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祖荣,上海市人,撑竿跳高运动员,运动健将。1957年进入上海竞技指导科田径队,1958年被选入国家队,1962年以4.52米的成绩,创撑竿跳高全国纪录,这个纪录曾被保持十年之久。1966年以4.90米的高度,创亚洲最好成绩。1971年在训练中受伤瘫痪后,在病中编著了《身体训练1400例》、《撑竿跳高》等书。曾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胡祖荣从小就迷恋撑杆跳。他常常会从父母给的饭菜钱中省出一些钱来买竹竿练跳高。当小伙伴们乐于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他却喜欢和几个小伙伴拿着竹竿比赛谁跳得更高。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他的一生注定与撑杆跳高结下不解之缘,并不断撑出新高度:1957年,他一举打破了全国少年撑杆跳高记录;1962年以4.52米的成绩,创撑竿跳高全国纪录,这个纪录曾保持十年之久;1963年,在世界新兴力量运动会上,他又荣获了撑杆跳高冠军;1966年以4.90米的高度,创亚洲最好成绩……
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是我们对人生的美好期待。可是,生活的道路往往会在一瞬间改变它的轨迹。对于胡祖荣来说1971年的那不幸的一瞬间还是鬼使神差般地发生了——在训练中他不慎受伤,导致严重瘫痪……
躺在病床上的他,深知自己的病痛是多么可怕,从此就要割舍下陪伴着自己多年的撑杆跳。他没有丝毫的泄气,尽管病痛时时折磨着他,但是意志还是顽强地抗争着。他借来了《以革命者的坚强意志战胜疾病》一书。书中的许多故事振奋着他的心,像阳光一般照亮着他,病痛给他带来的黑暗被逐渐驱散。他常常会回想起一次从印度回国,周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的情景。每当他想起领导的信任和观众的热情,心中总是十分难过,觉得自己不应该躺在病床上,而应当回到运动场上,为祖国争光,不辜负人民的希望。
“我到底能为人们做些什么呢?”胡祖荣苦苦思索着。
他想到了体育训练,决心把体育事业进行下去,想到了自己在十多年中积累的经验,想到许多学校的孩子日常体育训练需要科学合理地指导,决心写一本关于如何科学安排训练的书籍,把自己的精神财富带给一代代的孩子们。于是,一直拿撑竿的手拿起了笔,他要写一本身体全面训练图解的书,供运动员和基层的体育工作者参考使用。
对于一个身体十分不便的人来说,要拿起笔来创作不是一件轻松事情。许多人都劝说他:“放弃吧,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许多健康的人都难以办成,何况你呢?”
事实上,他确实要面对许多难题。就拿简单的拿书来说,从摆在自己眼前的书架上拿起书籍就像是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可是对于他来说却要经历着一遍遍的痛苦。为了解决拿书的困难,他请人专门做了钩书用的钩子。可是能拿书了,离会画画还有十万八千里呢。
为了把书写得生动、形象、直观,他必须把每个动作都画出来,而且要画得很标准。然而过去在学校里,美术是他最头痛的一门功课,现在,他只好一边学,一边画。他从图书馆、资料室借来了大量的中外刊物,搜集了大量素材;他坐上轮椅,顶着烈日,到现场看比赛,做调查,和同行们一起研究技术问题。画不像,画不准,他就撕掉重画,常常一幅画要反复画数十遍、成百遍。一些难度大的动作,他就请前来看望他的战友们作模特儿,或请他们拍成照片,然后照着画下来。他的精神感动着队友,许多人主动为他当模特,为他送照片……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他终于成了画画的能手,能够准确地画出任何训练动作。
山路十八弯,生活中困难数也数不清。但是,人的心中有了梦想,一切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看似一座座高山摆在眼前难以跨越,却慢慢被征服了。他高位截瘫,血液循环不好,胸部已排不出汗,一年中有半年发低烧,夜里睡不好觉,白天头昏脑胀,吃不下饭,身体虚弱极了。他每天都要经历多次抽筋,有时,一不小心,刚刚写好的书稿就被打翻的墨水浸透,前功尽弃。为了防止发性间的抽筋,使自己能够稍微正常一些去写作,他把自己的小腿绑在床上,使它抖动得不十分厉害。为了抗痉挛,他服了一种药。这种药却使他两眼的瞳孔扩大,弄得他视线模糊不清,大白天也要开台灯绘画,而且必须靠得很近才能稍微看得清楚一些。他忍着极大的痛苦,坚持不懈地画着,往往一画就是好几个小时。有一次,因为台灯开得时间太长,烤着了胶片灯罩,灯泡爆炸,烧着了海绵垫,险些引起一场火灾……
困难总会为强者让路。又经过许多艰辛的岁月,胡祖荣这个美丽的梦终于变成了现实,《身体训练1400例》这本500页的书,文字朴实洗炼,例图优美准确,仅技术动作图解就1480多幅,有人赞誉它是“带图的体育辞典”,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空白。带着当年一次次冲向新目标的那股劲头,胡祖荣举起“撑竿”又向新的高度飞腾而去,不久他又写出了一本15万字带插图的书《撑竿跳高》。至此,胡祖荣以自己的坚强意志,在一张轮椅上创造了人生的奇迹,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再次把自己的生命撑向了新高度。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命并非只有一处灿烂辉煌。胡祖荣从撑杆跳的高峰跌向了人生的低谷时,曾痛苦不堪甚至绝望,可是他没有沉沦,而是重新选择人生的标杆,经过苦难磨练,终于迎来“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