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而在此阴阳消长的过程中,四时的节气是一个个显明的标志,所以,顺应四时养生就是要顺应四时节气的变化来养生。
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而“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顺四时养生,也需要我们顺应四时的节气变化来进行养生。
1.春分:万物化生,花草繁茂的同时细菌也开始快速繁殖,流行性传染病增多,呼吸道传染病易行。此时正值天地之气始交之际,天气变化较以往剧烈,气候的骤变会导致人体的平衡失调,体弱者易生病,有旧病的人易复发。应避免情绪波动,调畅情志,多做户外运动,以应春季生发之气。此节总的饮食调养原则是忌大寒大热,力求中和。故吃寒性食物对应佐以温热之品,服益阳之品对应佐以滋阴之物,以保持阴阳平衡。
2.谷雨:阳气增,温化作用变强,气候渐暖,地下湿润之气随雷而出,雨量开始增多,故谷雨有“雨生百谷”之意。由于此时气温的升高和雨量的增多,湿疹成为多发之症。因此饮食方面应适当进饮一些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的汤水。另谷雨时节万物生长,蒸蒸日上,空气特别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养阳的好机会,适合外出游玩,但要小心花粉、柳絮一类的过敏,过敏症在这一时期也很常见,特别是在北方地区。
3.小满:气温开始升高,雨水开始增多,故民间俗谚云“小满小满,江满河满”。因此,小满节气的到来往往预示着夏季的闷热潮湿天气即将来临。所以小满节气的养生中要做好"防热防湿"的准备,防热要多饮水,且以温开水为好,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规律生活,运动以每天早、晚凉快时为好且避免剧烈运动;防湿则注意不要被雨淋,尽量避开潮湿的环境,选择穿着透气性好的衣物,日常饮食应以清淡的素食为主,忌海鱼、羊肉、狗肉以及冷饮等。
4.夏至:当天白昼最长,黑夜最短。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夏季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因为此前是阳长阴消,此后则转为阳消阴长,此时盛阳覆于阴上,阴始生于其下,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开始死去(如夏枯草),阴阳交错,人易生病。我们应当使心神安静,不可让外界的燥热扰乱心神。此节应晚睡早起,利用午休来蓄养氧气,及时补充水分,忌冷水冲头、淋浴,饮食以清淡为宜,多食杂粮以寒其体,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
5.大暑: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由于暑气逼人,人的心气易于亏耗,故预防中暑是本时节的养生重点,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保持充足睡眠。也可适时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热利湿的方剂,如用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g,飞滑石、炒麦芽各30g,甘草3g,水煎代茶饮。另外,暑在五行中对应火,而火生木,肝应木,故暑热易动"肝火",肝火过旺则乘脾土,则致心烦急躁、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异常表现,应在饮食调理的同时积极采取“心理暗示”的方法调整情绪。
6.处暑:预示着炎热夏天的结束。阳蒸地表,故而干燥,处暑节气的显着气候特征是干燥少雨、空气湿度小。在此节气,易发"秋燥",多表现为咳嗽少痰、口鼻干燥等。此外,某些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易复发或加重。故处暑养生贵在防燥,保障睡眠、适度晨练,饮食方面应多吃些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如西红柿、茄子、葡萄、梨等,少吃油腻肉食。
7.秋分:继春分后再次阴阳平衡,“昼夜均而寒暑平”,故古时称之为“日夜分”或“宵中”。秋分时节,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故作息要作相应能调整。在饮食上,因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分节气间宜收不宜散,应尽量少食葱、姜等辛散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如有条件可饮些润肺养阴的汤水。
8.霜降:“气肃而凝,露结为霜”,故名霜降。此时气候已渐寒冷,夜晚下霜,晨起阴冷,昼夜温差变化大,体质弱或原有慢性疾病的人易因此而感冒、发热或旧病加重。此外由于人体血管受到寒冷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收缩,使血压升高,故在此季节心脑血管的发病率也开始上升。要预防上述疾病,保暖成为关键。另此节气期间也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因此,切忌暴饮暴食和醉酒,同时应避免服用对胃肠黏膜有刺激的药物。
9.小雪:此时空中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在此时节,保暖变得很重要,尤其是要适时增加衣物,其原则是以穿衣不出汗为度,以逐渐锻炼机体的抗寒能力,这对于体弱者预防感冒极为有益。小雪节气中五阴一阳,故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人的情志受天气影响,易引发抑郁症或是加重患者的病情。有关研究表明:冬季日照时间减少,使得人脑内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功能也随之减弱,进而会使人出现失眠、烦躁、悲观厌世等一系列抑郁症状。此时应多晒太阳,并进食含有能帮助人脑产生5-羟色胺的食物,如香蕉。
10.冬至:由于失去了阳气的温煦作用,花草树木枯萎凋零,万物生机皆闭,昼短而夜长。阳气深藏于地下,使树木的根向下生长,为来年孕育生机。此时人的养生也应顺应此理。“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祛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根据冬主闭藏的规律,冬令进补易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滋养五脏。进补并非一味使用温燥之品,应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补阴、补阳或阴阳双补。运动则以微微汗出为度,切勿汗多泄气,有悖冬季阳气伏藏之道。另外,冬至至大寒一段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应慎防冻伤。
11.大寒:属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故称“大寒”。由于此时阳之力较弱,天气仍然寒冷,且阳不足以蒸阴以达地表,故空气比较干燥。所以这个节气的天气特点就是晴冷而干燥。这种干燥的空气条件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症状,特别是老年人;不仅如此,持续的低温也会使人体的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工作量增大,易诱发高血压和心脏病。因此,在此节气期间应特别注意保暖保湿,早晚多开窗透气,必要时可用功能性空调或加湿器等,以增加空气湿度。大寒期间的饮食除坚持饮食的一般原则外,还应强调热量供应充足,饮食以温热性的食物为主。常用的补气食品有莲子、大枣、糯米、鸡肉等,补血食物有猪肝、龙眼肉等,补阴食物有木耳、芝麻、兔肉、鸭肉、龟肉等,补阳的食物有羊肉、猪肉、鹿肉等。
12.雨水:阳自地下蒸阴上达地表,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而化为雨。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并且降水形式也由雪渐渐转化为雨,故名“雨水”。雨水时节空气湿润,又不燥热,是养生的好时机,而此时养生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调养脾胃,应根据自身的基本状况选择饮食、药物和起居劳逸调摄。雨水时节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初春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际,故雨水期间应少食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并避免肝木生发太过,克伤脾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