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扬子晚报》2001年5月9日报道:5月7日,盐城市一名30多岁的教师因回答不出学生的提问,自感无脸见人,竟然自杀身亡。看了这则报道后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传统教育学理论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教师成为了知识、真理的化身,成了万能的上帝。这从我们教室的布局也可以看出来: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下面洗耳恭听,学生成了知识的单向接受器,教师成了知识的输送器。在这种思想的定位下,演绎出了那位教师的悲剧。
21世纪既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经济时代。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作为未来信息高速公路,在人类通向信息社会的道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将是人类社会又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教师不再是知识道德的源泉与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也就是说,在知识上,教师不再构成“权威”,对于某些问题,学生可能借助于Internet,了解得知识比老师多、细、新、快。教师的“知识一桶水理论”应休矣。学生在某些方面超过老师是正常的,有时学生在某些方面反而是一桶水,而教师仅是一杯水!网络时代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具有了新的特征,这一切呼唤着教师角色更深层次上的重塑与转换。如何把握时代脉搏,探索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在新世纪我们的教师应如何定位呢?笔者经过总结归纳如下,望就教于大方。
(一)教师是学生智能的开发者
我们每个人都在某些方面具有突出的智能,而我们终其一生所开发出来的却有限。像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也仅比正常人多开发了一点点。可以说,人类的智能大部分被白白浪费了,这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哈佛大学华德·加德那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得到了众人的充分肯定和赞赏。这充分说明,人类对开发自己的智能有迫切的要求,教育说到底是为了推动人类自身的发展,而智能的开发,是人类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开发了人类的智能,也就有了自身存在的重要意义。
网络四通八达的信息源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泛途径,这就使教师的“讲”必定大为减少,而突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建构,突出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要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教师应激发学生广阔而丰富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教师的职能也将由“教”转变为“导”,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智能,推动学生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的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最起码是基础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比如几何画板软件,要用它来进行学习,要知道软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各方面知识。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据说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常常与弟子在吕克昂和阿加德米学园的林荫道上一边漫步,一边讨论学问,就连我国的孔子,也不是“一本正经”地教书。这就是说,教育要有一种“内在的和谐”,失去“和谐”的教育是不完善、不彻底的教育。而这种“内在的和谐”的核心是师生间的平等与合作的关系,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灌输与被灌输关系。艾德勒指出,教育是合作的艺术。
而且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不断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师已不再是“讲坛上的圣人”,不再是“先学先知”之师和信息的权威拥有者甚至唯一的传播者。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崛起,学习方式的自主化,正迫切要求21世纪的教师具备一种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教育视野的强大能力,这就是新知汲取能力。这里的“新知”,既包含某些学科的新动态、新发展,又包括大文化范畴中的新发明、新观念和新见解。教师应保持对新知的热情,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并以系统和深入的思考消化新知,塑造自我。
因此,教师应从文化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手段,经济有效地组织学生共同去探索未知的东西,并在探索中一起体验乐趣。
(三)教师是学生信息的加工者和鉴别者
“未来社会的教育目标应是培养产生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人,信息社会的教育便可称为信息能力的教育。”未来社会的教师理所当然地应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数据语言、图像和文字的数字化将抹去电信、计算机、新闻媒介的界限,将把因特网、万维网进一步扩大。因此,教师首先应具备接收信息的能力,能够准确、迅速地接收信息,并进行分类、储存和检索。但信息有别于知识,信息经加工处理后才会成为知识,教师应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对所储存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把信息有效地变成知识,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
网络时代,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的教材,并且通过互联网,使教育内容信息化。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但有一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信息不同于知识,信息之于知识犹如声音之于音乐,需要加工才能成为知识。知识是对信息有意识、有目的地应用与归类,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把信息加工成真正的知识,赋予其实际的意义。
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里面形形色色的信息应有尽有,精华与糟粕混杂一起,面对网络泥沙俱下、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如果不加以鉴别、筛选,就会陷进信息的海洋里不能自拔。在知识经济、Internet支撑全球的时代,美国兼备经济、军事和网络大国的“单极”地位,通过Internet,西方文化中消极的一面便凸现、强化、横扫了过来,Internet成为社会主义德育与西方国家在思想文化领域短兵相接、激烈争夺的阵地。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思想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中小学生,以经常在网上“冲浪”为乐事,很容易被其西化过去,盲目崇拜西方文明,使发展中国家和古文明国家的文化魅力因发展滞后而客观上受到打击,牺牲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富营养性”,这对人类的性格、认知、思想等多样化的发展是不利的。
青年学生各方面还不成熟,免疫力、选择力不强,更需要特殊的保护,教师若不帮助加以鉴别、引导,学生可能会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四)教师是学生人际关系的表率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是教育教学管理的代言人,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接受一定社会的委托,以知识信息传播为媒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全面影响,把他们培养、塑造成社会所期望的合格公民。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二是纪律的执行者。这样,教师往往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容易造成师生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威依赖关系。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渠道,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沟通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平等化。不过,由于这种平等而双向的交往是“人—机”系统的交往,又会造成认知的缺失、情感的缺失及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减少。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优良的人格魅力,努力成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确立以情感沟通为核心的教学交往,形成师生双方的心智交流、情感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的师生交往的“师生潮。
教师要成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必须具备多种素质,具体地讲,首先,教师应树立新的师生关系观,即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特别是要爱全体学生,确立教育学生是人生的快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师不爱学生,那就最好让他离开教育岗位。”爱生要爱所有学生,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后进生、调皮生。其次,教师应能进行角色互换。通过扮演学生的角色,设身处地体验学生的思想感情,创设宽容理解的心理氛围,这样师生就可以在理解中不知不觉地拉近距离,进而达到和谐融洽的状态。再次,教师应具备调控交往的能力。教师调控交往的能力对于协调师生关系,促进与全体学生的有效交往十分必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具有真实的同情和乐于接受学生的态度,理解、信任、同情学生,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及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变化,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另外,现代学校教育打破了校园的围墙,学校、家庭、社会连成一体,这就要求教师不可能像以前那样“躲进小楼成一统”,而应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成为一名新型的、开放式的、具有社会活动家色彩的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五)教师是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师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习之于生活,不再仅仅是一个先行准备的阶段,而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乃至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了学生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学习的目标,也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为了掌握各种技能,培养发展包括生存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因此,教师不仅仅是扮演知识学习的指导者,更应努力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与学生一道,共创美好的未来。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未来教育,了解未来社会。要根据对未来时代发展前景的预测,使学生不仅能够科学地预见未来,适应未来,而且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去大胆地构想未来,创造未来。
其次,教师要具有面向未来的意识。所谓面向未来的意识,就是广大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活动同未来联系起来,并具有努力为未来去工作的意识。这种意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时间倾向性。所谓时间倾向性,主要包括对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间向度的认识态度。教师应从面向过去、现在转向面向未来,“未来不仅要渗透到他的骨髓里,而且还要铭刻在他高瞻远瞩,富有想象力的头脑和见多识广的胸怀里”。(2)变化意识。众所周知,教师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未来是变化的,教师要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必须具有变化的意识,理解并适应网络时代的变化及变化的要求,进而根据这种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3)超前意识。如果说在教师面向未来的意识中,时间的倾向性是表示教师对时间向度的认识态度的转变,变化意识表明了他们的适应性的话,那么超前意识就表明了他们的主动性。超前意识在教师面向未来的意识中具有核心地位,超前意识是形成人的主动行为的基矗
再次,教师要具备创造未来的能力。这包括预见能力和拓展能力。(1)预见能力。教师成为未来生活设计者,最为重要的是应具备预见能力,对未来社会进行预测,在事件刚刚出现某种趋向的时候,就能预见到它的未来发展。人类所面临的世界变化越来越快,昨日之是今日之非,今日之是明日之非,有时甚至是瞬息万变,并且这种变化的复杂性也增强了。尽管人们试图认识未来,尽管未来也是可以认识的,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是极其复杂的,它是多种因素影响、作用的结果,不是人们简单地设计个什么模型和系统就能概括得了的。不但一个社会的未来是复杂的,社会中的每个具体的人也都面临着一个把握不定的未来。作为在知识、经验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学生的教师应具有预见能力,帮助学生去尽可能地预见不确定的未来。(2)拓展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师,教师要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具备拓展自己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首先应成为自己未来生活的设计者,才能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
(六)教师是语言艺术的楷模
语言表达是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表达,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知识、意愿、要求等,通过语言准确表现的能力。正确的教育思想,要通过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要启迪学生的心灵,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就得犹如琴师操琴一样,运用生动艺术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许多优秀教师在教育学生中能取得显著成效,除了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外,善于运用丰富、生动、形象的教育语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相反,有的教师语言单调乏味,内容空洞,含糊不清,甚至粗俗污秽,恶语伤人,尽管他们也有教育好学生的良好愿望,但由于语言欠佳,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新世纪的教师应当是语言艺术的专家,除了语言要准确、明了、简练、通俗、规范、流畅外,还应当具有说服力、感染力、鼓动力,能使学生入耳、入脑,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总结一些教师的语言艺术,下述几点都是行之有效的:(1)采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比喻。例如,用“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这是一种灾难”的比喻来教育学生不要重犯错误,这就比干巴巴的说教要好得多。(2)引用一些诗句、典故、轶事来借题发挥。例如在“争分夺秒,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学习”的主题班会上,用“不知道明天做什么的人是不幸的”“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就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3)应用富有哲理性的警语、格言、绝句。一些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会使学生刻骨铭心,长时间地回味。一位毕业生给中学班主任老师写信说,老师讲的“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这句话,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受挫而不馁。(4)讲求风趣、诙谐和幽默,平淡、单调、枯燥的语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维,而趣味性的语言具有特殊功能,运用广为流传的笑话、典故来调节、刺激学生的思维,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七)教师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者
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是未来教育非常强调的终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评价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程度的尺度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与数字,国民精神振奋、国民人格完善等也被作为评价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国民生产总值上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要在人才的质量、人才的基本素质上达到较高水平,这就需要迎接Internet对学校德育的挑战。
随着现代工业以及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人们享受了自人类产生以来没有过的高度物质文明。然而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烦恼和不安,给人们的精神造成了强大的挤压。当人类的科技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时,心智与人格的力量也必须随之增强,否则文明的发展将受到威胁和挑战。当教育仅仅变成一种知识性的开发,功能不良的社会就可能出现暴力、疏离、绝望、人际关系恶化甚至自我毁灭!二战时期的法西斯残暴地大规模屠杀犹太人及他国人民,其中不就有许许多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军人、医生、工程师,甚至科学家吗?轰动世界的东京地铁莎林毒气事件,不就是那些高智力(有些还是研究生)的奥姆真理教的成员干的吗?腐败现象肆虐全球,那些政府高级官员的腐败分子,又有谁是低智商者呢?因此,只有实现人格、人生、人文的统一,才能保证学生在社会与科学空前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这个极具挑战的时代驾驭自如,发挥积极作用。
教师人格的力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知识素质在学生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的一种力量,这是一种非权力性的影响力。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有一份调查显示:“学生心中的隐秘最想对谁说”,选择教师的寥寥无几。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教师的人格还有缺陷。古人云:师者乃人之楷模也。教师人格的模式要求应当先于、高于和优于其他行业的人格模式要求。也就是说,教师人格应该是全社会的表率,教师若不重视自身思想品德的修养,在言行上表现出双重人格,学生对教师关于做人的教诲就难以信服,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情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就像美国南加州大学教育系欧·巴士卡里雅所说的:“一个理想的教师就该肯于把自己当作桥梁。邀请学生跨上这桥,并在帮助他们走过之后,高高兴兴地把它拆掉,鼓励学生筑造他们自己的桥梁。”
我想起为什么有些教师能够给学生以终生影响,如藤野先生之于鲁迅那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他所具有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当然不是做出来的,它是一种道德修养,一种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笑盈盈地对待孩子们的教师,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们讨论问题、交换意见和交流思想的教师,他们的态度和表情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是一种自然流露。他们不寄希望于靠“令行禁止”来解决问题。
总之,新世纪的教师应是人类的终极关怀者;新世纪的教育应是真正的“人的教育”!
(八)教师是执著的教育科研者
教师工作是一种艺术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复合体,是教育机制与教育原理的高度统一。传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经验不等于科学,某一教育措施在某一时刻对某一教育对象(或群体)是有效的,但另一时期对另一教育对象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教育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不同个性的发展着的主体。而且“教无定法”,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和经验,设计出最佳教育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才能取得尽可能好的效果。同时,教学未来新知识也需要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纵横相交的T型知识结构的人。在横向,应具备作为信息社会知识阶层所需的比较广博的知识面;在纵向,即教育科学和其所教的学科方面应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新世纪的教师不仅要掌握较为基本的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方法、规律和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还要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善于通过教育科学活动,发现新的教育范式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断取得教育科学新知识,探索教育科学新领域。并且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与现代的教育思想去教育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
(九)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指导者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科技飞速发展、经济迅速增长、社会变革加速的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值得我们警醒的是,我们是不是把孩子培养成“有各种各样挣钱本事的人”就够了0人不是机器”,这已不是需要证明的命题了。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不仅需要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
当代中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激烈变化时期,身心发育的未成熟,社会阅历的缺乏,心理调节能力差使他们对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不善处理,因而心理和行为就更容易失常。特别面对升学压力、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家庭盼子成龙成凤的压力,他们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患得不到及时地排解、消除与矫治。
近年来,中学生厌学、逃学、离家出走的现象层出不穷,青少年犯罪、自杀等恶性事件也常见之报端。尤其是农村中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心理紧张度、心理困扰本来就多,加之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的心理品质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更多的滞后或欠缺。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已产生的心理问题,在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成为教师发挥其教育功能的拓展舞台。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心理是人一切行为活动的基础和背景,是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基础构成因素。就学校而言,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认真关注和考虑的,因为一切教育活动的效果,如知识技能的掌握,智力的挖掘与培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美好情感的培养与激发以及顽强意志的培养与锻炼,无不取决于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从此种意义上可以说,心理素质成为各项素质教育的基础,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首先要做好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工作,这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突破口。
新世纪的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心理的正常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心理的控制和承受能力,尽可能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排除可能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努力让他们成为有血肉、懂感情、能思想、追求真理与正义的心理素质良好、人格健全的人!
参考资料:
1.《网络环境下阅读ABC》作者陈宝祥王彩凤李芳
网络文章,网址:http://www。chts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55
2.《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作者:宋文苗洪霞
网络文章,网址:http://math。cersp。com/Specialty/Xiaoxue/EDU/200509/757.html
3.《对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作者金丽平
网络文章,网址:http://www。zz6789.com/Article/G/G2/200510/Article_20051022103053.html
4.《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作者张平
网络文章,网址:http://www。pep。com。cn/xgjy/xlyj/dzxl/xljk/201008/t20100827_771302.htm
5.《创新型历史教师素质浅谈》作者陈素敏
网络文章,网址:http://www。zuopin。bxjyw。com/jiashilunwen/wen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