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宁夏志·城垣》载:“旧城(指宁夏府城)未知筑自何代,周回十八余里,东西长倍于南北,相传以为人形。”到清代咸丰年间,有一风水先生叫王雨堂的说:“宁夏郡城像凤形,以东部高台寺为凤首”,高台寺的“前楼凤口也”。后来,人们又附会出一些关于“凤凰城”的传说。
民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象征幸福吉祥的凤凰从江南飞到塞北,在飞过宁夏的时候,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凤凰便很高兴地在黄河边上落了下来。为了改变这里的穷苦状况,它沿着黄河飞翔,划出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沟渠,引来了黄河水。它用它的勤劳和睿智让塞北的一切都变了:愁云笼罩的六盘山换上了翠绿的衣衫,满头白发的贺兰山变成了青山,宁夏川成为肥田沃土、牛羊遍地的塞上江南。但正当凤凰为改变塞北江南而不懈努力时,一场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家园的战斗开始了。为了保护这里的人民,凤凰将自己化成了一座城池———凤凰城,最终将侵略者挡在了城外。但凤凰却永远不能在天空中盘旋飞翔了,它把自己的身体化成了城里的建筑,据说老城的鼓楼就是凤凰的头,西塔和北塔是它健壮的双腿,流经老城与新城之间的尹家渠则是它的血脉,浇灌着郊野的良田。后人为了纪念这只凤凰,就把宁夏城改称“凤凰城”,直到现在,人们还称银川为“凤城”。凤凰城的传说是美丽的。可惜这样一座“民饶富,民屋栉比无隙地,百货俱集,贸易最盛”的著名古城,却毁于乾隆三年的大地震,“瞬息之间,阖城庙宇、衙署、兵民房屋,倒塌无存。男妇人口,被压大半……城垣四面塌,仅存基址”。“昔日繁庶之所,竟成瓦砾之场,惨目伤心,莫为此甚”。大震后,宁夏军民强忍着悲痛,在废墟上重建家园,重建凤凰城。
乾隆五年(1740年),朝廷拨发国库银建城。五月兴工,次年六月告竣,共用银314529两。新建的宁夏府城,周围长9180米,东西径四里五分,南北径三里一分。城墙高8米,址厚8.3米,顶厚5米,并用砖石包砌。外垛口墙高1.77米,内女墙高1米。城门6座:东曰清和,西曰镇远,东南曰南薰,西南曰光华,东北曰德胜,西北曰振武。城楼6座。瓮城门6座,楼6座,角楼4座,炮台铺楼24座。水沟62道。6门马道6座,水关4座。南薰门外,关厢(指城门外大街和附近居民地区)土城1座,周围共长1660米,墙高6.6米,址厚6.6米,顶厚3.3米,外砌砖。垛口墙高1.73米,内女墙高0.6米。关门1座,曰朝阳。马道1座,便门1座,东西稍门 2座,水沟23道,水关6道。德胜门外,关厢土城1座,周围长145.3米。墙高厚制与南关同。关门1座,旧曰平虏,改名永安。门楼1座,马道1座,东西稍门2座,水沟13道,水关2道。护城河1道,宽10米,深3.3米。
在重建城池的同时,宁夏道署、府署、学宫等也相继或重建或重修。除清政府拨库银外,有些坛庙是由私人捐资修建的,如岳武穆庙系知府牟融、生员王家彦等出资重修,宁夏水利同知王全臣的王公祠由生员王家彦劝募重修,还有清宁观、三清观、关帝庙、高台寺、药王洞均系民人捐资重修。另外,被大地震震毁了的海宝塔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贺兰山郡王及宁夏满汉官吏军民捐资重建。宁夏府城经过这次重建后,逐渐恢复了昔日的规模和繁荣,成为西北边陲的一大都会。岁月悠悠,而今凤凰城的美丽传说仍在深深地打动着每个宁夏人的心,公元1984年,银川市人民政府在城区西部解放西街与凤凰街的交会处,兴建了一座以凤凰为主要标志的民族团结碑(凤凰碑),在碑顶上塑立了一只展翅的凤凰,作为凤凰城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