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把快乐带给学生,就必须把单调枯燥、令人费解的抽象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知识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决定着师生关系,一个讲课枯燥乏味的老师,无论怎么做,也难以让学生喜欢。
而一个讲课生动有趣的老师,能够轻而易举地捕获学生们的心。
所以,生动具体的教学方法,对搞好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英国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
基于对学生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这是对科学教育最本质的揭示,这在西方科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英国人非常重视快乐教育,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他们的小学教学大纲对快乐教育作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设置了很多教育场所。比如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甚至连银行都是学生们常去上课的地方。而且周末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去这些地方参加免费活动。
(1)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曾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教材变得有趣、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营造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使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让学生快乐主动地学习知识。
(2)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教师仍然采用陈旧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
教师依旧抱着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什么是考试重点,就讲什么,一切为了考试。教师一心只想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也不顾学生是否接受,是否有兴趣,这样的教育怎么能让学生快乐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投影仪、录像片等,让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成功的快乐中学习
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自己归纳、总结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机会,毫不吝啬地肯定他们的成功,鼓励他们继续做下去,这样他们就会鼓足干劲,非常有激情地去学习。
实践证明:一个人的成就与压力大小是成反比的,一个人受到的压力越大,他的认知需要就越低,而且对成就的欲求也越低;相反,压力越小,认知需要和成就需要就越高。
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上小学时老师把他列为最无前途的学生,为此他经常遭受批评、嘲讽,爱因斯坦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学习也就没什么起色,然而,一旦回到家中,去做他热爱的物理实验时,他就产生出极大的兴趣与灵感,而父母也没给他任何压力,相反,时时鼓励他,最终他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所以,让学生在成功的快乐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千万不要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用灌和填的方式来教学,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不仅教不出好学生,耽误他们的一生,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损失。
(4)让学生动手去做
我国的教育制度,其中一大弊端就是不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多年来,培养了大批的高分低能的学生,实在是让人痛心。
动手实践是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活动,只有动手让学生去做,才能使所学知识变成能力,才能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更彻底。
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要让学生动口数、动口说、动手做、动脑想,让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实验,让抽象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图像,激发出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快乐地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动手最能激发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将动手实践落实到每节课中去,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师生关系也会变得融洽,教学工作也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5)创设情境
情境教育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它能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教材情境化,为此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如语言描绘、幻灯、投影、录像、音乐、绘画、角色表演等,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此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地被激发出来。
假如教师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某一角色,那么就会引起他的极大兴趣,这样他就会认真研读课文,分析他所扮演的角色,深入理解它,并极力地去揣摩角色的心理,这样就会产生深切的感受,获得的知识也就很深,而且很难忘记。
当运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描述的情境时,学生就会获得非常全面、具体的知识,并吸引他们课下更深入地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这样,教学效果就变得非常好,非常有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学会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具象,也要学会把具象的知识变换为抽象的概念,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创新,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具象的学习中,概括出抽象的规律、概念、方法、思想等。
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教师需要研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转换、过渡。
形象思维一般是一种表象思维。凭借头脑中储有的表象,思维主体运用直感、表象、想象等形式,对形象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整合、转化,将研究对象的规律和特征揭示出来,并掌握它。
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这是思维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从而得出普遍的规律和认识。
所以学生学习时,也应当先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再根据逻辑推理形成抽象思维。
关于英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快乐教育,记得一位英国大学的教授说过这样的话:只有喜欢、热爱你的专业,你才会不顾一切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痛苦。
如果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
追求知识、提高能力没有不辛苦的,但辛苦不等于不快乐,更不等于痛苦。
确实是这样,教育就是让学生找到让他快乐的地方,让学生带着兴趣、好奇心,充满激情,充满幻想,充满自信,充满乐趣地去学习知识,探索未来和神秘的世界。
因此,教师要努力去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能够快乐地接受教育,从而为以后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