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死时,他的儿子已经成年,为什么他没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呢?而是如赵光义所愿将皇位传给了他呢?还有,诸多传说都认为是赵光义杀死了自己的哥哥,那么,如果真是他杀死了赵匡胤,他又怎能顺利继承皇位呢?这还得从“金匮之盟”说起。
早在建隆二年(961年),即赵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二年,皇太后杜氏得了重病,即将去世。临终前,她曾召赵匡胤和赵普入宫,立下遗嘱。当时杜氏对太祖说:“你知道这个天下是怎样得来的吗?”赵匡胤回答说:“都是祖宗和太后的功德。”杜氏说:“不对。这是因为柴氏让幼儿主天下的缘故。如果后周世宗柴荣逝世后,他传位给一位有名望的年长的后裔,你又怎么能得到皇位呢?所以,你百年后,应当传位给光义,光义传廷美,廷美再传给你的儿子德昭。四海至广,能立年长的君主,是社稷的福气。”赵匡胤为了安抚母亲,当即表示一定遵从母教。杜太后就让赵普当场在榻前记下这些话作为誓书,藏之宝匮,由谨慎可靠的宫人掌管。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十五年后,赵匡胤病逝,传位给赵光义,而未传给儿子德昭或德芳。对知情者而言,这是宋太祖在谨遵太后杜氏的遗嘱。然而“金匮之盟”虽然历来见诸正史,但当时朝野上下几乎都不知“金匮之盟”这一说法,于是认为这是件怪事,众说纷纭。按道理来说,杜太后立下这样一种皇位继承方式,既是对长期以来已经成为定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坚持,又是在当时新生的大宋政权极不稳定的状态下,防止皇权再度旁落的一种极为明智的手段。因为杜太后逝世是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即位的第二年,在战乱中成长和成熟的太后当然知道创业难,守成更难,而当时新生的北宋政权既面临着创业,又面临着守成:在外,北有契丹的虎视眈眈,南有南唐、吴越诸国的蠢蠢欲动;在内,“黄袍加身”的阴影还在,对赵匡胤阴谋篡位不服,“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家当然也不会少。五代十国那些宛若昙花一现的家天下之所以迅速败亡,“祸起萧墙”这一典故可谓是功不可没。因此,在杜太后看来,皇位当然要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度这一惯例,但当时赵匡胤的儿子尚未成年,赵宋又属草创时期,万一宋太祖有个三长两短,年幼的儿子继位,野心家会不服,做叔叔的赵光义和赵廷美也不会服气,说不定到手的江山又会落入他人之手。在既需要凝聚力让第一代团结创业,又需要时间等下一代继承人成长的阶段,皇位先传弟,再由弟传兄之嫡长子似乎是一种最稳妥的办法。因此,历史上就有了“金匮之盟”这一说法。
但是如果这一说法属实的话,应该向天下人公布,成为宋初臣民共同遵守的一种定制。对杜太后来说,“金匮之盟”既然是团结子孙,共同创业、守成的良策,就应使天下人知晓,对两个雄才大略的儿子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对宋太祖来说,既然帝位最终还会落到自己儿子手中,那么为防止自己像周世宗柴荣那样突然暴死,留下孤儿寡母,使得政权易手,也应该向天下公布;对日后的宋太宗来说,“金匮之盟”一公布,自己就有可能过把皇帝瘾;不公布,如果宋太祖的命又硬又长,等他的儿子长大了,天下安定了,宋太祖将帝位传给了儿子,自己也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因此,综合各种推测,如果有“金匮之盟”这一说法,公布于天下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事。可问题就在于宋太祖忽然死去,第二天,宋太宗就匆匆继位,后来才有了“金匮之盟”这一说法。如果这一说法存在的话,宋室因为没有公之于天下所付出的代价也就太大了。魏王赵廷美谋反叛乱,赵光义迫害赵匡胤的子孙都因其而起。这又从何说起呢?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匮之盟”,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按“金匮之盟”办事,宋太宗赵光义就应传位给其弟魏王赵廷美。宋太宗登基后,想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不料在位后第六年,被已罢了宰相职务的开国功臣赵普捅了出来。魏王赵廷美此时已连任了中书令、开封尹,封齐王,又加了检校太师,并因出征太原有功,晋封秦王。魏王赵廷美一向专横骄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赵光义的斥责。当他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时,便对太宗甚为不满,认为太宗以前所以斥责自己,完全是有意贬抑,想毁“金匮之盟”。于是暗中谋划,想早日篡位。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赵廷美谋图篡位之事泄露。太宗遂罢其开封尹之职。太宗继位前即为开封尹,故对此职甚为重视。闻赵廷美有异心,即雷厉风行地罢其开封尹一职,令其为西京(即今天的洛阳)留守。赵廷美任西京留守后,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暗中勾结。兵部尚书卢多逊派赵白传话给赵廷美,说:“希望皇上早崩,我将尽力事奉大王。”赵廷美派亲信小吏樊德明回报卢多逊:“你的话甚合吾意。我早就盼着光义早死,我好早日登基。日后,我一定厚待于你。”不料,两人勾结之事败露,赵廷美被免掉西京留守一职,囚禁在家里;卢多逊全家被流放崖州,赵白、樊德明等一班人皆被斩首于都门之外。
赵廷美被囚禁在西京的家中,因为西京洛阳与汴京开封相距不远,太宗仍感到他好像一只老虎睡在自己的身边,心里感到非常不安。这时,开封府承李符领会到他内心的想法,上书诬陷:“赵廷美仍不悔过,胸中愤愤不平,有可能危害到京师的安全,请皇上将其迁于远处的郡所,以防他变,而安民心。”李符的上书甚合太宗心意,于是马上下诏降赵廷美为涪陵县公,到房州去定居。太宗雍熙元年(984年),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诸子悉从行。不久,赵廷美忧愤成疾,吐血而死,年方38岁。
与此同时,赵光义即位后的一系列作为也违背了誓约。宋室北伐契丹,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为将士杀敌请赏,赵光义大怒骂道:“等你做了天子,再论功行赏也不迟。”德昭听出了赵光义话语中的杀机,为了保住自己的妻子儿女而被迫自杀。两年后,赵匡胤的另一子德芳又无缘无故地突然死去。至此,“金匮之盟”中所有的旁系继承人被铲除净尽,赵匡胤的江山终于牢牢地掌握在了赵光义及其子孙的手里。
但历史的轮回有时还真说不清楚。被赵光义抢走的江山最后又回到了赵匡胤后代的手中。
南宋高宗赵构没有儿子,为由谁来继承皇位的事情,大臣们一直议论纷纷。其中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皇位继承人。刚开始,赵构对这种意见严加斥责。后来有一天,他又忽然改变主意。据说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将他带到了“万岁殿”,让他亲眼看到了当日“斧声烛影”的全部情形,并严肃地对他说:“你只有把皇位传给我的后代,国势还有一线转机。否则,国家将在最短的时间内灭亡。”于是赵构最终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离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187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