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府城、灵州、平罗等地的光复,不仅粉碎了陕甘总督长庚、陕西巡抚升允等西北封建顽固势力企图“勤王”偏安西北、以图复辟的阴谋,而且也扰乱了他们围剿陕西起义民军的部署,使东进攻陕的清军受到了牵制。长庚、升允深恐陕甘民军联成一气,急忙从攻陕前线的清军中,调令“精锐军”(俗称西军)统领马安良部的帮统、循化营参将马麒,率领步兵6个营,星夜奔赴宁夏镇压民军起义。长庚还利用回汉矛盾,允许马麒在克城之后,“敞刀三日”,进行仇杀。
马麒,回族,甘肃河州人。其父马海晏,早年从事反清活动,后投降左宗棠。义和团运动爆发时,董福祥奉清廷之命,率甘军入京,马海晏、马麒父子随甘军入卫京师,曾参加抵御八国联军的战争。后马海晏病死,马麒承袭其父职务。返抵甘肃后,马麒投靠甘肃回军实权派人物马安良,逐步扩展自己的势力。辛亥革命爆发前,马安良组织西军,马麒积极帮助马安良充实西军,并拥戴马安良为总统(统帅统领的长官),马麒自己担任帮统。自此马麒与马安良、马福祥(马鸿逵之父)号称河州回族三大户。后来,马麒之子马步芳成为统治青海数十年的土皇帝。此是后话。
在马麒率西军直扑宁夏的同时,原宁夏镇台张绍先(回族)也由兰州率一部清军潜回宁夏同心、广武一带。他利用回汉之间的隔阂和地主豪绅与会党的矛盾,唆使当地地主团练进攻起义军。同时,张绍先又以镇台的职权,召集河东一些回汉地主豪绅,封官许愿,要他们自备人马武器,组织地方民团,听候调遣,为朝廷效力。当时,有金积堡的马学文、董某(董福祥的后裔),吴忠堡的马玉书、张四(张俊的后裔),灵州城南的马玉赞、王生元等,他们各组织民团一哨,共约千余人。还有西吉沙沟马仁武、马广武的“崇义军”民团,也有千余人。这些应召的地主团练,表示听从张绍先的调遣,为清廷卖命。
1911年12月中旬,马麒率领西军进抵宁夏广武地区,与张绍先所部人马和地主豪绅的民团会合,然后分兵东西两路,镇压宁夏府城和灵州等地的起义民军。东路由马麒部的李自正偕同张绍先之子带领西军步骑和民团2000余名兵力,水陆并进,直扑灵州城和横城等地;西路由马麒偕同张绍先带领西军精锐,沿黄河西岸进犯宁夏府城。12月17日,马麒率领的西军攻占了广武,19日又攻下叶盛和杨和堡,很快攻打到宁夏府城近郊的满营附近。其一部沿贺兰山脚向围攻满城的民军迂回攻击,满城清军亦顷巢出动,里应外合。民军腹背受敌,虽浴血奋战,仍不能扭转战局,只好撤回府城。并火速派人向陕北民军郑思诚求援。
12月20日,马麒西军与满营清军会合后,迅速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府城,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城中民军在首领刘华堂、刘复泰、刘照黎等人的率领下,坚守城池,英勇战斗,多次打退进攻的西军。“官军(指民军)皆抱死守之志,以待外援”。当火枪弹丸用完时,就将铜钱铸成铜丸来补充枪弹,继续战斗。马麒看到军事强攻不行,便施计从内部瓦解。他们利用投降民军的原宁夏府镇标军官中的一些人“首鼠两端”的心理,派奸细潜入城中,策动民军标统、原清军管带牟宪章和营官王成银、梁伏本等人率部叛变。叛兵将民军首领黄连升、李麻花、夏梓等10余人杀害,打开城门投降西军。府城民军面临突发的流血惨案,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使整个守城保卫战瓦解。但广大民军并未放下武器,仍奋力抗击,坚持战斗,终因敌我力量悬殊,民军损失惨重,民军首领张少棠、刘复泰、袁宗刚、马四虎等以及千余名民军官兵,都在激烈的战斗中壮烈牺牲。民军总指挥刘华堂见败局已无法挽救,遂约同刘照黎、张兴、吴说书、胡宝森、哈明等人,各率余部突围出城,向平罗转移,宁夏府城失陷。
马麒率西军入城后,从小南门、西门开始,沿街逐户,大肆搜杀,奸淫妇女,一直杀到第二天早晨,连张绍先都觉得西军杀戮太重,要求马麒停止屠杀。但马麒认为陕甘总督长庚允许“敞刀三日”,他是奉命行事,于是继续纵容西军任意屠杀,抢劫财物,奸淫妇女。城内40岁以下的妇女被奸者甚众,伤亡平民不下1400人,抢去财物无数。西军的野蛮暴行,使宁夏府城人民遭受到数十年来未有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