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第一位的工作,就是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这是******同志《在延安**********上的讲话》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同志说:“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了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而为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为要在党政机关,在农村,在工厂,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所以被称为第一位的工作,从工作顺序上讲,它是文艺工作者必须首先做好的一项打基础的工作,这一步迈得不坚实,优秀作品的出现就没有希望;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整个工作过程来讲,它始终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工作者了解人熟悉人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功与失败,关系到服务的成功与失败。《讲话》发表迄今已经42个年头了,大凡流芳传世之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都是深深植根于工农兵群众现实生活的肥壤沃土之中的,都有一段了解描写对象和熟悉作品接受者的光辉经历。赵树理没有在太行山区农村长期工作的斗争实践,不熟悉解放区的农民,是难以写出《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之类文艺珍品的;柳青不长期生活在长安县皇甫村,对关中农村的各种事情不了如指掌,合作化中的农民典型梁生宝、梁三等形象,是难以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同样,乌兰牧骑若不是二十六年如一日地为内蒙古各族群众创作演出,为边疆牧民奉献精神食粮,他们能够被誉为“草原的骏马”,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吗?所以,坚持了解工农兵,坚持熟悉人民群众的工作,已经远远超出文艺创作本身的意义和工作范围,它关系到文艺要坚持什么方向、走什么道路、举什么旗、为什么人服务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文艺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走“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道路,要举起马列主义、******思想这面红旗,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下工夫做好这个第一位的工作。文艺工作者在了解人熟悉人工作中奏出的佳音,无疑是迎接社会主义文艺繁荣的响鞭和礼炮,我们殷切盼望更多的喜讯的到来!
(二)
有人说: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同志在40多年前针对文艺工作者对工作对象生疏的状况提出来的。现在,工农兵早就当家做主了,知识分子亦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部队又通常是“兵写兵”,再做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多此一举的。
我认为,在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全力以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者不仅要继续做好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而且要求更加严格、任务更为艰巨、工作更须自觉。这是因为:
文艺工作者在教育工农兵的任务之前,始终都先有一个学习工农兵的任务。******同志在《讲话》中论述向工农兵普及和从工农兵提高的问题时,把学习工农兵的任务摆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面前。接着,******同志又对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源泉作了究根摸底的考察,明确地指出:“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惟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嘱里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这段精辟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见解,再清楚不过地告诉人们:文艺工作者向工农兵学习的任务是没有止境的。它是与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结伴而行的。只要从事文艺工作,总有一个先受工农兵和人民大众教育的任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从《讲话》发表到如今,一切有成就,为群众所爱戴的文艺工作者,都是沿着这条先当学生后当先生的光明大道走过来的。粉碎“******”之后,******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辞中,对于文艺工作者自己先受教育、自己先吸收营养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强调和阐发。他说:“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同志的这段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论述,把文艺工作者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问题,提到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是否能兴旺发达的高度,并要求文艺工作者沿着这条根本道路不断前进。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最大的爱护和最有力的鞭策。每一个有革命事业心的文艺工作者,在向人民奉献精神食粮的同时,都应当自觉地检查一下你这第一位的工作做得是否有成绩?究竟从自己的母亲——人民群众中间汲取了多少乳汁?
(三)
做好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都是必须的。
******同志在42年前批评的情形,在我区部队的一些文艺战士中仍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就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根本原因还是写作者对士兵的生活不太熟悉。尽管他们也在部队当过兵,站过哨。但是在一些同志的笔下见到的,只是座谈会桌子边的士兵,而不是在训练场院上,在改革攻关拼搏中的士兵。作品中的人物虽然穿着军装,戴着红五星,其实还是青年学生。人物说的话,还脱不了“学生腔”,要么就是集词本上汇集的群众“土话”,千篇一律,与人物的性格合不上拍,对不上茬。有些作品动辄训人,总爱板起面孔,滔滔不绝地讲一通群众并不赏识的大道理。
有些同志写作责任感不强,对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标准不高,确实存在着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商品化的倾向。只要作品发表了,演出了,拍摄了,就津津乐道,心满意足。殊不知作品是好是坏,是精神食粮还是精神污染,应通过广大读者和观众获得的教益反响来体现,应由人民群众来检查评定。更有甚者,个别作者以窃为能,只要有利,能捞到钱,不惜采用卑劣的手法,把别人的或其他刊物的作品改头换面,当做自己的杰作去发表。凡此种种,固然同资产阶级思想侵蚀有关,但既然是由写作者本人表现出来的,就足以说明作者自身是很需要来一番脱胎换骨的彻底改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艺战士之所以有向人民群众学习之必要,固然为的是熟悉写作对象的生活,但最主要的一点还在改造自我,革除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情感,而获得工农兵群众的思想意识情感,也惟有经过了这番脱胎换骨的自我改造以后,才能够正确表现军营新一代的精神风貌。
《高山下的花环》的作者李存葆,在介绍他深入云南前线,进行文艺创作的切身体会时,说过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话:
“对于战争,像我这样的青年军人,过去只是在电影上看过,在文学作品中读过,这次却亲身去体会。如果说勇士们的身心经受的是炮火的洗礼,那么,我的灵魂却经受了烈士的热血的一次大洗涤。”
这便是《花环》誉满文坛的真正缘由!这便是《花环》作者成功的经验之谈。同样都是部队的文艺战士,既然李存葆同志能够自觉地以烈士热血去洗耳恭听涤其灵魂,我们的文艺战士,就没有一点敢于投身于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的革命勇气和胆识么?
我坚信,沿着《讲话》开辟的航向前进,坚持深入连队、深入边防、深入士兵之中,自觉地去接受军营新人的熏陶感染,去接受士兵群众的鼓舞教育,我们一定会奏出时代的强音、绘出崭新的图画的!
〔曾载《战斗文艺》1984(上)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