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方:三圣散、参芦散、栀子豉汤、乌附尖方、烧盐方)
瓜蒂散中赤小豆,三圣藜芦郁防凑;此吐实热与风痰,虚者仅用人参芦。
若吐虚烦栀豉汤,剧痰乌附尖方透,古人尚有烧盐方,一切积滞功能奏。
来源:《伤寒沦》。
药物:甜瓜蒂(炒黄)、赤小豆各等份。
用法:二味分别捣研为细末,和匀为散。每次用2~3克,加香豉6克煎成粥样,一次服下。药后如不吐,可渐加重用量,以得快吐为止。
功效:宣壅开痞,涌吐痰食。
适应证:①宿食停滞上脘,胸中痞塞,或呼吸不畅,或上逆温温欲吐而不得吐,脉浮滑或浮紧。②癫狂痫证,痰迷心窍而发狂发痫者。③误食毒物,为时不久,急用本方催吐。
禁忌:身体虚弱、吐血衄血的患者忌用。
方义:本方是一首涌吐的代表方剂。瓜蒂苦寒,专于催吐,赤小豆甘酸,涌泄助吐;二药相协,合乎《内经》所谓“酸苦涌泄”之意。至于佐用香豉有两种意义:一是取其开发胸中实邪,利于涌吐;一是取其调中“保胃”(《医宗金鉴》),解毒除烦,减轻瓜蒂之毒。凡是体质壮实而有宿食或毒物壅滞胃脘者,用本方往往可以一吐而解。但本方催吐作用猛峻,且瓜蒂有毒,非辨证明确,不可轻投。此外,如服用本方“良久不出(吐)者,含砂糖—块,即吐”(汪讱庵语)。
“三圣散”(《儒门事亲》),有两张方子,一是本方去赤小豆,加入涌吐的藜芦和散风的防风而成。—是本方去赤小豆,加入开发胸中郁邪的郁金和保胃和血的韭汁而成。:二方比较,前者瓜蒂、藜芦同用,催吐的作用较强;后者瓜蒂配郁金,催吐的作用稍逊。张子和注明后方服后须用鹅翎探喉催吐,就是因为其催吐作用不太强。这两张方子对于白喉、喉风,风痰壅塞喉间,咽喉肿痛,恶寒壮热,或风痰,痰厥头痛,恶寒发热,胸中痞塞,温温欲吐,脉浮滑或弦滑等证,都可使用。方歌说它们能吐“实热与风痰”,殆即指此而言。
“参芦散”(《医方集解》),用人参芦一味,研末,每服3~6克。如再加竹沥合服,便叫“参芦饮”(朱丹溪)。功能补虚扶正,在探喉催吐前2小时服用,催吐而不致耗伤元气,所以最适用于体质虚弱而痰涎壅盛的患者。
“栀子豉汤”(《伤寒论》),是用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眠,胸中懊憹,欲吐不吐,或身热不退,胸中结痛的一张方子。只因仲景在此方的用法中提过“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一句,后世有些医家便认为此方功能吐虚烦。其实此方用栀子在于解除心胸烦热,用豆豉在于宣散除烦,二药配合起来只能清热除烦,和胃解闷,而并无催吐作用。至于服此方后得吐者,那是病的本来趋势,而并非此方的作用。在患者得吐之后,往往虚烦自然得除,胸闷自然得解,既然烦闷已解,那就无须再服此方了,所以仲景说“得吐者止后服”。但如果要用此方通过涌吐以升散火邪,解除胸中郁闷,那么于药后用鸡羽探喉而使患者得吐,也未尝不可。本方近世用治神经衰弱之虚烦失眠有效。
“乌附尖方”(朱丹溪),用乌附尖2克和地浆水煎服,可以引起大吐。适用于痰涎壅塞,胸中满闷,头眩欲吐不得吐,而非热实壅滞者。但乌附尖有大毒,必须慎用,以免发生中毒。
烧盐方(《干金要方》)是将食盐炒赤,和热汤调服,然后用手指探吐。适用于宿食停滞,或误进腐坏食物,或过进冷饮、瓜果,胸闷脘胀,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心腹烦痛,即所谓“干霍乱”的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