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话拿到今天再来品味,似乎已经有些过时。如今,良药用糖衣包裹之后已经不再苦口,那么劝谏的忠言何苦非要逆耳呢?顺耳的忠言不是理当更加“利于行”吗?
自古忠言多逆耳,不论是臣子向皇上的进谏,还是领导对下级的批评,让人多少都有些逆耳的不适之感。应该说,对待批评和帮助,听者要怀着诚意、虚心接受,但人喜听好话的天性会让听者觉得极其不舒服。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既然是忠言,既然进言者一片好心,为什么非要用对方不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呢?为什么不让忠言也变得顺耳呢?
忠言逆耳或者顺耳,这取决于批评者的语言艺术与批评的方式方法。换个角度说,忠言并非都让人逆耳,有时同样是忠言,但逆耳与顺耳,其批评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朋友之间、同事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开展批评帮助,尤其是做思想工作,应坚持疏导方针,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不能采取“我说你听,我压你服”的“君臣”方式。曾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
有个战士站岗睡觉,一位指导员查到后,就严厉训斥:“我早就说过,站岗不准睡觉,你老是跟我作对,回去以后写好检查,等我明天再来收拾你……”而另一名指导员,却是和蔼地说:“这样吧,你先去休息一会儿,我不困,替你先站一会。但是你要记住,战士站岗睡觉,在平时可能是小事,在战时就有可能丧失一个连队战士的生命,你自己好好思考一下……”。
两位指导员在对待战士站岗睡觉这个错误问题时,由于讲话的语气不同,一个忠言顺耳,一个忠言逆耳。结果,前一种情况因为指导员口气生硬,语言简单,他心服口不服,产生了明显的对立情绪,不但没有改正错误,还导致后来经常与指导员对抗。后一种情况因为指导员善于疏导,晓之以理,语言和气,忠言顺耳,他主动地承认了错误,并接受处理。
由此看来,“顺”与“逆”一字之差,效果就确实差了一大截。我们在批评人时,要做到忠言顺耳,需要灵活驾驭语言的运用艺术,善于区分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物,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灵活多样的批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把人的思想疙瘩解开、理顺。有时我们只需一席语重心长的“家常话”,就能使人心悦诚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即使领导者的主观愿望再好,但由于方式简单,语言太伤人自尊,就会出现事于愿违,劳而无益的被动局面。
人生中不可能没有朋友,朋友就是关键时刻可以给你提个醒、帮个忙的人,我们对待朋友的错误,理应坦诚布公地加以指出并劝导,推心置腹讲明利害关系,劝其改过自新。言虽逆耳,但我们的目的是好的,出发点是善良的,朋友理应理解。
然而,事情往往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往往会事与愿违,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名来自单亲家庭的女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回家后被父亲批评了几句,她一时觉得承受不了,竟然想自杀,喝了一大瓶农药。幸而被邻居及时发现,送往医院进行抢救,才挽回了生命。
这个故事让我们深思,大家都知道,对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吃苦药是非常痛苦的事,有的孩子宁可生病,也不吃药,所以每次给孩子吃药成了家长最头痛的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药商想出了妙法,那就是在苦药外面裹上一层糖衣,让孩子们像吃糖豆似地轻松愉快地吃下苦药。
同样道理,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或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人来说,如果顺耳岂不是更好!忠言要顺耳,那就要给它裹上一层“糖衣”,也就是为“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先肯定后否定,这样既能达到规劝的效果,又不至于让受劝者难以接受,岂不两全齐美?
大家都知道,殷商时期的大臣比干就因为进谏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而邹忌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劝谏讲究技巧,并不着急直入主题,而是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近及远。同时,他的善谏还体现在他针对不同的劝谏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他了解齐王喜欢隐语的个性,所以在他的劝谏中采用了意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行”。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的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想刮掉人身上的衣服,但人却将衣服裹得更紧。太阳用温暖的阳光照耀人,天气渐渐暖和,人也就自动把衣服脱了。
这个小故事很好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批评和规劝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最终惹人反感。要做到由远及近,层层深入,使原本坚冰逐渐消融,可谓水到渠成。
纵观历史,从古代的孟轲、晏子,到近代的孙中山、李大钊,再到国外的华盛顿、林肯等,他们都有着极其高超的语言表达本领。说话是一门艺术,它能帮助我们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讲究说话的艺术,就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的。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重复多了,人们难免会形成错觉,即规劝别人的话必须难听,不难听的话不配称“忠言”。其实,当我们想以忠言劝告别的人时候,不妨先忍一忍,让欲出口的话在脑子里再转几个圈,想想最恰当的表达方法,怎样说才能让听者既不感到反感,又能见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忠言顺耳将会更加“利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