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城墙交会处夯筑四个角台,平面为曲尺形,顶部小,底部大,外侧转角处呈圆形鼓凸,壁面由下而上收分明显。角台可能是由里而外、自下向上分版、分级地逐次筑成,然后内、外壁略加切削加工,外壁修理出较为规整的弧凸状壁面。
1.东北角台。城址东北拐角即城址东墙和北墙相接处。东西与南北长20余米,台体残宽10.5米,残高9.1米,外侧凸出东墙、北墙两面墙体5米多,现存顶部高出其外侧现地面7.5米,高于其内侧现地面4.2米。角台夯土有浅黄色、浅灰色、棕褐色三种,下部为黄土,中部与上部为棕褐色土和浅灰色土,夯层厚0.08~0.18米,下部与上部夯层较薄,中部夯层较厚,夯窝径0.04~0.06米。该角台上世纪50年代曾被当地人掏挖作砖瓦窑使用。
经探查,角台基础外侧夯土开口距现地表0.15~2.4米,夯土厚0.3~1.6米,越靠近角台处其基础夯土开口愈浅,夯土愈厚。距现地表1.6~1.7米深处为黑垆土,角台建在黑垆土上面,黑垆土厚1.3~1.4米,其下为河床淤砂土。角台外侧一些地方距地表0.7米深发现有0.03~0.05米厚的踩踏活动面。
角台基础内侧夯土开口距现地表0.4~1.8米,夯土厚0.5~1.9米。部分地方探至距地表2.3米深处发现有0.05米厚踩踏活动面,踩踏面下压五花土,质较软。
2.东南角台。城址东南拐角即城址东墙和南墙相接处。东西及南北长约14米,台体残宽10余米,残高9米左右,外壁凸出东墙、南墙两面墙体近4米,现存顶部高于其外侧现地面7.3米,高于其内侧现地面5.7米。角台夯土为浅灰褐色、黄褐色土夹杂有大量红砂土颗粒,夯层厚0.06~0.2米,底部夯层较薄,中部及上部夯层厚,夯窝径0.04~0.06米。
角台基础外侧夯土开口距现地表2米余,在距地表1.2~1.4米深处发现部分厚0.03~0.06米的踩踏活动面,土色为浅棕褐色,有层理;探至距现地表深2.2米为红砂土(生土)。角台内侧基础夯土开口距现地表深约2.5米,夯土厚0.5米左右。
3.西南角台。城址西南拐角即城址西墙和南墙相接处。角台外侧基部凸出西墙、南墙两面墙体4米左右,东西22.5米,南北约15米,残高7.5米,现存顶部较平,高于其外侧现地面6米,高于其内侧现地面4米。角台筑在黄生土上。
依铲探,角台外侧即角台西面的基础夯土开口距现地面0.3~3米,夯土坚硬,由黄褐色土、黄灰土,及浅灰褐色土构成,夹杂大量红土颗粒,黄生土距地表深3.1~3.5米。南面的基础夯土开口距现地表0.3~1.4米,黄生土距地表深1.4~2米。个别地方距现地表2.1米深处发现厚0.02米的踩踏面。
角台内侧基础夯土开口距现地表0.6~2.8米,夯土为五花土及黄褐色土,黄生土距现地表深3.5米左右。有些地方距现地表1.7~2.1米深处发现0.03~0.05米厚的踩踏活动面,质较硬,层理明显。
4.西北角台。城址西北拐角即城址西墙和北墙相交处。毁坏严重。现东西14米,南北5米,残高5.3米,残存顶部高于其外侧现地面3.3米,与其内侧现地面基本一致。角台外侧基础夯土开口距现地表0.9~2米,夯土多为五花土。在距现地表1.6~1.7米深处发现0.03~0.05米厚的踩踏面,土色为浅棕褐色,层理明显,质较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