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宁夏地区,一直是众多民族交往、流动和驻牧的大舞台。早在2.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在今宁夏北部大河两岸的沃土上劳动、生息、繁衍。南部六盘山区更是华夏民族的至尊“人文初祖”炎黄古帝和他们的祖先伏羲、女娲部落的活动范围。由是,宁夏成了华夏文明与黄河文化的摇篮与主要源头之一。
早在夏、商、周三代以前,这里先后是史称为荤粥、鬼方、狁等部落氏族的活动场所。到春秋时期,这里又是义渠戎、乌氏戎、朐衍戎居牧的家园。秦、汉之际,为了开发宁夏,充实边防,除大批汉族开始内迁外,内附的匈奴、羌族也被安置于宁夏聚居。汉宣帝时在三水县(今同心县东)设立自治性质的属国,负责安置匈奴来降者,所以“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盟,牛马布野”,社会安定,民族融合,经济繁荣。东汉末年社会大动乱,加上羌族起义军攻占北地对东汉政权的打击使宁夏等地居民减少,客观上为北方民族内徙提供了条件。西晋时有“西北诸郡皆为戎居”的说法。东晋时,宁夏一度归属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所建立的大夏国。北魏统一北方后,收“胡户徙之于汉富平地,因号胡地城”。多次徙敕勒、柔然降户到宁夏落居。唐代时,突厥、铁勒、吐蕃、粟特人都在宁夏留下了足迹。唐朝将宁夏全境纳入关内道,居于京畿地区,贞观二十年(646年)九月,唐太宗亲自到灵州会见数千名各少数民族首领和使者,被铁勒诸部尊称为“天可汗”。于是,灵州地区又成为继汉代以后再次安置少数民族内附部落的安乐州。“安史之乱”爆发,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登基,灵武成了唐朝“中兴”的发祥圣地,唐朝借吐蕃、回纥、大食军队云集灵州,助唐军平叛。平叛战争结束后,吐蕃入居宁夏南部,占原州、安乐州和石门等七关长达80余年之久。北宋时,党项族入住宁夏,建立了西夏政权。
元代,宁夏境内的民族状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唐以来的一些少数民族及其他外来的各种色目人,有相当一部分融入汉人及回回人之中,境内民族主要有汉族、蒙古族及回回人。明清以来,由于各民族交往的增强及民族融合发展,除汉族外,境内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蒙古族及后来的满族,其中已形成聚居村落的回族成为主要民族之一。目前,宁夏为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并且是唯一的一个回族自治区,是全国著名的回族之乡。
各民族共同开发了宁夏经济,促进了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汉族的屯垦,匈奴等民族的畜牧及粟特人和回族的经商,皆闻名于世。当然,各民族对宁夏经济的开发,与统治阶级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分不开的。西汉初建,采取“和亲”之策缓和与匈奴冲突。唐代汲取东汉羌族起义、北魏边镇军民起义、隋白瑜娑起义教训,采取了一些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统治措施,作为安边定邦之策,多为后世效法。盛唐时,突厥族经过与唐朝反复较量之后,终于走上了归附之路,唐朝在灵州境内先后分置羁縻府州,专门安置归附的各少数民族部众。羁縻府州依照各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和统治结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实际上就是允许少数民族实行民族自治。开明的民族自治政策是唐朝边境比较安定、经济比较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宁夏地区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早组成部分,各民族是宁夏经济开发的先锋。民族政策开明,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成了宁夏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