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01800000012

第12章 莫笑书生空议论

在后世的历史评论家眼里,明朝军事制度,还有一个被人诟病极多的问题——文官带兵。

这个问题,通常出现在明朝中后期。而这也和明朝的军事制度有关。明朝出兵打仗,施行的是“专征”制度,特别是在卫所制度稳固的中前期,都是由各卫所出兵,组成军队,然后再由德高望重的大将挂帅出征。这样做的弊病,自然就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除非将领本人极其厉害,否则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然受损。明朝开国早期,承担“专征”职责的,多那些功勋卓著的功臣,比如徐达,李文忠,蓝玉等人,这些人有实力有威望,三军自然服气,打起仗来更是捷报频传。但这套制度的漏洞,到了朱元璋死后不久的“靖难之役”里就暴露无遗,当燕王朱棣扯旗叛乱后,拥有全国军事力量的建文帝朱允炆,三次调动百万大军北上,围歼只有十数万人马的朱棣,他同样采取的是专征制度,但选择的人选,却是毫无军事经验的李景隆,结果明军大败亏输,近百万人被只有十多万人的朱棣打的全军覆没,最后连皇位都被朱棣夺了去。朱棣登基后改年号为永乐,作为一个马上皇帝,他登基后第一次对北方蒙古的征伐,就给了他当头一棒,当时他给予国公邱福专征大权,命他统兵十万征讨鞑靼,结果邱福轻敌冒进,反而全军覆没。后来的五次北征,吃了亏的永乐皇帝不敢再委以他人,全是自己亲力亲为,五次北征草原的壮举,成就了他“马上皇帝”的赫赫荣光,却也给他的儿孙“挖了坑”。他的重孙子明英宗也学他的模样亲自“专征”,结果没征赢不说,自己反而被敌人瓦剌给“蒸”了——土木堡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专征的明英宗本人也当了俘虏。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专征”这种模式,对于明朝来说是把双刃剑,本身专征军队的组建,就是以从各处调兵的方式完成,军队的团队凝聚力肯定会受影响,这就需要承担命令的将领拥有卓越的素质,可一旦给予将领的事权过大,就会造成专权,让中央政府难以控制。所以既要放权,也要节制权力,就成了这个模式最需要做的事情,终整个明朝,历代皇帝在军事指挥权方面动脑筋最多的,也是这个事情。早期朱棣的方式,就是既然信不过别人,那就皇上自己来,但有了土木堡之败的教训后,自己来显然是不可能了,要解决问题,还是需要从制度上想办法。

自从土木堡之变以后,明王朝在这个问题上想了很多办法,但从整个明朝中前期来看,除了皇帝御驾亲征的那几次外,通常承担“专征”任务的,都是具有公侯爵位身份的武将们,也就是说,如果你穿越到中前期的明朝,想成为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元帅,那么除了穿越成皇帝本人外,最好就穿越成有世袭爵位的公爵。可是,如果我们看看明朝中后期的历史的话,却发现又不一样,担任专政统帅的,越来越多是文臣,到了最后,几乎最高军事主官,都是清一色的文臣。以强悍武功开国的明王朝,怎么又回到宋朝“以文制武”的轨道了呢?

说这个转变,还是要从明朝军事制度的演变说起,明朝开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就是分权,放在中央,就是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放在地方上,就是地方兵权和行政权分开。可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这套分权制度的弊病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地方上,由于事权不统一,真出了事互相扯皮,结果事情办砸了,扯皮还没完。为了不扯皮,从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开始,明王朝就着手统一事权,在省里设巡抚,管辖兵马,民事,司法大权,然后又设富有管辖多省权限的总督。这两个职务,主要就是统一兵权,而这两个职务,都是由中央文官兼职的临时性职务,巡抚是由中央副部级(侍郎)文官兼职,总督是由中央部级(尚书)级别官员兼职。也就是说,地方的军权,随着这两个职务的设置,开始由文官来执行。之所以会做出这个选择,原因是很多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明朝各类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明初尤其是朱元璋时代,武将集团的话语权极高,开国六公爵,五个都是武将(李善长除外),可随着明朝政治稳定,国家转入和平建设时期,武将的作用日益下降,地位也就随之下降。更重要的因素是,文官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力量迅速壮大。而从明朝中期开始,武将的选拔,也有了以武举为代表的科举途径,而武科举不止考武艺,真正决定中榜的是策论环节,也就是要考上,必须也要熟悉兵法战策,考评权主要由兵部文官来执行,这样一来,武科举出身的武将选拔权,其实也渐在文官手里。此外,明朝兵部的权限也逐渐扩大,明初的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之间是相互牵制的,但随着卫所制度的破坏,构架在卫所制度上的五军都督府,也日益虚化了,而兵部的权力却日益强化,特别是随着募兵制的推行,军队的供给,由原先依托卫所制度自给,变成了文官政府财政拨款,如此一来,文官集团对军队的话语权,自然也无比强大。而那些拥有世袭公爵的武将们,随着老一代的故去,下一代的能力,大多很难和上一代相比。也就是说,明朝建立后,文官的力量一直是壮大的,传统公爵武将的力量,却是一直弱化的,到了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卫所制度的破坏,明朝逐渐开始用大规模的募兵制度来取代卫所制,由于募兵的统辖带兵,主要由武将来负责,为了制衡武将,势必也要提升文官的权力,用文官来制约武将。于是以文制武的体制,就这样形成了。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却还是帝王本人的抉择,对于帝王来说,文官固然讨厌,但是文官集团悠久的传统和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受儒家思想出身的文官,最多只是皇权的制衡者而不是挑战者,但武将则不然,骄兵悍将在历代都是皇权大忌,从国家稳定和皇权安全性来说,文官是执行兵权的最好选择。明朝的军事制度,在绕了一个大弯后,最终还是走上了以文制武的轨道。与其说是明朝的弊病,不如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然而即使对于文官本人带兵,明朝也并非完全放心,相反是有一套监督体制的,首先就是“总兵”这个职务,这是明朝中后期以后,大多数纯粹的职业武将在军事生涯里所能做到的最高官职。(五军都督府大都督,在明朝中后期成了虚职),而它的地位以及权限,在整个明朝也是经历了一番变化的。明朝最早的总兵,设于洪武二年(1369年),但在当时,这只是一个临时性官职,并没有品级,主要是给予担负“专征”任务的元帅的。它真正开始以正式官职的名义确立下来,是在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命何福佩将军印,充总兵官,从此,总兵一职,才以地方最高镇守长官的名义确立下来。总兵的特点是常驻地方,并且拥有地方军队的管辖权节制权,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事权统一,可以提高边军的战斗力。但为了防止总兵权力过大,明朝在任命总兵的时候,又在总兵之上设立巡抚,用以节制总兵权力。而且随着宦官集团力量的上涨,明朝在各地又开始设立镇守太监,由宦官监军,将文官武将都监视。这样,明朝的地方兵权,就形成了宦官——文官——武将相互制约的模式,如果有重大军事行动的话,在三者之上,明朝才委派由更高级别文官出任的总督经略,用以统一事权。所以说明朝的军制,宦官当家或者武将当家,甚至文官当家都不恰当,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模式。

这个三位一体的模式,究竟效果怎么样。从事实上看,要想这个模式发挥最大效用,重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这个模式必须独立运转,在相互平衡中发挥最大效能,切忌外来因素干涉,而造成内部事权不一。即打仗的时候,这个体系既要权责明确,每一个人该干啥干啥,更要有军事自主权,不能听凭体系外的人瞎指挥。二是委任统帅这个三位一体模式的人,即总督(包括经略,督师),必须是富有权谋手段,善于调和矛盾,并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干才。放在官场上,这种人显然是打着灯笼也难找。但真放在明朝实际的历史上,我们却不难看到,这样的人真不少。明朝文官中,第一个以文官身份,承担实际专征责任的,当属北京保卫战时的兵部尚书于谦,而这场战斗的结果,也是明朝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以胜利迫使瓦剌放归了明英宗。于谦之所以会在明英宗复辟后被害,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开罪于北京保卫战时的战友——忠国公石亨。俩人的交恶除了私人恩怨外,一个公事上的原因,就是于谦执着推行“以文制武”的理念,开始在边地大规模派遣文官巡抚治军。但于谦的死,却没有阻止这个潮流。到二十年后的成化年间,明朝发动对河套鞑靼部落的大规模进攻,然而最早担任专征任务的,都是诸如公爵朱永这样的职业军人,然而几次出征,却最终劳而无功,真正为明朝完成目标的,却是一位真正的文官——三边总制王越,他在成化年间两次发动战役,取得“咸宁海子大捷”,因功被封为咸宁伯。弘治年间,一样是他总制三边,取得击败蒙古达延可汗的贺兰山大捷。以至于蒙古骑兵看到他的战旗,竟会吓得望风而逃。虽然王越本人因为与宦官汪直交好,晚年又结好宦官李广,以至名声受损郁郁而终。但如他这样文官统兵的模式,之后却越来越多,王越之后接任三边总制的,是同样以军事才能著称的文臣杨一清,到了嘉靖早期,在北方战线上对蒙古作战战功最卓越的,也同样是总制三边的文臣曾宪。而在东南的抗倭战争中,虽然后人津津乐道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的卓越战功,但成功驾驭他们,并赢得战争胜利的,却是先后担任浙直总督的胡宗宪与谭纶,尤其是谭纶,他不仅是戚继光的老上级,更是戚继光的亲密战友,在嘉靖,隆庆年间,世人说到戚继光的战功,总是以“谭戚”并称。到了“万历三大征”时期,为明朝平定播州的,是文官梁梦龙。为明朝最终鼎定抗倭元朝战争胜利的,是文官刑阶。而即使是被后人诟病颇多的明朝——后金战争里,给予后金重创的方面大将,同样也多文官。虽然有杨镐,袁应泰,王化贞这类败事文官,但是修筑宁锦防线的,是文官孙承宗,一度给予努尔哈赤重创,扭转辽东局势的,是文官熊廷弼,而在宁远之战中首挫努尔哈赤,宁锦大战再败皇太极的,是文官袁崇焕,而在同时开打的明朝镇压农民军战场上,给予李自成等农民军最惨重失败的,诸如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等大将,同样都是文官。

从这些人的例子上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同是文官带兵,但是明朝文官带兵的效用,以及带兵文官的整体素质,比起北宋来显然是高得多的,至少,要担当统兵大帅,在明朝并非是仅会写几篇文章就能办到的,事实正是如此,在文官带兵的模式确立后,对于带兵文官的选择,明朝不但有谨慎的抉择,更有一套完整的培养过程。如果你穿越到明朝成为一个文官,并且渴望建功沙场,也必然要经过一番力量。从几个明朝著名带兵文官的成长履历上我们可以看到,要成为一个最终横扫沙场的统帅,在文官生涯中,你至少要经过这样几个历练,首先是要有军事基础,特别是在进入文官体系之前,要经历军事素质上的培养。比如指挥了北京保卫战的于谦,在还是一个童生的时候,就格外喜欢读兵书,不但读更爱写读书笔记。文武双全的一代大儒王阳明,从小不但熟读兵法,更勤练武艺。他在后来平定宁王叛乱后,因为功劳在外,遭到了京军那群职业武将挑衅,非要拉他比射箭,结果王阳明二话不说,当场弯弓搭箭,连发三箭全中靶心。一举压服四众。然后富有军事素质的你,在进入官场体系之后,也要在相关的军事单位里,历经军事实战的历练。如果我们翻翻明朝知名文官统帅的履历,我们不难发现,在成为名将之前,他们实际上已久经考验。比如王越,做三边总制之前,他做过两个重要的职务,一是陕西御史,即在陕西边境督查军务工作,正是这段工作经历,使他对于战争的真相,有了切身的体会。后来他在回忆录《襄敏集》里说,在陕西做御史前,对于军务只是想象,在那里工作过之后,才知道怎样打胜仗。而在朱永受命专征时,他也以“襄赞军务”的身份从军,也就是给朱永做参谋长,亲身出谋划策,并亲历战阵,正是这常年的锤炼,最终使他走向成熟,拥有独挡一面的能力。他这样的经历,在明朝官场上绝非误打误撞。事实上,明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对于军事文官的培养,都有一套自然的培训体系,一个最终成为名将的人,背后其实有无数场刻意安排的考验。对比其他人看看就知道了,弘治年间统兵两广,平定叛乱的刘大夏,虽然做御史的时间短,但他之前却在明朝兵部职方司干了整整十年。所谓职方司,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总参谋部”,负责全国军事的战略筹谋。他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对战争的认识,就是在这个看似清水的衙门里造就。而嘉靖年间和戚继光并称,建立平定倭寇伟业的谭纶,在中进士的第五年,就被任命为南京兵部郎中,在这个任上,由于他受命募兵,抗倭有功,因此才被调任台州知府,负责台州抗倭的募兵抗倭工作,与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密切配合,多次重创倭寇,因此又升任为负责福建军务的福建巡抚,福建抗倭胜利后,又调任两广总督,负责清剿两广倭寇,倭寇彻底肃清后,又调任蓟辽总督,负责抗击北方土蛮部落入侵,可以说哪里有仗打,他就升官到哪里,每一步升官路,都是无数场刀光血影的实战打出来的。以至于《明史》统计说,谭纶不但是武功卓越的文官,更是战场上亲手杀人最多的,他本人武功高强,亲手手刃敌人的数目多达三十人。这样的文官统军,就算是戚继光这种级别的武将,也是绝对服气的。

明朝自从文官带兵以来,以他们这种成熟的培养体制,造就了大批战功卓越的文官。但是明朝最终的灭亡,也和这种培养体制被破坏大有关系。万历中后期开始,明朝党争越演越烈,这种争斗也涉及到文官带兵层面,党争的参与者都知道,哪个派系的人担负了军事大权,哪个派系话语权就越大。如此一来,许多军事才能卓越的文官,其实就成了党争的牺牲品,典型如万历晚期担任辽东经略的熊廷弼。在努尔哈赤崛起,辽东明军节节败退的危急局势下,熊廷弼临危受命,很快为明军稳住了战局,可就在局面刚有转机时,万历皇帝驾崩,朝中话语权最大的派系,就是大名鼎鼎的东林党,可偏巧战功卓越的熊廷弼是楚党,如此一来,熊廷弼备受攻击,黯然去职,接替他的,是以清廉著称,军事常识却堪称白痴的袁应泰,结果不到一年,辽东局面逆转,重镇沈阳沦陷,并成了后金的都城盛京。而后熊廷弼虽然再度复职,但是却依然受到东林党掣肘,名为辽东经略,其实毫无实权成了摆设。最终随着辽阳沦陷,他成了魏忠贤阉党争权的牺牲品,被魏忠贤罗织罪名杀害,并借机大肆捕杀东林党。正是这种已经严重扭曲的党争,才使得晚明大批毫无军事才能的文官,靠着派系的佑护执掌方面大权,并很快丢盔弃甲。

而明朝文官带兵体系,在晚明遭到了另一个重创,就是文官带兵本身这个“三位一体”模式的被破坏,这个相互制衡的体系,在打仗的时候,是一个自身独立的系统,必须保证独立的运转,才能发挥最大效用。这点上连三十年不上朝的明神宗都是明白人,明神宗一辈子干了很多荒唐事,但惟独没干过的,就是干涉前线军事主官的自主权。明神宗执政时期的几位名将,包括打抗倭援朝战争的李如松,平定扯立克叛乱的郑洛,甚至经略辽东的熊廷弼,在统兵打仗期间,遭受的非议都颇多,每一个作战计划甚至每一场战斗,都会招来外界扑天口水。而明神宗的作法却是力挺,不管外人怎么说,只要认定的将领,就给予百分百支持。比如对熊廷弼,外界骂熊廷弼的奏折,他都留中不发,而熊廷弼更被授予密折专奏权,他的每一分奏报,素来以懒惰著称的明神宗,都亲自批阅并回复。正是这种推心置腹的信任,才成就了这些将领的成功。万历之前,明朝历次战争虽然也多是文官带兵,各部门相互掣肘,但在相互制约中,通过给予专征文官统一的事权,还能保证权责统一。而到了晚明,这种指挥方式的权力分配本身,也遭受影响,经常在重大战争中,碰到自己军队到底谁说了算的问题,熊廷弼的悲剧就是其中之一,身为辽东经略,却毫无实权,听凭巡抚王化贞瞎搞,最终葬送战局,并一起陪绑。等到崇祯灭了魏忠贤后,这种局面不但没有改变,反而越演越烈,猜忌心极重的崇祯根本不相信任何人,放在具体战争中,就是他不会给任何人绝对统一的事权,反而乐得听凭下属臣子相互争斗争权。正是这种猜忌,令明朝军队在战场上付出了惨重代价。比如清朝修《明史》中公认的第一抗清名将孙承宗,《明史》中认为,如果明朝绝对信任孙承宗,也许他不能恢复辽东,但守住明朝现有国土,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这是一个来自敌人的至高评价。可得到至高评价的孙承宗,并未得到至高的信任,他接替袁崇焕回任辽东经略后,立刻碰上了后金皇太极发动的大凌河之战,此战中后金军以重兵围困大凌河,危急局面下,孙承宗决心救援,然而当时他的精锐部队,都被崇祯调入了关内,而他的直接下属辽东巡抚邱禾嘉,更仗着崇祯的宠信不服调度,甚至在作战方略上和孙承宗顶牛,眼看后金已经把大凌河围的像铁桶般,救援的最佳时机早就错过,辽东的第一和第二号军事首脑,却还在为救还是不救扯皮,最终大凌河沦陷,孙承宗丢官,明朝,也因此失去了最富将略的辽东统帅。而这样的悲剧也不止一例。崇祯年间以重创农民军而著称的卢象升,在皇太极率清军围北京时受命救援,被任命统帅全国援军,可他又开罪于宦官高起潜。结果他名为统帅,却被高起潜暗中使坏,办事处处掣肘搞鬼,而打了败仗的黑锅却由他背,最后他名为统帅,却其实只能统帅了五千人驻守巨鹿,清军攻打巨鹿时,他率领五千孤军浴血奋战,最终壮烈殉国,而在他身边,数万明朝精锐部队在高起潜的指挥下按兵不动,眼睁睁的看着统帅殉难。他的死,不但让明朝失去了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更让明朝的大对头李自成,少了最恐惧的克星。而按照明朝“三位一体”的指挥模式,身为统帅的他应该有绝对的实权,这种悲剧本不该发生。然而在崇祯年间,这种悲剧先发生在他身上,后来又发生在另一位名将孙传庭身上,最后又发生在宁锦之战的洪承畴身上,三位最卓越的文官统帅,两个殉难一个投降清朝,明朝最后挽救灭亡的机会就这样丧失,而直接制造了悲剧的崇祯,也最终随着北京城破,在煤山上了结了自己苦命而困惑的一生。

同类推荐
  • 飞来的紫禁城

    飞来的紫禁城

    “人说老宫殿的故事最迷人,紫禁城的传奇就犹如深贮在地宫银窖中的金苹果,读这本书的人有福。”
  • 纳曲安歌

    纳曲安歌

    天性慵懒却官运亨通。单挑皇子却不落下风。皇帝的器重,公主的垂青,兄弟的豪情。他,叫纳兰楚。他,是主角。
  •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七卷)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七卷)

    本书是一套中华文化的普及性的读物。内容介绍 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5001多年,中华民族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足以让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由衷的骄傲。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世事沧桑,朝代更替,从盘古开天到夏商周文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西晋,再从十六国到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这是一套中华文化的普及性的读物,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套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明的书籍。
  • 三代美洲移民剪影

    三代美洲移民剪影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华人家庭真实、罕见、传奇的经历,反映了早期移民美国的几代华人在异国他乡奋斗的艰辛历程,体现了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服务桑梓的爱国情怀,也体现了“家风”在几代人中的传承以及对家庭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 三国之傲世军阀

    三国之傲世军阀

    何谓乱世?人性?博弈?阴谋?战争?五个热血青年,来自世界知名的侨乡,福清。带着这片土地特有的狼性,铺洒东汉末年的傲世之路。一段金戈铁马的历史,一群患难与共的兄弟,一个所向披靡的军团。一群即将被推倒的女人...群雄逐鹿的时代,血染征袍的岁月,烟消玉殒的年华。他们,必将把酒话天下。神经昔签约编辑力荐。
热门推荐
  • 离与散

    离与散

    我以为只要顺从命运的安排;跟上时间的尾巴便能握紧你的双手,不忘你的音容;可惜最后的最后的我剩下的只有离散。
  • 常德传印象

    常德传印象

    本书收集了全国各地媒体近年来对青岛港老总常德传事迹和人格力量的报道,全书分别以纪事、对话、评论为题,集萃的几十篇文章中,分别透视了常德传的精神世界和青岛港的建设成就。
  • 黑暗之书

    黑暗之书

    虽然现在市面上的黑道小说不计其数,但AL敢保证,黑暗之书所诉说的是跟以往黑道完全不同的“玩黑”形似。其中最特别的一点就是,这是本玄幻黑道小说。
  • 江湖药女

    江湖药女

    董晓瑶本是21世纪,嗯,先进人物,穿越到古代,依旧老本行。偶遇美人王爷,爆笑嗨翻京城
  • 地府幽冥录

    地府幽冥录

    传说书圣王羲之当年在会稽溪边所书的兰亭集序之中隐有西楚霸王项羽埋在会稽草山的惊天宝藏,其间更有项羽焚烧秦皇陵时偶得的长生之药……巴子别都的地府主人因爱妻病重,令属下弟子外出寻药;其大弟子白无常因机缘巧合得到了书圣之兰亭帖,而回程之时别都地府却突生巨变……别都地府的庄园大门在十年前突然关闭,地府主人也从此不现江湖;所有人都推测别都地府已灰飞烟灭,但却无从考证,因为想从地府探测秘密的高手们全部有去无回……
  • 大燕圣王传

    大燕圣王传

    帝王深宫谋人计,江湖庙堂生如棋。璞玉朽木难争辩,真爱算计两相疑。九州封土雄争王,渔舟湖畔闲垂钓。棋局崩盘九州和,外夷也配染九州。
  • 丑女日记之化茧成蝶

    丑女日记之化茧成蝶

    天要我丑,我不得不丑。曾几时,我被人踩在脚下,而如今,我已不再是以前的我,可以高傲的抬起头。人人羡慕的我,并不是表示外表的光鲜亮丽,步步为营,曾经的欺辱,我要百倍千倍的讨回来。复仇之路,让人变的冷血,可是他,便是我心中最深处的柔软。是为他放弃复仇过最平淡的生活,还是......本书作者叶钟猫,QQ2025168930,有什么意见可以找我谈谈哦。
  • 《宝贝唯爱你哦》

    《宝贝唯爱你哦》

    冷冷的他像他的名字一般寒暄,但那可爱善良的女猪脚伊伊用她可爱的外表打动啦我们这位从不沾女人的冷霸。但他们的爱情是否能顺利呢?好奇的读者陪我一起去看个究竟吧!Let'sgo!
  • 七年爱情

    七年爱情

    这是一个发生在08年一个小镇上一个真实的故事。男生和女生。恋爱,分手,再度相遇,然后在一起。结果家庭反对。两人私奔,但好景不长被抓到。之后带大女孩的姥姥做主让我们结婚,岳父因嫌丢人活活气死,岳母孤苦伶仃带着儿子独自生活。得知消息之后我们也不计较杀死孩子的姥爷,就这样和岳母和好如初。婚后我们也是磕磕碰碰。一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最终女孩选择了离开,需求物质生活。撇下三岁多的儿子离开了我们。一切都在变化着,一切都变的不是当初的模样
  • 冷面红颜倾天下:乱世繁花

    冷面红颜倾天下:乱世繁花

    【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前世我是个世界顶级杀手,享受如风的自由,再世为人,又怎会安于一个陌生男人的怀抱?想留在我身边?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爱上我!评天下纷争,论谁主沉浮,看冷面红颜,赏乱世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