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日志”
丢掉的米粒儿
畔畔13个月大时,每天都跟大人一样,开始自己吃饭了。大人吃饭,也经常会掉点饭粒儿或菜叶子什么的。我每次都用餐巾纸将掉在地上的米粒儿包起来,然后扔到垃圾桶内。我不经意地这样做着,并没有要求别人也这样做,也没有教畔畔这么做。
过了一段时间,有天一家人正在专心地吃饭,老公用手肘碰了碰我,示意我看畔畔。
畔畔吃饭,手还不稳,掉了不少米粒儿在地上。只见他拿着餐巾纸,像我一样将餐巾纸盖到米粒儿上,然后用手指很费力地将米粒儿聚集到餐巾纸上,等所有的米粒儿都粘到餐巾纸上之后,走到垃圾桶边,将其小心地放进去。
我瞪大眼睛,惊奇地看着这一幕。转过头看老公,他一脸的赞许。
等到畔畔走回饭桌边,老公竖起大拇指,对畔畔说:“畔畔,你真棒!你是个爱护公共卫生的好宝宝!”
畔畔刚开始有些惊奇的表情。听到表扬之后,略带害羞地笑着看我。他在求证爸爸的表扬是否得到大家的认可。
“畔畔,你真的很棒,是个爱护公共卫生的好宝宝!”我赶紧附和表扬。
这次,畔畔开心地笑了,走过来,竖起自己的大拇指,和我的大拇指相碰,嘴里发出“嘀嘀嘀嘀”的声音,那是我们娘儿俩高兴时庆祝的动作!
“反面教材”
周末的午后,天热得让人睡不着觉。于是我带畔畔去超市购物。超市人不少,不一会儿,就觉得累了。
我赶快结账,拿着东西带畔畔去休息区。很幸运,今天只有几个人在休息。我们赶紧找了地方坐下,打开冰酸奶开始享受。
旁边有一位年轻爸爸带着他的宝贝在那里吃冰棍。我们坐下不久,他们就准备走了。那个孩子吃完冰棍,手里拿着小棍儿,在年轻父亲脸上画,也许孩子觉得好玩吧。父亲有些生气了,一把夺过孩子手里的小棍儿,往座位下狠狠地一扔,带着愤怒就抱着被吓坏的孩子走了。
孩子渐远的哭泣让畔畔的无比好奇。“妈妈,那个小孩儿为什么要哭?”“那个小孩儿的爸爸为什么要扔宝宝手里的小棍儿?”
一通对话之后,我们的冰酸奶也见底了。畔畔看到座位底下的小棍儿,就打算将酸奶盒扔地上。我眼疾手快,赶紧接住。畔畔好奇地看着我。我知道他看到那个随意丢弃的小棍儿,以为酸奶盒也可以扔地上。
“畔畔,垃圾要扔垃圾桶里。不要像刚才那位叔叔那样,将小棍儿扔地上。那样会让我们休息的地方堆满了垃圾,引来很多的苍蝇!我们一起把这个小棍儿捡起来,然后去玩找垃圾桶游戏好不好?”
畔畔很开心地答应了。最后,还是畔畔找到了垃圾桶。他因为胜了我而高兴不已,回家的路上都在不停地用他不是很清晰的语言表达他的兴奋:“垃圾要扔垃圾桶,知道吧?不要扔地上,要不然,我们就不能休息了,知道吧……”
“榜样力量”
做好你自己!
在爱护公共卫生这个问题上,也许你对孩子说过很多次,甚至气急败坏,对孩子大喊大叫过。可是,那些都没有用!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用行动去教育孩子。那就是,做好你自己,孩子自然就学会了!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发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威力!
当然,做好你自己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让别人的举动影响到孩子。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要将不好的现象当反面教材,更好地为你的榜样力量加力哟!
“育儿理论”
宝贝在观察您的一举一动!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曾经进行过一个实验——波波玩偶实验。这个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孩子、大人以及一个名叫波波的充气娃娃。班杜拉及其研究助手在实验室中安装了摄像机和双面镜以便于观察。孩子们进入实验室,就会看到一位大人和一个名叫波波的大型塑料充气玩偶(是那种被打倒以后还会再弹起来的玩偶)。研究者让孩子们观看那个大人攻击性地殴打玩偶的情景,偶尔还对玩偶进行言语攻击。一段时间之后,他们让孩子们和玩偶玩耍。最后他们发现:孩子们不仅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去殴打、拍击、辱骂玩偶,而且还会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攻击玩偶。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会去模仿他们所看到的行为,并且运用自己的智慧,对这种行为加以创造和夸大。
很多时候,身教甚于言教。所以,父母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时刻都在关注着你,并且将你的行为当做榜样!
“举一反三”
1.晚上出去散步的时候,手握黄瓜的父母要注意啦!黄瓜蒂要扔进街边垃圾桶里;如果经过的路上没有垃圾桶,就将黄瓜蒂提前削掉,扔垃圾桶里。千万不要心存侥幸,希望借助夜色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扔地上。因为孩子的眼神是无比敏锐的,你以为他看不到,很可能就被他看到了呢!况且,你自认为高明的举动,在孩子眼里就是欺骗!
2.逛街的时候,父母会给孩子带一些零食。注意要提前准备好小垃圾袋,以备不时之需。把爱护公共卫生当作自己的习惯,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你的影响。
3.尽管你做得很好,带孩子出门的时候,还是会碰到乱扔垃圾的人,怎么办呢?灵机一动,就将那些行为当作反面教材吧。一定记得告诉孩子,那是不文明的行为,不要模仿。尽可能让他回忆爸爸妈妈是怎么处置垃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