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名美国的教育专家收集了近九万名学生的书信。
通过这些书信,他归纳出受学生喜爱的教师的一些共性,大概有十二条之多,而排在首位的是“拥有友善的态度”。
具体到我们国内,我们的一些研究教育的学者以及专家也制定了一些衡量教师职业水平的标准。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如果一名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创造友善和互助的氛围,不能为学生民主参与创造机会,那么他绝对不是一名成熟的教师。
回顾传统的教学,学生将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听老师讲或者跟老师一问一答之中。
在老师导演的这一幕“教案剧”中,他们一直担当的就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的角色,而那些学困生则沦为“观众”或“听众”。
如果这样的课堂想要让学生投入极大的学习热情,想要让学生积极开动大脑,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想通过这样的课堂激发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那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动态教学方式,也就是以教学任务为目标,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师生对话互动沟通和创作为方式而进行教学活动。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再死死抱着传统的思想和方法不放,而应该还课堂于学生,把他们“搞活”,为师生互动营造一个自由的天堂,让课堂气氛变得宽松、民主、和谐。
(1)学生自主学习
有很多方法可以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同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也不少。
例如,老师的一个赞许眼神,老师的一句激励话语,这些都能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营造出一个浓烈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指把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时间还给他们。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控制了绝大多数的教学时间,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教师就要占用三四十分钟来唱独角戏,学生基本上没有充足的动脑、动手、动心的时间,只能做一个可有可无的听众。
如果把课堂还给学生,那么他们每节课至少要有二十分钟的时间来进行主动学习,还可以互相交流。
因为有了充分的时间保障,他们就会自主地阅读、思考、各抒己见,甚至争得面红耳赤。
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课堂教学氛围也越来越和谐,师生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2)让学生独立思考
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要为人师表、热爱学生。
这也是其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时让学生动心、动情的可能只是一句话,甚至是一个不经意的手势,从而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有时让学生伤心、寒心的也经常是一句粗话或者是一个无意的动作,结果在师生之间挖掘了一条很难逾越的心理鸿沟。
人类最甜美、最动人的表情就是微笑。
人们的喜爱和友善也都可以通过微笑来传达。
经常微笑的人一般都显得可爱,显得有魅力。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向往自由和独立,所以教师要创设环境,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联想、自由表达,不要预设条条框框。
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注重的是让学生异中求同,即在学生个人见解的基础上由教师归纳总结出一条所谓的标准答案,以便跟所谓的权威看齐。
在还课堂于学生之后,教师的工作重心应该转变到引导学生同中求异上来,即先摆出所谓的标准答案,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联系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尽量地去发挥逆向思维、散发思维,我语言我思,我语言我心。
当学生不再仰视教师的时候,他们便会对提出自己的个性观点有了极大的自信心。
(3)给学生提问的权利
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是老师应该做的。
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总是保持友善的态度,语言中充满了期望和肯定,自觉地扮演学习伙伴的角色,那么学生就会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这对他们学习树立自信心,勇敢表达自己的认识,合理宣泄自己的情感和思维,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中,都要注意始终做到以师生平等为前提进行互动交流。
教师在与学生探讨问题的时候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以一种平等、友善的心态来引导启迪每个学生。
学生有质疑提问权、评议权,同样也有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
这些权利都应该得到老师的尊重。
在以往,一般都是师问生答,学生的回答还必须接近标准答案。
也就是说,学生不能提问,更不能质疑,因为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这项权利。
把课堂还于学生之后,教学的顺序应该做一些调整,不应该先让教师讲,而应该先让学生去学。
在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提问权,而且要鼓励学生问得刁钻、问得细微,鼓励学生不要受到作者和教师观点的束缚,应该表达自己的个性看法,甚至可以固执地唱反调。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个性;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会有强烈的欲望去主动表现自己,从而把积极表达看作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培养和建立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他们可以长时间地保持积极主动的状态,进而可以让他们的人格健全,让他们的学习进步。
(4)友善是相互的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对立的吗?当然不是,他们之间也可以有很好的情感沟通。
而友善就是架设情感沟通的一道桥梁,友善可以让师生情感实现和谐共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友善是灵魂,也是“气”之所在。
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项生存技能,还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感和情操,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个好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创设教学情境,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与教材内容融会贯通,将学习知识、接受审美教育和人伦情怀的熏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进入“入化情境”,从而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互动中,教师也受益匪浅,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师生进行积极互动的时候,心灵沟通的前提就是友好合作,而情感,也就是师生之间的爱则是连接心灵的桥梁。
作为联系认知和行为的中间一环,情感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到师生之间,情感互动可以让教学变得富有“人情味”,而这种“人情味”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宽容、赞美以及鼓励,就会使彼此的信息得到充分的交流,也会使彼此的情感得到充分的互动,甚至产生共鸣,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生机无限。
在自由、和谐、安全的氛围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必然增强,创新热情空前高涨,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因此,学生的情绪和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师生情感互动的制约。
很显然,通过以上提及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心理使之投入到学习当中。
在学生主体精神的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等方面,这种模式的作用就显得尤为明显,它可以让学生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学生掌握知识方面,在其思想品德的教育方面,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5)友善教育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仅讲解教材内容,还要融入友善、同情、关爱生命等人类的高贵情感。
教师要让人性的光辉照耀学生的心灵,从而让他们的精神接受洗礼,让他们的性情受到熏陶,让他们跟庸俗、鄙陋绝缘。
教师要带着一颗对学生的拳拳爱心走进课堂,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
教师将自己的爱无声地洒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使师生的心靠得更近,进而让学生从心底热爱老师关爱同学。
师生尊重彼此、关心对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谐共处。
教师本身就是一支蜡烛,是燃尽自己,点燃学生心灵的火把。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投入感情,还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情感。
只有师生之间的友善互动,才能让和谐的课堂得以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