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建立之前的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讨论气氛异常浓厚,而到秦初,很多儒生们还保留着他们敢于直言、相互争鸣的学术传统。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和儒生们。在本是很轻松愉悦的宴会上,众儒生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以博士生淳于越为代表的官员们主张实行分封制,而丞相李斯则主张郡县制,并指责淳于越等人不思进取,就知道看古人如何而不考虑今日的现实情况。虽然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观点,但是这次争论也给了他很大的触动,所以他后来第二次采用了李斯的建议――焚书以及后来的坑儒。
对于焚书坑儒,历史上的主流思想都认为是一贯崇尚法家思想的秦国在统一全国后,为了钳制思想、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较为极端的方法,“焚”是为了“禁”。
但另一种说法认为,虽然从表面上看来,焚书坑儒是为了钳制思想,其实,在这冠冕堂皇的借口背后是秦始皇不可告人的秘密。
秦始皇称帝以后,整天想着怎样才能长生不老。他迷恋仙道,并不惜重金先后派遣徐福、韩众、侯生、卢生等人求仙问道。经过几次长时间的求仙问道未果,秦始皇非常生气,脾气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暴躁。有一次,秦始皇见李斯车马很多,大有超过自己的气势,面露怒色,便说了句:“李丞相这么喜欢车和马啊?”后来,他身边的人将这个消息告诉给了李斯,李斯感到不妙,立即减少了车辆和马匹。秦始皇知道了此事,深深感觉到自己身边的儒生们给他带来的威胁,于是一再询问是谁泄露的消息,但无论他怎么追问都始终无人承认,一怒之下,他将所有当时在场的儒生都杀了。
侯生、卢生是秦始皇身边较为得势的方士,但尽管如此,由于多次寻访无果,他们很是担心自己的性命。因为在秦朝,按照法律,如果求药不得或是不应验就会被处死,再加上他们的皇上是那么的暴戾,所以,他们怎么想怎么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为了保住性命,侯生、卢生二人不得不撒起谎来。就在卢生刚刚回到求仙药若渴的秦始皇的身边时,他就对秦始皇说:“臣等求仙药、灵药以及仙人总也不能遇到,我认为好像有什么东西阻碍着我们。臣等以为,皇上您应该经常出来走走,这样就可以祛邪避鬼。鬼躲开了,仙人自然就来了。如果陛下所居住的地方是众所周知的,也不利于仙人的来到。如今陛下您治理着如此广大的天下,是不能够做到清心寡欲的。如果住处不被大臣们知道,就可以安心修养,仙人的灵丹妙药就会不期而至了。”别看秦始皇非常精明,但对卢生的这番话却深信不疑。很快,他就下令将咸阳周围200里内的宫殿用270条暗道连接起来,用帷帐遮住,里面设有钟鼓,又强迫大量年轻美貌的妇女住进去,不准随便搬迁。同时,皇帝住在哪里,哪里就要封锁消息,一旦消息泄露则立即对泄密之人处以死刑。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秦始皇为了能够寻到仙人与仙药,与群臣完全隔离开来,也与社会隔离开来,自然就会作出一些与社会现实状况十分不符的决定,更加深了社会矛盾,天下人对他的怨恨与日俱增。这种越来越深的矛盾也加剧了秦王朝的灭亡。
虽然秦始皇按照卢生等人的说法做了,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仙人、仙药还是一无所获。卢生等人非常害怕,在万般无奈之下,他们选择了一个下下之策:逃跑。在一个静谧的夜晚,卢生与侯生悄然离开了咸阳城。这件事让秦始皇非常震怒,于是他立即下令,对所有在咸阳的方士进行严刑拷问,非要查出欺君、畏罪潜逃的侯生、卢生这两人。方士们本多是文弱书生,受不了那般酷刑,也为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得相互告发。秦始皇最后圈定了460余人作为嫌疑犯。一日,秦始皇命人在骊山温谷挖坑,以冬季瓜熟的奇异现象为由,让这些方士们去骊山观看,并引诱他们争论不休、各抒己见,秦始皇趁机下密令杀了他们,并且用土埋下。四百多名儒生就这样全部被活埋在山谷里。从此,骊山温谷就得了个坑儒谷的名字。
秦始皇为了一己私欲,杀掉了四百多名跟寻访仙丹有关或无关的方士和儒生,他的残暴是惊世骇俗的,是与他的功绩无法相抵的。也正是因为秦始皇的残暴本性才会有这种说法的世代相传。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正目的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