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父母的教育观念是把女儿培养成最好。于是,很多父母都片面注重女儿的智力培养,热衷音乐、美术、跳舞等特长教育,而忽视了培养女儿的仁爱之心,导致女儿越来越自私,对他人缺少关爱、理解,很难与人和睦相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千万不要忘记对女儿的仁爱教育,拥有仁爱之心的女生才是最最有可能成为北大女生。
“仁爱之心”是指仁人、爱人、仁爱,就是同情、关心和爱护之意。“仁爱之心”是一种宽广的爱,是让人们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甚至是那些做过错事已经改正的人,那些犯有罪过已经痛改前非的人。拥有仁爱之心的女生能够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人,这是一种由心而生的情感,是一种不求回报的情感。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一书中曾说过:“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地,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所以,“仁爱之心”是美德的核心,是最美丽的心灵之花。父母培养女儿具有仁爱之心,是培养其他良好情操的基础。父母要引导女儿成为富有仁爱之心的人,才能够受到人们的喜爱。
父母让女儿从小就要懂得关心他人。仁爱之心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伟大的品德。父母要把女儿培养成才,首先应该先让女儿学会做个有爱心的人。自私自利是仁爱之心最大的敌人。
小睿是家中的独生女,享受着来自父母,祖父母的疼爱。大人们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她,好吃的她先吃,好穿的都买给她,但是小睿变得越来越自私。
一次,妈妈叫小睿吃饭,但电视上正播着她最喜欢看的卡通片,所以妈妈就让爷爷奶奶先吃饭。等小睿看完卡通片,发现没有等她,就气得说:“我不吃剩菜剩饭。”说完就把菜扔到了地上。
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人,是当前很多女生的通病。生活中,有许多父母都抱怨自己对女儿疼爱有加,而女儿却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父母、关爱他人。人之初,性本善。自私自利不是女儿天生的,根源于父母的私爱和溺爱。
为了不让女儿的仁爱之心枯竭、泯灭,作为父母不仅要爱女儿,更重要的是,让女儿从小就要懂得关心他人。父母还要告诉女儿世界是一个整体,谁也不能孤立地生活,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所以当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应该鼓励女儿献出自己的仁爱之心。
在5·12地震发生后,学校组织献爱心活动。成恩回到家后,对妈妈说:“妈妈,给我50块钱吧!”妈妈说:“小孩子要钱干什么?”成恩说:“妈妈,我要捐钱给灾区的小朋友。”妈妈说:“好,妈妈给你,希望你用这些钱去帮助别人。”成恩点点头,说:“妈妈,我不会把钱乱花的,我要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妈妈听了以后很高心,不枉费自己平时对女儿的教育。
女儿天生就有爱心,但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教育观念,以及父母身上存在的缺点,把女儿的爱心在不经意间给扼杀了。父母是女儿的影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女儿。要培养女儿具有仁爱之心,父母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颗仁慈的心。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善良的女生。
身教重于言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父母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把老人送到一间破旧的屋子里住,每顿饭都用小木碗随便送些吃的给老人,一天,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在用木头做一个东西,就问孩子在做什么。孩子认真地说:“木碗,等你们老了就可以用了。”所以,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女儿觉着父母是有仁爱之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像父母那样的人。
父母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女儿通过与父母的朝夕相处,模仿和体验到父母的爱心,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也会获得爱心。在爱的氛围中感动女儿,在爱的陶冶下感化女儿;在爱的弥漫下感染女儿,使她能够在这种有情有爱的教育中感受什么是仁爱之心。在父母的影响下,女儿把父母的行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一点一点地培养成了仁爱之心。
在女儿小时候,父母要经常爱抚她,对她微笑,让她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这是女儿萌生爱心的起点。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父母要把自己看作女儿的伙伴,陪她一起做游戏、聊天、学习,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被爱的幸福,为女儿奉献爱心打下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苏姆林斯基说过:“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那么,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
总之,父母要想办法激发女儿的爱心。当女儿看到他人经历不幸时,父母要教育女儿充分理解和同情他人。父母要通过献爱心的活动、拥有意义的活动来唤起女儿的爱心。父母还要注意保护女儿的爱心。比如,女儿看到了受伤的小动物,父母要和她一起帮助小动物恢复健康。不要怕女儿受到伤害或者怕脏,而让女儿远离受伤的小动物。否则,父母在不知不觉中伤害或扼杀女儿的爱心。
“仁爱之心”不是父母教育女儿一两天便可以形成的美德。需要父母从自身做起,对女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父母从生活中的小事发掘机会教育,时时提醒女儿要关爱他人。只有这样做,女儿长大了,才会有仁爱之心。不需要别人再去提醒,她也会去爱他人。女儿懂得爱人,自会得到他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