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域广阔,山川众多,物候各异,各地珍禽奇兽、江河异味以及具有独特品质、风格或技艺的农副业、手工业产品等土特名产尤为丰富。
土特名产源于土贡,相传始于夏禹时代。《尚书·禹贡》称“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土贡,即“任土作贡”的省语。《禹贡》根据天下九州土质优劣、出产和地域来确定贡品的多寡,并对各州贡品种类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如冀州(今山西、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山西间黄河以北和山东西北、河北东南部地区)贡皮服,兖州(指今河南荥阳北、武陟东北之间大部,山东西南部分地区)贡漆、丝,青州(指今渤海至泰山一带地区)贡盐、细葛布、海产和泰山的丝、大麻、锡、松树及奇美怪石。
西周时,各诸侯国向周天子进献的土产、珍宝和财物名目、品种更多,且对贡品分为祀贡、嫔贡、器贡、币贡、材贡、货贡、服贡、毡贡、货9类,即以9种贡法获取各诸侯国的财物以供王廷享用。
宁夏地处祖国西北,地方向国君、朝廷进献方物,史志书籍多有记载,最早记录出现于战国时期。据《汉书》载,公元前320年,秦惠文王北巡至朐衍戎境(今盐池县境内),以牧猎为生的朐衍戎臣服于秦,就有戎人以五足羊(一说为五足牛)贡献于秦惠文王。
自唐代以来,各类史志书籍对今宁夏地区的贡品记录更为详尽。据唐元和八年(813年)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称,唐代开元年间,灵州土贡有甘草、青虫子、鹿皮胶、红花、野马皮、鸟翎、鹿皮、杂筋、麝香、花苁蓉、赤柽、马鞭,盐州有盐山。《新唐书》称,灵州土贡有苁蓉、吉靴,盐州土贡有盐山、木瓜等。盐山,即盐湖中生盐的“盐根”,白如水晶,形似山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置之案台,自为一景。明《弘治宁夏新志》称,宁夏土贡有红花、锡、土豹、名马、枸杞。《嘉靖宁夏新志》只对红花、马作了记录。嘉靖元年(1522年),红花首次退出贡品系列。民国《朔方道志》称,清代岁贡只有红花、泊马。
除枸杞外,这里特别对红花和名马两种贡品作一简单介绍。从《元和郡县图志》记录红花贡品推断,早在1200多年前,宁夏已是红花的重要产地。到了明代,官府设有专门种植红花的田——红花田,共计“六顷七十二亩”,红花的种植、管理、采摘由专门兵士负责。红花在宁夏各种贡品中排名第一,进贡数量各年不一,每年达3000多斤,最少年份也不下于500斤。因专门负责种植红花的官兵达数千人之多,加上成品工序的繁杂,运往京城道路近4000里,耗费达百余天,这对边患严重的宁夏来说确实是一项负担,因此红花的贡与停贡之争也持续了多年。明宣德年间曾欲“罢减”红花贡品,但未真正执行。弘治十五年(1502年),户部曾“乞暂令停止”红花贡品,但没被孝宗皇帝采纳。正德四年(1509年),著名大臣杨一清来到宁夏,毅然上书武宗皇帝,要求停止宁夏岁贡红花,亦未获准。正德六年(1511年),杨一清再上8条重要建议,其中一条是停止红花岁贡,又未被采纳。10年后,嘉靖皇帝即位,即颁布诏书“禁额外贡献”,才停止了困扰宁夏百余年的岁贡红花。
明代,宁夏土贡种类有五六种,记载最多、最详细的是马贡,因马贡不同于其他土贡。马匹,西北诸地均有出产。名马并不出在宁夏,宁夏频频向朝廷进贡马匹,这和边境需用军马有着直接的关系。朝廷对每一次马贡的回赐和奖赏,意在鼓励马贡者对国家的贡献,这也是马贡与其他贡品的区别。据《明实录》载,积极向朝廷进贡马匹者,除庆王府外,最多者是喇嘛、蕃僧,其次是土官等。
土贡是赋税的原始形式,汉唐以来,任土所贡,当其租入。至清代晚期,虽陆续取消各地进贡,但臣属仍以地方名产为由,层层进献报效如故。
可以说,古代的各类土贡品,就是今人所说的地方名优特产。探讨宁夏土贡,就是了解、研究宁夏历史时期的物产资源。自古至今延续的名优特产,大体有池盐、贺兰石砚、枸杞、红枣、砟煤、马铃薯等。自明代以来,有人作诗赋词,对其性能、功用予以称颂。兹录如下,并对今人就其市场开发前景作一简要介绍,以飨读者。
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
千钱一斗矜时价,绝胜腴田岁旱丰。
这首诗属《中卫竹枝词》之一,选自清《中卫县志》,作者黄恩锡,云南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任中卫知县。他是一位颇有文采的县官,喜欢在闲暇之余驱车问俗,将所见所闻以“竹枝词”形式表现出来,以歌咏当地乡土人情、地域风貌和风味特产。竹枝词本是巴渝一带的民歌,其形式类同七言绝句,而声律较自由,用词易懂易唱,深受大众喜爱。黄恩锡在这首诗中生动地描述了宁安(今中宁县)盛产枸杞,价格昂贵,在全国独享盛名的状况。
如前所述,“杞贡”在西周时就出现了,一个有力的佐证资料就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小雅》篇中两次提到了“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的诗句,《诗经选注》将这首诗译为“登上北山头,为把枸杞采”。这首诗说明我国古代野生枸杞资源丰富,我国早在公元前800年已经有了采食枸杞的习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枸杞的价值并利用枸杞资源的国家。
中宁枸杞本名宁安枸杞,以原产地在中宁县城宁安堡而得名。中宁枸杞是家种名优产品,是继承我国长期利用野生枸杞的传统经验,在宁安堡一带环境下培育起来的贵重中药材。《弘治宁夏新志》所列国朝岁贡项目中的枸杞,就是宁安枸杞。清《银川小志》称“枸杞,宁安堡产者极佳,红大肉厚,家家种植”。
自明清到20世纪60年代,中宁枸杞一直处于独家生产地位。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集鲜》一书中提到了枸杞在西北的6个产区,认为灵州以西产区有叶厚根粗的大树,是产枸杞的佳品,可惜没有记录更为明确的地方。在清《乾隆中卫县志》中黄恩锡就明确指出,“宁安一带家种枸杞,各省入药甘枸杞皆宁产也”。可见,这时宁夏枸杞以特优品质占领了药材市场,大宗产品也从宁夏走向全国,并垄断了全国市场。以后因枸杞的价值表现,宁夏各地不断引种,使其成了宁夏特产“红宝”。
枸杞的别名有“枸继”“地铺”“却志”“却暑”“地仙”“地节”“苦杞”“红果子”“珊瑚”等,俗名“明目子”。它是一种落叶灌木,夏季生出淡紫色五瓣小花,艳丽多姿,深秋时结出貌若樱桃,状如宝石耳坠般的红润果实,夺目灿烂,惹人喜爱。枸杞果实是中药里的珍品,长期服用,能抗癌保肝、生精益气、治虚安神、补肾养血、明目祛风,使人益寿延年。枸杞根皮,俗称“地骨皮”,具有清热凉血、退骨蒸劳热的功效。其他如花、茎,在医药上也很有利用价值,真正是“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
中宁是全国著名的枸杞之乡,其枸杞的生产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黄河灌区七星渠一带所产的枸杞,粒大、籽少、皮薄、味甘、色艳、肉厚,质量最优,是珍品中的珍品,俗称“红果子”。解放后,中宁被确定为全国枸杞生产基地县,又被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目前,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栽种枸杞,唯中宁甚至宁夏所产盛誉持久,蜚声中外,其根本原因是得益于天时地利,功就于人勤艺精。据大量测试数据证明,宁夏枸杞营养成分和药理活动成分颇为丰富,不仅含铁、磷、钙等物质,而且还含有大量糖、脂肪、蛋白质以及氨基酸、多糖色素、维生素、苷类等。宁夏枸杞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药效显著。
1997年,自治区计委将枸杞生产列入宁夏经济发展规划。2000年,中宁捧回枸杞著名商标,享受国家、地方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优惠政策。2004年,中宁枸杞在首届中国国际林产业博览会上荣获“林博会名特产新奖”。另外,南梁农场所产枸杞也享有盛名,成为宁夏枸杞企业集团生产的SOD-富硒枸杞干果品的主要原料,曾连续3届获中国农业博览会最高奖,并获马来西亚国际食品及酒店展最高荣誉奖“金虎奖和第七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该产品富含微量元素,提高了SOD含量和过氧化醇活性,使其抗衰老、抗疾病、抗肿瘤等药用作用更加科学、完善。2005年,全宁夏枸杞种植面积达万亩。枸杞主产区中宁县投资多万元,新上、扩建枸杞深加工项目4个,枸杞加工能力达7.5万吨。组织引导34家营销企业与1.6万农户签订枸杞干鲜果收购合同,订购900万元鲜枸杞,产销有效衔接。在上海、广州、沈阳等城市召开枸杞产业新闻发布会,举办中国宁夏第五届枸杞节,共签订项目27个,签约总金额7.95亿元,其中引进项目资金4.66亿元,贸易成交额3.19亿元。全县新授牌“中宁枸杞”专卖店33家,累计达137家,扩大了中宁枸杞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