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80900000006

第6章 器材的演变

感光材料的进步

对感光材料的研究由来已久。从火棉胶湿版、明胶干版、胶卷,到彩色感光材料的问世,摄影感光材料的研制取得了一个个可喜的进步。

一、从湿版到干版

火棉胶湿版工艺,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初期。它的出现,使更多人走入摄影领域。在差不多整整20年时间里,火棉胶摄影法一直是唯一的实用摄影方法。

用明胶代替火棉胶,是在19世纪70年代。它使摄影者在每次拍摄前,不必自己准备感光材料。同时,它使摄影的曝光时间大大缩短,手持相机拍照成为可能。

明胶干版工艺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摄影方法的开始。

(一)火棉胶湿版工艺

1851年,是摄影史上划时代的一年。在这年3月号的《克密斯特杂志》上,发表了一位不知名的英国雕塑家斯科特·阿切尔(ScottArcher,1813~1857)的“火棉胶摄影法”,结果在很短的时间里,这种摄影法就取代了以前的一切摄影方法。

火棉胶是一种粘性液体,用硝化棉溶于乙醚和酒精而成。阿切尔发明的火棉胶摄影法,是先把含有碘化银的“火棉胶”涂在玻璃板上,并使它均匀地扩散到整个玻璃表面。之后,立即浸入硝酸银溶液中增强感光度。火棉胶越干燥,感光度就越低。因此,必须在火棉胶没干之前,将湿的玻璃底片装入照相机中进行曝光,然后立即显影和定影。这种方法,也称为“湿版法”。

火棉胶摄影法,比达盖尔式或卡罗式摄影法更为复杂、更不好处理,但是它有4个主要优点:

1底片影像极清晰,可无限量印制永久性的、清晰的。

2价钱低廉。

3阿切尔没有对火棉胶摄影法实行专利,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

4它的光敏度比达盖尔银版法和卡罗式摄影法都高。在室外拍摄风景或人像时,只需数秒或数十秒的曝光。在当时,这是曝光时间最短的摄影法。

火棉胶摄影法既具有达盖尔摄影法的清晰影像,又像卡罗式摄影法那样,能无限量地在相纸上印制价钱低廉的照片。它的出现,使这两种摄影法都黯然失色。几年之后,再也没有人拍摄达盖尔式或卡罗式照片了。

使用火棉胶摄影法,必须在拍摄现场制作底版。因此,风景摄影家外出时,除了携带照相机、三脚架和很多必要的镜头之外,还得带上一大堆器具:装着感光乳剂、显影剂、定影剂的大大小小的瓶子,天平、计量杯、尺、水盆、暗房帐篷等。在当时,一个摄影者一天所需的摄影材料,重达100-20磅之间。他们中的许多人,背着沉重的箱子,跋涉于拍摄现场。还有一些人则雇马车装载器材,如芬顿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就将马车分成暗房和寝室两个部分,坐着马车奔波于战地。

阿切尔发明的火棉胶摄影法,为摄影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没有为这项发明申请专利。1857年,44岁的阿切尔在贫困中去世。

(二)明胶干版工艺

自从火棉胶摄影法发明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探索一种更好的涂布材料棗涂布后能“干”用的材料,以摆脱使用火棉胶时的种种不便。19世纪70年代,这一愿望终于得以实现棗明胶干版工艺问世。

明胶是用动物的骨和皮提炼成的透明胶体。在常温水中,明胶易吸收水分而体积膨胀,干燥时排除水分又恢复原状。明胶的这一特点,使它代替火棉胶成为感光剂的新载体,从而解决了以前使用火棉胶时,必须趁湿曝光、显影和定影的问题,使“湿版”变为“干版”。

1871年,英国一位医生L·马多克斯(LeachMaddox,1816~1902),在《英国摄影杂志》上介绍说,将含有溴化银的明胶乳剂配备好,趁热涂在玻璃板上,干燥时,化学药品不会像火棉胶那样,发生结晶现象。冲洗时,乳剂将会适当膨胀,使显影液与定影液易于发生作用。同时,马多克斯还完整地公布了他的明胶乳剂配方。

马多克斯的发明,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人们发现,按照马多克斯的方法,在配制乳剂过程中,延长加热时间,可使乳剂的光敏度大大提高,并且,这种制成的溴化银照相干版,干燥后可贮存较长时间。于是,摄影者每次拍摄前,不必自己再动手配制和涂布乳剂,而可以在商店中买到制好的、装在盒子里随时可用的干版。

用干版拍摄的影像质量,同火棉胶一样,都非常好。同时,在使用上,有3个重要优点:

1外出拍摄时,不必再携带暗室帐篷和化学药品。已拍摄的底片,可以回家再冲洗或请人代冲。

2明胶干版感光速度快,在室外,曝光时间可缩短到几十分之一秒。摄影者可以手持拍摄,三脚架不再是必需的了。

3明胶干版可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同时,工厂制造的干版,比自己配制的更稳定,质量更好。

明胶干版的出现,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要求胶片感光度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时,各胶片生产商在推销时,都宣传自己的产品是“特快”的,而究竟快到何种程度,却难以说清,这使得它在拍摄后送往别处冲洗时,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它的感光速度快,要求照相机准确地控制“快速”的曝光时间,而要控制曝光,首先就必须确定胶片的感光度。

1890年,英国的两位科学家F·赫特(F·Hurter)和C·德里菲尔德(C·Driffield),用感光特性曲线,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感光乳剂速度系统,使此后生产的各种感光材料,都能标明可靠的“H和D乳剂速度数字”。随后,曝光计算表和测光表也制造出来了。

进入20世纪后,又产生了DIN和ASA两个感光速度系统(DIN由“德国工业标准”1931年制定,ASA则由“美国标准协会”1942年制定)。198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将DIN和ASA两个系统,合并成为国际标准感光速度——“ISO”。

明胶乳剂还可以涂布在相纸上。19世纪中期,英国“利物浦干版和图片公司”根据这一特点,研制出能快速感光的溴化银相纸。这种相纸,在煤气灯放大机上就可以进行放大了。

明胶干版的优越性,使它在世界上迅速流行。随着生产明胶干版的公司纷纷出现,湿版工艺很快被冷落,悄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胶卷的出现

在明胶干版广泛应用之后,对感光材料进行改进的探索仍在继续。人们发现,以玻璃为片基的明胶干版易碎、笨重,于是,开始寻找一种既比玻璃板轻又易于弯曲的材料作为片基。

1887年,美国牧师、摄影爱好者汉尼巴尔·古德温(HannibalGoodwin,1822~1900),花了十年时间,成功地把感光乳剂涂布在赛璐珞(一种硝化纤维素塑料)薄片上,从而使以往用玻璃作为片基的干版,成为易于携带的软片形式。

与此同时,伊斯曼干版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斯曼,也在对玻璃片基进行改进。1888年,伊斯曼干版公司以白纸条作为片基,生产出最早的软片胶卷。这种纸胶卷被称为“美国胶卷”,可拍摄100张直径6厘米的圆形负片。拍摄完的胶卷冲洗后,要将乳剂从纸基上剥下来,夹在玻璃中印相片。由于工艺繁复,摄影者自己难以加工,必须寄回伊斯曼干版公司处理。同时,用白纸条作为片基的胶卷,还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印片时,纸张的颗粒很容易显现在照片上。

1889年,伊斯曼干版公司更名为“柯达干版与胶片公司”,并改用赛璐珞作为片基,批量生产胶卷。这种以赛璐珞为片基的胶卷,很快便风靡全球,10年后,全世界约80%的胶卷产自柯达。

以赛璐珞为片基仍有许多缺点,特别是硝化纤维极易燃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1930年,人们改用醋酸纤维作为片基。醋酸纤维不易燃烧,被称为“安全片基”,并沿用至今。

三、彩色摄影登场

在感光材料的技术变革中,最具革命性的,是彩色摄影技术的成功。在摄影术发明之初,照相机只能拍摄黑白影像。人们希望有朝一日,能在胶片上把“天然”的色彩记录下来。

世界上第一幅彩色照片,是由法国的阿梅代·芒特摄制的。在这幅照片上,作者写道:

彩色石印术1856.

由三张印版用彩色石印术复制而成。三张印版分别是黄色、蓝色和红色。

照片上,坐着的人名叫马内,旁边站着的人是贝尔特·莫里索。马内这年24岁,要离开她的老师托马·库蒂尔远走他乡。分别之际,芒特为她摄制了这张彩色照片。

芒特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师,也是当时最著名的日光胶版雕刻专家。在彩色摄影方面,芒特作过大量的研究。他曾在一本有关摄影术的小册子里写道:

我认为可以断言,把一切东西的自然色彩摄录下来,这并非是异想天开,因为我们所做的大量实验使我们可以指望,现代科学必将揭开大自然的这一奥秘。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马克思韦尔(JamesClerkMaxwell,1831~1879),对彩色摄影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1861年5月17日,马克思韦尔用放映幻灯的方式,演示了世界上第一幅全彩色影像。在这次著名的实验中,他将同一个物体,分别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滤镜,拍摄出三张幻灯片。然后,用三个幻灯机各配上相应的滤镜进行放映。当三个影像准确地重叠在屏幕上时,原物上所有的颜色就重现了出来。

马克思韦尔的演示,验证了三原色理论和加色法原理,为现代彩色摄影理论奠定了基础。

1868年,法国科学家D·迪·奥隆(DucasduHauron)提出了一整套彩色摄影理论,并按照减色法原理成功地制作了透射的和反射的彩色感光材料。他在《彩色摄影及其问题的解决方法》一书中写道:

我可以把一幅影像分解成三张不同彩色的画面:一张为红色、一张为黄色、另一张则为蓝色。原来的图像表面上是单一的,但实际上是由三种色彩构成的。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就是这样的画面。如果我分别用照相机照出一个物像的三张不同颜色的照片,那么,我只要把这三张照片混合成一张彩色照片,其结果就会同实物的色泽完全一样。

画家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把红、黄、蓝三种基本颜料按适当的比例调和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几乎所有的色彩。

遗憾的是,迪·奥隆的想法在当时无法付诸实施。因为在19世纪60年代,没有摄影材料能对红色感光。将一个红色滤镜加在镜头上,拍摄出来的影像十分淡薄,甚至毫无影像。因此,直到1873年12月,德国化学家H·W·乌盖尔(H·W·Vogel)发现光谱增感方法,彩色感光材料的制造才有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最先在市场上出售的彩色片,是1907年法国卢米埃尔(Lumiere)兄弟创造的“天然彩色感光干版”。这是一种透明正片,在黑白全色乳剂上,涂有一层由红、绿、蓝三色混合而成的细微颗粒。这些彩色颗粒,起着一种滤镜的作用,使透明正片的影像,获得正确的颜色。不过,这种彩色片,有两个难以克服的缺点:一是由于颗粒的过滤关系,需要很长的曝光时间,大约是拍摄黑白照片时的40倍左右;二是它不能印制成彩色照色。所以,这种彩色片未能普及。

1912年,德国化学家提出在胶片上涂布三层乳剂的设想,即在胶片上涂上三层感蓝、感绿和感红的乳剂。然后,在冲洗过程中,将每层的影像变为正像,并使每层都有鲜明的色彩。这样,就可以获得一幅色彩丰富的幻灯片。

经过反复探索,柯达公司终于根据这种方法,在1936年生产出第一个涂有三层乳剂的“柯达彩色片”。次年,阿克发生产的“阿克发彩色片”问世。这些彩色胶片光敏度高,拍摄的照片色彩鲜艳,使彩色摄影真正进入了实用化阶段。

照相机的改进

摄影术的发明,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欢迎,并掀起了照相机研制的热潮。

1839年到20世纪20年代,是照相机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期间,照相机由最初的木制暗箱发展成金属机身,出现了机械快门,镜头也由单镜片发展为多镜片组合形式。柯达一号照相机的出现,为摄影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后,徕卡照相机问世,标志着照相机的发展进入了小型化阶段。

一、早期照相机

在摄影术发明的初期,先驱者们使用的相机,不过是一个自制的装有透镜的木盒子。法国发明家尼普斯,就是将涂有沥青的锡片放在暗箱的成像面上,让光线通过装置在封闭木盒上的透镜,经过长时间的曝光,拍摄了世界上的第一幅照片。

1839年,达盖尔摄影法公布后,巴黎商人基罗(Giroux)制作出用于银版法的照相机。相机的机身,是两个套在一起,可以前后移动调节焦距的木质方盒。镜头是谢瓦利耶磨制的“沃拉斯顿”消色差透镜。由于曝光时间太长,这种相机主要用于拍摄风景、建筑和其他静止的物体。

相机用于人像摄影,直到1840年,美国纽约的沃尔科特(Wolcott)发明“镜式照相机”后才成为现实。这种经过改良的木制相机,在箱子的正面留有开口,把射进来的影像,照在一块大的凹面镜上,接着又反射到约5×6厘米的感光版上。最后拍摄出的画面,虽然较小,但影像较为明亮。

与此同时,德国的福伦达照相机也被制造出来。该相机采用圆锥体金属暗箱,镜头是由匈牙利数学家匹兹沃尔(Petzval,1807~1891),应福伦达(Voigtlander,1812~1878)的委托,首次用数学方法进行设计的。福伦达相机拍摄直径35英寸的圆形照片,曝光速度比当时的任何镜头都要快30倍。福伦达照相机的说明书上写道:

冬天的阴暗天气,3分30秒;在晴朗天气的阴影下,1分30秒~2分;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40~45秒。

福伦达照相机在1841年元旦推出后,大受欢迎。在1890年蔡斯(Zeiss)发售鲁道夫(Rudolph)研制的肖像散镜头之前,福伦达相机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照相机。

二、形形色色的照相机

1844年,住在巴黎的雕刻家兼摄影家F·马顿斯,研制成功了全景摇头照相机。这种相机依靠镜头的旋转,拍摄角度可达150°。马顿斯用它在5×175英寸的银版上,成功地拍摄了《巴黎景观》等风景照片。后来,这种相机也常用来拍摄团体照片。

1851年,D·布鲁斯特(DBrewster,1781~1868)发明了一种能拍摄立体照片的照相机。使用这种相机时,只要把被摄物体左右稍加变动,并拍摄两次,就能透过立体镜看到具有立体感的照片。不过,这种拍摄方法,仅限于拍摄静止的物体。

两年后,曼彻斯特的J·B·丹塞(J·BDancer,1812~1887)和巴黎的A·柯涅特(AOuinet),在单镜头立体照相机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双镜头立体照相机。这种相机,镜头相距65毫米,能一次拍摄两幅并列的照片,相当于两只眼睛所看到的景物。看照片时,要使用“双眼看相镜”,使左眼只看到左边的照片,右眼只看到右边的照片。于是,两眼看到的照片,便汇合成一个立体影像。这种立体影像,前景中的物体非常突出,而背景中的物体则显得很远。

1854年,法国人像摄影家A·迪斯德里(AdolpheDisderi)发明了多镜头照相机。它装有4个镜头、在一张底片上可拍8幅画面,如果镜头各自的焦距不同,还可以同时拍出全身、半身和头部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照片。它的出现,带来了“名片肖像”的流行。

大尺寸的照片,看起来更美观一些,而早期摄影,照片放大又极为困难,因此,要想获得大幅照片,摄影者必须依靠大型照相机。早期的照相机,机身一般较大。其中,1860年由齐伯尔(Kibble)所制造的照相机,堪称世界之最。这是一架带有车轮,必须用马拉着走的庞然大物。它使用的玻璃底版为44×36英寸,每块重达44磅。

40年后,这一记录被一架外号为“猛玛”(古代一种巨象的名字)的巨型照相机打破。这架相机重635公斤,由15人同时操作,可以拍摄长24米、宽14米的画面。它的每张玻璃底片,重达225公斤,需要45公斤药液冲洗。当时,美国芝加哥奥尔顿铁路公司,为了把一列最新型的豪华火车,全部清晰地照到一张照片上,特别订制了这架照相机,并为它专门设计了铁路货车运输。这架相机仅仅使用过一次,拍摄的惟一一张照片,在1900年的巴黎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世界第一大奖”。

在拍摄大幅照片的同时,人们也没有忘记研制携带方便的小型照相机。1858年,英国的T·斯卡夫(T·Skaife)发明了一种“手枪式照相机”。这种相机形似手枪,装有一个成像特别清晰的镜头,能拍摄直径15英寸的快照。拍摄时,只要扣动扳机,橡皮开关就会引发自动式弹簧,镜头便随即开启。一次,斯卡夫使用这种相机,对准维多利亚女王拍摄时,竟引起一场误会,险些以“谋杀女王”的罪名而遭逮捕。赫谢尔曾在评价这种相机时写道:

用这种相机拍照,简直就像紧急射击。

也许,赫谢尔从中受到了某种启示,在这一年,他最先提出了“快照”一词。

三、“你们按快门,我们来完成。”

1888年,美国的乔治·伊斯曼(GeorgeEastman,1854~1932)研制出了“柯达一号照相机”。在推销这款相机的广告词中,他这样写道:

你们按快门,我们来完成。

“柯达一号照相机”的出现,使一般人用它来拍摄照片,成为了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而在此前,摄影还是一门很原始的技术。尽管在当时,相机、镜头、感光乳剂,所有这些必要的东西都有了,但却没能将它们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易于操作的拍摄系统。

“柯达一号照相机”体积小,便于携带,能手持拍摄。照相机内,事先装有一卷6米长的感光材料,能拍100幅直径为6毫米的圆形照片。只要把照相机对准被摄体,给快门上弦,然后,掀动快门曝光,一幅照片就拍摄下来了。拍好后,摄影者不必自己动手配制药水和冲洗,只需将照相机寄回柯达公司冲洗。冲洗好的照片,将和重新装上胶卷的照相机一道再寄回来。3年后,伊斯曼又研制出摄影者可以自己装卸的胶卷。

伊斯曼为什么要选用“柯达”(Kodak)作为商标呢?1906年9月15日,他在写给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朋友的信中,作了这样的解释:

关于“柯达”这个名字,它纯粹是几个字母的组合。整个名字,或者其中的某几个字母,绝不是现成单词的派生,也绝不是随意挑出几个字母,以满足产品销售的需要。我认为“柯达”有几个特点,字母少,不易拼错,否则会影响它的声誉。“柯达”这个名字具有生气,也有独特个性,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各种各样的外国商标法的要求。

后来,1920年,他在一个公开声明中,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他说:

我喜欢K这个字母,它表示一种事物的突出部分和尖端,具有坚固、锋利的特征。我想用5个字母组成一个词,前后都用K,中间任选其他3个字母,最后这5个字母拼凑的结果是Kodak。

伊斯曼推出的“柯达一号照相机”,把摄影简化为“只按快门”的单纯动作,为摄影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之真正走进社会,走进大众。仅在当年,伊斯门就售出了13000台这种相机。12年后,英国已经有400万人使用这种轻巧的照相机了。当时的《威尔逊摄影杂志》在谈到这种新的照相机时说:

不过一年多一点,世界就都知道有一种称为“柯达照相机”的黑色小匣子。在它轰动一时的短短时间内,这个小匣子就使得数以千计的人爱上了摄影,它的别致的名字也家喻户晓了。

四、徕卡的诞生

胶卷的问世,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从此,照相机的发展进入了小型化阶段。

1914年,德国的奥斯卡·巴纳克(OskarBarnack,1879~1936),经过多次的试验,用手工制作出了两台全金属的小型相机。这种被称为徕卡“原型”的照相机,重约500余克,小巧玲珑,携带方便,是世界上第一台35毫米照相机。由于它最先采用标准的35毫米胶卷,拍摄24×36毫米的照片,巴纳克被尊为135照相机之父。

此后十年,徕卡“原型”不断改进,日趋完善,于1924年制造出了第一批6台徕卡照相机,并于次年由莱兹公司投入生产,供应市场。这种相机,正式取名为“徕卡”(Leica),与“原型”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进。它装有一只由5块镜片组成的埃尔玛镜头,光圈f35、焦距50毫米,平视取景,并实现了上快门与输片连动,快门速度从1/20秒—1/500秒。

徕卡的问世,使摄影者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拍照,为近代新闻摄影奠定了基础。

然而,徕卡在1925年成批生产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这是因为当时的胶卷,影像分辨力较低,照片放大后,颗粒显得很粗糙。这种状况,延续了十几年的时间,直到胶卷乳剂质量显著提高,才得到改变。

在20世纪20年代,新闻摄影者和其他专业的手持相机摄影者,大多使用一种名叫“儿玛诺”(Ermanox)的照相机。这种1924年由德国德累斯顿埃尔曼工场生产的中画幅相机,底片尺寸为65×9厘米。它装有一只当时世界上最大口径的f/18镜头,使用这种相机,可以利用室内现场光,快速地进行抓拍。

“儿玛诺”相机,曾在新闻摄影领域大显身手。后来,由于胶卷性能不断改进,这种较为笨重的相机逐渐淡出。此后,人们纷纷选择徕卡作为拍摄利器,用它拍摄了无数的新闻摄影佳作。

为表彰奥斯卡·巴纳克对新闻摄影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1979年,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决定,自该年起,在一年一度的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增设一项特别奖——“奥斯卡·巴纳克奖”。这个奖金金额最高的奖项,将授予那些最具洞察力和表现力的系列照片的作者。

同类推荐
  • 网络与安全常识手册(校园安全常识手册)

    网络与安全常识手册(校园安全常识手册)

    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关系家庭、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 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民间传说(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民间传说(阅读中华国粹)

    阅读中华国粹系列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民间传说,是一种口头叙事文学,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也是神话与历史等主流文化在民间的主要传播方式。
  • 小学生满分作文分类大全

    小学生满分作文分类大全

    本书精心挑选了三百多篇优秀小学生作文,分为“成长新天地 ”、“人物你我他”等八个大的类别,每一类别前都有对症下药的“写作小提示”,每一类别下又细分为两到三个小的栏目,基本囊括了小学生作文的题材和体裁。每篇作文后面都附有编者精心撰写的点评,为小学生学习满分作文提供了切实的帮助与指引。
  • 吹牛大王历险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吹牛大王历险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动物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动物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热门推荐
  • 我的龙之印

    我的龙之印

    八大家族封印的黑龙已经觉醒.林音龙能否找到封龙印的传人?事情的扑朔离迷渐渐解开
  • 特殊身份至尊

    特殊身份至尊

    世界这么大,什么事情都会发生!或许你认为自己的很平凡,可是有的时候,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情就在我们身边,特殊身份带你走进一个幻想的世界,任何人都可能是英雄,因为机会就在我们的身边!静静的等待着我们去把握!199248317交流群!
  • 不死药天使

    不死药天使

    你有没有深爱一个人,而为她做任何事?哪怕是死……你有没有怨恨一个人,而选择忘记有关他所有的事?哪怕是死……再死之后,我们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能得到解脱和救赎吗?再死之后,我们在没有那个人的永恒空间里能如愿以偿得到真正想要的吗?
  • 影视美术设计

    影视美术设计

    《影视美术设计》集作者数十年教学与实践之经验,几易其稿,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关于影视美术设的指导性专著,在对影视美术创作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具体规范和深刻阐释的同时,作者也针对影视美术设计中的空间环境构成、总体造型、场景设计等问题作了全面分析和论证,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美结合的著作。
  • 双生书

    双生书

    万物皆有两面,或正或奇,或阴或阳,两者或相辅相成,或对立消融。自由是否是一种秩序,混乱可能也是一种中立。或许有本书,记载着这样的故事。
  • 校草,快走开

    校草,快走开

    为了少吃狗粮,她拉着闺密转进了“万恶之源”;为了少吃狗粮,她与一个“似曾相识”的人订婚……她们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取消婚约,却不料……是内心对他的坚守?还是被偷走的那三年时光?亦或是那安逸中的心碎?她们的伤痕,泪水与心酸,汇聚在一起,将如何修复?尽情期待。(第一次写文,别吐槽,谢谢)
  • 陌路之欢

    陌路之欢

    想起是在意的开始,在意是喜欢的前奏,喜欢,离爱不远……能让清贵如他经久想起的,似乎也就只有一个宋陌欢了。他已经在想起了,那么,宋陌欢,你呢?
  • 剑与火之歌

    剑与火之歌

    传说中,在云镜大陆中央仙域内,有一张能让人飞升成仙的椅子,人们把它叫做仙座,引起了无数人的追逐。辰月国,落魄天才柳夜无意中解开了家传宝剑的封印,放出了冥界的魔王,并与之签订了契约,重新走上了修行的道路,但却发现曾经的未婚妻早已远去,而自己却陷入了一个又一个阴谋的漩涡之中。冥界魔王隐藏着的秘密,中央仙域内层出不穷的争斗,柳夜能否夺得仙座,逆天改命,谱写出一曲江湖颂歌?一切的一切,尽在《剑与火之歌》。
  • 异世界旅行者

    异世界旅行者

    “异世界旅行者”是由“世界之心”选出世界管理者的一场考核,而拥有“系统”的人选是这场考核的首选人,不过如果拥有“系统”人在考核中失败的话,就会承受比其他参考者更严重的惩罚;当然"系统"拥有者也会比其他的参考者拥有更多的福利(比如:拥有一个专属的世界、契约多个人物.....)。而本文的男主:炎樱狼就是这场考核的“系统”拥有者。世界考核前四个为“NO.Dragon”、“校园默示录”、“游戏人生”和“绝对双刃”。
  • 折剑流星

    折剑流星

    星院、月宫、日殿、电谷、雷塔、雨屋、地府、天街。缥缈空间,谁最耀眼。无尽虚空,谁主沉浮。北斗倒转,一代天娇宿命出现。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情困一生,默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