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文丽
宝宝:五个月
我家宝宝已经五个月了,一直由婆婆负责照顾。婆婆对宝宝的日常起居照顾得非常周到,唯一让我不满意的就是婆婆除了偶尔逗宝宝几下外,几乎很少和宝宝进行对话。我觉得这样对宝宝的语言发展非常不利。
本以为婆婆会接受我的建议,谁知婆婆听后居生气地对我说:“这么小的孩子,哪能听到大人说话,说了也是白说。你要是嫌弃我照顾得不好,我自己照顾好了。”
婆婆的情绪让我不知所措。我和老公要做生意,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宝宝,可任婆婆这样下去,宝宝的语言发展又会受到影响。无奈之下,我决定让老公去和婆婆讲道理,毕竟亲母子之间沟通更好。
新妈妈文丽执意让婆婆对和宝宝对话,她认为这样能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而文丽的婆婆则认为孩子还小,根本没有进行对话的必要。双方的PK到底谁胜谁负呢?
专家如是说:
家长是宝宝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宝宝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宝宝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宝宝输送越多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宝宝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宝宝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妈妈对宝宝说话的数量。
刚出生的宝宝,还不能了解语言。因此,很多老一辈人可能会认为,既然宝宝不了解语言,就不用和他说话,即使和他讲话也没有什么意义。其实,不对宝宝说话是完全错误的育儿方式。即使宝宝不会说话,不了解语言,但是,成人所说的话也会不断灌输到宝宝的头脑里,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来,但其刺激会对宝宝的脑细胞产生惊人的影响。
下面是宝宝语言发展的进程表:
A、1~3个月:发出没有意义的咕咕声音,主要是因为宝宝的口腔活动发出来,并没有特殊的语言含义。
B、4~6个月:如果有人和他说话,会咿咿啊啊地回应,发出笑声;会因为高兴而尖叫;哭闹时,大人的安抚声音,会让他停止哭闹或转移注意力。
C、6~9个月:会发出一串的牙牙学语声;会转向声源如电视、收音机;知道自己的名字;会试着模仿大人的声音。
D、1岁:出现有意义的语汇,如爸爸、妈妈;会挥手表示再见;会模仿简单的声音,如汪汪。
E、1岁半:会说的语汇增多,可以使用简单语汇与人互动、表达意思;会了解别人给予的简单指令,如抱抱、亲亲;会跟着大人仿说单字,如狗、花、车。
F、2岁:会用语汇或不完整句子,要求别人做什么,如喝水、给我;会重复句子的最后一二个字;会认得电视上常见之物;如果语言发展快速的孩子,甚至可以说出清楚的常用句子。
由上表可知,当宝宝在4-6个月时就可对成人的话做出反应。因此,当妈妈给宝宝穿衣服时,当妈妈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可以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地与宝宝多说话,这是发展宝宝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忽然爆发,于是很多话就都会说了。
在和宝宝对话时,家长的语言要尽可能简短,清晰,并留给宝宝聆听与反馈的时间。开始宝宝不会有什么反应,但家长的语气会使宝宝渐渐明白并有反映。
PK结果:
由上述专家讲解可知,新妈妈文丽的做法是对,尽管刚出生不久的宝宝听不懂大人的话,但也要坚持和宝宝对话。因此,这场PK大战的胜利者应该是新妈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