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天洞庭遍地徽,
商贾多是龙游人。
钟灵毓秀衢州府,
兰溪岂能无贾游。
停步湖头问去津,
兰溪风物更宜人。
驿夫知我南来客,
移棹相近瀫水渡。
衢州府城依然屹立,还在诉说着浙商辉煌的历史龙游地处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属衢州市,其北靠杭州,东邻金华,南接遂昌,西连衢州,是浙江东、中部地区连接江西、安徽、福建三省的重要通道,素有“东南孔道”、“八省通衢”之美誉。龙游县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拥有“二山二江”的天然资源,鸡鸣山、凤凰山盘踞县城南北,衢江、灵山江穿城而过,山水宜人,风光秀丽。
从偏远的浙西山区走出了一群不畏艰险开拓创新的龙游商人浙江龙游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周时龙游为姑蔑国,明清以来为衢州府五属县之一。县境至府城70里,至省城500里。东南多山,西北多平原,为金衢盆地的一部分,是一个半山区县份。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明清时期龙游商人应运而起,一方面是因为龙游八省通衢,交通便利,商业信息灵通;同时又因田少人多,物产贫乏而不足供养。明代大文学家王世贞说:“龙游地砦薄,无积聚,不能无贾游。”正是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明清时期跻身于中国十大商帮之列,敢与徽商、晋商争雄、角逐商场的龙游商帮。他们以衢江为纽带,依凭便捷通畅的商路驰骋于全国各地。万历年间的《龙游县志》记载:龙游商人“挟资以出,守为恒业,即秦、晋、滇、蜀,万里视若比舍,俗有遍地龙游之谚”。这一地方商帮不事张扬但又敢想敢干,视野开阔,他们竖起浙江人经商的大旗,为后起的浙江宁波、绍兴、温州等地商人开辟出一条经商致富的通道。
路是人走出来的,商脉是靠商人开拓的。龙游虽地处浙西偏僻山区,但交通便捷、八面来风的地域位置却使龙游商人视野开阔,富有开放心态。他们不仅能够吃苦耐劳,而且敢想敢干、进取开拓,走上经商致富的发家道路。
浙西古商业街明清时期,当许多传统商人将经营商业所赚的利润购买土地或经营典当,以求获得稳定的收入时,龙游商人却敏锐地意识到,要想获得大利,就必须因地制宜,从本地优势资源条件出发,靠山吃山,转向手工业生产和工矿产业,以工致富,为僻静的山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龙游西有银矿,北有煤矿,比邻的浙闽赣交界铜塘有铅矿,龙游商人前往开采,雇募匠作;江西广信、上永二县所辖的铜塘平洋,有铅矿木材,龙游商人也设法在当地开矿取材。
清代龙游造纸作坊龙游多竹,为造纸提供了大量原材料,龙游商人就地取材,从事纸业生产更多,这种亦工亦商的纸商称为“槽户”。历史记载,龙游造纸生意红火,“衢之常山、开化等县以造纸为业”。常山“民多造纸”。当时河南、湖广、福建等地商人到龙游来购买纸张的很多,以便缴纳摊派下来的官纸。
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矿业生产的发展,为龙游人带来了新的财源,龙游商人口袋渐渐饱满起来,影响力也日渐扩大,衢江也就变得热闹起来。一个个新码头在江边出现,沿着衢江出现了不少以“埠”字为地名的新市镇,华埠、潭石埠、定埠、张家埠、洋埠、罗埠……它们承担起货物集聚中转、商旅停靠歇宿的市场功能。这些新兴市镇,龙游古民居,时至今日仍透露着雄厚之感既遇天时,更得地利,成为衢江流域的一串明珠,繁忙、热闹、富庶。那个时代的衢州府,衢江东来西去,沟通着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灵山江自南而来,紧傍着龙游最大的码头——驿前码头,注入衢江,带来了县南山区的竹木、薪炭、竹纸、药材等山货;龙溪自北南来,在茶圩码头的东南汇入衢江,带来了产于北乡腹地的稻米、油蜡、莲子、生猪等农副产品。南北产品的交换,使衢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发展的红红火火。
工矿生产的发展为龙游商人走出山区,进行外向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而龙游商人富有的开拓精神、谋利意识,又使龙游商人不恋家舍,锐意经营,只要有利可图,他们便四处钻营,获得了“遍地龙游”的美誉。民国《龙游县志》记载的著名商贾有:
若韦塘朱世荣,宋代已“流寓常州致巨富,置产亘常州三县之半,后归里,复大置产,财雄衢常二郡。”
商人童巨川在嘉靖时前往宣府、大同等地做边地贸易,获大利。“一往返旬月,获利必倍,岁得数万金,自是兄弟更相往来,垂二十余年,遂成大贾。”
沿着灵山江,一拨又一拨的龙游商人义无反顾的背起行囊远走他乡还有不少龙游商人远涉重洋,至海外经商。嘉靖倭患发生时,所逮通倭奸商中就有龙游商人。据王文禄说:“今寇渠魁不过某某数人,……其他胁从大约多闽、广、宁、绍、温、台、龙游之人。”
路愈走愈远,愈走愈宽,生意也越做越大,龙游商人的实力不断增强。龙游商人这种远贾精神,使他们对家乡的依赖削弱了,舍弃了儿女情长的传统观念。那些留在家中望眼欲穿的商妇要承担起沉重的生活负担,侍奉父母、抚养孩子,田地不能荒芜,生活也需维系,各种天灾人祸都得靠女人的弱肩来承担。而精神上的孤苦寂寞却无处诉说。于是,在冷清的闺房深处,在望眼欲穿的路头渡口,在无助的田头陌上,响起了这些守望者们充满哀怨的歌声;歌声伴着孤灯,伴着泪水和汗水,伴着秋夜的阵阵捣衣声,如诉如泣,哀怨绵长,道出了商人妻女的辛酸悲凉。一首《丈夫出门十八年》的民歌在龙游城乡广为传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龙游商人多外出经商的史实:
哭公鸡,叫连连,丈夫出门十八年。
没儿没女真可怜,三寸金莲下烂田。
两石田种到大溪沿,两石田种到山边沿。
大水冲来冲着奴格田,日头晒来又晒着奴格田。
种起稻来青艳艳,生出谷来两头尖。
舂起米来白鲜鲜,磨粉做团光圆圆。
猪油包,菜油煎,想想没儿没女吃个添。
竹林深处回荡着守望者哀怨的歌声这首民歌语言朴实形象,风格凄绝哀怨,把商妇那种生活上的孤独无援和精神上的落寞无奈刻画得非常传神。而对于那些远行的商人来说,他们的脚步,离衢州越来越远,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对衢江的怀念却愈来愈深。
山沟沟里走出大批商人,慢慢地,商人以乡情为纽带结成商帮、汇成群体,龙游商帮在明清之际遂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龙游商人其实是个虚称,不单指龙游本县的商人,也包括浙江衢州府所属龙游、常山、西安(今衢县)、开化和江山五县的商人,其中以龙游商人人数最多,衢州古城经商手段最高明,故冠以龙游商帮之名,简称“龙游帮”。
“死店活人开,经营各不同”。商人经商不仅要勇于开拓,更要善于整合资源、捕捉商机。在这方面,龙游商帮有不俗的表现。
累累的果实坠着沉甸甸的财富著名龙游商人李成昆,就是一个善于发现商机、整合资源的人。
李成昆出生在一个穷苦人家,虽然从小务农,但他却非常精明,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发家致富。由于他家庭穷困,没有本钱,又无亲戚可资借贷,他只好靠自己白手起家。平时,李成昆没事就在富人们聚居的街道附近溜达,看到有富户们丢弃的东西,他就把它们拾起来,收集在一起。当时,富人们奢侈成风,许多还能用的东西在富人们眼中都是破烂,但在李成昆眼中,这些东西却成了宝贝。他把捡到的东西分门别类地堆集在一起。到了冬天,他把拾来的旧衣服洗干净,卖给那些没钱买新衣服的穷人。到了农闲的时候,他就把捡来的废旧木料卖给木匠做材料。在秋天阴雨时,他把捡来的树枝、碎木块卖给人家做柴火。就这样零零碎碎,积少成多,李成昆渐渐地积累了一些钱财。他准备用这笔钱来购买田地,但一打听才知道,他这点儿钱连一小块良田也买不下。
蜜蜂满载而归,为李成昆带来致富的希望李成昆并没有丧气。他了解到,在郡城的金光门外有一块荒芜的、堆满了碎石瓦砾的空地。因为地不好,所以价格很便宜。李成昆很高兴,就用自己的钱买下了这块地。但是这块地十分贫瘠,只生长着一些杂草,他就先把这块地无偿地交给当地的放羊人,让他们在地里自由放牧羊群。过了一段时间,地里积了一层厚厚的羊粪,草叶被羊吃得差不多了,李成昆这才开始牵犁耕地,他把事先收集起来的果核种在犁过的地里。一年以后,这些果核发芽长出的幼树已生长得枝繁叶茂。又过了几年,果树开始结果子。以前不被人们注意的碎石荒地,经过李成昆的苦心经营,已经变成了一大片茂盛的果园。每年,李成昆都赶着车,拉着大量的水果到集市上去卖,他的日子也一天天富裕起来。
接着,李成昆为自己建起了高大的房子。房子修好后,他在院子周围种了许多葵花和一些开花的果树,又在院子周围摆放了许多蜂箱,以便蜜蜂前来采蜜。
钱塘江水系和水路成就了龙游商人踏遍四海的雄心到了春季花开的时节,果然从附近飞来了许多蜜蜂,在果树的花上采蜜,然后在蜂箱中酿蜜。这样,李成昆又收获了许多蜂蜜,不仅够自己家里人使用,而且还拿到集市上出售。用这种方法,他又赚了不少钱。
后来李成昆成了一个大富翁。
李成昆能够因地制宜,充分整合各种资源为自己积累财富,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从一个贫困的一文不名的农夫成为了一个富豪。李成昆创业的经历,在龙游商人中是很有代表性的。除了善于整合各种资源,龙游商人还善于学习,它的触角伸向各个行业,尤其在纸、书、珠宝这类其他商帮涉及不多的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珠宝行商人财多势宏,在当时的商界大名鼎鼎。有记载说龙游珠宝商人经营的情景是:
龙游善贾,其所贾多明珠翠玉宝石猫睛轻软物,千金之货,只有一人自赍京师,败絮僧鞋,蒙茸褴缕,膏药内皆宝珠所藏,人无知者,异哉贾也。
龙游多产山货,竹木茶菸油染料为其特产,粮食也大量输出外地。康熙年间“木之品多梓多柏,南山多杉,它为桐梓松柏之类,处处有之。”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光热条件,整个县境毛竹遍地皆是,龙游竹海所以龙游又有“竹库”之称。竹是造纸的上好材料,“用以制楮,出产甚宏”。明代龙游的烧纸已遐迩闻名,龙游“多烧纸,纸胜于别县”。龙游还有许多商人做海上贸易生意。龙游虽不近海,但因为做珠宝生意的人多,而许多珠宝又是从海外进口货源,故有相当一些龙游商人改做海上生意。最初是做珠宝进口生意,以后逐渐发展成什么生意都做。
儒雅博得天下名,
诚信携得白银归。
太湖浩茫烟雨中,
西山文风伴晨钟。
玉龙击水三千里,
经商原多是书生。
明清时期,龙游商帮在中国的经济舞台上,可以说是异军突起。他们之所以能与实力雄厚的徽商、晋商平起平坐,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除了具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善于经营管理的优点之外,还与他们的文化、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衢州的“孔氏南宗家庙”与山东曲阜的“北宗”遥相呼应儒家思想是龙游商帮的生命力所在。龙游商人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亦贾亦儒。他们保持着良好的节操,以人品为重,注重自身修养,有社会责任感,诚信为本,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李汝衡就是其中成功的一例。
明代,私家刻书流行于浙江商贾之中李汝衡是衢州府龙游县商人,世代经商。其父李鹤汀在江夏经商有年,汝衡从小耳闻目睹的都是商业上的事情。李成年后靠长途贩销丝绸及“四方之珍异”等致富,几乎垄断了湖北一带的丝绸市场,拥有舟车百余辆。他经商有术,“善与时低昂”,拥资巨万,又慷慨乐施。凡人有困难向他告借的,他从不计利息之多寡,都要尽心帮助。对个别有困难的,即使贷而未还,他也从不索还。他还按时向官府缴纳赋税。日久天长,他的声誉日隆,楚地世人皆视之为知己,乐与之交游。明末名士李维桢在他的文集《大泌山房集》第四十八卷中,就有一篇专为龙游商人立传之作,题为《赠李汝衡序》,该文一气呵成,历数了李汝衡的家世,着重介绍了他经商的成功、才能与品德,称李汝衡是“侠而隐于贾者也”。
书商兼藏书家的童佩集商人与文人于一身,是龙游商人中典型的儒商。顾志兴在其所著《浙江的藏书家藏书楼》一书中,写道“龙游的童佩不仅藏书,还刻书,在浙江藏书史和出版史上都应有一定的地位”。吴晗的《两浙藏书家史略》一书中,也有关于童佩的记载。
童佩,龙游北乡童岗坞村人。童氏家族在此聚族而居,家族中出过不少商人。童佩少年时随父贩书于苏州、杭州、常州及无锡等地,后来编辑成了主业,以贩书为生。他还自己编书刻书,集成徐安贞、杨炯等乡邦文化名人的文集,刻印出售。由于长于鉴定字画古玩,受到士大夫的器重,宗室恭靖王欲留他在王府中,专门替他收购和鉴定字画书籍,被他谢绝。
童佩善收藏字画童佩喜欢藏书,遇到善本便藏之不售,存书达万卷以上,成为藏书名家。学者胡应麟见其书目后,禁不住写下:“所胪列经史文集,皆犁然会心,令人手舞足蹈”的赞语。
童佩最大的兴趣还在于对学问的追求。少年随父贩书时,他就“手一帙坐船间,日夜不辍”。还专程去昆山向著名学者归有光请教求学。与当时的名家王世贞、王士性、胡应麟等都有很深的交情,常有诗文唱和往来。所著《童子鸣集》为《四库全书》存目。虽是商人,他却清高自守,当他看穿恭亲王企图利用自己时,便不辞而别。
遍布龙游的徽州建筑反映了徽州后人在江南的势力纵览童佩一生,一个平民书贩能成为颇有影响的藏书家,并以文名为士林所重,在他的那个时代实属不易。他从商人中脱胎而出,以文人身份和读书人交往酬酢,他的商业活动也就有了一般书商所难以具备的便利条件,如此互为因果,就使他进入亦商亦儒、以商养儒、以儒促商的良性循环。
龙游大书商胡贸,也是亦贾亦儒。承父兄书业,“往来贾书肆及士人家”,是有名的书贾。明代大学问家唐顺之曰:文化名人、滋福堂第四代传人余绍宋故居“非贸,则予事无与成”。胡贸与唐顺之有深交,胡死后唐曾赠棺以殓。
龙游望族余氏也是世代经营印书业,曾在江苏太仓州娄县开设书肆。“清初,龙游余氏开书肆于娄县,刊读本四书字画无伪,远近购买。”同时,余氏家族又能发扬龙游商帮的传统,摒弃当时士大夫阶层鄙视商业、羞于言利的成见,创办滋福堂中药店,并经数代人的努力,按市场法则办事,使滋福堂药店不断发展兴旺。其经营业绩与具有可贵的商业道德及家族总体的良好素质修养分不开。
滋福堂中药店由龙游籍退休官员余镜波于1883年创办。当时龙游城乡有些药店用药不地道,人们多有怨言。余镜波曾在广东省的番禺、潮州、连州等地任官40年,家乡一些去广东采购药材得行商及中药店采办人员有事总去找他帮忙,有的也以其府衙为落脚点,接触多了,也就熟悉家乡中药业的情况,便决心在家乡开设中药店。他投资银元1000元,1883年秋正式开业,是年余镜波76岁。镜波公谢世,又经余家几代人经营,到第四代余绍宋、余绍勤兄弟俩经营时期,滋福堂跃居龙游县内中药业首位。余氏兄弟尤其重视创造品牌。滋福堂当时有自产中药制剂数十种,因用料真,加工精细,配方合理而受到欢迎。不但临近的店家和行商纷纷前来批发采购,其产品风痛灵、还睛丸等还远销省外。为了保证药品质量,当时店里还自己养鹿取茸。
滋福堂中药店使余氏家族留下了一段书香药香共芬芳的佳话。他们将儒道逐渐透进商业活动的各个环节,促进了商业活动。龙游的崇文兴教的风气,造就龙游商人中诸多亦商亦儒者,为龙游商帮增添了一笔浓浓的文化色彩。
经商之道诚为本,
守信人家利常生。
为商之道,仁信为本,
以诚招客,凭信取利。
横山塔是龙游商人历史兴衰的见证这是流传在龙游地区的经商之道,也是一代又一代龙游商人经营经验的总结。龙游商帮受姑蔑文化的熏陶,诺守信用,待人诚信,注意商业道德,不为蝇头小利而失信于人。龙游姜益大棉布店以信誉著称,冠为金(华)衢(州)严(州)三府第一家。自从胡筱渔接管以来,非常重视信誉,教育他的每一位员工诚实守信,多次提出要薄利多销,童叟无欺,决不二价。为了防止流通中有银元掺假从而损害顾客利益的现象,胡筱渔特聘请了三位有经验的验银工,严格检验,凡从他的棉布店流出的银币均加以“姜益大”印记,让顾客放心。古城小道,龙游商人从这里出发走向广阔的天地此外,在经营理念方面,胡筱渔目光远大,不贪图眼前利益,为了信誉,宁愿承担暂时的损失。有一次,他在海宁订购了7500匹石门布,价值6万银元,在运输过程中遭劫,这本不关姜益大店的事,海宁布商亦立即派人来龙游处理此事,主动承担损失,胡筱渔重义疏财,不仅当场偿付了对方6万银元布款,还又订购了7500匹棉布,并热情款待海宁布商。由于这一义举,姜益大布店信誉大增,遐迩闻名,在以后的经商活动中,凡碰到货物紧俏时,海宁等地布商都首先满足他的货源需求,全力支持他渡过难关。他对职工也以礼相待,从不刻薄。职工中年长者,以叔伯相称,同辈以兄弟、晚辈以弟侄相呼,平等待人。年终还发“红利压岁钱”,春节发放给每一位职工价值一匹布的奖励金。他以心比心,诚挚待人,职工深受感动,工作就更加负责,保证了姜益大的良好运作。
龙游商人傅家来,开设傅立宗纸号,视产品质量为企业立身之本,精益求精。许多在外功成名就的浙商纷纷回乡买田建屋所造之纸,质量上乘,且比同行出产的同一件纸号要重10斤之多。他还从造纸生产流程的每个环节入手,严格检验,次品决不出售。产品享誉大江南北,历久不衰。为了表示对用户负责和维持良好的信誉,其产品都统一加印“西山傅立宗”印记。
正在交易的海宁布商龙游商人受儒家大同思想的滋养,宽容大度,汇纳百川,善于与人合作,故徽商、江右商、闽商、婺商、宁绍商多到龙游营商,龙游商人热情欢迎外商,不因市场竞争而排斥他们。许多外籍商人寓居龙游,加入龙游商帮的行列,推进了龙游商帮的发展。如徽商程廷柱,在康熙年间曾率众在龙游经营典当业和田庄;汪文俊在龙游经营盐业。又如赣商周学锦,在康熙年间从江西抚州趋利经商于龙游,并定居于此。还如闽商三元戴冯氏、黄静斋、池明英等都先后经商于龙游。清末至民国时期,龙游县籍商人渐少,客籍居多,他们大多来自浙江的遂昌、兰溪、义乌、处州、绍兴、宁波和徽州府所属各县,以及江西、福建等省。由此可见,龙游商人融合了徽商、粤商、苏商、浙商、闽商和赣商等外地商帮商人的力量。明清两代从皖赣闽粤苏等地迁入的氏族共计31姓209族,这些氏族大都很顺利地融入到龙游商帮的行列中。可见龙游商帮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是力量、信誉、自信、包容的雅量表现。
龙游凌云济沧海,
彩云之南有龙鳞。
寻财觅利走天涯,
越岭翻山牵驮马。
彩云之南龙戏水,
滇池浙商有人家。
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龙游石窟,据传为龙游商人所修龙游商人初露头角于南宋,至明代已蔚然成帮,分布于全国各大市场上,形成了“遍地龙游”的局面。明朝末期龙游商人更是活跃,趋商者更众。天启时,“龙游之民,多向天涯海角,远行商贾,几空县之半,而居家耕种者,仅当县之半。”(天启《衢州府志》卷16)至康乾间,“其居家土著者,不过十之三四耳。”(康熙《龙游县志》)这当然是估计数,不能作准确的计量分析,但至少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从嘉隆万年间龙游商贾已遍布四方,至康雍乾年间商贾远行的趋势有增无减。
经商成功之后,龙游商帮把财富带回家乡,将外地的风尚也带回龙游,社会富庶,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人皆曰俗之侈靡已不可挽回。隆万时陆瓒就说:“习尚昔固号俭啬也,今则日事于侈靡。”涂杰亦云:“服饰多用纱绢,器皿多用金银,侈靡相高,已非一日”。“邑中室庐往称朴素,万历中叶渐以雕琢相高。”大多数龙游人的社会心理是羡慕奢华,龙游商人的足迹遍及偏远的黔滇地区愿向生活水平高的地方看齐,竞相仿效。万历间已呈“俗侈靡,尤效慕三吴之豪”趋势。生活稳定了,才有可能向苏杭侈靡的风尚仿效。从这一侧面也折射出龙游商帮给龙游带来经济的富庶和社会生活的安定。
龙游商帮勇敢地迈出家门,走出山区,投向广阔的天地,在闯荡市场中,逐渐扬弃了“安土重迁”、“骨肉相附”的情结。
财聚则人聚,
财散则人散。
取之而有道,
用之而欢乐。
这些经营思想在当年龙游商人开发云南商贸活动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明代初年,龙游商人深知在江南群雄并起的商业竞争中施展自身才能的空间毕竟有限,他们获悉滇省有发展前景,为扬长避短,避实击虚,便毅然前往。
明代成化元年就有大批龙游商人偕同江右商人(江西安福)在云南边陲姚安等府经商,姚安即今楚雄彝族自治州一带。初来乍到,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水土不服,但是他们都能坦然面对,借地生财,求得发展。据官方史籍记载:
成化元年十一月初七日礼部等衙门题为建言民情等事,该湖广布政司等衙门右参议官人郑序等建言:……姚安军民府阴阳学正木甘理言一件,禁约游食,初见云南远在万里,各边卫指府军民相参,山多田少,不通舟车,近年雨水不调,五谷少收,米粮饔贵,过活艰难。有浙江江西等布政司安福龙游等县客商人等不下三五万人在卫府坐(生)理,偏处城市乡村屯堡安歇,生放钱债,利上生利,收债米谷,贱买贵卖,娶妻生子,置买奴仆,游食无度,二三十年不回原籍。
龙游商人成为早期的西南地区拓荒者史料充分反映了龙游商帮是数万人成群结队来到了黔滇边陲少数民族聚居地从事屯垦事业,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到西南。他们来到远离城市的“乡村屯堡安歇”,干的是“生放钱债,利上生利;收债米谷,贱买贵卖”的事业。这一方面是高利贷收钱收谷,即放青苗的办法,利用手头的雄厚资金进行粮食买卖;另一方面是“置买奴仆,游食无度”,说明当时可能是流动性的屯垦,即一地一地轮流开发垦拓,利用雇佣制吸收当地闲散的劳动力,以奴仆形式招募劳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屯垦,这是很有意义的。而其中的“奴仆”系何种身份之人,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估计不会是具有很强人身隶属关系的奴仆,应是身份上自由的雇佣劳动者。龙游商人出钱雇佣他们,从事于农业的垦荒、耕种等劳务。在龙游当地就有雇佣仆婢从事家务或商业上劳作的情形,据康熙《龙游县志》记载:“士庶之家,不能广置婢仆,仆多佣工,婢则出市贸易,多白首不嫁以终其身。”从“仆多佣工,婢则出市贸易”来看,龙游商人已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将土地作为生息资本来经营,采取农业雇佣制经营经济作物,把农产品投放市场,这无疑是一种新的经营方式,把商业资本转化为农业产业资本。这是一大变革,具有转型的意义,表示着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龙游商帮等开发西南,对融洽民族关系、开发边疆地区的经济是很有意义的。这些在明清时期了不起的超前行动,表现了龙游商帮经营的前卫意识和对西部开发的贡献,可以说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走向西部开发的先驱者之一。