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江南”一词,源于北宋乐史编著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称多年前,南朝陈将吴明彻率军万北伐,为北周所破,吴明彻被俘,死于洛阳。北周将吴明彻余部迁往灵州。因陈国都城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位于长江之左岸,为经济、文化发达之区,故称:吴明彻旧部迁往灵州以后,“其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此时的“塞北江南”,多着眼于居民来源、语言及社会风气等方面。以后因移民素质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宁夏平原的农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特别经过盛唐时期的开发,宁夏平原已是良田阡陌,渠道如网,树木成荫,“塞北江南”更赋予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含义。故唐代诗人韦蟾有诗称:“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最早被誉为“塞北江南”应特指北周时以灵州为中心的平原地带。韦蟾诗句下“旧有名”的“塞北江南”或许也特指以唐代灵州为中心的平原地带。但因水利兴修,唐代的宁夏平原整体得到了开发,因此,可设想从此宁夏有了“塞北江南”之别称。“塞北江南”成了宁夏平原的代名词,是对宁夏平原的赞誉。到宋代,曾公亮在《武经总要》称灵州怀远镇“有水田、果园……置堰分河水溉田,号为塞北江南即此也”。显然,北宋时的“塞北江南”完全成了宁夏平原的别名。
如今的宁夏平原,沟渠纵横,稻麦充盈,瓜果飘香,水乡景观与边塞风光交相辉映,加上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给“塞北江南”增添了名副其实的含义。古代“北”可作“上”理解,故今人又将宁夏平原称为“塞上江南”。1991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第一次来宁夏视察,欣然挥笔题词“塞上江南,再放异彩”,对宁夏回汉各族人民寄予了厚望。“塞上江南宁夏川”成了人们对宁夏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