堡召开规模盛大的军民联欢大会,①欢迎国际友人斯诺和海德姆。彭德怀、聂荣臻、左权及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朱瑞等出席了大会。在联欢会上,战士们表演了列队、刺杀、射击和进攻战术,骑兵表演了马术劈刀。斯诺将这些一一摄入照相机和电影摄影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他说:
诸位英勇的同志们,在你们热烈欢迎中,我万分激昂(动)和荣幸。在你们的伟大胜利中,现在二、四方面军又很快地同你们会合了。你们的前途是无限的开展着(全体鼓掌)。
我今天替你们拍摄的红军活动照片,我将带到全世界去传播,使全世界同情。
你们的人———广大的劳动大众,尤其是你们的同志,兴奋鼓舞。
现在我要报告你们几条消息:
1.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同你们一样,为争取自由独立解放而奋斗,如西班牙、比利时。
2.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工人,到处在罢工示威来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家的剥削,尤其是苏联(社会)主义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进展之下,使他们更加兴奋,斗争更加坚决。
日本侵略中国,美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劳动大众起来反对日本的行动,来配合你们的行动,他们想各种办法来帮助你们。所以你们的斗争不是孤立的,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拥护你们。
我这次要把你们几年来艰苦奋斗的经过,去告诉全世界无产阶级知道。最后你们应努力把中国革命模范的来催动和领导全世界革命。
我们高呼:
中国革命胜利万岁!
红军胜利万岁!
世界革命成功万岁!
斯诺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全体红军战士和当地人民群众。会后,红军把他的讲话译稿摘要用毛笔书写在预旺堡东南杨家寨子的一间“列宁室”的内墙上。在白色恐怖年代,当地回族穆斯林群众用草泥巧妙地进行遮盖保存了下来,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现复制品存宁夏博物馆。
斯诺在预旺堡进行了两个星期的采访活动。他与彭德怀司令员进行了多次交谈。他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记述说:“我记得我们(指斯诺和彭德怀)是坐在预旺堡前县长的公馆里,这是一所两层楼的房子,有栏杆围着的阳台。坐在阳台上,你可以越过宁夏平原眺望蒙古。”斯诺详尽地记述了彭德怀参加革命的传奇经历和他对游击战的经验总结。他在书中写道:“彭德怀过去既有这样一种斗争历史,我原来以为他是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身体也许已经垮了。结果我却发现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这是在长征途上有一个星期硬着头皮吃没有煮过的麦粒和野草,又吃带有毒性的食物和几天颗粒不进的结果。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我们一起吃过几顿饭。他吃的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宁夏产瓜,彭德怀很爱吃。”“有一次我同彭德怀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他似乎很欣赏那些演出,带头要求唱一个喜欢听的歌。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虽然还只八月底。我把棉衣裹紧。在演出中途,我突然好奇地发现彭德怀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斯诺还参加了红军政治集会,多次和干部、战士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革命热情。他参观了连队的“列宁室”,那里都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的像。斯诺还专程访问了红军中的回民教导团。他有趣地描述说:“共产党在前线组织了两个回民教导团,基本上都是从前马鸿逵和马鸿宾的部队中来的。他们比汉人身材高大、结实,胡须深、肤色黑,有的人长得很英俊,明显的有突厥人的外表,杏眼又黑又大,高加索人种的特点很突出。他们都带着西北的大刀,熟练地给我表演了几下,能够一举手就砍下敌人的脑袋。”回民教导团的营房里贴满了漫画、招贴、地图、标语。其中标语有:“打倒马鸿逵!”“废除马鸿逵的国民党政府!”“反对日本造机场、绘地图、侵略宁夏!”“建立回民独立政府!”“建设自己的回民抗日红军!”斯诺在书中说:“共产党的一些回民拥护者就是靠这些主张招来的,回民战士在关于他们为什么参加红军问题上给我的答复也以此为他们的中心问题。”
斯诺通过对回族红军战士生活、宗教信仰的了解,赞扬红军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揭露了马鸿逵对人民的压迫和他们的奢侈生活。他在书中记述说:“以马鸿逵为例,他大概是四大马(指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中最有钱有势的一个。他有许多妻妾,据说宁夏城里60%的财产是他的,并且在鸦片、盐、皮毛、捐税、自印纸币方面发了一笔大财。但是,在一个意义上来说,他还是够新派的,那就是他最近选他有名的‘照片新娘’的时候。他从上海雇来一个秘书,叫他收集受过教育的合格美女照片,从中选美。价格定在5万元。老马选定了以后就包了一架飞机,在北国的尘土中起飞,到苏州接了后宫新欢,一个基督教的东吴大学毕业生,然后又飞回宁夏,像阿拉丁在他的飞行地毯上一样,引起一时轰动。”斯诺写到这里,不由得又追问说,既然能够出巨资买个基督教徒做新娘,为什么开不出士兵的军饷呢?斯诺得出的结论是:“足以说明,对比之下人民对共产党是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这也就是“马家军的回民带着枪支来投奔红军的原因”了。顺便说一些,这个“基督教的东吴大学毕业生”就是马鸿逵的五姨太邹德一,出生于江苏吴县一个官宦之家,曾祖父当过前清知县,祖父是湖北省的候补道,父亲在清末做过安徽霍邱县的末代县令。
8月26日,斯诺和海德姆应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的邀请,在10名红军战士的护送下由预旺堡到下马关参观采访,受到当地军民代表组成的“欢迎委员会”和徐海东的热烈欢迎与款待。斯诺与徐海东进行了一整天的谈话,观看了红军的演出与生活。
8月29日,斯诺从下马关骑马到预旺的红城水参观访问,住在村东娘娘庙里。红城水泉水清澈,果园葱翠,斯诺盛赞这是个美丽的小山村。与斯诺同行的海德姆,在采访参观之处,还为当地人民看病,帮助红军开展回民工作。海德姆的父母是叙利亚(一说黎巴嫩)移民,他本人懂阿拉伯语,他用阿文在墙壁上写了不少宣传标语,因此,当地回民和阿訇不仅把他看作穆斯林兄弟,还尊称他为“哈哲”。海德姆发现回民姓马的多,便决定在自己叙利亚名字“海德”前面加上马姓,他便由乔治·海德姆正式改名为马海德。
1936年9月7日,斯诺、马海德与西征红军告别,结束了在宁夏的采访活动。10月,斯诺由保安离开苏区,经西安返回北平。马海德继续留在苏区,成为中国革命队伍中一名忠诚的国际主义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