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用蕴涵哲理的诗句,使学生动情,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例如,在讲对立统一规律时,引用了王籍的佳句导课:“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佳句被北宋的王安石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教师把原句和修改句拿出,让学生签别哪句写得好,绝大多数认为原句写得好,为什么好呢?教师讲,原句写出了“噪”与“静”,“鸟”与“幽”的对立统一关系,蕴涵着哲理。王安石改动后的诗句,只见统一,不见对立,把辩证法改没了。所以,宋时的黄庭坚说王安石是点金成石。
同类推荐
办公室文秘写作一本通
本书立足于现实,从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礼仪文书、司法文书、财经文书、商务文书、宣传文书、科技文书等八个方面,对各种写作文体进行了新的梳理与阐释,并注意案例与理论的结合,为文秘工作者与公务人员量身打造了经典的办公室写作范本。广播经营战略研究正文
本书从经营战略理论入手,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广播媒介经营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广播发展实践的经营战略。同时,对我国广播经营实践中出现的伦理冲突和道德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广播经营的伦理规范。本书对我国广播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既适用于高校传媒专业师生,也可为传媒业从业人员提供指导。中华歇后语(第九卷)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