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遗址概况
开城安西王府是元世祖忽必烈三子安西王忙哥剌系在“六盘者”的避暑府邸,有元一代一度也曾是西北地区行政中枢。王府毁于成宗大德十年(1306)开成路大地震。遗址处在固原市原州区以前的开城乡政府驻地西侧一带,北距固原市区约18公里,所居为六盘山北段东麓半阴湿土砂石山区,地势高亢,现地貌主要是梁峁坡地、沟壑溪谷。南面有俗称的“开城梁”山脉。这里是黄河支流清水河的发源地,也是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的分水岭。银(川)平(凉)公路、银武高速公路及宝(鸡)中(卫)铁路从此通过。
开城安西王府遗址区域早已被垦为农田,地上建筑遗迹几乎荡然无存。在开城的黑刺沟、张家剑以北、大河店、解放山以南、罗家庄、妥家山、北家山以东的梁峁地表,依地方农民耕地出土或从土坎崖壁等处所发现的大量黄、绿、白釉瓦砾,琉璃饰件残块,砖瓦等建筑材料的散布情况,整个遗址范围南北长约3500米,东西宽500~1000米。在这方圆两平方多公里的区域内,通过地面踏查,从建筑材料分布的密集程度、遗物特点、遗存现况等方面综合考虑,按当地地名自南而北将这处大遗址主要划分为黑刺沟(窑址区)、北家山(建筑遗址区,以该地坡地朝向的不同又分为Ⅰ区和Ⅱ区)、开城村(现状有座古城,形制残,为明初开成县故址)、长虫梁(现状有座古城址)、瓦碴梁(可能亦为建筑遗址区)五个相对独立的地点。另在附近银(川)平(凉)公路东侧海家沟、贺家湾一带的梁塬上有平民墓葬区。以原开城乡政府驻所为参照地,遗址各分区地点相对其方位是:黑刺沟遗址区在其南偏西2300~2500米,为开城街市通向黑刺沟村道旁边的崖地,高程2008~2024米;北家山建筑遗址区在其西南2100~2600米,为梁峁坡地,高程1990~2060米;开城明初县址(现为村民农舍聚居区)在其西南约900米,高程1978~1988米;长虫梁古城址在其西约600米,地势比较平坦,高程1972~1978米;瓦碴梁建筑遗址区在其北略偏西600~800米,为高凸的山峁和坡地,高程1980~2000米。这些遗址区均处在银(川)平(凉)公路西部,主要分布在沙沟堰(自然壕堑)与清水河之间。开城故道南北贯通遗址区的中部。
开城安西王府遗址在西北地区乃至在全国都可谓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元代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存。它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遗址所处的六盘山地区的地质构造带,位于海原活动断裂带东端,从构造地质学的意义上讲,它是海原走滑断裂带东端发育的一个挤压变形区(指六盘山北段、和尚铺以北)。六盘山地区的构造轮廓主要形成于新生代,区内晚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十分复杂,不仅构造类型不同,构造方向也有变化,但沿大致近东西方向的挤压及其造就的顺山体走向分布的逆冲断裂和伴随的褶皱变形是本区最大的构造特征,主要的构造带有六盘山东麓逆断裂带、小关山逆断裂及马东山褶皱带。研究表明,其形成机制和发育历史都与海原活动断裂带的产生及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密切相关。六盘山东麓逆断裂带的总体走向为近南北向,北起硝口向南经海子峡、海家庄、杨岭直到和尚铺以南。区内山体的平均海拔高度在2000~2500米,其间谷地的平均海拔高度一般为1500~1600米。海家庄以南,高耸的山峰与低丘盆地,地貌反差十分明显,沿断裂分布有许多泉水。六盘山(开城)地区的构造可能属于薄皮型的构造变形,下滑脱面的深度大致位于地表以下4~6km处。大德十年(1306)发生的开成路大地震就是六盘山地区地质构造特征之反映。
二、六盘山开城一带的气候比较独特,属于小区域性气候。该地域地下水位较高,泉水众多,植被葱郁。夏季阴雨绵绵,天空过云即降雨,极其凉爽温润。当地流传谚语“天下十三省,冷不过毛渠井;毛渠井,背了名,开城梁上冻死人”等,反映的就是开城特殊的地域气候情况。
三、从宏观地理形势来看,遗址处在古往今来南北交通要道中,是古萧关道、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在清水河谷地通过今固原,分沿茹河与泾河趋向今镇原与平凉,再东则指向长安)的途经之地。这一线留存多处汉、唐、宋元、明、清各代古城址。在王府遗址东南侧(明代开城县故城址南)至今有古道遗迹。从微观地理特征来看,遗址所在山涧谷地,地形属于高山丘陵,地势高低错落,这里山环水绕、水源丰沛、原隰相间、景色秀丽。
四、遗址面积广大、遗址类别多样、散见遗物种类丰富。整个遗址区南北延伸3500米,东西横跨500~1000米,方圆2平方多公里,依照地表遗迹遗物的分布情况,由南向北有若干分区。遗址区现存迹象表明,有窑址、御苑、城址、宫殿基址、普通居址及墓葬等。遗址区内散布砖、瓦、石质与各色琉璃装饰建筑构件,金、银、铜、铁、瓷、陶等质地的遗物也曾发现,这些情况折射出遗址的等级与规格非同一般。
五、元代在开城一度有王室机构与中央地方行政机构并存,王府当时的具体情况史料缺载或者极为简略,因而在遗址各分区地点的功能性质地判别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围绕文献中提到的元开成路、开成府、开成州、开成县等治所以及安西王相府官署、安西王府宫殿与御苑、避暑胜地清暑楼、养鱼池等地,它们之间彼此方位关系、规模格局、建筑格调等,是该遗址考古工作的主要任务。
六、遗址很有影响,但它的文化内涵不甚明了。本地村民及一些社会人士,“言之者啧啧,闻之者歆歆”。而涉及到诸如遗址建筑分区布局、建筑规模规制、建筑性质功能等,龂龂不断,引起关注者的多方遐想,这些遐想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依据地表遗物、遗迹而做的设想,一种是漫无边际的猜想。设想是假定某些可能性,但并不轻率地排除这些可能性上面的问号,设想尚属科学的工作方法,是根据某些确切的事实作出的有道理的推测;猜想的内容往往是主观的,纯粹的猜想是不受限制的,不免有一些想象和虚构,引出的结论常常是单纯的幻想。尤其有害的是,某些不着边际的想法披上一层貌似有根有据的外衣,使得它们对希望了解这一问题的人们也颇具说服力。
七、遗址保护级别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开城元代安西王府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遗址破坏程度逐年加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为和自然的因素,遗址的完整性、原始性不断遭受着蚕食、更变。风雨侵蚀而外,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等人为的因素是致使其残毁的主要动力。常年垦作,平整地面,犁地耕田一旦遇砖、遇石等则“追根刨底”,乃至还有地方与外来人员盗掘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是这些都是习见的破坏形式。
第二节 勘探经过和方法
2002年7月29日,国家文物局印发文物保护函〔2002〕687号文件《关于对宁夏考古调查项目的批复》,同意宁夏文物局在“十五”期间组织开展“开城安西王府遗址调查、钻探”项目。其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就该项目进行了三个阶段(年度)的工作:2003年6月25日~9月18日,先期完成了对北家山Ⅰ区地点的调查铲探,勘探面积6万余平方米;2005年9月5日~10月1日,对北家山Ⅱ区地点的中心区域进行了初步探查,钻探面积2万平方米左右;2006年7月17日~10月14日,主要对长虫梁地点进行了勘探,重点钻探面积17万平方米,同时于7月28日~10月2日对北家山Ⅱ区地点作了补探。
遗址田野考古调查分地面踏勘、考古铲探、遗迹现况的记录和测绘、遗物采集与整理等几方面进行。
一、地面踏勘。考察整个遗址区地表瓦、砖、石等各类建筑构件遗物的分布情况。以砖瓦建筑材料分布的疏密程度结合地势地貌对遗址划分亚区。
二、考古铲探。对划定的分区地点进行阶段性普探和重点钻探,分区地点若面积较大,探查过程中按地形再分片钻探。2003年度北家山Ⅰ区地点的铲探分成三块逐步进行,铲探一般以梅花状布孔方式进行,探眼的排距、孔距多为2米,2×2米中间适当加一孔。2005年及2006年度北家山Ⅱ区地点的铲探,在“西平梁”面朝东向的坡地上从西向东平行布孔,探眼的排距、孔距一般为2米。2006年度长虫梁地点古城址的勘探,将城址划分为四个探区,钻探布孔按城址不同部位分别采用了平行孔、丰字孔、井字孔、十字孔的布孔形式。对于四面城垣用平行孔、丰字孔布孔方法,排孔方向与城垣垂直,探眼的孔距1米,排距有3、5、6、10、15米不等;城内钻探主要以井字孔、十字孔布孔方法,用测绳和白灰以5×5米规格编排探眼位置,方向正南北向,地下遇有遗迹现象,探眼孔距、排距适时缩为2米。
三、遗迹记录。对各个探孔提取探芯的土质、土色及遗物变化情况,填写探孔登记表。根据探孔登记表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断定各单项遗迹范围、形制。经勘探认定的遗迹,如房址以“F”表示,夯土基址以“HJ”表示,道路以“L”表示,夯土墙基以“HQ”表示,壕沟或沟堑以“G”表示,池塘以“CH”表示,踩踏面以“C”表示,灰坑以“H”表示,扰坑以“K”表示等,前面冠以考察年份和所属的各分区地点名称的汉语拼音缩写,宁夏安西王府遗址北家山Ⅰ区地点以“2003NABⅠ”表示,北家山Ⅱ区地点以“2006NABⅡ”表示,长虫梁地点以“2006NACH”表示。
四、遗迹定位、测绘。对于无明显地面标示物的遗迹用GPS数据记录该遗迹坐标。依探孔探芯所反映的地层情况绘出遗迹平面、剖面图;测绘各分区遗址地点中的各个单项遗迹总分布平面图。
五、遗物采集、整理。遗物采集有三种形式,一是对散布在遗址区现地表的建筑残件的捡拾筛选,二是对生活在遗址区或周边的村民家中保留、清真寺内存放的相关遗物寻访,三是查看地方文物保管单位馆藏品中与开城遗址有关的文物。对这些遗物作了绘图、拍照、分类描述。
考察篇是对开城安西王府遗址区中的现地名“北家山”(Ⅰ区、Ⅱ区)和“长虫梁”两处遗址地点的考古勘探情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