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农村家庭,儿子刚刚学会走路,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用自己单薄的肩膀支撑起整个破碎的家庭,她含辛茹苦地养育着儿子,又把他送进了村里的小学读书。在她的心里只有一个朴素的信念——读书才能让儿子有出息,才能让他成为顶天立地的人才。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村里还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写作业、复习功课,母亲也就着那昏黄的灯光做着针线活。母亲没什么文化,对儿子背诵的课文也是一知半解,可她总是静静地听着,听得很用心、很入迷。
儿子是个争气的少年,每学期都会捧回一张奖状,这时候也是母子俩最开心的时候。母亲端端正正地把奖状贴在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布满皱纹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几年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重点中学,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家里的收入变得更加紧张。可开学时,儿子还得从家里带50斤大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这学我不上了,我要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子的头,疼爱地说:“孩子,别说傻话,你放心,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子仍然坚持,一向好脾气的母亲突然发怒了,她挥起已经被岁月磨出厚厚老茧的手,结实地甩在儿子脸上……
儿子哭了,母亲背过身去,两行眼泪无声地流下来。打在儿身,痛的却是母亲的心啊。
儿子终究还是去上学了,一个年级的学生只有他没有交上大米。儿子有些忐忑不安,幸好,两周以后,母亲终于背着一袋大米来到学校。
当食堂负责登记的师傅打开米袋后,却发现那并不是一袋普通的大米,那些米大小参差不齐、颜色深浅不一,还有很多碎米、陈米,师傅不由得生气并训斥起了母亲:“你们这些做家长的,真是不像话,让你们交50斤米,拖来拖去,现在才交上20斤,还想着占学校的便宜,你看看你这都是什么米,这也太缺德了吧。”
母亲这一生,从来没有过如此难堪的遭遇,她的脸涨得通红,嘴唇无声地抖动着,仿佛要说些什么,却又开不了口,最终,她还是低下了头,对师傅说声:“师傅,真过意不去,麻烦您了,下月我再把剩下的米带来。”那师傅仍是不依不饶地数落着,母亲只好红着脸,连儿子的面也没见,就灰溜溜地走了。
又一个月初,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她看起来又脏又瘦,衣衫也有些破旧。师傅看到她那狼狈的样子,先皱起了眉头,等到打开米袋,那位师傅更生气了,大声说道:“这位家长,下次你再送这种米来,我是坚决不收了。这样的米能煮给学生吃吗?”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师傅不客气地抢白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母亲垂下头去,再也不吭声了……
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她一瘸一拐地走进食堂,背上还驮着一小袋米,她望着师傅,脸上堆着几分讨好的笑容。师傅一看那米,勃然大怒道:“你是故意的吧,这叫什么米?告诉你,你今天是怎么背来的,就怎么背回去!”母亲完全被师傅的话摧垮了,她再也坚持不住了,干脆双膝一弯,跪在那师傅面前,大颗大颗的泪珠从她黑黄的脸上滑落:“大师傅,求求您了,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您要是不收,我可怎么办呢?”师傅愣住了,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
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那肿得不成样的双腿,凄苦地说道:“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可我儿不能不读书啊,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原来,这几个月里,母亲一直瞒着乡邻,每天天不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掌灯后才偷偷摸进村。她把自己从各家各户讨来的米聚在一起,凑够20斤就送到学校……母亲诉说着,还不忘叮嘱师傅,要把这一切对儿子保密,免得毁了儿子的自尊心。
听了母亲的话,师傅的眼眶也湿润了,他连忙把母亲扶起来,再给这位可怜的母亲倒上一碗水,让她能稍微休息一下。可是母亲却拒绝了他的好意,向他鞠了一躬,就一瘸一拐地走了。
师傅把这件事告诉了校长,校长同样唏嘘不已。最后,校方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首都的一所重点大学。学校为此召开了一个座谈会,有关考生和老师参加了座谈会,校方还特意邀请了儿子的母亲参加了这个会议。这时,校长提出要给大家讲个故事。在儿子疑惑的目光中,校长含着热泪讲述了母亲与她那3袋米的故事。
在那一刻,儿子的心如惊涛骇浪般翻滚着,他扑上前去,紧紧地搂住自己的母亲,痛哭失声:“娘啊,我的娘啊……”
3袋米,可以称得出重量,但母亲为了儿子上学而乞讨来的米却无法计量。它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震撼,在沉甸甸的母爱面前,再华丽的辞藻,再动听的语言也变得苍白无力。
感谢母亲,是母亲给了我们弥足珍贵的生命;感谢母亲,是母亲赠给了我们五彩的人生。母亲日日夜夜守护着我们,不怕辛苦,不问所得,只是一味地、毫不吝惜地付出。母亲的爱照亮了我们成长的每一段道路、每一个角落,这份爱将让我们受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