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良、恭、俭、让。
——《论语》
“温”是绝对温和的,用现代的语汇来讲就是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也就是严肃的。“俭”是不浪费的。“让”是一切都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后的。上面这五个字,也可以说是五个条件。描写了孔子的风度、性格及他的修养。
这五个字包含了许多,也就是中国儒家教人作为一个人,要在这五个字上做重大的研究,多下功夫。讲到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就又牵涉到中国文化的全体根源。
子贡所讲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是讲孔子的修养,是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大成,他有了这样高深的修养,他具有救世救人的思想,也就是他的千秋大业。千秋大业就是学问思想,千秋事业在当时是很寂寞的,在当时虽并未受人重视,可是德及万世,名震千古。孔子这种千秋事业是要集中国文化、思想、精神之大成,认清楚自己的任务,牺牲现实的荣华,才能够做到。所以子贡对子禽说,你问到老师究竟为什么来着?你看看老师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你一定要认为他对政治有野心、有要求的话,恐怕他所要求的,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
得知一个国家的政治情况,其消息来源多种多样,有求来的,比如打听、刺探、窃取等。这种方法,大都是政治阴谋家使用的。然而,孔子每到一国,总有好多关于国家的消息,进入他的耳朵。他对于政治消息的知晓,完全依靠他的为人处世的高贵品质——温和、善良、恭敬、节制、谦逊而获得的。
也就是说,孔子之所以能获得政治消息,完全是以人格的力量打动对方,使对方国人出于对他的信任,主动透露给他。正因为孔子具有“温、良、恭、俭、让”的品格,所以就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
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今天,如果我们把孔子的那套君子作风,引用到人际关系之中来,提高自身修养,或许不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